第二十九章 淡泊名利,轻装上阵
作者:
任宪宝. 更新:2022-02-09 05:01 字数:30621
在名利面前超脱一点,淡薄一点。不就轻装上阵了吗?轻装上阵的人无其心理负担,无其思想包袱,在奔赴成功的路上,跑得反而比别人更快。让我们的灵魂释然安然,这比什么都强。 急迫地追求短期效应而不顾长远影响;追求眼前的屈屈小利。而不顾全局的根本利益,这都称之为急功近利。 古语讲,欲速则不达。急功近利是成就大事业的绊脚石。 急功近利者,一定是戴着功利名位近视眼镜的目光短浅者。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只闻到了芝麻的香,而忘却了西瓜的甜。只看到目前的境况,只看到暂时的贫富盈亏。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是急功近利者一惯的行为方式。为了治好头而不顾脚,为了治好脚又可以不顾头了。为了摆脱眼前的状况,可以不顾未来的利益。为了求得一时的痛快,而以长远的痛苦为砝码。其实这种做法是得不偿失的。 你如果患上了急功近利的毛病,就一定心胸狭窄,胸无大志。总是盲从世俗,脑袋长在人家的脖子上。别人说军人时髦。你便想法穿上军装。别人说文凭重要,你便马上去混文凭。别人下海捞钱去了,你如同热锅上的蚂蚁,马上削尖脑袋下海去。 你根本不管人何以为人。什么人格啦、德行啦,人生境界啦,品行操守,灵魂啦,优美啦,在你看来一钱不值。你以为人生在世唯吃好穿好玩好乐好便就是好,便就是实在,便就是价值。于是,为了达到吃穿玩乐之好,你可以不择手段,不顾廉耻,出卖灵魂。 然而,这世间的事情也真怪,越是急功近利者越不容易得到功利,没有一个不顾廉耻,出卖灵魂的人能够得到真正的快乐。 无论什么样的急功近利者,总是瞪着一对贪得无厌的眼睛,死死地盯着名利二字。然而名利之对于你好似一个西方哲学家打过的一个比喻一样,如同吊在车把前面的一块肉对于拉着车的车夫一样。车夫总想抓住那块肉,却总是抓不到。无论你把车拉得多么快,那块肉始终在你的车把前面,始终抓不到你手中。你成天绞尽脑汁。时刻伺机着投机取巧,而且忙忙碌碌、大汗淋淋、辛辛苦苦,到头来仍然一无所有。你仍然功未成名未就利未得。 大凡急功近利者,虽与前述好高骛远者殊途,却同归。同归于二:一同于一事无成,二同于无幸福可言,只有空忙一场。急功近利者不可能成就什么事业,因为你本来就没有什么长远追求。没有成就什么事业的志向,你的全部精力,全部时间和全部生命都无形地消失在你的短期行为之中,消失在你虚浮浅薄的劳作之中。你也许一时得利,可是你付出的太多,得到的终归微不足道。而且你活得太累。所以,你不可能有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难道快乐和幸福首先不是一种心灵的优美和灵魂的安泰吗? ――所有急功近利者,无论年轻人的急躁、中年人的急进、老年人的急迫,莫不如此:无功无利无幸福。 可见,孔圣人没说错:欲速不达。 为什么要急功近利呢? 产生对功利的急迫心理,说到底没有通达生命的根本之道和根本之理。你认为人生中最大的事就是捞名挣钱。最高的人生幸福就是拥有名气钞票。却不知我们来到世间,我们自己的身子不该被自己的心所奴役,我们的心也不该总是奴役着我们自己的身子。自之身成了自之心的奴隶,这身子就太无价值了。自之心总是缚着自之身,这心也太狭隘。在名利面前超脱一点,淡薄一点,不就轻装上阵了吗?轻装上阵的人无其心理负担,无其思想包袱,在奔赴成功的路上,跑得反而比别人更快。让我们的灵魂释然安然,这比什么都强。获得自由健康的身心。充分发挥我们内心的最高的力量。展示我们最美善的天性,这难道不是我们人生最重大的事情吗? 假使我们能够跳开眼前名利诱惑,让我们的灵魂安泰,精神舒畅,同人类内在的神性――永不死亡永不疾病永不犯罪的神性维持和谐,那该得到何等伟大的生命效率呀,那该得到何等崇高的人生幸福呀!许多伟人们曾经这么强烈地向往,难道你不向往吗? 马克・吐温的名句:让我们受到诱惑,让我们不受诱惑。身心的健康自由应为人生最高的诱惑,它为我们自身之应有,须臾不可离开,我们不妨受到诱惑,去拥有它。功名利禄本不属于我们自身的东西。它既不在我们的心中也不在我们的肉体之内。有它和无它对于我们身心的存在并不发生直接的必然的影响。何必付出人格的代价去急急以求? 你这一套不是老掉牙了的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之陈词滥调吗?不就是董仲舒的那套什么“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等旧调重弹吗? ――其实,老则老矣,不一定都掉了牙。 我们东方文明就是这样,决不损义以求利,舍义以贪功。我们总是追求人之为人的根本,决不舍本求末。 但是,我们从来不是不食人间烟火者。我们知道,人类的一切劳作归根到底都是求利益的行为。我们的最终理想无非在于追求利益。 我们的所谓“利益”并非单方面的,并非只肥身而不顾养心,或者只乐心而不顾养身,而是对于人生总体价值的追求。我们追求长远的根本性的利益,并非暂时的表面的。当然我们知道眼前的一切作为,对于将来意味着什么,我们也不放过眼前的利益。但是一定要让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这与急功近利者有着质的区别。 我们追求精神的不朽,我们十分看重于感觉时间。在我们的感觉中,生命是美好的,人生是美好的。我们脚踏实地的追求美好的人生。 在感觉时间里,我们万寿无疆。 而物理时间只作为我们的一个参考系数。生命之舟虽然维系于此,但它并不能直接反映人生的价值。我们的生年虽然难满一百。有的甚至只短暂瞬间,却放出了灿烂的光华。 抛弃急功近利,着眼未来,而又脚踏实地,那么,我们就永远年轻。 人都好锦上添花,当你把冷板凳坐热,你自然会得到很多赞美和掌声,成为人人敬佩的勇者;如果坐不住冷板凳,那么你就被人看轻了――除非你毅然换工作! ――冷板凳都坐热了,还有什么好怕的呢? 一个贸易公司的男职员,在刚进公司时很受老板赏识,但不知怎的,在并没犯什么错误的状况下,他被“冷冻”了起来,整整一年,老板不召见他,也不给他重要的工作,从形同主管的地位变成和小弟差不多。他忍气吞声地过了一年,老板又终于召见他,给他升了官,加了薪!同事们都说他把冷板凳坐热了。 能力再强,际遇再佳的人不可能一辈子一帆风顺的,如果你是为人作嫁,便有坐冷板凳、不受到重用的可能。为什么会坐冷板凳呢?有很多种原因。 ――本身能力不佳。只能做一些无关紧要的事,但也还没有到必须开除的地步。 ――曾犯过重大错误。在社会上做事不比在学校办社团。社团办失败也不会怎么样,在社会上做事一犯了错误,便会让你的上司和你的老板对你失去信心,因为他不可能再次用他的资本或职位来冒险,所以只好暂时把你冰冻起来啦! ――老板或上司有意的考验。人要做大事必须有面对挑战的勇气,面对繁琐的耐心,但还要有身处孤寂的韧性。有时要培养一个人,除了让他做事之外,也要让他无事可做,一方面观察,一方面训练。这种考验事先不会让你知道,知道就不算是考验啦! ――人事斗争的影响。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斗争,连私人公司,老板也会受到员工斗争的影响,如果你不善斗争,那么就很有可能莫名其妙地失了势,坐起冷板凳来。 ――大环境有了变化。人说“时势造英雄”,很多人的崛起是由环境所造成,因为他的个人条件适合当时的环境,可是当时移境迁,英雄便无用武之地,这时候你只好坐冷板凳了。 ――上位者的个人好恶;这没什么道理好说,反正上司或老板突然不喜欢你了,于是你只好坐冷板凳了。 ――你冒犯了上司或老板。宽宏大量的人对你的冒犯无所谓,但人是感情动物,你在言语或行为上的冒犯如果惹毛了上位者。你便有坐冷板凳的可能。 ――威胁到老板或上司。你能力如果太强,又不懂得收放,让你的上司或老板失去安全感,那么你便会受到冷冻。老板怕你夺走商机去创业,上司怕你夺了他的位置,冷板凳不给你坐给谁坐? 坐冷板凳的原因还有很多,无法一一列举,而人一坐上冷板凳,一般都无法去仔细思考原因何在,只知成天抱怨。不过,与其在冷板凳上自怨自艾或疑神疑鬼,不如调整自己的心态,好好的把冷板凳坐热。 ――强化自己的能力。在不受重用的时候,正是你广泛收集、吸收各种情报的最好时机,能力强化了,当时运一来,便可跃得更高。表现得更亮眼!而在这段坐冷板凳的期间,别人也正好观察你,如果你自暴自弃,那么恐怕要坐到屁股结冰了,而且恶评一起,恐怕就无翻身的机会了。 ――以谦卑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都有打落水狗的劣根性,你坐冷板凳,别人巴不得你永远不要站起来!所以要谦卑,广结善缘,更不要提当年勇,那是无所助益的,而且“当年勇”也会使你坠人“怀才不遇”的情境中,徒增自己苦闷而已! ――更加敬业,一刻也不疏忽。虽然你做的是小事,但也要一丝不苟地做给别人看!别忘了,很多人正冷眼旁观,打你的分数哩! ――忍闲气、忍嘲弄、忍寂寞、忍不甘、忍沮丧、忍黎明前的黑暗,忍虎落平阳被犬欺,忍一切一切,忍给自己看,也忍给别人看! 能有以上的作为,相信你一定会把冷板凳坐热。不管你坐冷板凳的真正原因为何,这都是训练自己耐性,磨炼自己心志的机会;冷板凳都坐过了,还有什么好怕的呢? 行动是要有章法的,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能轻重缓急!这样才能一步一步地把事情做得有节奏、有条理,达到良好结果。 许多人在处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时,的确分不清哪个更重要,哪个更紧急。这些人以为每个任务都是一样的,只要时间被忙忙碌碌地打发掉,他们就从心眼里高兴。 把一天的时间安排好,这对于你取得事业的成功是很关键的。这样你可以每时每刻集中精力处理要做的事。 大部分人是根据事情的紧迫感,而不是事情的优先程度来安排先后顺序的。 行动是要有章法的,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要能轻重缓急!这样才能一步一步地把事情做得有节奏、有条理,达到良好结果。 在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情和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之间,你首先去办哪一个?面对这个问题你或许会很为难。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都是这样,这正如法国哲学家布莱斯・巴斯卡所说:“把什么放在第一位,是人们最难懂得的。”对许多人来说,这句话不幸而言中,他们完全不知道怎样把人生的任务和责任按重要性排列。他们以为工作本身就是成绩,但这其实是大谬不然。 不妨举一个例子,我们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最缺的是什么?可能许多人都有同感,我们最缺的是钱。这个时期,我们可以认为,对于我们的一生而言,学习对我们是重要的,但却不是最紧急的,而钱对我们是紧急的(我们会举出许多理由,如我们已经长大了,不想要父母的钱等等),但却不是最重要的。在这个十字路口,我们选择什么? 对这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有的早早就选择弃学从商,有的依然选择在校学习,而更可悲的人还有,无论他是弃学经商还是在校学习,他都不知道他在做什么? 伯利恒钢铁公司总裁查理斯・舒瓦普曾会见效率专家艾维・利。会见时,艾维・利说自己的公司能帮助舒瓦普把他的钢铁公司管理得更好。舒瓦普承认他自己懂得如何管理,但事实上公司不尽如人意。可是他说自己需要的不是更多知识,而是更多行动。他说:“应该做什么,我们自己是清楚的。如果你能告诉我们如何更好地执行计划,我听你的,在合理范围之内价钱由你走。” 艾维・利说可以在10分钟内给舒瓦普一样东西,这东西能使他的公司的业绩提高至少50%。然后他递给舒瓦普一张空白纸,说:“在这张纸上写下你明大要做的6件最重要的事。”过了一会儿又说:“现在用数字标明每件事情对于你和你的公司的重要性次序。”这花了大约5分钟。艾维・利接着说:“现在把这张纸放进口袋:明天早上第一件事是把纸条拿出来,作第一项。不要看其他的,只看第一项。着手办第一件事,直至完成为止。然后用同样方法对待第二项、第三项……直到你下班为止。如果你只做完第一件事,那不要紧。你总是做着最重要的事情。” 艾维・利又说:“每一天都要这样做。你对这种方法的价值深信不疑之后,叫你公司的人也这样干。这个试验你爱做多久就做多久,然后给我寄支票来,你认为值多少就给我多少。” 整个会见历时不到半个钟头。几个星期之后,舒瓦普给艾维・利寄去一张25万元的支票,还有一封信。信上说从钱的观点看,那是他一生中最有价值的一课。后来有人说,5年之后,这个当年不为人知的小钢铁厂一跃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独立钢铁厂,而其中,艾维,利提出的方法功不可没。这个方法还为查理斯・舒瓦普赚得一亿美元。 实际上,懂得生活的人都明白轻重缓急的道理,他们在处理一年、一个月、一大的事情之前,总是按主次的办法来安排自己的时间。 (一)把重要事情摆在第一位 商业及电脑巨子罗斯・佩罗说:“凡是优秀的、值得称道的东西,每时每刻都处在刀刃上,要不断努力才能保持刀刃的锋利。”罗斯认识到,人们确定了事情的重要性之后,不等于事情会自动办好。你或许要花大力气才能把这些重要事情做好,要始终把它们摆在第一位、你肯定要费很大的劲。下面是有助于你做到这一点的三步计划: 1.估价。首先,你要用上面所提到的目标、需要、回报和满足感四原则对将要做的事情作一个估价。 2.去除。第二步是去除你不必要做的事,把要做但不一定要你做的事委托别人去做。 3.估计。记下你为达到目标必须做的事,包括完成任务需要多长时间,谁可以帮助你完成任务等资料。 (二)精心确定主次 在确定每一年或每一天该做什么之前,你必须对自己应该如何利用时间有更全面的看法。要做到这一点,你要问自己四个问题: 1,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我们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上帝的安排。我们每个人都肩负着一个沉重的责任,按上帝指定的目标前进。可能再过20年,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公司的领导、大企业家、大科学家。所以,我们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要明白自己将来要干什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持之以恒地朝这个目标不断努力,把一切和自己无关的事情统统抛弃。 2,我需要做什么?要分清缓急,还应弄清自己需要做什么。总有些任务是你非做不可的。重要的是你必须分清某个任务是否一定要做,或是否一定要由你去做。这两种情况是不同的。非做不可,但并非一定要你亲自做的事情,你可以委派别人去做,自己只负责监督其完成。 3,什么能给我最高回报?人们应该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在能给自己最高回报的事情上,即他们会比别人干得出色的事情上。在这方面,让我们用巴莱托(80/20)定律来引导自己:人们应该用80%的时间做能带来最高回报的事情,而用20%的时间做其他事情,这样使用时间是最具有战略眼光的。 4,什么能给我最大的满足感?有些人认为能带来最高回报的事情就一定能给自己最大的满足感。但并非任何一种情况都是这样。无论你地位如何,你总需要把部分时间用于做能带给你满足感和快乐的事情上。这样你会始终保持生活热情。 (三)根据轻重缓急开始行动 在确定了应该做哪几件事之后,你必须按它们的轻重缓急开始行动。大部分人是根据事情的紧迫感,而不是事情的优先程度来安排先后顺序的。这些人的做法是被动而不是主动。懂得生活的人不能这样,而是按优先程度开展工作。以下是两个建议: 1,每天开始都有一张优先表。 2,事情按先后顺序写下来,定个进度表。把一天的时间安排好,这对于你成就大事是很关键的。这样你可以每时每刻集中精力处理要做的事。但把一周、一个月、一年的时间安排好,也是同样重要的。这样做给你一个整体方向,使你看到自己的宏图,从而有助于你达到目的。 ――人情的牵绊,恩怨的纠葛,“转行”可不是那么容易的呀! 有一句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真有这么严重吗? 在古代,“嫁错郎”似乎比“入错行”严重,因为女人嫁错了人又不能离婚,而“入错行”若是改行也不会有道德和社会规范的顾虑;不过现代恐怕是倒过来了,女人“嫁错郎”大不了离婚。而追求第二春甚至第三春的女人也多得很;男人“入错行”,虽然也可以转行,但是――有那么容易吗? 先说则真实的故事。 报载一位大学毕业生,他的工作很令人感到意外,是一果菜公司的搬运工人。他说他当年从学校毕业,当兵退伍后,一时找不到工作,便经人介绍到果菜公司当临时工,赚赚零用钱。没想到工一打就是一个月,因为已习惯了那个工作和周围的环境。也就没有积极去找别的工作,于是一做十来年,现在年近四十,也不想换工作了。他说:“换工作,谁会要我呢?我又有那些专长可以让人用我呢?”目前,他还继续在果菜公司当搬运工人。 对这个例子,也许你会说,转行有什么难蹴转就转啊! 也许你是可以说转就转的人,但恐怕绝大部分的人都做不到,因为一个工作做久了,习惯了,加上年纪大了些,有了家庭负担,便会失去转行面对新行业的勇气:因为转行要从头开始,怕影响到自己的生活。另外,也有人心志已经磨损,只好做一天算一天:有时还会扯上人情的牵绊、恩怨的纠葛,种种复杂的原因,让你“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其实行行出状元,并没有那个行业不好,那个行业才好,那我为何又提醒你“千万别人错行”呢? 我是提醒你,找工作要睁亮眼,把定心,找适合你的工作,找你喜欢的工作,找有发展性的工作,千千万万别因一时无业,怕人耻笑而勉强去做自己根本不喜欢的工作!人总是有惰性的,不喜欢的工作做个一、二个月,一旦习惯了,就会被惰性套牢,不想再换工作了,一日过一日,倏忽三年五年过去了,那时要再转行,就更不容易了。 另外一点是,千万别涉人非法行业,这种行业有可能让你致富,但事实上是在刀口上行走,警察的追缉、法律的制裁、同行的火并、陷害,不吃牢饭不送命,也会被人看不起,浪子回头金不换,但谈何容易,大部分的人都因为黑饭吃惯了,最后还是回到本行…… 不过如果你若真的“入错行”,也有心转行,那么就要铁了心,毅然决然地转行。否则岁月是不饶人的呀! ――转行的风险很大,若无大决心、大魄力,最好不要轻率为之。 很多人的第一个工作是在匆忙之中选定的,为了生活嘛,顾不了那么多。这个工作一日一日地做下去,一年二年过去了,人头熟了,经验也有了。有的从此安安分分地上他的班。了不起换新的公司,为自己寻求较好的待遇和工作环境;有的则运用已经学到的经验,自己创业当老板,有的则转行,到别的天地试试运气。 转行的想法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都有过,光是想当然没什么关系,如果不只是想,还真的要转,那么我劝你――三思而后行! 我并不是说转行的人必定失败,天底下没有这么绝对的事,而事实上,转行后更发的人也不少;但话说回来,转行后成就不如老本行的人也很多!这些人有的还不死心地期待“明天会更好”。有的则早已向后转,回到老本行去了。也许你会说:“我没有看到转行后失败的人!”真相是:人都好面子,他转行失败会告诉你吗? 那么,转行之前要“三思”,“思”什么呢?有几个方向可以参考: ――我的本行是不是没有发展了?同行的看法如何?专家的看法又如何?如果真的已无多大发展,有无其他出路?如果有人一样做得好,是否说明了所谓的“无多大发展”是一种错误的认知? ――我是不是真的不喜欢这个行业?或是这个行业根本无法让我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换句话说:越做越没趣,越做越痛苦? ――对未来所要转换的行业的性质及前景,我是不是有充分的了解?我的能力在新的行业是不是能如鱼得水?而我对新行业的了解是否来自客观的事实和理性的评估,而不是急着要逃离本行所引起的一厢情愿的自我欺骗? ――转行之后,会有一段时间青黄不接,甚至影响到生活,我是不是做好了心理准备? 如果一切都是肯定的,那么你可以转行! 不过,有很多事情常出人意外,事先的评估和判断都很好,真正做下去才发现不如预期的那么顺利和乐观,转行也是如此,因此除非真的迫不得已,我劝你还是别转行,我有几个理由: ――做事靠经验,经验则是累积来的,而不是可从速成班学来的,速成班教的都是皮毛而已!如果你转的是和本行毫无关系的行业,等于是把过去所累积的专业经验全部丢掉,那不是很可惜吗?而且在新的行业里,你又要花很多时间从头学起,这种时间和精神的浪费相当惊人!何况还不一定学得好! ――做事要有成就,冲劲也很重要,而人一到了一个年龄,冲劲就会减少;在要收成的年龄转行,就算有冲劲,也会少了许多,守成的心态反而会让你在新的行业进退不得,于是一转眼,四十岁了,五十岁了,光阴虚度,不堪回首,何必呢? 话是这么说,但也并不是说让你委屈自己老死本行的意思,但转行的风险毕竟太大,若无大决心、大魄力,最好不要轻率为之,尤其不能听别人说那个行业好,就嫌弃起自己的本行,心动又行动!这种那边好那边跑的心态会让你一辈子都在转行,一辈子不得安定! 我的建议是:要转行,不如从老本行出发,看看与其有关的行业有哪些?等了解清楚了再转,这样可少花很多力气。另外是从本行的经营形态来考虑,例如不喜欢“生产”,那么可改做“批发”或“零售”,形态改变,但并无损于你对该行业的认识与累积的基础! 有一句话说“常移植的树长不大”,说的正是转行这件事;再怎么说,生活还是很重要的,不是吗? 上天会把阳光和甘露播撒到大地的每一个角落,能否充分利用这博大的恩赐,就要看你是否具有迎接风雨的勇气。 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有勇敢向前走的勇气,因为如果选择原地不动,就等于放弃,等于失败。只有冒险,才能获得赢得收获的机会。 有一位哈佛大学的校长,在他的墙壁上挂着一块金属板,上面画了一只乌龟,旁边写着:“注意这只乌龟,它只有把脖子伸出来才能前进。”毫无疑问,乌龟伸出脖子是一种冒险行为,缩在它那坚硬的壳里才是最安全的。可是,不伸出头来就无法前进,不伸出头来也就无法吃到食物,那么它最后只有死路一条。 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在我们的人生路上,总要面临无数的选择,在每一个决定人生去向的十字路口,都可能会遇到意想不到的风雨。要想获得自己希望得到的东西,我们就不得不挑战,不得不冒险。 1965年,美国波音公司准备斥巨资研制波音747宽体客机。在决策会上,一位董事说:“一旦发现情况不妙,我们还可以放弃这项计划。”董事长威廉・艾伦坚决地说:“放弃?如果波音公司说我们将制造这种飞机,那么我们就得制造出这种飞机,哪怕把整个公司的资金都耗尽。”在研制过程中,一位来访者问艾伦:“如果研制出来的第一架飞机刚起飞就坠毁了,你该怎么办呢?”艾伦沉思了一会儿,幽默地说:“我宁愿谈点儿令人高兴的事,比如发生一场核战争。” 艾伦的话意味深长:自己投入几乎全部财力研制的飞机刚起飞就坠毁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就像发生核战争的可能性存在一样。难道因为有发生核战争的可能就终日生活在恐惧中吗?答案当然是否。我们不能因为可能的危险而恐惧,这也正是成功人士挑战风险的秘诀。 现代社会处在不断变革的形势之中,所以我们只有具有超凡的睿智和敢冒风险的精神,才能取得事业的发展和成功。特别是在关键时刻,如果没有孤注一掷的勇敢,就很可能会因为一时的胆怯失去千载难逢的好机遇,最终只能碌碌无为。 面临险境,一般人的应对方法就是退缩,但是成功者则大多是继续前进、主动出击,从而化解危机。 主动进取往往是以自己的事业前途为赌注,这种主动进取,是一种即使在有利的情况下,一般人也未必敢做出的大决定。这种进取,不仅需要过人的智慧,更重要的是要有孤注一掷、铤而走险的勇气。因为在风云变幻的政界、扑逆迷离的商界、变化多端的职场,以及潜伏着不确定因素的其他生活领域,要做出一个绝对安全的决策,是很难的。在这种情况下,自以为是非常稳妥的退却决策,也许同样存在着危险。因此,我们要大胆地决择,拿出敢作敢为的魄力,勇敢地迈出脚步,坚定地走向我们所向往的地方。 勇敢地接受风险的挑战,你就能比你想象的做得更多更好。在勇冒风险,接受挑战的过程中,你就能使自己的平淡生活变成激动人心的探险经历,这种经历会不断地向你提出新的难题,也不断地奖赏你,不断地使你恢复活力。 不冒风险,惧怕行动,求稳怕乱,做什么都小心翼翼,虽然可靠,虽然平静,但这样的处事原则只能葬送自己的潜能。这种做法就等于你本来可以摘取成功的果实,获是成功的喜悦,却亲手把它放弃了。与其造成这样的遗憾,不如去勇敢地闯荡和探索。与其平庸地过一生,不如做一个敢于行动、敢于冒险的英雄。 虽然行动可能会有错误,决定也可能行不通,但是我们千万不可因此而禁闭了我们所要追寻的目标。我们必须有面临危险和失败的勇气。我们的生活是多变的,遇到的事情也是复杂的。有时风平浪静,有时巨浪涛天;有时晴空万里,有时风雨雷电;有时鲜花盛开,有时满路荆棘。同样面对多变的生活,有的人成功了,有的人失败了。成功的人与失败的人,他们的区别并不在于面临的环境的优劣和能力或意见的好坏,而是在于相信判断、适当冒险与采取行动的勇气。 的确,冒险也未必就一定成功。也许无数的失败才能换来一次成功,无数人的失败才能换来一个人成功。可是惧怕失败,不冒风险,求稳怕乱,就永远只能过掰着手指度日的平庸日子。 与其平庸地过一辈子,还不如轰轰烈烈地干一场,这样才会有机会迎接辉煌。就算失败了,至少也经历过痛快燃烧的快感,此生也就无憾了。 世界上每一个有荣誉和利益的地方,都存在着风险。风险和利益总是并存的。在瞬息万变的当今社会,安于现状,不敢越雷池半步的人终将要被时代所淘汰。只有那些敢于挑战风险,勇于实现人生一次又一次搏击的人才能成为时代的弄潮儿,才能一步步迈向成功,最终达到事业的顶峰。 犯错误与失败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犯错误是迈向成功所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 孟子说“人恒过,然后能改”,意思就是人们常常会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就像人们常说的“不要怕交学费”、“吃一堑,长一智”,你的错误很可能正是下一步成功的突破口。所以,永远不要怕犯错误,许多成功者都是在错误中不断前进的。 多年前,花旗银行的副总裁因为建立公司的信用卡分部,使公司损失惨重。但是,里德・卡尔并没有因为自己犯下如此大错而沮丧,从此停下前进的脚步,上司也没有因为里德・卡尔犯下大错给公司带来严重损失而将他开除。里德・卡尔认真吸取了失败的经验与教训,制定了以后的工作计划。经过一番努力,公司最终渡过了危机,使分部扭亏为盈。里德・卡尔的所作所为得到了上司的赏识,在上司眼里,里德・卡尔是个敢做敢为的人,这个错误不过只是在朝正确目标迈进途中所遇到的小挫折。结果里德・卡尔因为此次事件而美名远扬,并获得了升迁。 成功来自于在错误中不断学习,因为只要你从错误中学得经验、吸取教训,就不会再重蹈覆辙。只要你坚持并且有耐心,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弥补错误,就能吸取经验,取得成功。 所以,我们做事时,不要因为怕犯错误而捆住自己的手脚。如果心里有什么想法,就应尽早实施,就算错了也不要紧,错了,改正就好。 在现实生活中,缩手缩脚,由于害怕再犯错误就放弃许多本可以做好的事情,这在不少人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其实,我们不必害怕犯错误。有时候,不怕犯错误,尽早提出一个理念比谨慎小心地制造出一个具体的物品更有意义。 我们仔细回想一下,就会发现,其实每个人都是伴随着错误长大的。很小的时候,我们常“屡教不改”地尿床、哭闹,不断地给父母带来麻烦;稍大一点,为了喜爱的食品、玩具,我们又会不讲理地缠着父母,当众赖地打滚让父母陷于难堪;上学之后,还会与同学闹矛盾、搞一些破坏性的“恶作剧”;既使到了中学,也免不了与父母发生争吵、耍小孩子脾气,等等。应该说谁也不愿意给家里“制造”混乱与麻烦,但却没有人能避免它。因此,我们要把错误看成是生活的一部分,不要去刻意拒绝它。 犯错误能使人变得成熟。人都是在经历无数次的跌跤后才学会走路的;因为有了与小朋友争吵打斗的经历,我们才慢慢掌握了与人交往的游戏规则;作业本和考试卷上多次出现的红“x”和“――”分,使我们懂得了要认真听课、勤学好问……正是在这些错误的体验中,我们渐渐变得稳重、变得聪明、变得成熟,把我们原本纯粹的生物体提升为蕴涵丰富知识和智慧的生命体。 犯错误也帮助我们提高警觉。有时候,我们很容易被暂时的成绩所满足,错误的出现不但给我们敲响努力、向上的警钟,也会激发起我们的心理动力和发散思维。当有人问爱迪生:“你都失败几十次了,为什么还要坚持?”时,爱迪生说:“我并没有失败,我只是发现了几十种不可能的方法。”正是他能不断地从错误中发现新的东西,才使他成为世界的发明大王。 要想不犯错误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什么也不干。但是不犯错误,并不等于不存在错误。其实,犯错误有时甚至可以说是我们取得成功的一种能力。如果我们能把犯错误当成一次机会、一次锻炼,接纳它、研究它,并从中获取经验,那我们不仅能在错误中获得知识,也能在错误中变得更聪慧。 世界上没有谁不犯错就可以获得成功,即使要认为是成功,那也是没有基石的不能持续的成功。每一个人都要有解决错误的思路,更需要有敢于面对错误的勇气,只有正确而勇敢地对待错误,才能更好地与错误一起成长。 学会与错误一起成长还必须勇于去犯错误。是否有勇于犯错误的勇气显然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当然,敢于犯错误不是盲目蛮干,是对错误有预见和估算的自信,是有敢为人先的气魄。既然是错误就肯定与正确有距离,为了缩短这段距离就必须付出更多的辛劳和努力,为了避免犯同样的错误就必须有对应的预防纠正措施,这样才能真正靠近成功。 勇于去犯错是对未来的实力挑战,是探索未来的锋利宝剑。我们要感谢错误,感谢错误给我们带来的启发,感谢错误带来的压力,感谢错误带来的进步。不怕错误、勇于犯错不是看重错误、错对颠倒、为犯错寻找理由,而是为了我们更好更快地靠近成功。 只要我们勇敢一点,没有什么事情是我们所做不到的。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很多时候,许多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实际上并不如我们想像中的那么艰难,只要我们多一点点行动的勇气,我们就能把它做得很好。 一位叫马维尔的法国记者去采访林肯。他问道:“据我所知,上两届总统都想过废除黑奴制度,《解放黑奴宣言》也早在他们那个时期就已草拟,可是他们都没拿起笔签署它。请问总统先生,他们是不是想把这一伟业留下来,让您去成就英名?”林肯回答:“可能有这个意思吧。不过,如果他们知道拿起笔需要的仅是一点勇气,我想他们一定非常懊恼。” 马维尔还没来得及细问下去,林肯的马车就出发了,他一直都没弄明白林肯这句话的含意。林肯去世50年后,马维尔才在林肯致朋友的一封信中找到答案。 林肯在信中谈到幼年时的一段经历:“我父亲在西雅图有一处农场,上面有许多石头。正因如此,父亲才得以以较低的价格买下。有一天,母亲建议把上面的石头搬走。父亲说:‘如果可以搬,主人就不会卖给我们了,它们是一座座小山头,都与大山连着。’有一年,父亲去城里买马,母亲带我们在农场里劳动。母亲说:‘让我们把这些碍事的东西搬走好吗?’于是我们开始挖那一块块石头,不长时间,就把它们给弄走了。因为它们并不是父亲想象的山头,而是一块块孤伶伶的石块,只要往下挖一英尺,就可以把它们晃动。” 林肯在信的末尾说:“有些事情一些人之所以不去做,只是因为他们认为不可能。其实,有许多不可能,只存在于人的想象之中。” 读到这封信的时候,马维尔已是76岁的老人,就是在这一年,他正式下决心学汉语。据说3年后的1917年,他在广州旅行采访,是以流利的汉语与孙中山对话的。 在生活中,有很多时候,许多事情之所以没有做成功,并不是因为这些事情很难做成功,而是我们没有勇气去把它做好。其实,只要我们勇敢一点,没有什么事情是我们所做不到的。如果一个人总是以“不可能”来禁锢自己,那么他注定难有辉煌,最终将被成功所淘汰。所以,我们应该把“不可能”从我们的词典中删去。就算我们一时间难以解决某个问题,那也不是不可能,而是我们暂时还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为了让自己多一点勇气,我们需要经常尝试着去做那些我们想干的事情。 绝大多数时候,那些看起来不可能完成的事情,或者以为结果会很糟糕的事情,在你真正动手去做以后,其结果往往却是简单的、积极的。失败总是害怕勇敢尝试的人,很多时候,当你不再害怕、不再犹豫时,失败也就远离你了,而成功却开始青睐你。 汽车大王亨利・福特说“我一直都在寻找那些拥有无限能力,并相信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人。”因为只有这样的人,才会把握住最有利的机会,并带领人们获得成就。勇敢的人也会遭遇失败,勇敢的人也并非时时顺利,但是敢于行动的人最终将成功。因为尝试得越多,成功的机会也就越多,失败也就离得越远。 莫里・威尔斯,这位曾被人认为是最不可能进入美国超级职业棒球队竞赛联合会的棒球运动员,却在1962年打破了联合会的偷垒记录,被授予了联合会最有价值球员的称号。一个似乎是要永远呆在小竞赛联合会中,注定只能在职业生涯中平平庸庸的球员变成了一位超级明星。这所有的一切都源于莫里・威尔斯面对梦想与现实能够勇敢尝试并坚持。当成功的机会飞到他身边时,他早已做好了准备,于是他抓住它。 当然,勇敢尝试并不是让人鲁莽行事。而是让你明白,要想获得成就与业绩,只有先抛开猜测、犹豫,开始行动起来,在行动中获得越来越多的成果,才能获得最大程度的成功。 成功者的一生,必定是与风险和艰难拼搏的一生。许多事情看似不可能,其实只是勇气不够、功夫未到。对于任何事情,只有保持行动的勇气,才能够达到成功的彼岸,才能真正做到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当一个人将全部精力贯注于自己的目标,将所有热情投入到自己的事业时,他就能产生一种所向披靡的伟大力量。 渴望成功的人既要随时做好面临失败的准备,也不要给自己预留太多可供逃避的去处。因为每一个人在跨出决定人生轨迹的这一步时,都会面临无法预知的危险。而要想成功就必须在危险中拼搏,惟有拼才会赢,惟有搏才会成功。 诺贝尔奖的创立者“**大王”诺贝尔就是一个勇于拼搏的典范。 1862年,诺贝尔开始了对****的研究。这是一个充满危险和牺牲的艰苦历程。死亡时刻都在陪伴着他。在一次进行**试验时发生了爆炸事件,实验室被炸得粉碎,5个助手全部牺牲,连他最小的弟弟也未能幸免。这次惊人的爆炸事故,使诺贝尔的父亲受到十分沉重的打击,没过多久就去世了。他的邻居们出于恐惧,十分反对诺贝尔的试验,纷纷向**控告诺贝尔,此后,**不准诺贝尔在市内进行试验。 但诺贝尔百折不挠,他把实验室搬到市郊湖中的一艘船上继续实验。经过长期研究,他终发现了一种非常容易引起爆炸的物质――雷本汞,他用雷酸汞做成**的引爆物,成功地解决了**的引爆问题,这就是**的发明。它是诺贝尔科学道路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破山开发、河道挖掘、铁路修建及隧道的开凿,都需要大量的烈性**,所以******的问世受到普遍欢迎。但这种**存放时间一长就会分解,强烈的振动也会引起爆炸,在运输和贮藏过程中曾发生了许多事故。瑞典和其他一些国家发布禁令,禁止任何人运输诺贝尔发明的**,并明确提出要追究诺贝尔的法律责任。 尽管困难重重,但诺贝尔没有被吓倒,他在反复研究的基础上,发明了以硅藻土为吸收剂的安全**。两年以后,一种以**棉和****混合的新型胶质**研制成功。新型**不仅有很强的爆炸力,而且更加安全,在科技界受到了普遍重视。诺贝尔在已经取得的成绩面前没有停步,当他了解到无烟**的优越性后,又投入到混合无烟**的研制,并在不长的时间里研制出了新型的无烟**。 诺贝尔冒着死亡的危险,顶着沉重的压力,终于在**领域取得了累累硕果,成为了世界著名的“**大王”。 在生活中很多人往往会不自觉地犯这样的错误:在做某一件极为重要的事情之前,他们先为自己准备好一条可以逃脱的道路,以便在事情不顺利时,能有一个逃生之所。但是在一般情况下,即使事情进行得再激烈,只要打开了一线退却之门,人们就不会发挥出自己的全部潜力。而只有在一切后退的希望都已经破灭的绝境中,人们才肯使出拼命的精神去奋战到底。 凡是怀着战胜一切危险的决心、有着一往无前气概的人,都是能够成就大业的人。比如说凯撒,当他率领他的军队在英国登陆时一样,他决意不给自己的部下留任何退路。他要让他的军士们明白,此次进攻英国,不是战胜,就是战死。为此,他当着士兵的面,把所有的船只都烧毁殆尽。拿破仑也一样,他具有在一瞬间下最后决定的能力,能摒除一切可能引起冲突的顾虑。所以,他们都成功了。 在现实中,那些做事有手段的人在开始工作时,总是怀着战胜一切危险的决心,先给自己下个必须取得成功的“军令状”。因为他们知道,当一个人能全神贯注于自己要实现的目标,以至没有任何其他因素能使自己产生消极情绪时,他就会看不见也遇不到那些“目标不定,意志游移的人所遭遇的”困难与阻碍。如果一个人拥有了诺贝尔制造弹炸时所拥有的坚毅决心,就一定会扫除许多迷惑心灵的困难与阻碍。一切妨碍胜利的怀疑与恐惧,在如此坚定的灵魂面前都会消失贻尽。 如果你要做一个做事有手段的人,那么在遇到大困难时,不妨断绝你的一切后路,将你的全部注意力贯注于你要做的事情之中,并始终抱着一种无论遇到什么阻碍都不向后转的决心。人一旦拥有了“破釜沉舟”,“孤注一掷”、“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拼搏精神,就算是到了进退两难的生死关头,也一定能争取到新的生存机会。 最佳的目标不是最有价值的那个,更不是最辉煌或自己最喜欢的那个,而是最有可能实现的那个。 在选择人生目标以及做事的时候,重要的是面对现实,扬长避短。谁把握了最可能实现的目标,谁就掌握了命运,抓住了成功。 贝尔纳是法国著名的作家,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和剧本,在法国影剧史上有特别的地位。有一次,法国一家报纸进行了一次有奖智力竞赛,其中有这样一个题目: 如果法国最大的博物馆卢浮宫失火了,情况只允许抢救出一幅画,你会抢救哪一幅? 结果在该报收到的成千上万回答中,贝尔纳以最佳答案获得该题的奖金。他的回答是:“我抢离出口最近的那幅画。” 成功的最佳目标不是最有价值的那个,而是最有可能实现的那个。 卢浮宫是有很多价值连城的珍稀名画,抢救出其中最值钱或者最具艺术欣赏的画是最理想的。但是我们反过来想想,最好的画是否也会有最好的保护措施?在大火的情况下,你贸然的冲到博物馆里面,结果可能会是连画的外层保护都来不及打开,你和博物馆就一同化为灰烬,到头只能落个人画两空!贝尔纳却不同,他选择的是最有可能实现的办法!在离出口最近的地方既可以顺利的抢救到画,又可以保护自己的生命,尽管这幅画可能不是卢浮宫最好的,但是和人画两空相比较,当然贝尔纳的方法是最佳的选择! 生活当中,选择理想与现实相结合,是走向成功的最佳答案。方法比想法更重要,或者说没有方法对应的想法,是没有价值的。 在英国的西敏寺,有一位主教的墓志铭吸引了所有前来凭吊怀古的人: 我年少时,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当时曾梦想要改变世界,但当我年事渐长,阅历增多,我发觉自己无力改变世界,于是我缩小了范围,决定先改变我的国家。但这个目标还是太大了。接着我步入了中年,无奈之余,我将试图改变的对象锁定在最亲密的家人身上。但天不从人愿,他们个个还是维持原样。当我垂垂老矣,我终于顿悟了一些事:我应该先改变自己,用以身作则的方式影响家人。若我能先当家人的榜样,也许下一步就能改善我的国家,再后来我甚至可能改造整个世界,谁知道呢?但重要的是,我们需要从力所能及的目标开始。 成功者大都知道自己能力和智力的边界,知道有一些角色是自己永远扮演不了的,因此才不会冲动地、人云亦云地追求那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在生活中我们总倾向于往我们的不胜任阶层攀爬,向不可能实现的目标迈进,仿佛追求愈高、愈多就代表愈好,可是环顾四周,我们看到的却比比皆是这种盲目追求下的牺牲者。我们看到一批批人,而且是人类中的大多数人,争先恐后、汲汲争取,到头来终将是一场空。 著名作家柳青说过:人的一生虽然漫长,但紧要关头处往往只有几步。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几步”充分体现了人生的选择。例如,考生对高考志愿的填报;人们对职业或工作岗位的挑选;有志者对成功目标的确定;青年人对情感或生活伴侣的选择;父母对儿女成才的各种培养等等。选择,是人们良好的主观愿意的展现,而“高不成,低不就”,最终失败,往往是常见的结果。选择答案的反差如此之大,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选择的理想不切实际。因此,要善于把长远目标与阶段实施结合起来,把理想与现实结合起来,善于用“实际的理想”代替“不可能的梦想”。方法比想法更重要,或者说没有方法对应的想法,是没有价值的。 对大多数人来说,最佳的目标不是最有价值的那个,更不是最辉煌或自己最喜欢的那个,而是最有可能实现的那个。 远大的目标,从来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为了实现远大的目标,你还得建立相应的中期目标与近期目标。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托马斯・高特・摩尔根说得好:“不要把志向立得太高,太高近乎妄想。没有人耻笑你,而是你自己磨灭了目标。目标不妨设得近点,近了,就有百发百中的把握。” 远大的目标,从来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为了实现远大的目标,你还得建立相应的中期目标与近期目标。从近期目标逐步向中期目标推进,你才能切切实实地感觉到向目标的靠近,从而增强实现目标的希望。 一个没有明确目标的人就像一艘没有指针的船,永远漂流不定,只会搁浅在失望、失败和丧气的海滩。 美国前财务顾问协会总裁刘易斯・沃克曾接受一位记者采访时,记者问道:“到底是什么因素使人无法成功?”沃克回答:“模糊不清的目标。”记者请沃克进一步解释,他说:“我在几分钟前就问你,你的目标是什么?你说希望有一天可以拥有一栋山上的小屋,这就是一个模糊不清的目标。问题就在‘有一天’不够明确,因为不够明确,成功的机会也就不大。”“如果你真的希望在山上买一间小屋,你必须先找出那座山,找出你想要的小屋现值,然后考虑通货膨胀,算出5年后这栋房子值多少钱;接着你必须决定,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每个月要存多少钱。如果你真的这么做了,你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就会拥有一栋山上的小屋,但如果你只是说说,梦想就可能不会实现。梦想是愉快的,但没有实际行动计划的模糊梦想,则只是妄想而己。” 在半个世纪前,洛杉矶郊区有个没见过世面的孩子,才15岁,拟了个题为《一生的志愿》的表格,表上列出: 到尼罗河、亚马逊河和刚果河探险;登上珠穆朗玛峰、乞力马扎罗山和麦特荷恩山;驾驭大象、骆驼、鸵鸟和野马;探访马可・波罗和亚历山大一世走过的路;主演一部像“人猿泰山”那样的电影;驾驭飞行器起飞降落;读完莎士比亚、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谱一部乐谱;写一本书;游览全世界的每一个国家;结婚生孩子;参观月球…… 他把每一项编了号,共有127个目标。 当把梦想**地写在纸上之后,他开始循序渐进地实行。16岁那年,他和父亲到佐治亚洲的奥克费诺基大沼泽和佛罗里达州的埃弗洛莱兹探险。他按计划逐个地实现了自己的目标,49岁时,他完成了127个目标中的106个。他不辞艰苦地努力实现包括游览长城(第40号)及参观月球(第125号)等目标。 这个美国人叫约翰・戈达德,他成为了一个成功的探险家。 设定目标的艺术是把它集聚在某一特定、详细的目的上。“许多”钱,“好”或“大”的房子,“高收入”的工作或成为一位“较好”的丈夫、妻子、学生……这些目标定得太笼统了。一般而言,都不够具体。例如,不能光讲是“大”或“好”的房屋,你的目标应当很清楚地以细节表示出来。 设定了具体的目标才有利于针对具体的目标去努力,这样,就使追求目标更直接、更明确。 爱因斯坦年仅26岁时就在物理学的几个领域做出第一流的贡献;美国波士顿大学生化教授阿西莫夫令人难以置信地写出200余部科普著作。试想,当时爱因斯坦20多岁,学习物理学的时间不算长,作为一个业余研究者,他的时间更是极为有限。而物理学的知识浩如烟海,如果他不是运用直接目标法,就不可能在物理学的三个领域都取得第一流的成就。他在《自述》中说: “我把数学分成许多专门领域,每一个领域都能费去我们所能有的短暂的一生。物理学也分成了各个领域,其中每一个领域都能吞噬短暂的一生。可是在这个领域里,我不信就学会了识别出那种能导致深邃知识的东西,而把其他许多东西撇开不管,把许多弃塞脑袋、并使它偏离主要目标的东西撇开不管。” 爱因斯坦的做法有三点好处: 其一是可以早出成果,快出成果。 其二是有利于高效率地学习,有利于建立自己独特最佳知识结构,并据此发挥自己过去未发挥的优点,使独创性的思想产生。 其三是这种方法还可以使大胆的“外行人”毅然闯入某一领域并使之得以突破。双螺旋结构分子模型的发现就是有力的例证。 那么,应该如何设定明确具体的奋斗目标呢? 1.大目标尽可能伟大。 高尔基说:目标愈高远,人的进步愈大。人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当你确定只走一公里路的目标,在完成0.8公里时,便会有可能感觉到累而松懈,自己以为反正快到目标了。但如果你的目标是要走十公里路程,你便会作好思想准备和其他准备,调动各方面的潜在力量,这样走七八公里后,才可能会稍微放松一点。可见设定一个远大的目标,可以发挥人的很大潜能。 人生大目标是人生大志,可能需要十年二十年甚至终生为之奋斗。这样的大目标是很难精确详细的。尤其是对成功经验不足、阅历不深的人来说,更是如此。随着成功经验的增加,阶段性的中短期目标的实现,人会站得更高,对人生大目标的认识会逐步清晰明确。所以人生大目标,可以不要求详细、精确,只要有个比较明确的方向就可以了。比如立志做个卓越的科学家、大企业家、政治家等等。 2.中短期目标应既有激励价值,又要现实可行。 心理学实验证明,太难的和太容易的事,都不容易激起人的兴趣和热情。只有比较难的事,才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才会激发人的热情行动。中短期目标是现实行动的指南,如果低于自己的水平,干些不能发挥自己能力的事情,则不具有激励价值;但如果高不可攀,拿不出一项切实可行的计划来,不能在一两年内明显见效,则会挫伤积极性,反而起消极作用。 3.短期目标应尽可能具体明确,并限定时间。 短期目标,或者三五年,或者一二年,有的短期目标可短到半年三个月。这样的短期目标,如果还不具体明确的话,那等于没有目标。只有具体、明确并有时限的目标才具有行动指导和激励的价值。你要在特定的时限内完成特定的任务,你就会集中精力,开动脑筋,调动自己和他人的潜力,为实现目标而奋斗。如果没有明确具体目标和时限,就难免精神涣散、松松垮垮。 禁止自私是一种无法做到的理想:我们总是在做自己内心想做的事情。从这个角度而言,每个人都是自私的,但自私并不都那么可怕,可怕的是私欲太盛,利令智昏,时时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以损公肥私和损人利己为乐事,一切围着自己想问题,一切围着自己办事情,在满足其一己之私的过程中。不惜损害公益事业,不惜妨害他人利益。这样的人谁不怕?怕的时间长了,也就如同瘟疫一般,人们惟恐避之不及;怕的人多了,也就如过街老鼠一样,人人见之喊打。这样的人即便是比别人多捞取了一些利益。也不会从社会的意义上获得真正的幸福。如果说,他们也奢谈什么成功,充其量不过是鸡鸣狗盗的成功,没有任何值得骄傲和自豪的。 “点燃别人的房子,煮熟自己的鸡蛋”。英国的这句俗语,形象地提示了那些妨害他人利益的自私行径。 自私自利者不管是偷盗、贪污、索贿或挪用等手段把公共或他人的财产变成自己的财产,还是以权势捞取地位和荣誉,在别人看来,无疑都是不光彩的。尽管他们有时利用平时通过卑劣手段捞取的财,权来给某些人送人情,买人心,使这些人不得不感谢和感激他们,但更多的人却是瞧不起他们的。尽管他们中还有些人用那些不义之财做本钱,开公司,搞生意,挣了大钱,成就了事业,有的还笑眯眯地做一些慈善之举,但他们仍然是不仗义的一族,别看法律未审判他们,但受害的广大群众却在感情上给他们判了刑、定了罪。 你如果是这样的一个人,你的心灵是不会安宁的,你所拥有的人生便是一个卑鄙的人生。 你在损公坑人的时候,只是在物质上、权势上和荣誉上肥了自己,暂时得到了一点实惠,而你付出的却是人格和灵魂的代价。由此你失去了纯洁美好的心地,你从本来美好的人生境界跌到了一堆垃圾上,你将不时地嗅到发自你灵魂深处的臭气。这是你的根本性的损失,永远无法挽回的损失。即使你以后觉悟到了而迷途知返,但那心灵上沾下的污点是永远抹不去的,它将伴随着你的终生。看来你终归是得不偿失的。 因为你无法否认,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性的存在并不是这团肉、这副躯体外壳的存在,而是人之为人的精神、德行、人格的存在,抽去了后者,人与动物也就没有多大区分了。 所以,自私者的算计和耍弄小聪明到头来仍是卑鄙和愚昧的。 自私者损人肥己式的小聪明,是一种卑鄙的聪明。是那种打洞钻空了房屋,而在房屋倒塌前迅速迁居的“老鼠式的聪明”;是那种欺骗熊为它挖洞,洞一挖成便把熊赶走的“狐狸式的聪明”;是那种在即将吞吃猎物时,却假充慈悲流泪的“鳄鱼式的聪明”。 诚然,在无垠的时间和空间里,每个人都处在一个独一无二的点上,而每一个人又都是一个完整的世界。关心自己,发展自己,实现自我,是每个人的追求,这没有什么不合理的,没有什么值得厚非的。 三毛说得对:“在我的生活里,我就是主角。” 如果一个人的神经正常,没有人不关心自己,不希望发展自己,实现自己的理想。这一切可谓人之私欲使然。没有私欲是不正常的,有私欲而无度则更是不正常的,不损人利已,不损公肥私,这是最基本最道德的私欲标准。 正常地关心自己,发展自己,实现自己,人人都自珍自爱自重。为此,社会才能充满勃勃生机,充满欢歌笑语。 然而,当自私自利者以“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来为自己的自私行为进行辩护的时候,他是极其荒谬的。他的所谓“为己”是指为了自己而不顾他人,为了自己的私利而损害公众利益和他人利益。二者的本质区别就在这里。 前者的关心自己发展自己实现自我,决不是以坑害他人为前提,相反,前者的最终目的和实际的人生效果应该是为人、为大众的,他们所追求的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样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模式。而极端自私自利者的前提是损公损人,是奉行所谓“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这个可诅咒的常规”。(列宁语) 如果你是以损害公共利益或他人利益为前提而发展自己。实现自己,那么你就站到了自私者的行列。 在我们现时这样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家,由于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不健全和各种弊端的存在,损公肥私者大多为官僚,或手中拥有一定权力和方便的人。他们利用职务之便,慷国家利益之慨,慷公共利益之慨,用以发展自己,实现他个人目的,其手段和技巧乌七八糟,举不胜举。或躲在阴暗角落里搞阴谋诡计,贪污索贿挪用等等,或明目张胆地以牺牲公众利益而发展自己,如用公款给自己买文凭等等,不择手段,无所不用其极。 这些人是社会的蛀虫。你不应该加入那些人的行列。你应该鄙视他们。 诚然,生物学家们都知道,动物的基因是自私的,它们必须自私,因为基因为争取生存,直接同它的等位基因发生你死我活的竞争的时候,只有击败对手,牺牲等位基因才有自己生存的权力。人由遗传基因发展形成,人的自私大概发端于此。 你如果以此论证自私自利的合理性,你同样是荒谬的。 应该知道,人并非单是一个仅由遗传基因而发展形成的自然的动物,人更是一个具有广泛社会性的文化的动物。 而“文化不是通过基因遗传的,它是通过从其他人那里学习获得的……在某种意义上讲,在人类进化中人类的基因已经放弃它们的首席地位而让位于一种全新的、非生物学的或日超机体的量,这就是文化。”(杜布赞斯基《进化中的人类》) 你如果仅以基因必须自私而心安理得地自私自利,而丢弃文化这种“全新的非生物学的”力量,你就把自己更重要的一部分――你的血肉,从你的躯体上抽去了,剩下的只是一副髅骨。你会变得毫无人的力量,即便血肉仍附在你的身躯之上,那整个的你与普通的动物没有什么区别了。 既然你不愿把自己贬低到普通动物的层次,不愿丢掉人的尊严,不愿缺少人的概念的任何一项内容,你就必须尊重社会的公共道德,遵守文化的规范。也许要你做到“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太空洞抽象,不切实际,难以做到。但是,每一个人,不论是东方文化环境里的人,还是西方文化环境里的人,也不论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人,还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人,人人都要讲究公共道德,要以公众利益,以大众利益为上。 不论在什么社会形态什么国家,一切损公肥私者都是卑鄙的,都遭受到社会的谴责,受到公众的鄙视。 现代社会奉行人人相爱,大家互助,而不是人人搞鬼,互相坑害。 人人相爱,大家互助的社会是一个理想的美好的社会。 一个人人搞鬼,互相损害的社会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混乱的社会。这个社会不可能长久存在。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一个社会混乱不堪,哪里会有个人的安宁幸福呢? 人的一生是自我塑造的一生。有的人形象高大完美。有的人渺小卓琐;同样是学识丰富,有的人是学界泰斗,文坛巨匠,有的人却学无所成,甚至一生碌碌无为;同样是德行高尚,有的人功高万代,彪炳千秋,有的人却只立下了一时的功德;同样具有顽强的意志,有的人光耀千古,有的人却遗臭万年。奥妙是什么?奥妙就在于是否设定了人生目标。 没有具体明确的目标,你终将一事无成。 曾经有两名瓦匠,在炎炎烈日下,同样辛苦地砌筑着一堵墙,一名过路人走过,问他们:“你们在干什么?” “我们在砌砖。”一个人答道。 “我们在修建一座美丽的剧院。”他的同伴回答。 以后,再以后……将自己的工作看作砌砖的瓦工砌了一辈子的砖,而他的同伴成了一名颇具实力的建筑师,承建了许多美丽的剧院。 策划你的事业,就像艺术家雕刻一样,先要在你的头脑中看到一个形象,看到一种精神,看到理想中事业成功的你,然后再拟定步骤,动手实现。正如一位哲人所说:“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这种对自己的未来进行设计、规划的过程就是事业目标策划的过程。 每个人都有欲望和梦想,但大多数人没有明确具体的人生目标,这便是成功和幸福总是钟情于少数人的重要原因之一。人生的胜者占总数的1%抑或更少,但都有一个明显的特征,与他人截然可分,这,就是生活和奋斗的鲜明的方向性,即由欲望和梦想演化而成的行动目标。 欲望和梦想在没有化成明确具体的奋斗目标之前,是比较模糊的,不确定的,短时间的。只有将欲望梦想化成人生明确具体的大小目标,走向成功与卓越才有基础。 目标不但使我们的行动有依据,人生有意义,还能激发我们的斗志,开掘我们的潜能。 这如同是个定律,在人生的前方设定一个目标,不仅是一个理想,同时也是一个约束,就像跳高,只有设定一个高度目标,才能跳出好成绩来。 成功者,无一不对自己随时随地的去向一清二楚。他们有目标也有行动。知道自己所要的是什么,也知道在哪里可以得到它。他们确立目标,同时又决定通往那个目标必须走的路。 目标的达到或称成功,也可定义为有价值的前进的具体表现。 “人”的基本行动系统,在“设计阶段”就被确定为“目标探求型”的系统。它的基本部分似乎与自动诱导**系统或自动操纵装置系统仿佛。例如,一旦确立了目标,自动推进系统就自动跟踪目标地区的反馈信号,随时调整和修正航海诱导计算机设定的路线,决定击中目标前一切必要的即时行动。 如果计算机的软件不完备,目标不固定,监视雷达的覆盖范围与射程的最大距离不一致,那么配有再先进的自动诱导装置的**或推进系统都可能会出现故障,不规则地茫然徘徊,甚至自行毁坏。 人世间各式各样的“人”的系统也有同样机能、同样特征。当目标设定以后,人的“自我动机确立系统”立即开始“监视”与目标有关的反馈信号,并对意识下的“自动机”装置里的“自我形象”进行修正,同时下达实现目标所需要的各种“决定”。如果制定计划的意图含糊不清,或者选定的目标过于脱离实际,那么“人”的系统出会寻来找去,徘徊不定,白白消耗自己,甚至自我灭亡。 胜者具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失败者相反。失败者的目标似是而非,总在徘徊,极端者甚至自我消灭。 爱迪生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发明家,他的全部发明多得叫人简直难以相信。1928年,美国国会颁发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估计他的发明对人类的贡献约值56亿美元。这些发明对我们今天的价值实在太大了。根本无从估计。 爱迪生的全部在校教育总共只有三个月的时间,在校期间,他的老师曾说他是一个只会做白日梦的少年,断言他的一生绝不会有什么成就。 然而――爱迪生却成功了。他的秘密在哪里? 其中之一是,他具有设定目标的能力和追求目标的热情。一旦设定一个目标之后,他便使他的生活去全力配合那个目标,使它成为他的生命。因此,他把生命献给他的目标,并从目标获得生命,直到――假如可以搬弄词句的话――“空气中发出了电的火花”。 他竭尽全力去阅读跟他的计划有关的书籍――读了一本又一本,读完了再买。 等他读够了书,使他足以从事实验之后,他才在他的实验室开始工作。接着他不分昼夜地工作,往往在清晨8点钟进入实验室,不到次日凌晨两三点钟不肯罢手。他的注意力总是十分敏锐确切,连一个动作也不会浪费。他从事过数以百计的实验工作,选取和抛弃实验模型,承受不可避免的失败,但他勇往直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 爱迪生有明确的目标。并且是经过审慎的选择。他对目标专注并倾以全部热情,加上丰富的想像和智慧,使他成为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发明家之一。 维克多・弗兰克尔用事实最贴切地说明了“人不能没有目标地活着”的道理。 二次大战期间,在越南行医的精神医科专家弗兰克尔不幸被俘,后被投入了纳粹的集中营。三年中他所经历的极其可怕的集中营生活使他悟出了一个道理――人是为寻求意义而活着。他和他的伙伴们被剥夺了一切――家庭、职业、财产、衣服、健康甚至人格。他不断地观察着丧失了一切的人们,同时思考着“人活着的目的”这个“老生常谈”的最透彻的意义。他曾几次险遭毒气和其他惨杀,然而他仍然不懈地客观地观察着、研究着集中营的看守与囚犯双方的行为。据此他撰写了《夜与雾》一书。 可以说。弗兰克尔极其真实、有力、生动的论据和论点,对于世界上一切研究人的行为的权威学者来说,都是极有价值的。他的理论是在长期的客观观察中产生的。他观察的对象是那些每日每时都可能面临死亡。即所谓失去生活的人们。在亲身体验的囚徒生活中,他还发觉了弗洛依德的谬误,并且反驳了他。 弗洛依德说:“人只在健康的时候,态度和行为才干差万别。而当人们争夺食物的时候,他们就露出了动物的本能,所以行为变得几乎无法区别。” 而弗兰克尔却说:“在集中营中我所见到的人,完全与之相反。虽然所有的囚犯被抛入完全相同的环境,有的人却消沉颓废下去,有的人如同圣人一般越站越高。”他还从实际中悟到,“当一个人确信自己存在的价值时。什么样的饥饿和拷打都能忍受。”而那些没有目的活着的入,都早早地毫无抵抗地死掉了。 据说,从奥斯维辛集中营活下来的人不到1/20,他们差不多无一例外都是深知生命的积极意义的人。他们顽强地活下来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心里存着明确的目的――“要做的事情还没有做完”;期待着和“活着与爱着的人重逢”。 在那充斥死亡意味的集中营里,弗兰克尔的一位好友曾对他说:“我对人生没有什么期待了。”弗兰克尔否定了这位朋友的悲观人生态度,他鼓励说:“不是你向人生期待什么,而是生命期待着你!什么是生命?它对每个人来说,是一种追求,是对自己生命的贡献。当然,怎样做才能有所贡献?自己的追求是什么?每个人都不一样。而怎么回答这些问题是我们每个人自己的事情。” 人生的目标――应战的擂台,它能给你摆脱逆境和恶斗力量的特效药。 “有生命的地方就有希望。” “有希望的地方就有梦想。” “有了清楚的梦想,加上反复地充实与描画,梦想就能变成目标。”目标经过细致的研究,对胜者来说,就可看成行动的计划。成功者认为,当目标完全融于自己的人生时,目标的达到就只剩下时间问题了。 你为自己的人生设立了什么目标呢? 平平安安地过日子是大部分人生活的目标。对此,只需付出每天过日子的必要精力就足以了。这种没目标的日子,不过是以看看电视而打发时光。每晚在世纪的悲喜剧、推理侦探故事、怪奇影片等电视世界中游逛。夜幕一降临,他们就习惯成自然地坐到电视机旁,无动于衷地望着一个个画面。孰不知电视明星们正是瞄中了这些人而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 人本身的特点规定了:无论你的愿望是什么,你只要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会无意识地、不自觉地、朝实现愿望的方向运动。对于嗜酒人来说,他的愿望是再来一杯酒;对于吸毒者来说,他的愿望是一小包“白面儿”;而对于冲浪运动员来说,他的愿望则是冲击下一个波浪。离婚、破产、疾病等等,虽然是对人生的否定,是因为你对生活采取了消极的态度,但归根结底,它们也属实现目标的范畴之内。 依赖性是很多人不能成功的劣根所在,这种习惯是把希望都寄托在别人身上,而自己不舍得出一点力气。 依赖别人使一个人失去精神生活的独立自主性。依赖的人不能独立思考,缺乏创业的勇气,其肯定性较差,会陷入犹疑不决的困境,他一直需要别人的鼓励和支持,借助别人的扶助和判断。依赖者还会表现出剥削的性格倾向――好吃懒做,坐享其成。 依赖者会形成一些特有的症状,他们缺乏社会安全感,跟别人保持距离。他们需要别人提供意见,或依赖媒体的报导,经常受外界指使,自己好像没有判断能力。他们潜藏着脆弱,没有发挥出机智应变的能力,较易失业。 依赖性是很多人不能成功的劣根所在,这种习惯是把希望都寄托在别人身上,而自己不舍得出一点力气。成功者的习惯就是依靠自己!依赖别人是人们普遍存在的一种坏习惯。 要实现心理独立,首先就得摆脱依赖他人的需要。请注意,这里讲的是“依赖的需要”,而不是“与人交往”。一旦你觉得需要别人,你便成为一个脆弱的人,一种现代奴隶。这就是说:如果你所依赖的人离开了你、变了心或死去了,那么你必然会陷入惰性、精神崩溃甚至绝望至死。社会告诫我们,要在心理上依赖父母、老师、上级等各种各样的人,你或许总是在等待某些人来安抚你。如果你觉得必须根据某人的意愿做某事,而且事后感到怨恨、不做又感到内疚的话,那么可以肯定,你必须走出这一误区。 一个有创业勇气和才干的人,最好的谋生之路就是自己练好内功,独创大业,没有资金也好,没有靠山也好,只要有拼尽人生一口气之锐气,就不愁狭缝里挤出一条生路来。 我们可以采取下列方式消除依赖心态: 1,制定一份“自我独立宣言”,并向他人宣告,你渴望在与他人的交往中独立行事,彻底消除任何人的支配(但不排除必要的妥协)。 2,与你依赖的人谈话,告诉他们你为何要独立行事,并明确你出于义务而行事时自己的感受。这是着手消除依赖性的有效方法,因为其他人可能甚至还不知道你处于服从地位的感受如何。 3,提出有效生活的五分钟目标,确定如何在这段时间内同支配你的人打交道。当你不愿违心行事时,不妨回答说“不,我不想这样做”,然后看看对方对你的这一答复的反应。 4,当你有足够的自信心时,同支配你的人推心置腹地谈一谈,然后告诉他,你以后愿意通过某个手势来向他表明你的这种感觉,比如说,你可以摸摸耳朵或歪歪嘴。 5,当你感到在心理上受人左右时,告诉那人你的感觉,然后争取根据自己的意愿去行事。 请记住:你的父母、爱人、朋友、上级、孩子或其他人常常会不赞同你的某些行为,但这丝毫不影响你的价值。不论在何种情况下,你总会引起某些人的不满,这是生活的现实,你如果有思想准备,便不会因此而忧虑不安或不知所措,便可以挣脱在情感上束缚你的那些依赖枷锁。 6,如果你为支配者(父母、爱人、上级或孩子)陷入惰性,那么即便有意回避他们,也还会无形中受人支配。 7,如果你觉得出于义务而不得不去看望某个人,问问你自己:别人若处于某种心理状态,你是否愿意让别人来看望你。如果你不愿意,那就应该“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找这些人去谈谈,让他们认识到仅仅出于义务的交往是有损于人的尊严的。 8,坚持不带任何条件的经济独立,不向任何人报账。你如果得向别人要钱花,便会成为他的奴隶。 9,不要继续发号施令,控制别人;不要继续受制于人,惟命是从。 10,承认自己有保持私密的愿望,不必把自己的所有想法和经历都告诉某人。你是独特而与众不同的,应该有自己的秘密,如果事事都要告诉别人,那你便没有选择可言,当然也就成了不独立的人。 11,在晚会上,不要老是陪伴着你的伙伴,不要出于义务而一直陪着他。两个人分开去找别人讲讲话,晚会结束之后再聚到一起。这样,你们会成倍地扩大自己的知识和见闻。 12,记住:你没有为别人高兴的义务。别人自会寻求解脱和愉快。你可以在与别人的相处中得到真正的乐趣,但如果感到有义务让别人高兴,那你就失去了独立性,就会因别人不高兴而愁眉苦脸;更糟糕的是,你会以为是你使他不高兴的。你对自己的情感负责,在这一点上人人如此,毫无例外。除了你自己以外,谁也不能控制你的情感。 13,不要忘记:习惯并不是做任何事情的理由。不错,你以前一直服从别人,但不能因此再继续受人支配。 真正生活的实质在于独立。或许你非常害怕冲出依赖关系,但如果问问你在精神上依赖的那些人,就会惊奇地发现,他们最钦佩的,正是那些敢于独立思考、独立行事的人。真有意思。你要是独立了,别人就会尊重你,特别是那些拼命要支配你的人会更敬佩你。 形象是有教养的第二个太阳。穿戴整洁的意识。绝对是精神力量的源泉之一,它仅次于一个清白的良心所起的作用。一个笔挺的衣领和一只干净的手套,不知帮助过多少人度过难关,化险为夷。 良好的仪表有两个主要含义:身体的清洁和衣着的美观,通常这两个方面如影随形。衣着整洁表明这个人注意卫生,而外表的邋遢,则意味着不合时宜的仪表失当。 ◆良好仪表的作用 我们的身体是最重要的自我表现方式。身体的外表被认为是内在的反映。如果一个人的外表丑陋、可憎,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他的思想也是这样的。通常,这种结论也是成立的。高尚的理想、活泼健康的生活和工作本身与个人卫生的不整洁都是势不两立的。一个忽视洗澡的年轻人也会忽视他的心灵,他会很快全面堕落。一个不注意仪表的年轻女人很快就无法取悦于人,她会一步步堕落成一个不思上进的邋遢女人。 一副强健、清洁、优美的身体与一个强健、清洁、优美的个**息相关。一个人如果在一方面放任自己粗枝大叶,那么他会身不由己地在另一方面堕落。 要保持良好的仪表,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经常洗澡。每天洗一个澡能保证皮肤的清洁与健康,否则身体是不可能健康的。 对头发、手和牙齿的护理也相当重要,一定要细致周到。不能马虎草率。 修剪指甲的用具很便宜,人人都买得到,如果你买不起一整套用具,你可以只买一把指甲刀,把指甲修剪得光滑干净。 护理牙齿是件简单的事,然而,人们在牙齿卫生上犯的错误可能要比在其他方面犯的错误更多。我认识一些年轻人,他们衣着考究,对自己的仪表非常得意,但他们却忽视了自己的牙齿。他们没有意识到,人的仪表中没有比脏牙、蛀牙,或是缺了一两颗门牙更糟糕的缺陷了。呼吸当中的恶臭更令人无法忍受,如果知道有这种后果,就没有人会忽视他的牙齿了。没有哪个老板会要一个缺了一两颗门牙的职员或速记员。许多应聘者就因为牙齿不好而被拒绝。 ◆改变衣着,改变生活 每一个向往获得成功、渴望赢得尊敬的人都重视衣着。“什么样的衣着决定什么样的性格。”穿戴整洁的意识形成优雅从容的风度,而衣衫褴褛、衣冠不整使人感觉龌龊、猥琐和局促不安,缺乏尊严和庄重感。我们的衣着会影响我们的情绪和自我感觉,任何有这种体会的人都知道这一点――谁又没有过这种体会呢?穿着合身的新衣,让人精神焕发,春光满面。别扭、肮脏的衣服有损人的精神状态和风度。 无论如何,衣着得体都是有益无害的。穿着合身衣服的感觉令人精神振奋。不管你的自制力有多强,你都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如果你衣衫不整、不修边幅、房间凌乱、随随便便,那么你很快会发现自己已沾染上衣装和环境的习气了。你的思想会一路下滑,它会松弛懈怠,变得像你的身体一样邋遢凌乱,缺乏生气。相反,当你忧心忡忡、身体不适、无心工作的时候,你不是身穿睡衣无所事事地躺在床上,而是去洗一个热水澡――或是来一次桑拿浴一然后换上一身新衣,像是去赴盛大宴会一般仔细修饰一番,那么你就会有脱胎换骨的感觉。在你穿完衣服之前,你的忧伤和病恹恹的情绪十有八九会消逝得无影无踪,你的精神面貌已焕然一新。 莎士比亚说:“衣装是人的门面”,这一说法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同。许多人经常因为他们不得体的穿着而备受指责。初看起来,仅凭衣着去判断一个人似乎肤浅轻率了些。但经验一再证明:衣着的确是衡量穿衣人的品位和自尊感的一个标准。渴望成功的有志者应该像选择伴侣一样谨慎地选择衣装。古谚云:“我根据你的伴侣就能判断你是什么样的人。”某个哲学家也说过一句精妙的话:“让我看看一个妇女一生所穿的所有衣服,我就能写出一部关于她的传记。” 西德尼・史密斯说:“教育一个女孩说漂亮无关紧要。衣装一无是处,这真是荒谬透顶!漂亮非常重要。她一生中所有的希望和幸福或许就依赖于一件新裙子或是一顶合适的女帽。如果她稍有点常识,她就会明白这点。应该教她知道衣装的价值所在。”人的确不是由衣装造就的,但衣装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远远出乎我们的意料。普林提斯・穆尔福德说,衣装能影响人类的精神面貌。这并非言过其实,只要想想衣装对你自己的影响程度有多大就够了。 即使像布丰这样伟大的博物学家和哲学家,也证明衣着对思想有影响。他说,自己如果不穿礼服就不能进行有效的思考。他在进书房时总是要穿上礼服,甚至不忘带上他的剑。 别扭、寒酸、不合身的衣服不仅会使人失去自尊,还会使人失去舒适和力量感。得体的衣装使人风度翩翩、谈吐自如。穿着得体的意识使人举止优雅从容,即使宗教也做不到这一点,而低劣的衣服只会使人感到局促不安。 追求完美的意念是可取的,但是绝对完美的事物却是不存在的。盲目地将所有精力投放在不实际的事物上,是一种无知和浪费的行为。 在人生中,无论是对待工作、事业,还是对待自己、他人,我们不妨做一个适度的妥协主义者,而不是做一个完美主义者。因为完美主义者有可能什么事情都没有做成,而妥协主义者则多多少少会有些进展。同时,对自己也要宽大些,不必追求自己永远绝对完美。这样,你不但少了许多烦恼,同时,你会发现,你的工作、事业在一个较短时间就会有很大的发展。 从前有一位画家,想画出一幅人人都喜欢的画。经过几个月的辛苦创作,他把画好的作品拿到市场上去,摆在一个人来人往的十字路口,并在画的旁边放了一支笔,附上一则说明:亲爱的朋友,如果你认为这幅画哪里有欠佳之处,请赐教,并在画中标上记号。 晚上,画家取回画时,惊讶地发现整个画面都涂满了记号――没有一笔不被指责。画家心中十分不快,对这次尝试深感失望。 画家决定换一种方法再去试试,于是他又摹了一张同样的画拿到市场上展出。这一次,他要求每一位欣赏者将其最为欣赏的妙笔都标上记号。 晚上,画家取回画时,惊喜地发现整个画面也都被涂满了记号。最后,画家不无感慨地说:“我现在终于明白了,无论自己做什么,只要能使一部分人满意就足够了。因为,在有些人看来是丑的东西,在另一些人的眼里则恰恰是美好的。” 这说明,天下没有什么东西是“绝对完美”的,要寻找绝对完美之物也是不可能的。做事情也是同样的道理。一件事情,我们不可能把它做得让所有的人都满意。因为每个人都会有他个人的感觉和看法,都会根据他自己的想法来评论事情。所以不要凡事都求完美,也不要试图让所有的人都对我们满意,否则我们就永远无法完成一件事,也永远无法得到快乐。 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在我们的周围有一些人,他们才智过人,工作能力也很不错,而且非常勤奋,一工作起来常常什么都有可能忘了。但是,他们就是出不了什么成果,眼看着比他们在各方面都差一些的人成果都十分显著了,而他们却依然默默无闻。 他们的才华虽然说不上盖世,但比起我们常人却超出了一截,他们的脑筋也很灵光,工作也够勤奋,为什么迟迟不能成功呢?究其缘由,你就会知道,他有可能是个“完美主义者”。 这些人之所以不能取得成绩,不能获得人生的成功,并不是因为他们缺少能力,而是他们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不能克服自己追求完美的意念与冲动。他们想把事情做到尽善尽美,不愿出现任何一点点的失误,担心因此会损害自己的名誉。于是,他们在做一件事情之前,总是想使客观条件和自己的能力也达到尽善尽美的完美程度之后再去做。因而,这些人的人生就始终处于一种等待的状态之中。他们之所以没有做成一件事情不是他们不想去做,而是他们一直等待所有的条件成熟,结果什么事情都没能做成。他们一直在烦恼,一直在等待,就这样,在等待完美中度过了自己不够完美的人生。 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所以,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遇到事情不要等到所有情况都完美以后,才动手去做。如果坚持要等到万事俱备,那么我们就只能永远等待下去了。 追求完美的意念是可取的,但是绝对完美的事物却是不存在的。盲目地将所有精力投放在不实际的事物上,是一种无知和浪费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能凡事都苛求完美,不要等到所有的情况都完美以后,才动手去做一件事,那样的话只可能使我们身心疲惫并一事无成。 在现实生活中就有很多这样的“樵夫”,他们过分追求完美,而其代价往往就是将稍有瑕疵的“宝玉”也追求没了。人们往往因为坚持完美而扔掉了一些他们原本可以拥有的东西,但他们是不可能拥有完美的,尽管他们还在永远找不到完美的地方到处搜寻。想追求完美无缺的事物,本是无可厚非的,然而,这种愿望一般情况下是不可能实现的,落空是必然的结局。“优点与缺点齐飞,长处共短处一色。”最完美的是最好的,但是最好的却不等于就是最完美的。“白玉无瑕”是基本不可能的,“瑕不掩瑜”才是正常的心态。 其实每个人都有一种祝愿与心意,是人生的追求、美好的愿望、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的体现。但我们必须明白,所谓“完美”,仅仅存在于理想之中,现实生活中从未产生过,将来也不可能有。我们的古人早告诉我们这个道理了,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不可求全责备,“不必吹毛求疵”,“全则必缺,极则必反,盈则必亏”等等,这一条条的名言隽语,说的都是这个意思。 要正确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切忌过高地估计自己。虽说“天生我材必有用”,但每个人的才能总是各有千秋,而且每一种才能也并非一定会对社会产生相应的效力。 那一日,与一位大学时的同窗相聚,谈论起毕业后求职谋生和闯荡社会的诸多感触,他突然提出一个问题:“你了解自己吗?”我未假思索,顺口答道:“荒唐,谁还不了解自己――”可话刚一出口,我便愕然,立刻领悟到达简单的问话里蕴藉着无尚的玄妙。 不错,生活中确实有许多人不了解自己,不认识自己。他们对自己所认识的,也不外乎姓甚名谁,贵庚几何。至于寻究起自己的能力怎样,什么职业什么事情最适宜自己,为人处世能做到何许地步,在社会上处在怎样的一个“点”上,可能就很难准确地把握自己了。有些人就是因为不认识自己,没找准适合自己的最佳位置,而没有步入成功之门。 陕西的青年作家贾平凹,曾深有感触地说过:“要发现自己并不容易。我是花了整整三年时间呵!” 贾平凹的创作经历是这样的:最初,上大学时,在校刊上发表了一首顺口溜,于是努力写诗,两年之中写了上千首诗,质量平平;接着,他写起古诗来,也不怎么样;后来,学写评论、散文、随笔,同样没有突出的成绩;当他的第一篇短篇小说发表之后,这才意识到,这种文学形式最适合于自己,于是一发而不可收,写了大批短篇小说,在中国文坛上崭露头角。 贾平凹的经历说明,每一个人不见得都能认识自己的才能。“知己”如同“知彼”一样,亦非易事。正因为这样,每个人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成才目标,要经过一番摸索、实践的。人无全才,各有所长,亦有所短。所谓发现自己,就是充分认识自己所长,扬长避短,认准目标。 马克思曾经想当诗人,当他发觉自己写诗不怎么样的时候。转向社会科学研究了。 达尔文也曾对诗歌发生兴趣,年轻时每天上午背诵几十行诗。不过,他很快发现自己的“诗才”平庸,就转向生物学了。 艾青原名蒋海澄,50多年前本是国立西湖艺术院的学生,是学画的。当他的第一首诗发表之后,认识到自己的气质更适合于诗歌创作。终于成为诗人。 郁达夫祖上世代行医,他到日本留学,也是学医,当时,学医必须学德语。郁达夫懂得德语后,拜读了歌德、席勒、海涅的作品,也拿起笔来从事文学创作。当他意识到自己从文更为合适。便毅然弃医学文,从此蜚声文坛。 这样的事例,可以举出许许多多。扬长避短,认准目标的重要性,是不言自明的。所以,一个人要在这个世界立足,关键还是在于能否正确认识自己,发现自己。 要正确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切忌过高地估计自己。虽说“天生我材必有用”,但每个人的才能总是各有千秋,而且每一种才能也并非一定会对社会产生相应的效力。过高地估计自己。往往会好高骛远一场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