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六度万行,忍为第一”
作者:
任宪宝. 更新:2022-02-09 05:01 字数:27371
人的一生,一半是事实,一半是愿望,愿望只存在心中,事实才在脚下。然而,无论是事实还是愿望,人都要忍耐。为生活,为理想,为志向,甚至为了日常的闲言碎语,人都忍受着。忍辱负重固然苦,但人总是只有长久地卧薪尝胆,才能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释迦牟尼佛所说的“六度万行,忍为第一”的话是多么精辟!为了使大家进一步理解“忍”的内涵及奥秘,下面再让我们看一看先哲们对于“忍”的经典论述。 孙真人曰:“忍则百恶自灭,省则祸不及身。”谚曰:“得忍则忍,得戒则戒;不忍不戒,小事成大。”由此我们可见,无论是对人对己,忍与不忍,事关重大,忍则心平身安,不忍则祸及身家。所谓“一忍百事成,百忍万事兴”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当你受到无辜伤害或被他人欺侮时,你是以牙还牙呢,还是忍让为先呢? 某些人无法忍受一些琐碎的烦恼,而那些烦恼可以充斥生活的大部分,如果允许他们那样生活的话。他们错过火车时雷霆大发,晚餐烧糟时恼怒不堪,火炉漏烟时大失所望,洗衣店未把机器洗好的衣服送回时便对整个工业界赌咒要报复,这种人在琐碎的烦恼上所浪费的精力,如果较明智地利用的话,足以建设大企业。明智的人不会注意女仆不曾擦去的灰尘,厨子不曾烧好的土豆和不曾扫除的煤灰。这不是说,他如果有时间补救这些事,而不去设法这样做。而只是说,他对待这些事不是搀杂情绪的。忧虑、烦躁、愤怒均是毫无作用的情绪。大凡强烈地感受到这些情绪的人,会说他们无法加以克制。可以肯定,如果他们缺少上面所讲的基本忍受,就没有其他方法可用来控制这类情绪。 忍让是一种修养,一种德行,一种度量。如果我们人人都具有忍让的心态,那么这个社会肯定会变得更美好,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肯定会变得更和谐。 麦金莱做美国总统的时候,在某次一种本来可以发怒的情况下,制止了自己的愤怒,这就很足以证明他是一个能够自制的人。他有一种很聪明而极简单的方法,以制服那发怒的对手。 有几位代表,因总统指派某人为收税的经纪人而来抗议。其中领头的是一个议员,6.2英尺高,性情很粗暴。他用愤怒的口气骂着总统,差不多用的是一种侮辱的词汇。但是总统毫不作声,任他去渲泄他的精力,然后很平和地说:“现在你感觉好些了吗?”继而接着说,“照你所说的这种言词,你实在是无权晓得我何以要指派某人,不过我还是告诉你。” 那议员的脸马上红了,急忙道歉,但是总统又用一副笑脸说:“无论什么人如果不了解事实,总是容易被弄得发狂的。”然后他解释其中的原委。 麦金莱总统这种冷静而带讽刺的答复,就足以使这位议员觉得自己用这种粗暴的语言是错了,而这次的指派或许是对的。他的这种聪明的应对,使那位议员完全无所施其力了。 这个议员回去报告他交涉的结果时,只能说:“伙计们,我忘了总统所说的是些什么,不过他是对的。” 对于无关紧要的事发脾气,可以在面对大事时保持镇静,而这时的耐心是极重要的。 曾经在民众煤气公司做过30年总经理的比利兹有一种怪脾气,便是对小事极易发脾气,而对于重大的事却能若无其事。有一天他把一盒雪茄烟遗忘在四轮马车里,过了一会儿他记起来了,便回头去找,但是却已不见影踪。 他非常恼怒,大声吼叫起来,旁边站着的人以为他是掉了很贵重的烟,但事实上却是5分一枝的雪茄烟,一共不过2.5元。 他这次的情形,与某次他损失一笔大款项时的情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那正是经济恐慌时期,比利兹先生因卧病在床,有几天没出去。可就在这几天里,银行因几笔款项而损失了大约3万元,而且没有担保的。当别人把这一损失告之他的时候,他却只用手摸着头发,想了一想,然后说:“算了吧,如果不打破几个蛋,总做不成软煎蛋的。” 如果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干扰了你的情绪,使你烦躁,发泄一下心中的怒气也好,这样会使你的心情平衡下来,心平气和地去应付那些举足轻重的大事。如果小的烦恼长期积聚而得不到释放,那么很有可能当大事到来时失控,而乱了大谋。 “忍”曾被曲解过,有人以为它是意志软弱、缺乏斗志的表现。这实在只是皮相之解。忍别人难忍之事,实在是已在精神境界上超出了一般人,恰恰是坚强的表现。“忍”字心上一把刀,说明在造这个字时,中国人已对忍字理解得十分准确。我们随时随处可以看到,在一个充满忍让精神的环境中,少了许多闲气,少了许多争斗。气氛是多么宽松平和。 “忍”是为了某种崇高的目的而达到的自我克制的精神境界。例如为了顾全大局而忍一己之私。为了社稷、团体的正常发展而牺牲个人利益;其次,事有可忍与不可忍之分。我们提倡“忍”,但并不提倡事事皆忍,并不提倡无原则、无目的的忍,如果凡事都不分青红皂白地一忍了之,有时候则会既害人,又误己。 那么,我们在什么时候应当“忍”呢? 当你一时遭遇到不平的待遇时,忍! 当你在生活中遭遇到困难时,忍! 当你在事业上遭遇到挫折时,忍! 当你受到朋友的误解时,忍! 当你受到别人的嫉妒诋毁时,忍! 当你遭到痛苦的磨难时,忍! 当你欲发怒斥人时,忍! 当你贫困落魄时,忍! 当你受到一切不良之诱惑时,忍!…… 总之,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不如意、不顺心的事情的时候,就要做到“忍”字当先。另外,任何人都不是完人。都有犯过失的时候,都有有意或无意中伤及他人的时候,或对不起别人的地方,为了营造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为了不遭人明刀暗箭,我们就非懂得忍让之道不可。 有时候委曲求全更有益于事情的达成。学会忍受是做人的基本功。越王勾践为取得吴王夫差的信任,亲尝夫差的粪便;韩信能屈能伸,甘受胯下之辱;神圣罗马帝国国王亨利被迫向教皇格里高利低头,在大雪纷飞的室外长跪三天三夜,所有这些都属于委曲求全。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因此要在这样的世界里生存,最重要的是学会委曲求全。凡事“十年河东,十年河西”,今日身处逆境。明日可能遇难呈祥。 只有持这样的信念,才能在时机来临时一展身手。 丰臣秀吉的事例也充分说明了这个道理。 日本幕府时期,织田信长不幸死于横祸,丰臣秀吉乘机讨伐各方军阀,企图平定天下。信长之子信雄见秀吉的势力日渐强大,便檄告各方说秀吉有夺取织田政权的野心。还向德川家康提出了救援的请求。 不久,家康出兵攻打秀吉,小牧山一战,秀吉被打得落花流水,溃不成军。秀吉见事情不妙,决定采取委曲求全的策略。 于是,秀吉到信雄那里大哭一场,说道:“臣向来依循令尊的意志行事,为织田政权而甘愿牺牲一切。不料有小人进谗言,公子才对我产生猜疑。如果公子认为臣有二心,臣愿马上交出所有军队,以表忠心。” 信雄被秀吉的眼泪所迷惑,心肠一软,竟与秀吉订立和约。家康闻讯,劝信雄撕毁和约,但信雄不听。家康因出师无名,只好撤走军队。秀吉利用大好形势,又开始南征北战,在羽翼丰满后,就对信雄发起进攻。信雄后来被秀吉贬谪他乡,懊悔不已。 自古以来,委曲求全的背后隐藏着阴谋和圈套。信雄这种人没有识破的慧眼,只能自食其果。 20世纪80年代,加拿大前总理特鲁多在下野后向***请教复出的“秘诀”,***的答案是“忍耐和信仰”。正是藉着这个“秘诀”,他三次被打倒,三次复出,而且一次比一次获得更大的成功,被西方人称为“打不倒的东方小个子”。忍可以顶得住任何砖石的磨砺。可以经得起任何风雨的冲刷。 忍,是一种韧性的战斗,是一种永不败北的斗争的策略,是战胜人生危难和艰险的利器。 正是有“忍”的精神,一度被打倒的***能再度复出,也正是这个“忍”字,教会了加拿大那位前总理人生的秘诀,使他在下野以后又重新焕发了政治生机,重新获得了总理的宝座。 在日本前首相竹下登的整个政治生涯中,也无时无刻不体现着他的忍耐精神。竹下在谈到他的经验时说,“忍耐和沉默”是他在协助老师佐滕荣做首相时所学到的政治风度。 在中国,“忍”字更成了众多有志之士的人生哲学。越王勾践也罢、韩信也罢,都曾忍受过他人的无法忍受的屈辱,最终渡过了难关,成就了大业。清・金兰生《格言联璧・存养》中说:“必能忍人不能忍之触忤,斯能为人不能为之事攻。”战国时期,有一位出生于魏国的范睢,因为家境贫寒,开始时只在魏国大夫须贾手下当门客。有一次,须贾奉命出使齐国,范睢作为随从前往。到了齐国,齐襄王迟迟不接见须贾,却因仰慕范睢的辩才,叫人赏给范睢十斤黄金和酒,但范睢辞谢了。须贾却由此产生了疑心,认为范睢是把秘密情报告诉齐国,才得了赠送礼物。回国后,须贾将自己的疑心告诉了魏国宰相魏齐。魏齐下令把范睢传来,用竹板责打他,打折了肋骨。打落了牙齿。范睢假装死去,被人用箔卷起来,丢在厕所里。接着魏齐设宴喝酒,喝醉了,轮流朝范睢身上小便。后来,范睢设法逃离魏国,改换姓名,辗转到了秦国,当上了秦国的宰相。 忍,实在是医治磨难的良方。忍人一时之疑、一时之辱,一方面是脱离被动的局面,同时也是一种对意志、毅力的磨炼,为日后的发奋图强、励精图治、事业有成奠定了正常情况下所不能获得的基础。 现实生活本身并不全然是理性的,其中也充斥着很多无奈的逻辑。譬如,某些人的性格本身就带了攻击性,这就意味着另一些人往往会无端地遭到挑衅。如果我们对所有的“攻击”,都施之以“反击”的话,那我们生存的环境将充满**味,于健康何益? 忍让者,忍耐也,谦让也。一般说来,社交过程中产生什么矛盾的话,双方都有责任,但作为当事人应该主动地“礼让在先”,从自身方面找原因。忍让,实际上也就是让时间、让事实来“表白”自己。在社交中采取忍让的态度可以让很多事情“冷处理”,可以摆脱相互之间无原则的纠缠和不必要的纷争。这使我们想起了歌德的“一笑法”。歌德有一天到公园散步,迎面走来了一个曾经对他作品提出过尖锐批评的批评家。这位批评家站在歌德面前高声喊道:“我从来不给傻子让路!”歌德却答道:“而我正相反!”一边说,一边满面笑容地让在一旁。歌德的幽默避免了一场无谓的争吵。有了歌德这样的“一笑”,就可以避免各种矛盾冲突,也可以消解自己的恼和怒。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既可以为自己摆脱尴尬难堪的局面顺势下台,又能显示出自己的胸怀和气量。 俗话说,“不如意事常八九”。期望爱情甜蜜者,难免有失恋的苦恼;一向和谐的家庭,也短不了“马勺碰锅沿”的争吵;被认为可信赖的朋友,偶尔的误会竞产生隔膜;为事业而奋力拼搏,也许会遭到平庸者的嫉妒……生活中的这些个“不如意”,常常考验着一个人的修养水平:有的泰然处之,从容以对,用真诚化干戈为玉帛;有的则怒形于色,耿耿于怀,因偏狭积小怨为仇端。学会忍让,这看似极简单的事儿,却有化解你生活中各样烦恼的神力,而使你人生路上充满信心、愉快和阳光。 忍让是一种眼光和度量,能克己忍让的人,是深刻而有力量的,是雄才大略的表现。 “要是自私的人想占你的便宜,就不要去理会他们,更不要想去报复。当你想跟他扯平的时候,你伤害自己的,比伤到那家伙的更多。”这话很耐人寻味。 欲制服一个大发脾气的人,再没有比“忍气吞声”更好的了。 忍,真不愧为人们处世和处事的高招,不愧为人们做工作的杠杆和干事业的捷径。人生中有很多幸福的经历,也有很多糟糕的经历,惟有学会忍耐,才能游刃有余。 几多痛苦,几多折磨,几多困难,几多险境……几乎每个人在生命的旅途上,都会受到命运之神的捉弄。当你不甘心做命运的奴仆而又未能扼住命运的咽喉之时,必须学会忍――让所有的痛苦都在忍耐中得到淡化,让所有的眼泪都在忍耐中化作轻烟。 忍耐并不是逆来顺受,屈服于命运之神的诱惑与调遣。生活的沧桑使生命的深渊埋下难言的隐痛,忍耐却可以使人相信,隐痛必定消失,暴风雨过后的天空更加明丽。 忍耐也不是消极颓废,在沉默中悄然降下信念的帆篷。颠沛的人生使人感到迷离恍惚,忍耐却把难熬的寂寞、忧愤、艰辛强压心底,不使它偷偷钻出来、浸开去,甚至倾斜心灵的天平。 忍耐是意志的磨炼,爆发力的积蓄;是用无声的奋斗冲破罗网,用无形的烈焰融化坚冰。在忍耐中发愤,在忍耐中拼搏,倔强的心灵在忍耐中承受,人生才能焕发出奇光异彩。生命的负重往往也正是生命的光荣――世间那高耸的丰碑,辉煌的业绩都诞生于忍耐之中。 学会忍耐,学会在忍耐中锲而不舍地追求,在忍耐中更深刻地感悟人生。“天才,无非是长久的忍耐!努力吧!”――莫泊桑实践了福楼拜的这旬赠言,最终成为世界文坛的一颗耀目的星。 附近的一所大学邀请我在毕业典礼上讲话。一位朋友对我说:“这还不容易,你只要向他们提供一条万无一失的成功秘方足矣。” 这是句玩笑话,但它却牢牢地印在我的脑海里,我对此想得越多,就越相信的确存在着这么一种灵丹妙药,只要人们有识别它的聪明才智,并能付诸实践,它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可以得到的。 在美国的工业社会中,那些前途远大的人所面临的竞争是严峻的。一年接着一年,实业家们苦心研究年轻人在学校里的成绩,审查他们的申请,为符合理想的人们提供特殊的优越条件。然而,他们实际上寻求的是什么呢?大脑?精力?实际能力?肯定,这一切都是需要的。但这些只能使一个人获得某种限度的成功,如果他要攀上高峰,担当起指挥决策的重任,那么还必须加上一条因素。有了它,一个人的能量可以发挥出双倍、三倍的效力。这一奇迹般的品格就是:正直。 在英语中,“正直”一词的基本词义指的是完整。同样。一个正直的人也不能把自己分成两半,他不会心口不一,想一套,说一套――因为实际上他不可能撒谎;他也不会表里不一,信一套,干一套――这样他才不会违背自己的原则。我坚信,正是由于没有内心的矛盾,才给了一个人额外的精力和清晰的头脑。使他必然地获得成功。 正直的人,实际上意味着他有某种内在的一定之规。我可以举几个例子说明: 正直意味着高标准地要求自己。许多年前,一位作家在一次倒霉的投资中,损失了一大笔财产,趋于破产。他打算用他所赚取的每一分钱来还债。三年后,他仍在为此目标而不懈地努力。为了帮助他,一家报纸组织了一次募捐,许多要人都慷慨捐助,这是一个诱惑一一接受这笔捐款将意味着结束这种折磨人的负债生活。然而,作家却拒绝了。他把这些钱退还给了捐助人。几个月之后,随着他的一本轰动一时的新书的问世,他偿付了所有剩余的债务。这位作家就是马克・吐温。 正直意味着有高度的名誉感。提醒你,这里指的不是声誉。而是名誉。伟大的弗兰克・劳埃德・赖特曾经对美国建筑学院的师生们发表讲话,他说:“这种名誉感指的是什么呢?那好,什么是一块砖头的名誉呢?那就是一块实实在在的砖头;什么是一块板材的名誉呢?那就是一块地地道道的、名副其实的板材;什么是人的名誉呢?这就是要做一个真正的人。”弗兰克・劳埃特・赖特恰恰如此,他不愧为一个忠实于自己做人标准的人。 正直意味着具有道德感并且遵从自己的良知。马丁・路德在他被判死刑的城市里面对着他的敌人说:“去做任何违背良知的事,既谈不上安全稳妥,也谈不上谨慎明智。我坚持自己的立场;上帝会帮助我,我不能做其他的选择。” 正直意味着有勇气坚持自己的信念这一点包括有能力去坚持你认为是正确的东西,在需要的时候义无反顾,并能公开反对你确认是错误的东西。在一所大医院的手术室里,一位年轻的护士第一次担任责任护士。“大夫,你只取出了十一块纱布,”她对外科大夫说:“而我们用的是十二块。”“我已经都取出来了”,医生断言道:“我们现在就开始缝合伤口。” “不行!”护士抗议说:“我们用了十二块。” “由我负责好了!”外科大夫严厉地说,“缝合。” “你不能这样做!”护士激烈地喊到:“你要为病人想想!” 大夫微微一笑,举起他的手让护士看了看第十二块纱布:“你是合格的护士。”他说道。他在考验她是否正直――而她具备了这一点。 正直意味着自觉自愿地服从。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正直的核心,没有谁能迫使你按高标准要求自己,也没有谁能强迫你献身。同样,没有谁能勉强你服从自己的良知。然而,不管怎样,一位正直的人是应当做到这些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我们的部队正设法冲出敌人包围时。一位美国陆军上校和他的吉普车司机拐错了弯,迎面遇上了一个德军的武装小分队。两个人跳出车外,都隐藏起来。中士躲在路边的灌木丛里,而上校则藏在路下的水沟中。德国人发现了中士并向他的方向开火。上校本来是很容易不被发现的。然而,他却宁愿跳出来还击――用一把手枪对付几辆坦克和机关枪。他被杀害了,这个中士被捕入狱。后来,他对人们讲述了这个故事。为什么这位上校要这样做呢?因为他的责任心要强于他对自己安全的关心,尽管没有任何人勉强他。 这一点难做到吗?的确很难。这就是为什么真正正直的人是难能可贵的,是值得钦佩的。但是从根本上说。正直所具有的无以伦比的价值,是值得人们为此而努力的。请想一想正直会带来什么样的利益吧! 勇敢正直使人具备冒险的勇气和力量,他们欢迎生活的挑战,绝不会苟且偷安,畏缩不前。一个正直的人是有把握、并相信自己的人――因为他没有理由不信任自己。 坚定不移。正直经常表现为坚持不懈、一心一意地追求自己的目标,拒绝放弃自己努力的坚忍不拨的精神。我们决不屈从!决不,决不,决不,决不。无论事物的大小巨细,永远不要屈从,惟有屈从于对荣誉和良知的信念。温斯顿・邱吉尔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 心地坦然。我注意到,正直的人都是抗震的,他们似乎有一种内在的平静,使他们能够经受住挫折甚至是不公平的待遇。哈利・爱默森・福斯迪克曾讲过亚伯拉罕・林肯在1858年参加参议院竞选活动时,他的朋友警告他不要发表某一次演讲。但是林肯答道:如果命里注定我会因为这次讲话而落选的话,那么就让我伴随着真理落选吧!他是坦然的。他确实落选了,但是两年之后,他就任了美国的总统。 正直还会给一个人带来许多好处:友谊、信任、钦佩和尊重。人类之所以充满希望,其原因之一就在于人们似乎对正直具有一种近于本能的识别能力一一而且不可抗拒地被它所吸引。 怎样才能做一个正直的人呢?我以为这是找不到一个现成答案的。我想也许第一步就要锻炼自己在小事上做到完全诚实。当你不便于讲真话的时候,不要编造小小的谎言,不要去重复那些不真实的流言蜚语,不要把个人的电话费用记到办公室的账上,等等。 这些戒律听起来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当你真正在寻求正直并且开始发现它的时候,它本身所具有的力量就会令你折服,使你在所不辞。最终,你会明白,几乎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都包含有它自身的不容违背的正直的内涵。 这就是万无一失的成功的秘方吗?是的。它之所以是百灵百验的,正是因为它与人的声望、金钱、权力以及任何世俗的衡量标准毫不相干――如果你追求它并且发现了它的真谛,你就一定是一个成功者。 我们在与人交往时有必要的还得装装糊涂,尤其是自己的上司,毕竟领导也是人,有些地方做得不对,有些事睁只眼、闭只眼过去也就算了,如果你每件事都和他较真,那最后吃亏的可能还是你。 要有全局观念,不能在每一件鸡毛蒜皮的事上都斤斤计较,只要在整体上、原则上不超出限度,该忍就忍一下。 小事可以糊涂,大事不糊涂。如果事情对全局影响不大,不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就没有必要计较。 表面糊涂,暗地里不糊涂。所作的糊涂只是迷惑对方的一种手段,在背后应冷眼旁观,清醒地纵观全局,该出手时便出手。 人有聪明人和糊涂人之分;同是聪明人,又有大聪明和小聪明之分;同时糊涂人,则又有真糊涂和假糊涂之分。 智和愚对人一生命运的影响极大。“聪明一世,糊涂一时”。说聪明人有时也会办蠢事;“大智若愚,”“难得糊涂”,说确实聪明的人往往表面上愚拙,这是一种智慧人生,真人不露相;而“聪明反被聪明误”,揭示了耍小聪明者的报应。 “大勇若怯,大智若愚。”这是苏轼的观点。他在《贺欧阳少师致仕启》中说;“力辞于未及之事,退托以不能而止,大勇若怯,大智如愚。”我们可以理解为对于那些不情愿去做的事,可以以智回避之,本来有大勇,却装出怯懦的样子,本来很聪敏,硬装出很愚拙的样子,如此可以保全自己的人格,同时也不做随波逐流之事。真正的大智大勇者未必要大肆张扬,徒有其表,而要看其实力。李贽也有类似的观点:“盖众川合流,务欲以成其大;土石并砌,务以实其坚。是故大智若愚焉耳。”百川合流,而成其大,土石并砌,以实其坚,这才是大智若愚。 中国古代的道家和儒家都主张“大智若愚”,而且要“守愚”。《沦语・为政》中讲孔子的弟子颜回会“守愚”,深得其师的喜爱。他表面上唯唯喏喏,迷迷糊糊,其实他在用心劲,所以课后他总能把先生的教导清楚而有条理的讲出来。可见若愚并非真愚,大智若愚的人给人的印象是:虚怀若谷,宽厚敦和,不露锋芒,甚至有点木讷。其实在“若愚”的背后,隐含的是真正的大智慧大聪明。 大智若愚,真是一种智慧人生! 清代文学家、书画家郑板桥,刻有一图章,上面刻的是四个篆字,“难得糊涂”。所谓“难得糊涂”实际上是最清楚不过了。正因为他看得太明白、太清楚、太透彻,却又对个中缘由无法解释。倘若解释了,更生烦恼,于是便装起糊涂,或说寻求逃遁之术。 现实人生确实有许多事不能太认真,太较劲。特别涉及到人际关系,错综复杂,盘根错节,太认真,不是扯着胳臂,就是动了筋骨,越搞越复杂,越搅越乱乎。顺其自然,装一次糊涂,不丧失原则和人格;或为了公众为了长远,哪怕暂时忍一忍,受点委屈,也值得。有时候,事情逼到了那个份上,就玩一次智慧,表面上给他个“模糊数学”,让他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也是“难得糊涂”。评职、晋级时,某候选人向你面授机宜,讨你个“民意”,你明知道他不够格儿,可又不好当面扫他的兴,这时候你该怎么办?不哼不哈,或嘻嘻哈哈。划“o”时再较真,不失原则。人格哪,似乎也不失,当事人问到了,坦诚指出他不够格儿的地方,不问,顺其便。“难得糊涂”是既可免去不必要的人事纠纷,又能保持人格纯净的妙方。 “难得糊涂”作为“牢骚气”,原本就是缘由“不公平”而发的。世道不公,人事不公,待遇不公,要想铲除种种不公,又不可能,或自己无能,那就只好祭起这面“糊涂主义”的旗帜,为自己遮盖起心中的不平。所以当你直面现实,要学笑容可掬的大肚弥勒佛,“笑天下可笑之人,容天下难容之事”,那就会进入一种超然的境界。 古人云:“鹰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它们攫鸟噬人的法术。故君子要聪明不露,才华不逞,才有任重道远的力量。这大概可以形象地诠释“藏巧于拙,用晦而明”这句话的具体涵义。一般地说来,人性都是喜直厚而恶机巧的,而胸有大志的人,要达到自己的目的,没有机巧权变,又绝对不行,尤其是当他所处的环境并不如人意时,那就更要既弄机巧权变,又不能为人所厌戒,所以就有了鹰立虎行如睡似病、藏巧用晦的各种处世应变的方法。曹丕以哭胜曹植的美文是一个例子,安禄山作杨贵妃的干儿子也是一个例子。 李白有一句耐人寻味的诗,叫“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则揭示了另一种意义上的保藏用晦的处世法。这是指在一些特殊的场合中,人要有猛虎伏林、蛟龙沉潭那样的伸屈变化之胸怀,让人难以预测,而自己则可在此其间从容行事。元末的朱元璋在攻占了南京后,因为群雄并峙,为了避免因崭露头角而成为众矢之的,他采取了耆老朱升的建议,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赢得了各个击破的时间与力量,在众人的眼皮底下暗渡陈仓,最后一并群雄当上了大明皇帝。 以上所述,都是一些典型人物的典型事例。不过,对于一般的普通人,古人也认为应该有包藏、凝重的胸怀与气度。有一句名言,日:取象于钱,外圆内方。古钱币的圆形方孔,大家都是知道的。为人处事,就要像这钱一样,“边缘”要圆活,要能随机而变,但“内心”要守得住,有自己的目的和原则。例如,对周围的环境、人物,假如有看不惯处,不必棱角太露,过于显出自己的与众不同来,“处世不必与俗同,亦不宜与俗异,作事不必令人喜,亦不可令人憎”,即可以保全气节,也可以保护自己。 《三国演义》中有一段“曹操煮酒论英雄”的故事。当时刘备落难投靠曹操,曹操很真诚地接待了刘备。刘备住在许都,在衣带诏签名后,也防曹操谋害,就在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此迷惑曹操,放松对自己的注视。一日,曹操约刘备人府饮酒,谈起以龙状人,议起谁为世之英雄。刘备点遍袁术、袁绍、刘表、孙策、刘璋、张绣、张鲁、韩遂,均被曹操一一贬低。曹操指出英雄的标准――“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刘备问“谁人当之?”曹操说,只有刘备与他才是。刘备本以韬晦之计栖身许都,被曹操点破是英雄后,竟吓得把匙箸也丢落了地下,恰好当时大雨将至,雷声大作。刘备从容俯拾匙箸,并说“一震之威,乃至于此。”巧妙地将自己的惶乱掩饰过去。从而也避免了一场劫数。刘备在煮酒论英雄的对答中是非常聪明的。 刘备藏而不露,人前不夸张、显炫、吹牛、自大、装聋作哑不把自己算进“英雄”之列。这办法是很让人放心的。他的种菜、他的数英雄,至少在表面上收敛了自己的行为。一个人在世上,气焰是不能过于张扬的。孔子年轻的时候,曾经受教于老子。当时老子曾对他讲:“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即善于作生意的商人,总是隐藏其宝货,不令人轻易见之;而君子之人,品德高尚,而容貌却显得愚笨。其深意是告诫人们,过分炫耀自己的能力,将欲望或精力不加节制地滥用,是毫无益处的。 中国旧时的店铺里,在店面是不陈列贵重的货物的,店主总是把它们收藏起来。只有遇到有钱又识货的人,才告诉他们好东西在里面。倘若随便将上等商品摆放在明面上,岂有贼不惦记之理。不仅是商品,人的才能也是如此。俗话说“满招损,谦受益”,才华出众而又喜欢自我炫耀的人,必然会招致别人的反感,吃大亏而不自知。所以,无论才能有多高,都要善于隐匿,即表面上看似没有,实则充满的境界。 人一生不应对什么事都斤斤计较,该糊涂时糊涂,该聪明时聪明。有句成语“吕端大事不糊涂”,说的正是小事装糊涂,不耍小聪明,而在关键时刻,才表现出大智大谋。中国古代这样的大智若愚者是很多的。 宋代宰相韩琦以品性端庄著称,遵循着得饶人处且饶人的生活准则,从来不曾因为有胆量而被人称许过,可是在下面两件事上的神通广大,实在是没有第二个人。这才是“真人不露相”的注脚。对于这样的老好人谁会防范呢?他因此而得以在无声无息中做了这两件大事: 当宋英宗刚死的时候,朝臣急忙召太子进宫,太子还没到,英宗的手又动了一下,宰相曾公亮吓了一跳,急忙告诉宰相韩琦,想停下来不再去召太子进宫。韩琦拒绝说:“先帝要是再活过来,就是一位太上皇。”韩琦越发催促人们召太子。从而避免了权力之争。 担任入内都知职务的任守忠这个人很奸邪,反复无常,秘密探听东西宫的情况,在皇帝和太后间进行离间。韩琦有一天出了一道空头敕书。参政欧阳修已经签了字,参政赵概感到很为难,不知怎么办才好,欧阳修说:“只要写出来,韩公一定有自己的说法。”韩琦坐在政事堂,用未经中书省而直接下达的文书把任守忠传来,让他站在庭中,指责他说:“你的罪过应当判死刑,现在贬官为蕲州团练副使,由蕲州安置。”韩琦拿出了空头敕书填写上,派使臣当天就把任守忠押走了。 要是换上另外的爱耍弄权术的人,任守忠会轻易就范吗?显然不会,因为他也相信一贯诚实的韩琦的,说法,不会怀疑其中有诈。这样,韩琦轻易除去了蠹虫,而仍然不失忠厚。所以大智若愚实在是一种人生的最高修养,也是一种人生大谋略。大智若愚的人总有更多的成功的机会。 南朝梁国人羊侃,字祖忻,泰山梁文人。开始做北朝魏国的泰山太守。因为他的祖父羊规曾经是宋高祖的祭酒从事,所以羊侃想回到南方来。归途中,走到涟口这个地方,大摆宴席。有个客人名叫张孺才,喝醉了,在船上失了火,烧了70多艘船,烧掉金银财物不可计数。羊侃听说了,几乎不挂在心上,还是要大家继续喝酒。孺才即惭愧,又恐惧,就逃跑了。羊侃派人去安慰他,并把他找回来,仍然像从前一样对待他。后来羊侃回到南朝,做了梁武帝的军司马。 这些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忍让的故事,受侮受损的一方都没有为自己的难堪和损失而大发其怒,记恨在心,相反,都表现出了宽宏大量,毫不计较的美德和风度。结果不仅没有受到更多的伤害,反而得到了大家的敬重。 从这些故事可以看出。“恕”的核心是用以己度人,推己及人的方式处理问题。这样可以造成一种重大局、尚信义、不计前嫌、不报私仇的氛围,以及双方宽广而又仁爱的胸怀。降至日常生活的处理,又何尝不是这样?尤其是对初涉世事的青年来说,由于一切茫然无知,总是时时处处小心翼翼,左顾右盼地想找出人事上的参照物来规范自己,约束自己,这种反应当然是正常的,但殊不知有时以此处世,反而会导致初衷与结果的南辕北辙。因为在各人的眼中,自己的位置是各不相同的,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可以提供给你。所以,不妨就按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反求诸己,推己及人,则往往会有皆大欢喜的结果。反求诸己,易人情,由情入理,自然会生羞恶之心而知义,辞让之心而知礼,是非之心而知耻。自私自利之人,往往不懂推己及人的道理,往往毫无顾忌地损害他人的利益,把苦恼转嫁到旁人身上。以这种方式处世,走到哪里,被人骂到哪里,真正是既损人又损己。 做人要有人情味,真正的强者,都是最善顺人情、驾人意的人。要善于调整与运用自己的感受去观察、体贴别人,从而及时修正生活中的种种关系。心直口快未必就是好。心直口快者倘若被人兜头一顿数落,亦会脸红心跳,或者竞数落错了,更会气愤难平,那么他就不该以自己的性格或脾气为借口,让这样的尴尬频繁地落到他周围的人头上。谈自己的看法,完全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并不是不要、不准你谈,喜欢做一个透明度高的人,固然是好,不过,能够做得别人都欣赏你,不是更好?人们喜欢把成熟的人比作一块鹅卵石。它是由生活的潮水长年累月地冲刷。把种种的棱角都磨得光滑了而生成的。这样的石头。总是容易顺势找到一个比较稳妥的位置。不过,成熟的人似乎更像一颗雨花石,好丑高下不论,都是有自己的特色的,就像一块块蕴含着花纹与色彩的雨花石。不过,若把雨花石干置在那里,那它们就只是暗淡无光,甚至是麻麻点点的一大堆普通石子。只有把雨花石浸入放了清水的白磁盘里,它才会陡然晶莹,漾出奇妙的图案、斑烂的色彩、精美的花纹。这清水和磁盘,就是一种人生的不可缺少的凭藉――人生修养。 我们常听到别人漫不经心地说:“有事我负责!”像这种随便把“负责”二字挂在嘴上的人,才是真正不负责任的人。一旦真的发生了不幸或是无法挽回的事实,并不是谁负责就可以挽回的。 责任也是有限度的。不是从一开始就随随便便地表示负责到底才是有责任感,而是负自己该负的责任才对。 “责任感”是一种称赞的话,重点在于后面的“感”字。不是责任,而是感受责任,所以不是只要说愿意负责的话就可以了,而是要亲自感受自己应该负起的责任。一般人往往不去衡量自己的力量,光是一付正义凛然的样子拍胸脯来表示愿意负责,却没有顾虑到现实的后果。 责任并不似权利义务那么具有强制性,它的道德含意比较强,但实际上却没有什么约束力。 然而,在朋友交往时,彼此会不经意地在对方的身上加诸太多责任。在工作上,我们必须义无反顾地担负一些公事上的责任。有时候当工作没有成绩时,即使并不是自己的过失,仍然得负起连带责任。这个社会就是这样,随时随地都要负起责任。在这种情况之下,当我们受到别人的请托,为了完成任务所尽的力就是负责。 与朋友交往的责任,就是只要彼此尽了力就可以了,大可不必非得要求自己或对方奉献出所有的金钱及时间,不能从朋友那里要求一些不合情理的事情。 身为现代人,于公要对公司负责,于私要对家庭负责,如果为了对朋友负责而伤害了其中之一,那就失去了交朋友原来的意义。 中国人交朋友本来就是以“一诺千金”为彼此的责任,既不需要任何书面保证,也不必找人作保,只要彼此信得过即可。 与朋友交往时,不要随便地拍胸脯说些不负责的话,而是拿出行动来负责。 人,都是有感情的,甚至有的动物也有像人一样的感情。可见,感情这种东西是值得投资的。毕竟,这个社会懂感情、重感情、知恩图报的人还是占主流的,否则,连舆论都会把对方谴责得抬不起头。 如果对方也是一个能为别人考虑的人,你为他帮忙的种种好处,绝不会像打出去的子弹一样一去不回,他一定会用别种方式来回报你,否则他心里就感到歉疚。为此,平时可以选中对象进行感情投资。 人人都难逃脱一个“情”字。尽管当今社会流行一句话:“认钱不认人”,但是“人情生意”从未间断过。人既然能够为情而死,那么为情而做生意又有什么不可?这是叁之常情。 所以,在平时人际交往中也需“感情投资”。 就拿做生意来说,适当地进行“感情投资”,说简单点,就是在生意之外多了一层相知和沟通,能够在人情世故上多一份关心,多一份相助。即使遇到不顺利的情况,也能够相互体谅,“生意不成人情在”。 这种情况往往有多种表现。一种是自然形成的。你在生意场上遇到了相互比较投缘的人,有了成功的合作,感情也自然融洽起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有缘”的人。有缘自然有情,关系好的时候,互相付出自然不在话下。问题在于如何保护和持续这种关系,继续爱护它、增进它,使其天长地久。 其实,就算是有“缘”,彼此能够一拍即合,要保持长期的相互信任、互相关照的关系也不那么容易,仍然需要不断进行“感情投资”。 在商场上,各自都为各自的利益,彼此都觉得商人多诈多奸,人与人交往不能不防,所以很容易互相起疑心。结果“缘”就会由合作转为对立,人情变成了敌意。情场上,最爱的人常常会变成最恨的人,这在商场上也屡见不鲜。相互最仇视的对手,往往原先是最亲密的伙伴。反目为仇的原因,恐怕谁也说不清,留下的都是互相指责和怨恨。 为什么走到这一步?往往是忽略了“感情投资”的结果。 很多人都有这种毛病,一旦关系好了,就不再觉得自己有责任去保护它了,往往会忽略双方关系中的一些细节问题。例如该通报的信息不通报,该解释的情况不解释,总认为“反正我们关系好,解释不解释无所谓”,结果日积月累,形成难以化解的问题。 而更不好的是人们关系亲密之后,总是对另一方要求越来越高,总以为别人对自己好是应该的;但是稍有不周或照顾不到,就有怨言。由此很容易形成恶性循环,最后损害双方的关系。 可见“感情投资”应该是经常性的,也不可似有似无,从生意场到日常交往,都应该处处留心,善待每一个关系伙伴,而且要从小处细处着眼,事事落在实处。 怎样进行感情投资呢?可以理解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充实你的人情账户 人与人之间没有彼此信任,则没有互助互利;没有较深的感情,则没有彼此的信任。所以说在人际交往与关系中重视情感因素,不断增加感情的储蓄,就是聚积信任度,保持和加强亲密互惠的关系。你在感情的账户上储蓄,就会赢得对方的信任,那么当你遇到困难,需要帮助的时候,就可以利用这种信任,你即便犯有什么过错,也容易得到别人的谅解;你即便没把话说清楚,有点小脾气,对方也能理解。所以,我们强调请求别人的支持和帮助,应该自信主动、坦诚大方地提出,尽管有许多有效的方法和技巧可以采用,然而最重要的是自己要乐于助人,关心他人,不断增加感情账户上的储蓄。 如果说建立相互信任、相互帮助的人际关系有什么诀窍的话,那么这是惟一的和可靠的诀窍。 反之,不肯增加储蓄而只想大笔支取的人是无人理会的,这样的银行账户是根本不存在的。你毫无储蓄,到需要用钱时,也就必然无钱可用,只有欠债了。但欠债总是要还的,到头来还是要储蓄。这就是社会与人生的天平上平等互利、收支平衡的砝码。 你请某人来帮助粉刷装修住房,说好干半天,他可能干了不到一个小时就走掉了;你拜托某人为你办理开办什么公司的手续,他也许只起了牵线搭桥的作用,具体的手续还要你自己去四处奔波……遇到这类情况,千万不可埋怨,不可责怪对方说话不算数。因为事实上人家已经帮了一点忙,这就值得你表示肯定和感谢。你感谢对方帮忙一小时,下回他可能会帮忙两小时,你感谢人家为你办手续探明了路线,下回他也许会一帮到底。 自己乐于助人,多主动帮助剐人,会不断增加感情账户上的储蓄。求人与被人求,就是一笔人情账。尽管是人情账,无法精确地计算,但是也应当心中有数。 在求对方办事时,对方并不情愿为你白忙乎,他希望你也能帮他做些事情,有的甚至希望在他办事之前,你得先为他办成。如果你了解对方这种心理,主动满足他的欲望,他就会很痛快的帮助你。 有时对方没有什么需要帮忙的事情,此时你要让对方精神上得到满足,表现出对对方的崇拜和尊敬,不断地夸奖对方的能力。 如果你与对方关系很密切,求他帮忙时,他会提出条件来,那你也要多为对方考虑,尽量多为对方解决一些困难。不论关系多密切,你总求人家,而没有回报,时间久了也就不行了。 如果你求别人帮助的是一件名利双收的事,那对方也希望从中得到一些名或利。如果对方什么都得不到,而你却名利双收,对方就会在心理上失衡。现在的人对口头许诺不感兴趣,所以,你最好要提前满足对方的欲望。如果不能,也一定要守信用。如果你不能履约,以后再求对方就难了。 生活中经常有这样的人,帮了别人的忙,就觉得有恩于人,于是心情一种优越感。高高在上,不可一世。这种态度是很危险的,常常会引发反面的后果,也就是:帮了别人的忙,却没有增加自己人情账户的收入,这是因为这种骄傲的态度,把这笔账抵消了。 所以,为人帮忙时应该注意下列事项:第一,不要使对方觉得接受你的帮助是一种负担;第二,要做得自然,也就是说在当时对方或许无法强烈的感受到,但是日子越久越体会出你对他的关心,能够做到这一步是最理想的;第三,为人帮忙时高高兴兴的,不可以心不甘、情不愿的。如果你在为人帮忙的时候,觉得很勉强,意识里存在着“这是为对方而做”的观念,假如对方对你的帮助毫无反应,你一定很生气,认为“我这样辛苦地帮你忙,你还不知感激,太不识好歹了!”如此的态度甚至想法都是不自然的表现。 如果对方也是一个能为别人考虑的人,你为他帮忙的种种好处,绝不会像打出去的子弹似的一去不回,他一定会用别种方式来回报你。对于这种知恩图报的人,应该经常给他些帮助。 二、必要的物质交流 人的感情具有物化性,仅用话语来表达你对朋友的关心和友谊不太实际。仅凭一张嘴是无法建立友好关系的,还要有点物质上的交流。这就需要你运用一些小礼品来沟通与朋友的关系。但人往往又是很矛盾的,想要却又不好意思,所以表现出不愿意接受的样子来。 现在人们爱用礼品的轻重来衡量友情浅深,认为礼轻情亦浅,礼重情才深。所以我们再谈礼轻情意重时,似乎有点不合时尚。 其实只要仔细分析一下,礼轻情义重这句话还是有道理的,当你送给对方很重的礼物时你心里会有什么想法,你或许有事相求,或许希望得到某种更贵重的东西。而对方也不会无缘无故接受你重礼。他会猜想,你是否有事求他。在接受你的礼品时他会很慎重。甚至会拒绝你。 我们所说的礼轻情义重,是说在无求于对方时给对方送礼品,而且也没有任何其他目的,仅仅是为了与对方相互了解,加深感情,促进友谊。当对方有喜事时前去恭贺与对方同喜:当对方在困难时给对方送去温暖,帮助解决;当对方生病时前去安慰表示关心……这种情况下你送的礼品虽然很小,对方也会非常高兴的。 当然,“礼轻”也要看情况而言,要看对方与你的亲密程度。随着双方感情越来越深,礼品可以适当地加重一些。但无论你送多重的礼品,都只是为了表示感激对方与你的密切合作,不要有其他想法。 送礼品最忌讳的是临时抱佛脚。尤其是你刚与对方认识就带了许多礼品给对方,然后就提出你要办的事,很明显你是在用这些东西来换取他的帮助。一般情况下他会拒绝你的礼品,就是收下了也不会马上帮你办事。 好朋友也是一样,关系好平时多走走,有事时不用送礼对方也会帮你。如果平时不来往,有事则抱着礼品来求情,对方虽不好意思说你,但同样不会买你的账。 串门时,孩子看到一件东西说:“这是我们家的。”主人说:“对呀,这是你妈妈送给我们的。”孩子说:“这是我妈妈最喜欢的东西。”主人听了会感动的。 感情有它无私的优点也有它自私的缺点。他希望你只喜欢他一个人,只想他一个人得到你的礼物。如果别人也得到了同样的礼物,他就觉得不满足,就会对你有意见,也就不太珍惜你的礼物了。 所以送礼物,要分着送,一个人一个样,那样才会有好效果。 送礼要选择对方在家时送。因为,把礼物交给邻居转送,是不大礼貌的。有时,受礼人不希望别人知道他收了礼品。 切忌当着外人面送礼。送礼最好在私下进行,人多眼杂时应当回避,尤其是给领导送礼,更应该注意。一来领导怕背个受贿罪名,送礼者也不想落个巴结印象;二来社会之大,无奇不有,红眼者、造谣生事者无处不在。 古语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又俗语曰:人怕出名猪怕壮。猪养壮了,必定是一刀的结局;人出名了,必会招人侧目而视,是惹祸的根由。那么,欲名而又好喜,岂非自揽世人的怨恚吗?所以,善于处世的人应该懂得在名利两字上瞻前而顾后,适可而止,有所节制。 所以说,我们在逆境中要善于保全自己。怎样才能有效的保全自己呢?下面是一些参考: (1)善用“拟态”和“保护色”。 在动物世界里,“拟态”和“保护色”是很重要的生存法宝。“拟态”是说动物或昆虫的形状和周围的环境很相似,让人分辨不出来,例如有一种枯叶蝶,当它停在树枝上时,褐色的身体就像一片枯叶那般:“保护色”是指身体的颜色和周围环境的颜色接近,当它在这个环境里时,它的天敌便不易找出它来,蚱蜢好吃农作物,它的身体是绿色的,看上去就像庄稼的叶子,这颜色便是它的保护色。 由于有“拟态”和“保护色”,大自然的各种生物才能代代繁衍,维持起码的生存空间。而一般来说,会拟态的生物往往兼具有保护色,因此又会拟态又有保护色的,生存条件较只有保护色的要好。 在人的世界里,也有“拟态”和“保护色”的行为,最具体的例子便是间谍,从事这种工作的人要隐藏自己的身份,并且要避免被人识破,他们所使用的“拟态”和“保护色”就是在角色扮演上尽量和周围人接近,让人分不出他是“外来者”。所以间谍要执行任务时,都要先模拟当地的生活,穿当地的衣服,说当地人的话,吃当地的食物,研究当地的历史、民俗,为的是把自己“变成”那里的人,以免被人辨识出来。这是人类对“拟态”和“保护色”的运用。 你不是间谍,也不太可能有机会当间谍,可是在人性丛林里,你有必要对“拟态”和“保护色”有所了解,并且学会运用。尤其当你和周围环境比较,呈现明显的“弱势”时,更应该好好运用这两种大自然赋予生物的本能。例如:初到一个新单位,应尽量入乡随俗,认同这个单位的文化,随着这个单位的脉膊呼吸,也就是说,遵守这个单位的“规矩”和价值观念。这是寻找“保护色”,避免自己成为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鲜明目标,否则会造成别人对你的排挤。如果你特立独行,自以为是,那么苦日子必定跟着你。当你的颜色和周围环境取得协调后,你也已成为这个环境中的一分子,而达到“拟态”的效果。到了这个地步,起码的生存环境就已经营造完成,不致发生问题了。 “拟态”的特色之一是静止不动。有保护色,又静止不动,那么谁也奈何不了你。因此在人性丛林里,你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灾祸,必须严守“静止不动”的原则,也就是说,不乱发议论,不显露你和企图,不结党结派,好让人对你“视而不见”,那么就可以把危险降到最低程度。 有些人在家被抢,是因为房子装璜得太漂亮了,让人一看就以为是有钱人家;有人半夜遇劫,是因为戴着名贵首饰。这是他们不知“拟态”和“保护色”的作用。有些大富翁出门一袭粗衣,以计程车代步,这种人就深懂“拟态”和“保护色”的奥妙。 “拟态”和“保护色”的本能是生物演进的结果,“弱者”有,“强者”也有。“弱者”是为了自身安全,“强者”是为了不让“弱者”发觉。大自然的奇妙,其实也一样存在于人性丛林之中,好好体会。 (2)有时不妨搞一点体面的“小骗局”。 人不能没有真诚,即使是最无耻的骗子,也有知心朋友,也有说真话的时候。同样,生活从不真正禁绝谎言,谎言虽不可提倡,可你也不必对它深恶痛绝。因为谎言是人类共同的朋友,哪个人敢说自己“从不撒谎”呢。这句话本身就是一句漂亮的谎言。恶意的谎言是造谣、诽谤,不属此列。 英国人文主义者阿谢姆说:“在适当的地方说适当的谎言。比伤害人的真话要好得多”。可见,说谎也是人类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现象,是一种自我保护的生存计策。 适当的谎言可以体现为以下三种表现方式: 其一,以虚掩实。 在适当的时候,可以用善意的谎言去掩盖真实。当然,这里所说的“虚”和“实”都是相对而言的。为了谋得一份理想的职业,在推销自己的过程中,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去求职。在表现你的优势时,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善意的谎言就是表现方式之一。 一位中文系硕士为了能在外贸部门谋得一份职业,说自己是外语系毕业的硕士生。当然,他的外语水平的确不错,通过五关,斩了六将,他得到了这份工作。他是外语系毕业是虚,中文系毕业才是实,可他的外语水平很高,又是实。如果他告诉主考人说自己是中文系毕业的实话,那么在众多的求职者中,尽管他的水平出类拔萃,恐怕连第一关也过不了。但不管怎么说竞争还是凭实力的,为了让你的实力被人承认和欣赏,是可以用一些适当的谎言的。 其二,以实掩虚。 有时需要用部分真实来掩盖谎言,使说出去的谎言能够掩盖虚假之处,给人一种十分真实的感觉。 比如,身材矮小的人易给人一种真实感,因为身材矮小是对方当场就能看到的事实,这是一种真实,通常容易使别人产生错觉,觉得他所说的话也是真实的。有一个小个子年轻人就喜欢说:“我们矮人不说大话”。实际上他是用身体矮小的真实掩盖说话中的虚假之处。 其三,虚实相间。 我们常听有人抱怨别人或自己的朋友说,不知他说的话哪旬是真,哪句是假。其实,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人们说话时总是虚虚实实,真真假假,虚实相间,真假各半的。有些真话不必太在意,有些假话也不必追究,弄清楚主要的和次要的,把握住影响大局,事业才能稳步发展。 要想把“适当谎言”运用得恰到好处,还有两个要诀需要掌握。 要诀之一为“斩钉截铁”。 即讲话时要语气坚决,斩钉截铁地加以肯定或否定,这比语气不明确更具有强烈的传达力和说服力。说话时要有一副千真万确、信心十足的样子。比如在参加竞选时,经常用“我所说的话一定会付诸实现”、“我绝不会辜负各位的信赖”这样的语句。人们在听到这充满信心和斩钉截铁的语句以后。就逐渐为你所说服。相反,语气较弱的话语,说服力就减低了许多,昕上去真实感也不那么强烈。 有时要借用别人的话,把无根据的话说成有根据的话来取得对方的信任。如果不是你直接得来的消息或情报,你故意先说出“我也是从某方面听来的”这句话,然后再透露消息般地把要说的话说出来,人们就容易相信,从而达到你的目的。 要诀之二为“醉翁之意不在酒”。 你要学会以仿佛要忠告对方的态度,让对方接受不利的内容。以这种方式获得对方的信任,达到你的目的,这是劝告的技巧,也是谎言技巧的具体运用。 人总是比较容易接受了解自己烦恼和感觉的人的劝告,而且易产生一种“知我者你也”的相见恨晚的感觉。因此,你要先将自己的想法隐藏在心中不说,假装出一副若无其事而又倾听对方讲话的样子,聆听对方的不满和烦恼。在对方将自己心中的话都宣泄出来后,再以谅解的语气去说对方,使对方感到你是为他着想的,使他产生开放的心理。当这种心理出现以后,纵使你提出不利于他的内容,对方也会轻易接受,这才是你的真正的目的,而劝告只不过是你取得对方信任,达到目的的技巧而已,这就叫“醉翁之意不在酒”。 不要忘了,“谎言”的运用永远是有限度的,就是要能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地方运用,又要有适当的手段。 (3)遇强示弱,遇弱示强。 丛林里的生态圈似乎是天定的,强与弱,谁都不可能去改变。但人类社会却不同,人类固然也有先天的强与弱以及后天的强与弱,但因为人类有智慧,可以通过学习及经验的积累,在人性丛林里巧妙地获得生存的机会,并进而为自己争取利益。 有一个法则是值得在人性丛林里进出行走时参考的,那就是遇强则示弱,遇弱则示强。人不太容易去改变自己条件的强或弱,但却可以用示强或示弱的方式,为自己争取有利的位置。 “遇强则示弱”的意思是:如果你碰到的是个有实力的强者,而且他的实力明显高于你,那么你不必为了面子或意气而与他争强,因为一旦硬碰硬,固然也有可能摧折对方,但毁了自己的可能性却很高。因此不妨示弱,好化解对方的戒心。以强欺弱,胜之不武,大部分的强者是不做的。但也有一些具有侵略性格的“强者”欺负“弱者”的习惯,因此示弱也有让对方摸不清你的虚实,降低对方攻击有效性的作用,一旦他攻击失效,他便有可能收手,而你便获得了生存的空间,并反转两者态势,他再也不敢随便动你。至于要不要反击,你要慎重考虑,因为反击时你也会有损伤,这个利害是要加以评估的。何况还不一定能击败对方。“存在”才是主要目的。 “遇弱则示强”的意思是:如果你碰到的是实力较你弱的对手,那么就要显露你比他“强”的一面,这并不是为了让他来顺从你,或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或优越感,而是弱者普遍有一种心态,不甘愿一直做弱者,因此他会在周围寻找对手,好证明他也是一个“强者”,你若在弱者面前也示弱,正好引来对方的杀机,徒增不必要的麻烦与损失。示强则可使弱者望而生畏,知难而退。所以,这里的示强是防卫性的,而不是侵略性的,因为侵略也必为你带来损失,若判断错误,碰上一个“遇强示强”的对手,那你不是很惨吗? 人性丛里没有绝对的强与弱,只有相对的强与弱,也没有永远的平衡。国与国之间不易做到此点,但人与人之间却不难做到,只要你愿意,也不论你是弱者或强者。“遇强示弱,遇弱示强”,只是其中一种方法罢了。 人生的幸福总是构筑于所追求目标的成功之上,倘若所追求和渴望的目标无一得以实现,人生的幸福也就无从谈起,除了一怀的遗憾和失望,还会有什么呢? 通往成功的路有很多,曲折和坎坷是无法摆脱的困惑,而不管多么聪明的人,要想从中取一捷径,都少不了一个“勤”字。所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主要指读书与成功的关系,其实,人生中任何一种成功和任何一种幸福的获取,大多都始之于勤而且成之于勤。 勤,劳也。无论劳心劳力,竭尽所能黾勉从事,就叫做勤。各行各业,大凡勤奋不怠者必能有所成就。即便是出家作和尚,息迹岩穴,稍徉于山水之间,勘破红尘,与世无争,他们也自有一番精进的功夫要做,于读经礼拜之外还要勤行善法不自放逸。且举两个实例:一个是唐朝开元年间的百丈怀海禅师,亲近马祖时得传心印,精勤不休。他制定了“百丈清规”,他自己笃实奉行,“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一面修行,一面劳作。“出坡”的时候,他躬先领导以为表率。到了暮年他仍然照常操作,弟子们于心不忍,偷偷把他的农作工具藏匿起来。禅师找不到工具,那一天没有工作,但是那一天他也就真的没有吃东西。他的勤勉精神感动了不少人。 另一个是清初的著名山水画家石溪和尚。请看他自题《溪山无尽图》:“大凡天地生人,宜精勤自持,不可懒惰。若当得个懒字,便是懒汉,终无用处。……残衲住牛首山房,朝夕焚诵,稍余一刻,必登山选胜,一有所得,随笔作山水数幅或字一段,总之不放闲过。所谓静生动,动必作出一番事业。端教一个人立于天地间无愧。若忽忽不知,懒而不觉,何异草木?”人而不勤,无异草木,这句话沉痛极了。过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生活,英文叫做vegetate,意为过植物的生活。古今中外的想法不谋而合。 勤,总是同“苦”字联系在一起。甘于吃苦,勤奋努力,尽管有时还没能得到成功的报答,却先已磨砺了我们的意志,培养了自己的坚韧,这不也是一种收获吗? 勤勉努力,可以说是一种无形的财产和力量。培养成勤勉习惯的人,虽然到了晚年,由于习性的关系,也不减勤勉且更努力;虽然他不自觉是勤勉努力,可是其所作所为,会自然表现出勤勉努力的行为。 在当今的情势之下,有形财产是靠不住的。可靠的是那些永远寄托于自身的――学问、艺术、技术等无形财产,这是终身不会被人剥夺的东西。而这些人生资产必须靠勤勉努力才能获得。由此看来。勤勉努力的习性,也就是终身不会脱离其人的贴身财产了。所以,我们需要进一步地对真正财产的价值判断,有所认识和分析才行。 一个人,不管他曾经犯了什么错误,如果他勤奋努力,单就这一点也是比较令人欣赏的。今日的情形,在职业场所方面。勤勉努力的工作人员也是被优先录用的,有着勤勉习性的也比较容易拿高薪或奖金。 人们应在年轻的时候,就培养成“勤勉努力”的习性。懒惰与勤勉两种习性,都不会轻易地改变。等到了年纪大了,想变懒惰为勤勉,就极困难了。所以,必须自年轻时,培养成勤勉的习惯才行。 日本最成功的企业家之一松下幸之助说:我小时候,在当学徒的七年当中,在老板的教导之下,不得不勤勉从事学艺。也不知不觉地养成了勤勉的习性。所以在他人视为辛苦困难的工作。而我自己却不觉得辛苦,甚至有人劝慰我说‘太辛苦了’的困难工作。我却反觉得很快乐。换个立场说,我觉得快乐的工作,在旁人看来,只不过是认真工作而已,所以我与他人的看法,自然就有差异了。 我青年时代,始终一贯地被教导要勤勉努力。当时我想,如果把勤勉努力去掉,那么一个青年人还剩些什么?因为青年人有所期望,才需要勤勉努力;此乃人生之一大原则。 “事实上,在这个社会里,对有勤勉努力习性的人。不太被人称赞是尊贵或者伟大,也不会认为他很有价值。因此我认为大家应该无所顾忌地提升对具有这种良好习性者的评价,这样才算是真正对勤勉习性的价值有所认识。” 的确,社会中有些自恃“聪明”者并不把勤勉努力看在眼里。有的人幼时智力非凡,被赞誉为神童,但后来不肯勤奋努力,结果长大后毫无建树。王安石所叙说过的方仲永,就是个极为生动的例子。有的人幼年智力平平,甚至愚钝,但后来因为勤学不息,反而有所成就。清朝的学者彭端淑有感于这种情况,在《为学》中说:“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自立者也。”这话,很有点辩证法的味道,智力聪慧的人要记取,智力平庸的人可作为座右铭。 有个成语,叫“勤能补拙”。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有句名言:“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许多杰出的科学巨匠、学术大家、伟大文豪,几乎都是在走过艰辛、漫长的勤奋之路后才攀上人类科技文化的高峰的。历史这样明白无误地记载着:司马迁写《史记》,十三年;王桢写《农书》,十六年;李时珍写(本草纲目》,二十七年;谈迁写《国榷》,二十年;顾炎武写《音学五书》,三十几年;哥白尼写《论天体运动》,三十年;达尔文写《物种起源》,二十八年;摩尔根写《古代社会》,四十年;歌德写《浮士德》,五十八年。想一想吧,如果司马迁、王桢……他们不是十几年、几十年如一日地勤奋不辍。能给后人留下如此珍贵的遗产?是的,勤奋出成果,勤奋能点燃智慧的火把。而懒惰者,只知悲叹自己处境低劣的懒惰者,永远不会在事业上有所建树,永远不会变得聪明起来,永远只能是一只飞不起来的笨鸟。 勤,在不同的时代也有其不同的内容。过去,人们将“三更灯火五更鸡”的孜孜不倦视为勤奋的标准,将“闻鸡起舞”视为勤奋典范。但是在快节奏高效率的信息时代,人们对“勤”的认识渐渐渗入了辩证的内容。赋予了似乎相反的内涵。 有一年年底,日本著名的大企业公司在和平饭店,宴请在沪学习的日本留学生,公司对华金融贸易的负责人介绍了他们录用大学生的标准。 “你们以为大公司一定招聘各科课程成绩优秀的大学生吗?不一定!假如一个人在规定的学习时间之外,又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花到了学习上去,然后才获得各科成绩都优秀的成果,那么,我看这就是一位低能力的人,我们不会录用他。” 乍听起来,人们也许感到意外。其实无须惊讶。直至前几年,日本大多数企业家还把下班后加班加点的人视为优秀职员,如今却并不总是这样看了。他们认为:一位职员靠加班加点来完成工作,说明他很可能不具备在规定时间内处理完工作事务的能力,工作效率极低。 这一认识的转变,在人们心中划上一个大问号。战后四十年日本的经济得以高速发展,靠的就是勤奋拼搏,难道他们今天忘记了这可贵的“日本精神”吗?难道当代日本人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了吗? 不,恰恰相反,这一认识的转变正意味着不断开拓的“日本精神”正在发扬。 痛苦使理想生辉,勤奋使人生变美。一个有着追求的人,都不会轻言失败和放弃自己的追求和奋斗。贝多芬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揭示出一个真谛:战胜命运!――坚韧离我们越近,失败离我们就越远。 幸福的人生不是安逸中的空想,而是踉跄中的执著,重压下的勇敢,逆境中的自信,艰难困苦中的勤勉和奋发,是在任何环境下都具备的自我适应、自我调解能力。 一味感叹是怯儒的习性,永远搏击才是奋斗的性格。你可能因匆匆上路而来不及准备必要的“工具”――知识、才干、经验:但只要你顽强地走着,这些“工具”就会如期而至;只要你顽强地走着,泥泞坎坷之路就是坦途,不毛之地也会开花结果…… 一个普通的灵魂,在勤奋之火的燃烧中,同样会进发出夺目的光亮和巨大的热能。 一个认真的人必定做事精益求精,想办法做到最好,这样的人都有一种敢于进取,不怕艰难的品质。把事情做到最好的程度,也正表现了一个的认真负责的品格。 司特莱底・瓦留斯先生是一位著名的小提琴制造家,他制成一把小提琴,往往要经过不少岁月。但是每件能值万金,所以世上的珍宝都是付出很多的精力,和千辛万苦才能得到地。 做起事来拖拖拉拉、无精打采的人,他的品行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而逐渐堕落,他的良心也将逐渐消失。我们只要稍微留意那些违法乱纪、遭人白眼、铤而走险的无数失业者的品格,就可以知道,他们大半是那些做事拖拉不爽的人。一个人,当他有上作可做时,只要处处一丝不苟,力求完善,没有其他过分的恶习,绝对不会因失业而弄得走投无路。 凡是能够享有盛名、迅速成功的人,做事情一定十分敏捷,处处得心应手。一个为人含糊不爽的人,做起事来,一定也是含糊不清。天下事不做则已,要做就非做得十分完善不可,不然你就一定会被人淘汰。那些做起事来只有一半可用的人,任何人都不会对他产生信任。他开出去的借据没人愿意接受,他替人管理金钱,也没有人敢相信他,无论他走到那里,都不会受人欢迎。 如今世界各地真不知有多少人处于失业的恐慌之中,但同时那些大公司、大厂家却又跑遍各地,寻求那些忠实干练的人才。 一位老板要提拔一名员工,当然要挑选办事稳妥、迅速周到的人。他们绝不会看中那些拖拉懒惰、做事总是留下后遗症而必须经过东修西改的人,他们最满意的人,做起事来必须有条不紊,不辞劳苦。 所有的老板都会这样告诉你:一个不能进步的青年大半失败在做事不能勤快、完整。有些人从小读书时,就已养成了“拖拉痛”,读书不求甚解,考试只知应付;他将来服务于社会时,一定也会犯上没有条理、专门东凑西拼的毛病。到了那时,他再想改善,可就困难万分了。 这种拖拉青年,常常翻箱倒柜地寻找他亲手放置的东西,有时连自己站在哪里都莫名其妙。他不知道自己所念过的书是否已经了解;他常常迟到;他记起账目来总得复算好几遍,涂改许多次,才能正确无误。总之,他无异于在杂乱无章的垃圾堆里过完了一生。这种坏习惯不但害了自己,并且还带坏了别人。凡是在他手下了作的人,都将他视作榜样,不把事情当做事情去做,只知应付了事,因为他们看见别人也是这样,到头来,所有的人都将受害无穷。他们事事都做不好,处处都乱七八糟。他们的整个商店既已深深地中了这个毒,生意当然将大大地清淡下去,弄得门可罗雀。到那时惟有自怨自支、自叹命薄了。他再也想不到自己一生的事业,完全会败在这样的毛病上。 我真诚地希望一般青年男女牢记这几句话:事情不分大小,都应使出全部精力,做得完美无缺,否则还不如个做。一个人如能从小养成这样的好习惯,他的生活将一定过得满足愉快,无牵无绊。 这里我谨以一句金言献给各位:竭力养成爱美的习惯,如果你接受这一贴兴奋剂,你的胸怀一定会开阔不少,你的品格一定将受到极大的感化。世上再没有其他好办法能使你在精神、才能获得这样大的益处。 有许多人往往不肯把事情做得尽善尽美,只用“足够了”、“差不多了”来搪塞了事。结果因为他们没有把根基打牢,所以不多时,便像一所不稳定的房屋一样倒塌了。 失败最有效的诀窍,就是从小养成不整洁的习惯。而成功的最好方法,就是把任何事都做得精益求精,尽善尽美。 一个人把事情做得十分完善之后,即使晚上一躺在床上,就会快活不少。这真是一贴延年益寿的奇方。 做事精益求精,不但可以使你的精神愉快。身强体健,并可以使你的才能迅速进步,学识日渐充实,而逐步可以胜任其他更重大的工作。所以奉劝初入社会、希望成功的青年们都要熟记四个字:“尽善尽美”。它是你一生成败的最大关键。 做事尽善尽美,不但能够使你迅速进步,并已还将大大地影响你的性格、品行和自尊心。任何人如果要瞧得起自己,就非得秉持这种精神去做事不可。 你要每日德业兼修,不断进取,最终成为尽善尽美者,有的人永远难以臻于完美,总是缺点什么。另外一些人则需要很久的时间来修养才能初见成效。所以不要着急。请记得:随便走到何处,一位工作得完善无缺的人,总是受人欢迎的。 非把任何事情处理得至善至美不可,有这样的决心,对于任何事,你都要倾注全副精力去做。那样,你才能要想过上一种美满愉快的生活。 工作上的完美无缺,正是人格上兢兢业业的体现,做一个忠于事业,忠于生活的人,这样,生命才绚丽无限。 当一个人把事情处理得顺顺当当、无牵无挂时,他心里的愉快。那些做事草率疏忽,错误多端的人,不但对不起事情,并且更对不起自己!请做尽善尽美的人,生命将无限精彩。 办事拖拉令你带来的不良后果是积重难返的。正如所有坏的习惯一样,它也同样可以被克服掉。 在几年前一个新年伊始的日子里,我曾经下定决心,不再做一个办事拖拉的人。这可以说是我曾设法坚持下来的最有成效的一项新年决定了。从前,我被认定是个懒散成性的人,我讨厌作决定。回避那些使我困扰的、不愉快的任务。一个压力或者一项义务愈是变得迫在眉睫,我就愈发迟迟不肯正视它。我处于快被这些拖欠下来的事吞没的危险之中了。 我的一个很有水平的朋友只说了几句话,就使我认清了自己的症结所在。“诺曼,”他说,“你好像觉得,你的这种拖拉作风是你固有的个性,或者也许是一种不可救药的毛病,实际上并不是这样。这是一种坏习惯。正如所有别的习惯一样,它也同样可以被克服掉。你最好还是在这个恶习把你摧垮之前就把它除掉吧。” 这番警告使我受到震惊。我决心着手解决这个问题。直到彻底战胜它为止。在这个过程中,我摸索到了下列行动纲领。这些条条也许对任何拖拉的人都会有益的。不要把拖延看成是一种无所谓的耽搁,一个企业家可以因为没能及时作出关键性的决定而遭到失败。有时候,由于做妻子的懒得及时地洗碗铺床,也会造成一桩婚姻的瓦解。延误了看病的时间,会给人的生命带来无法挽回的影响。拖拖拉拉这个坏习惯不是无伤大局的,它是个能使你的抱负落空、破坏你的幸福、甚至夺去你的生命的恶棍。 找出使你习惯拖延的一个具体方面,然后去征服它。人们常常邀请我作报告,虽然我明知不能接受,但又不愿驳人家的面子,于是我往往迟而不决。一直到时间已经太晚了,再食言已是不可能了,才去履约。当我终于在这方面迫使自己迅速地作出决断后,我觉得自己变得快活得多――而且和我打交道的人也快活了。如果你能像这样突破拖拉作风对你生活某一方面的束缚,一种得到解脱和成功的感觉将会帮助你在其他方面去战胜它。 学会安排事项的先后次序,然后在一个时期内集中解决一个问题。杂乱无章和拖延总是连在一起的,因为二者可以说是相得益彰的。如果一个人的桌面上摊着十件待处理的公事,那么单单是决定从何下手就要颇费一番功夫。一个家庭主妇面对十来样积留的杂活,往往会感到无精打采,很可能泄气认输,宁肯去看电视连续剧,而一件事也不去做。然而,没有哪两项任务或义务会是同等重要的。在我疲疲沓沓的时候,我发现自己总是随意挑一件事干。或者干些次要的事,而常常忽略了那些重要的事项。现在我再也不会那样做了,因为我已经学会了安排事务的轻重缓急。 我做到这一点,主要是通过随时随地给自己写字条,记下第二天打算办的事。每天晚上把所有第二天该干的事一一列在纸上,并按它们的重要性依次排队。这样,第二天我就可以按部就班地处理它们。每当做完一件事,我就高兴地在纸上划掉一项。 这个经验看起来也许是简单不过的,但是在完成一件事之后,再着手处理另一件事,这样为你节省的时间和精力却是惊人的。不过你必须下很大决心,不让自己在不知不觉中精神涣散。有时候。我不得不这样苛刻地要求自己:“你要想坐在那把椅子上,就得先完成手头这项工作。” 一旦你的理智接受了这条戒律,你就会得到所需的能量。总而言之,集中优势是必要的。有一天,我在火车站观察到一位坐在问询台后的服务员。他被拥挤的人群团团围住,喧闹、查问声不绝于耳。而他却不慌不忙地认定一个人,然后目不斜视地盯着他看,慢条斯理、仔仔细细地回答那个人所提出的问题。他从来不转移自己的视线。从来不对其他的人分散一丝一毫的注意力。直到回答完一个人的问题之后,他才又选定下一位提问的人。当轮到我的时候,我不禁夸赞他的泰然自若和精力集中。他笑了。“我已经学会了,”他说,“一次只能集中应付一个人,盯住他的问题不放,直到处理完毕为止。否则,我会发疯的。” 这些做法终将彻底改变我们的处世态度。我终于认识到,成就的报酬远比迁就自己的报酬要令人愉快得多。 看看你周围的人,你会赞同:真正快活的人是那些挣脱了拖延的枷锁,在完成手头的工作中感到满足的人。他们是充满渴望、热情和创造性的人。你也可以成为同样的人。 识时务者大都是聪明人。他们知道如何防患未然并转危为安。固执的人对识时务者往往感到不齿,这缘于一个人的地位和身份,可是,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长久不变的。特别是在考验一个人是否识时务的关键时期,原来的地位和身份似乎并不具有多少价值,在情势复杂的时候,只要不涉及大是大非的问题,大可做些变通的工作。“变则通,通则久。”有了这样的适应能力,人生往往能够平稳地化险为夷。 所以,识时务者通常被人们称为“俊杰”,原因其实非常的实际,没有任何一个人敢说自己能解决周围的任何问题。其实。命运常常要受到其他人的决定的辐射,一个很重要的生机是,全方位地接触对方,从而使他们做出对你有利的决定。这样看来,识时务者从事的是一种高质量的工作。如果本身再拥有道德基因,那就是很有魅力的成功人士了。 时务不是僵化的教条,它时刻都在考察人的洞察力。某个集团的总裁因年龄的关系要离休了,几位副总裁之中有一位可能要接替他的职位,作为部门经理,你要处理好跟几个人之间的关系。这是一件非常微妙的事情。这里,有一些是比较直接的现实关系;另一些是比较间接的未来关系。如何处理好这两种状态的关系。确实是一门非常深刻的学问。现实关系能够使你事业平稳,未来关系则可能使你更上一层楼。协调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时,你也就面临升级的问题了。而无论保持住任何一种关系都必然要涉及到让步和代价的问题,没有这种保障,你就很难维持一个契约。 如今,不识时务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因为人们逐渐认识到这是一种得不偿失的事情。人们需要来自各行各业的信息和各行各业人士的支持,一味板个面孔做严肃状,跟别人握手蜻蜓点水,让人觉得他三度风湿,最终只能证明自己的无价值。因为他的行为使得他逐渐成为不受欢迎的人,而谁都不愿意与不受欢迎的人为伍,于是,他们的日子注定就不会好过,眼前的情景跟他们的愿望南辕北辙,他们不仅不是人们有口皆碑的俊杰,连真诚的人都算不上。 话虽然这么说,但是,凡事都得讲个度,如果一个人除了“识时务”之外,无所精通甚至无所知晓,那就成了社会的寄生虫,甚至逐步发展成为乐于暗箱操作的小人。但是,恰恰就是这些人,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大都置身宦海,研究人的性情癖好,然后该送美女的送美女,该送长生不老药的送长生不老药。在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前,甚至都到了控制朝政、结党营私、陷害忠良的地步。对于这一类人,任何人都有必要警惕,因为他们从不真刀真枪地跟你们干,他们发挥自己察言观色的看家本领,“于细微处见精神”。因此,对于“时务”这样的中性的词汇,我们应该有一个健康的理解。如果你非在它身上嫁接一枚毒果,那整体的味道就变化了。如果你从它身上汲取积极的营养,那么这颗参天大树也会根深叶茂。后者永远比前者可贵,因为俊杰跟不道德实在挨不上边。除非你拿不道德当道德。没人会因为你的是非不分而说驴是骆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