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央求不如婉求,劝导不如诱导
作者:任宪宝.      更新:2022-02-09 05:01      字数:16074
  所谓诱导,就是有次序地、耐心地诱发、引导对方思考,让人真正想通、弄懂事情,从而达到劝服的目的。周恩来曾说过:“与人说理,须使人心中点头。”而诱导正能达到这种效果。诱导说理,在于心平气和地逐步引导,让别人易于接受,易于“心中点头”。  伍小姐是一家银行的职员。一天,一个年青人走进银行要求开一个账户。伍小姐照例给他一些表格让他填。对于表格上的有些问题年青人心甘情愿地回答了,但有些他却拒绝回答。  按照银行规定,拒绝对银行透露相关材料的话,就不予开户。但是伍小姐知道,如果断然拒绝的话,必定会使对方产生不快情绪,从而影响他对银行的看法。于是她决定采用诱导的方式,使这个年青人心甘情愿填写所有资料。  伍小姐首先不和年青人谈论银行所要求的资料,而谈论对方所需要的东西。最重要的是,她决定在一开始就使他说‘是,是’。因此,她不反对他做法,而是对他说:“你拒绝透露的那些资料,并不是绝对必要的。但是,假如你把钱存在银行一直等到你去世,难道你不希望银行把这笔钱转移到你依法有权继承的亲友那里吗?”  “是的,当然。”他回答道。  伍小姐继续说:“你难道不认为,把你最亲近的亲属的名字告诉我们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吗?万一你去世了,我们就能准确而不耽搁地实现你的愿望。”  他又说:“是的。”  在回答了伍小姐一个个诱导性的提问后,年青人发现银行需要的那些资料其实并不是为了银行本身,而是为了客户着想,于是他的态度渐渐软化下来,并转变了想法。  在离开银行前,那位年青人不但告诉了伍小姐所有关于他自己的资料,而且在伍小姐的建议下,还开了一个信托户头,指定他的母亲为受益人,同时还很乐意地回答了所有关于他母亲的资料。  如果伍小姐在说服过程中,只是一味地强调银行规定的正确性,企图使自己占上风,那么这个年青人反而会加强防范,不肯合作。伍小姐的做事技巧就在于一开始就让年青人说“是,是”,让他在“是”的诱导中忘记自己原先所关注的问题,从而乐意去做她所建议的事情。  在我们的办事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一些不肯合作的人。如果使用强硬手段,不仅可能解决不了问题,而且还可能使双方把关系闹僵。所以,对于这些人,我们最好采用诱导的方法。  诱导技巧的关键在“诱”字,立足在“导”字。要诱得巧妙,导得自然,应做到四点:  1、有目的地诱导  即诱导时要有明确地目的,要有的放矢,所有诱导内容都应紧紧地为目的服务。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应该学着从揣摩对方心理入手,在摸清对方心理后,顺着对方的心思,围绕自己的目地,委婉地提出请求。也就是说,先通过对手无意中显示的态度及姿势,了解他的心理,捕捉他比语言表露更真实、更微妙的思想,然后再量体裁衣,选好时机和话题,逐步将对方的思想引到自己想办的事情上来。  2、有步骤地诱导  也就是说,诱导时既要有总体设计,又要有分步计划。每一步怎样诱导,怎么发问,谈话前都应经过深思熟虑。这样,才能环环紧扣,步步深入,或是诱使对方主动承认你的观点的正确,或是让矛盾突现,诱使对方在无法解决的矛盾面前自我否定。  说服的过程是说服者对被说服者攻心的过程,也就是被说服者心理渐变的过程。按步骤进行诱导,从理论上讲,符合心理学的基本规律,从实践上看,只要运用得恰当巧妙,就能取得理想的说服效果。  3、有预料地诱导  每一步诱导,对方将要怎样讲,可能有几种讲法,怎样随机应变,都要有预料。这样才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使自己的诱导能引出对方的话,开启其思路,就要预作通盘打算。  4、有诚意地诱导  诱导不能急于求成,而应采用由小到大,招招紧跟的说服方法,一步一步具体而又细致地为对方剖析情势,为其出谋划策,这样就可以一步一步地把双方的心理距离拉近了,促使对方的态度一点一点地发生改变,就这样由小到大地逼近预定目标,最终取得说服的成功。  诚恳引导,不讽刺,不挖苦,这样才能让对方心悦诚服。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容许被说服者在接受说服的过程中,存在一个认识过程,获得一些全新的知识。  总之,用诱导的技巧说服人,要认真构思,事先把各方面的关节想清楚,谈话中又要针对实际情况,随机应变。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社会群体之中,因此,我们不可能是一个完全孤立的个体。我们的思想和行为可能时时受到世俗的约束与制约。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应该”、“必须”等条条框框,它们编织了一个很大的误区,将现实生活中的人们网罗其中,而我们很多人往往习以为常、不假思索地照“章”行事。对于这些规则和方针,你也许不以为然,但同时又无法摆脱束缚,无法确定自己应该遵循哪些适用的规则和方针。  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任何规则或法律都不能保证在各种场合均能适用,或取得最佳效果。相比之下,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原则应成为我们生活和行事的准则。然而,你可能会发现,违反一条不适用的规定或打破一种荒谬的传统却很困难,甚至不可能。顺应社会潮流有时的确不失为一种生存的手段,然而如果走向极端,这也会成为一种神经过敏症。在某些情况下,按条条框框办事甚至会使你情绪低落、忧心忡忡。  当然,我们这里没有提出、也丝毫没有暗示,你可以任意违反法律或规则。公共秩序是文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则是维持文明社会必不可少的。但是,盲目遵循常规则完全不同。对于个人来说,盲日服从可能比违背规定更为有害。有些规定是荒谬的,传统习惯也常常是毫无意义的。在这种情况下,你如果盲目地循规蹈矩,就无法真正地生活。现在,你应该重新审视各种规定,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  林肯曾经说过:“我从来不为自己确定永远适用的政策。我只是在每一具体时刻争取做最合乎情理的事情。”他没有使自己成为某项具体政策的奴隶,即使对于普遍性政策,他也并不强求在各种情况下都加以实施。  如果一种规定或规矩妨碍着人们的精神健康,阻碍着人们去积极生活,它就是不健康的。如果你知道这种规矩是消极而令人讨厌的,而你又一直遵守规矩,那你就陷入了人生的另一个误区――你放弃了自我选择的自由,让外界因素控制了自己。生活中有两种类型的人,即外界控制型与内在控制型。认真分析一下自己属于哪种类型,这将有助于你进一步审视自己生活中的大量误区性条条框框。  据专家们估计,我们这一社会中至少有75%的人属于外界控制型。很大程度上讲,你也很可能属于这类人。所谓外界控制型。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你认为其他人或其他事物应对你现在的情绪负责,那你就是一种外界控制型的人。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情绪不高?”一个外界控制型的人就会回答说:  父母待我很不好:  朋友们不喜欢我:  我真倒霉得很:  “事情不太顺利”。等等。  相反,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这么高兴呢?”他们就会说:  朋友们待我很好:  “我时来运转了;”  没有人找我麻烦:  “她喜欢我了”。等等。  从以上回答可以看出,这种人还是在用其他的人或事来解释自己的情感,所以他们依然受着外界的控制。  与上一种情形相反,内在控制型的人则勇于为自己的情感承担责任,这种人在我们社会中确属少数。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情绪不好”时,他们的回答更侧重于自己的内心世界:  我自己产生了一些错误的念头:  我过于注重他人的意见:  我太担心别人会怎么看:  我还不够成熟,所以难免会情绪不高:  我还没有学会摆脱精神上的痛苦。等等。  同样,内在控制型的人在情绪高昂时,也会从“我”的角度来加以解释:  “我努力保持精神愉快;”  我为自己创造了有利条件:  “我主宰着自己,而且愿意保持精神愉快。”等等。  在我们周围,有四分之一的人敢于为自己的情感承担责任。而其余四分之三的人则将一切归咎于外界因素。那么你是属于哪一类呢所有的规矩和传统几乎都是外界因素强加于你的,也就是说,它们不是由你,而是由其他的人或事决定的。如果你的生活充满着他人制定的条条框框,而你又不能挣脱其束缚,那你就是一个外界控制型的人。莎拉是一位30多岁的妇女,最令她感到头痛的一个问题是她得了一种肥胖症,当她去看医生时,一坐下来就开始抱怨。她的体重之所以总是过高,因为的新陈代谢功能不大好,小时母亲总是要她多吃多长身体。如今她还是吃得很多,因为丈夫不照顾她。而孩子也不为她着想。她还抱怨,为了减肥,她已经尝试了各种方法――节食、吃减肥药、参加各种减肥训练等,甚至还采用了占星术。她最后没有别的办法,只有求助于心理疗法。  在莎拉看来,她不能减掉多余体重的原因显而易见――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在与她作对,包括她的母亲、丈夫、孩子,自己的身体和天上的星星也不例外。节食、减肥和医生或许对某些人是会有些帮助的,但是对她却是不够的。  很显然,莎拉是一个典型的外界控制型的人。在她看来,使她发胖的是自己的母亲、丈夫、孩子,以及自己身体上某些无法控制的部位。这一切与她在某时某刻大吃某种食品是毫无关系的。同她对于这一问题的认识一样,她在努力解决这一问题时,注意力也是侧重于外界的。她并没有认识到自己过去选择了过度饮食,而要降低体重就必须学会作出新的选择。  经过心理医生几个星期的询诊之后。莎拉逐步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她之所以精神不愉快、体重偏高。这都是自己选择的结果,并不是因为他人造成的。她承认自己经常吃得太多,常常超量饮食,同时又很少进行体育锻炼。她作出的第――个决定便是实行严格自我克制。此外,她还改变了自己对母亲的看法。原先她总以为母亲总要控制她的生活。要她多吃多喝,这有碍于她的积极生活。后来,她认识到,母亲并没有控制她,她愿意何时去看望母亲就何时去,而不必非要遵守母亲指定的时间洞样,即使母亲叫她吃块巧克力,她也并不一定非吃不可。最后。她终于认识到,心理医生也无法帮助她减肥,惟一的办法只有靠她自己。  宿命论者以及相信运气的人都属于外界控制型。有些人以为,人的一生是由命运预先安排的,自己只能听天由命地生活。你可能属于一类,因而你在很多方面都可能受到一些约束,以致在生活中总是谨小慎微,不敢有半点出格。  如果你不冲破外界因素的控制,或者总是认为外界因素在控制着你,你就不可能真正地生活,不可能有所作为。真正的生活并不意味着要消除生活中的所有问题,而意味着将外界控制转变为内在控制。这样,你就要对自己感受到的每一种情感负责。你不是一个机器人,无需根据他人制订的各种莫名其妙的程序。糊里糊涂地度过自己的一生。你应该更为严格地审视这些条条框框。逐步控制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每当你不愿为生活中的某件事承担责任时,你都可以求助于抱怨责怪,这正是外界控制型人的护身法宝。抱怨责怪是一种徒劳无益的表现。你可以尽情地抱怨别人,拼命责怪他们,但对自己不会有任何帮助。抱怨的惟一作用是为自己寻找一种开脱的借口,把自己的精神不快或情绪消沉归咎于其他人或因素。然而,抱怨本身是一种愚蠢的行为。即使抱怨能够产生~定的实际效果,这种效果与你也是毫不相干的。通过抱怨,你可能会使别人悔恨。但你却不可能由此而消除使你不快的原因。对于这种原因,你或许可以不去想它,但却无法借抱怨而改变它。  你如果常常将注意力集中于他人身上,这有可能走向另一极端――崇拜偶像。在这种情况下,你的价值观念可能由他人来确定。因此,如果别人做了一件事,你也希望做这件事。偶像崇拜实际上是一种自我否定的表现形式,当你注重他人而否定自我时,你无形之中在抬高别人,贬低自己,并且将自己的生活依附于外界事物。  当然,你可以赞赏他人,羡慕他人取得的成就一这其中并不带有任何自我挫败的因素。然而,如果你模仿他人的言谈举止。甚至顶礼膜拜,这就构成了一个误区。要记住,你所崇拜的每一个对象都是人,都是同你一样有血有肉的凡人。他们每天同你一样做着各种普通的事情。他们也食人间烟火,也有七情六欲,身上也会感到发痒,身体也会生病。所以,偶像崇拜实在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在生活中,你所崇拜的伟大人物并不会使你本身有所提高。他们在任何方面都不比你更为高明。看看那些政治家、演员、运动员、歌星,或者你的上级、询诊医生、老师、爱人等,他们之所以成为他们,仅仅是因为他们在其工作中颇有作为,然而也就仅此而已。如果你将这些人作为崇拜对象,把他们摆到高于你的位置,那么你就是让别人负责保持你的良好情绪,从而难免与外界控制型的人为伍。  如果你要用外界因素来解释自己的感情,或作为自己的行为标准,你就会像傻瓜一样。你应该看到自己的成绩。勇于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这是消除上述误区的第一步。你完全可以将自己作为崇拜的对象。当你不再抱怨他人、不再崇拜偶像时,就可以从外界控制型转为内在控制型。对于内在控制型的人来说,不存在什么普遍适用的“应该”标准――无论对自己还是对别人,都是如此。  当心掉人是非概念的陷阱。  这里我们所说的是非问题与逻辑、宗教、哲学或道德等方面的是非概念完全不同。我们最重要的研究对象是你,以及你的是非观念为何使你精神不快这一问题。  一般而言,你的是非观念往往是因为那些普遍适用的“应该”标准而造成的。对于这些标准,你或许有着一些不确切的认识。例如,你可能认为,所谓对的就是好的、合理的,而所谓错的则是坏的,不合理的。其实,这种认识是荒谬的,因为世上根本不存在这种意义的“是”与“非”。这种“是”本身有一种保证:你如果以特定的方式做某件事,就肯定可以成功。然而,这种保证实际上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从现在起,你可以将某个决定视为不同的、有效的,或者是合理的。但如果你将其视为对的或错的,那你就掉进了一个陷阱,即“我一定要保证事事正确,如果某个人或某件事出了差错,我就要不高兴”。  我们在前面讨论惧怕未知的心理和行为时谈过,人们为了回避未知,往往要寻求一种稳妥,当我们面对是非选择时,也往往存在一种需要找到正确答案的心理。这也许是你愿意将事物绝对化的一种表现。在这种情况下,你总是会将世界划分为完全对立的两个方面:黑与白、是与非、好与坏、对与错。事实上,我们将世界上的事物如此绝对地分类往往是不可能的。  聪明的人通常都游荡在模糊的中间地带,他们轻易不会明确地说对或错。这种喜欢黑白分明的倾向在家庭生活及其他各种人际关系中最为明显。你或许会注意到,人们平常进行的讨论总是会发展为辩论,最后无非是要证明一方是正确的,另一方是错误的。人们常常说:“你总认为自己一贯正确”,或者“你从不认错”。但是。在日常讨论中,往往不存在是非问题。人是各不相同的,他们看问题的角度也不尽相同。倘若非要证实一方是正确的,结局必然是中断思想交流。  现在。只有改变以绝对的是非标准来衡量一切的思维方法,你才能跳出这一陷阱。  杰克是一位公司员工,他经常与妻子在家争吵,以至于快要发生婚姻危机后来,他找到一位心理咨询专家,听了杰克的诉说后,专家给他提出了一条建议――“不要总是试图向你妻子表明她错了,你不妨只同她讨论讨论,而不去辩明谁对谁错。只要你不再强求她接受你的意见,你也就不必自寻烦恼。不必为证实自己的正确而无休止地争吵了。”后来,杰克试着做了,果然很奏效。一旦遇到相反的观点和看法,他不再与妻子争论不休,要么与之讨论,要么回避不谈。一段时间以后,他们的夫妻关系明显得到了改善。  其实,各种是非观念都代表着一种“应该”框框。这些条条框框会妨碍你,当你的条条框框与他们发生冲突时,尤为如此。  不要面对是非而优柔寡断。  在我们的生活中不乏一些优柔寡断之人,他们无论大事还是小事都难以作出决定,究其原因,人们之所以优柔寡断,因为他们总希望作出正确的选择,他们以为通过推迟选择便可以避免犯错误,从而避免忧虑。有一位患者去求助心理医生,当医生问他是否很难作出决定,他回答道:“嗯……这很难说。”  你或许觉得自己在很多事情上电难以作出决定,甚至在小事上也是如此。这是习惯于以是非标准衡量事物的直接后果。如果当你要做出某些决定时,你能抛开一些僵化的是非观念,而不顾忌什么是是非非,你将轻而易举地作出自己的决定。如果你在报考大学时竭力要作出正确的选择,则很可能不知所措,即使作出决定后,也还会担心自己的选择可能是错误的。因此,你可以这样改变自己的思维方法:所谓最好、最合适的大学是不存在的。每一所大学都可能有其利与弊――这种选择谈不上对与错。仅仅是各有不同而已。  要消除优柔寡断,你不要将各种可能的结果都用对与错、好与坏,甚至最好与最坏来衡量。所有选择的结果只是他们各自不同而已。例如,你到商店购买了一件衣服,当你穿给父母、朋友,或孩子们看看之后,他们会表露出不同的观点,而你无法判断他们哪一个人的观点是对的,哪一个是错的。关键一点,你自己喜欢最为重要。  如果采用自我挫败性的是非标准,你就会认识到,每当你作出一项决定时,你只要权衡选择其中的一种结果。倘若你事后对自己的决定感到后悔,并且认识不到后悔是浪费时间,下一次你就会作出不同的决定,以达到你的期望。但是无论如何,你绝不会以“正确”或“错误”来判定自己作出的决定。  你可能会认为,错误的思想是不好的,甚至根本不应提出来,应当鼓励正确的思想。你或许会对孩子、朋友或妻子说:“不对的话就不要说,不对的事就不要做。”问题恰恰出在这里。因为这种对与错、是非曲直的标准应该由谁来确定呢?这是我们每个人都无法肯定回答的问题。法律只能决定一件事是否合法,却不能决定它的对错。一个多世纪以前,穆勒在《论自由》一书中指出:  “我们永远无法确定我们所压制的是不是错误的意见。即使我们压制的是错误的意见,压制意见的做法比错误意见本身更为邪恶。”衡量真正生活与否的标准并不在于能否作出正确的选择。你在作出选择之后,控制情感的能力则更为明确地反映出自我抑制能力。因为一种所谓正确的标准包含着我们前面谈到的“条条框框”,而你应当努力打破这些条条框框。这里提出的新的思维方法将在两个方面对你有所帮助:一方面,你将完全摆脱那些毫无意义的“应该”标准;另一方面,在消除了是非观念误区之后,你便能够更加果断地作出各种决定。  成功者从不模仿别人,也从不轻易为大多数人的意见所左右,他们往往能够自己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够果敢地制定计划并付诸实施。  一般美国人有一个最大的缺点是,若他在某个方面不具备特别的天赋,他通常就认为这方面不值得自己全力以赴。  不要因为你不是个天生的领导者,就认为自己是个天生的依赖者。没有杰出的领导天赋并不是理由。因为你完全可以慢慢培养。如果我们不考验自己的能力,我们永远不会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大潜力。看似没有领导天赋的人最终证明了自己是伟大的领导者,虽然他们一开始很少显示出自己的能力。  敢于特立独行的人真是少得可怜!大多数人都只是人口统计中的普通样本而已,是他们组成了芸芸众生。但是,卓尔不群而又能完全自力的人实在是少之又少。  你看到的每个人几乎都依赖于某些东西或某个人。有些人靠他们的钱,有些人靠他们的朋友,有些人靠衣装,有些人靠门第,有些人靠社会地位。但是,我们很少见到一个能完全靠自己的双脚堂堂正正地立身于社会的人――他能靠自己的美德而生活,完全自立,果敢有为。  等到我们成长以后,我们就不能再原谅那些让我们依靠的人了,因为我们知道我们与生俱来权利就这样被剥夺了。  当爸爸教他们小孩如何去做一件事时,小家伙总是会非常地不以为然。但是,如果他亲自做成了这件事,他会欣喜若狂。这种征服一件事情的新感觉是一种新增的能力,会助长一个人的自尊和自信。  大学教育并不能提高人的实践能力,它只是给人提供了一些工具。只有通过实践,你才能学会熟练地使用它们。是“艰难困苦”这所学校磨练了人的意志。给人奠定了成功的资本。  享利・比奇讲了这个他小时候学习自立的故事:  “我被叫到黑板前时,心里非常不安,抱怨个不停,‘这一课必须要学。’我的老师说,声音很平静却很有力。他从来不认可一切解释和借口。他会说:只要那个问题,我不想听到你没能回答那个问题的任何借口。”  “我学习了两个小时。”  “那对我没有意义。我要的是你背下这一课。你可以不必去学,或者你可以学上10个小时,随便你。但我要的是你把这一课背下来。”  “这对一个嫩小子来讲太难了。但我从中获得了很大的益处。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我获得了相当巨大的勇气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不再害怕背课文了。”  “一天,他那冷漠而且平静的声音在大庭广众下重重地落在了我头上:‘不对!’”  “我犹豫了一会,然后从头开始背,当我又背到相同的地方的时候。又是一声斩钉截铁的‘不对!’打断了我的背书进程。”  “下一个!”  我坐了下来,觉得莫名其妙。  那个同学也被“不对!”声打断了,但他继续往下背,一直到背完为止。当他坐下时,却得到评语是:“非常好”。  “为什么?”我埋怨道,我背得和他相同,你却说“不对!”  “你为什么不说‘对’然后坚持往下背呢?仅仅了解课文还不够,你必须得深信你了解它。除非你胸有成竹,否则你什么都学不到。如果全世界都说‘不’,你要做的就是说‘是’,并且证明给人看。”  一个老师能给学生的最好教益就是培养他依靠自己。信赖自己的能力。如果一个人年轻时不学会自立,他很可能成为一个弱者和一个失败者。  因此,尊重并履行你自己的选择!  失败也是一种成功。不论在工作还是在商场上,成功必定属于正视失败的人,因为失败乃成功之母。  ◆不要空手站起来  世界上的事情都具有双重性,失败也不例外,它固然会引起我们的一些不良情绪,甚至给某些人带来一生的痛苦和不幸;但是,如果我们正确地看待失败,用理智控制情绪,以积极的行为方式和顽强的毅力去适应失败和改变失败引发的不良境遇,那么,我们不仅最终能够战胜失败,保持身心健康,而且能够学会驾驭失败、化害为利的本领,从而使我们摆脱幼稚,走向成熟,成为生活的强者。这正如法国大文学家巴尔扎克所说:“不幸是天才的踏脚石,是弱者的深渊。”  纵观历史,多少出类拔萃者之所以能够出类拔萃,就是因为他们面对失败,面对不幸,面对坎坷时不是束手无策,也没有彷徨无奈。他们或是以非凡的勇气和毅力执着地将目标坚持下去;或是在招致挫折的袭击后,黯然一阵,随即又奋起,成为熠熠闪光的搏击者;或是量力而行,及时地转换目标,从而在适合自己的领域里获得成功。  在很多学习过程中,失败在所难免,而你跌倒之后,决不能躺在地下不起来,你必须起来,而且不能空手站起来,无论学到什么东西。就是不能空着手!  ◆别趴下  每个人在迈向人生的目标途中,难免会跌倒,但不是被一座山绊倒,而是一时疏忽,踩到一小块石头而摔跤。  但是,即使是跌倒,也要朝向目标,而且,不管你跌得多痛,也要挣扎起来,继续前进。  培养起这种心态:把跌倒看成是通往目标途中必然的事,而不是一种不幸。  所以不要只顾躺在地上,想着前途茫茫,道路崎岖。也别埋怨不平的路途害你跌倒,或者怀疑有人陷害。别因为一点皮肉之伤而叫痛,别因为跌倒一次,就畏缩不前。不要忘记蹒跚学步的小孩儿,都是经过无数跌跤才学会走路的。他们跌得多,爬起得快,也更快学会了走路。他们比那些抚伤痛哭,等待护理的孩子强多了。  每一次都要从跌倒中得到一些启发,学习从失败中致胜的道理。  当你学会如何反败为胜,你就能领悟“失败是成功之母”的道理了。  请听听英国著名女作家克莉斯蒂对失败的理解和感受:“我想一个人也许应该回顾她曾经有过的羞辱和痛苦,然后说:是的,这曾是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但这一部分已经结束了,无须再多想它,面对挫折,我们可以轰轰烈烈地挽回败局,也可以平心静气地战胜痛苦。失败、落泪、痛苦、羞辱都是人生一部分,过去了就无须在意,要紧的是快乐地生活,快乐地去寻找机会重新生活。”  是的,面对失败,我们无需太过自责,不管是多大的失败,多深的创伤,过去的毕竟过去了,我们要面对未来,面对生活,所以我们要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总结过去,放眼未来。  ◆失败的启发  美国化学家戴维曾说过:“我的最重要的发现,是由失败给我的启发。”这句名言,实在是值得人们深思和发省。  失误和失败的教训,能令人警醒,牢记教训,寻求新法。以缩短登上成功之巅的进程。试想,如果我们每位青年朋友都能有戴维的“发现”,做一个有心人,收集一下本行业失败的“病例”,那么我们也许就会变得更加聪明,工作中的“成功率”也会大大提高。在当今的社会生活中,有不少青年朋友像阿忌讳说“光”“亮”一样,讳言工作中的失败。有些人最爱讲“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多,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多”,要不就是“过五关斩六将”或“老子从前是怎样的阔”,别看他工作并不扎实,却能“总”个几十条经验或成绩来。满口壮语豪言,听起来挺动人,也怪让人舒服的。其实,好看不好吃,中听不中用。他不愿总结教训,也不愿讲,竭力掩和盖,有的就干脆“赖账”。为什么呢?自己失败了讲出去,那多丢人,丢了人今后又怎样抬得起头来见人,碍于自己的脸面、威信云云。结果,失去了从失误和失败中汲取教训的机会,甚至再重蹈覆辙,在摔了跤的地方一次又一次地摔跤。  ◆吃一堑长一智  如果能够把行不通的事物,修补改正,使它可行了,有这种本事的人,可说是时代的宠儿,将无往而不利!  学习这种成功之道,应该向有经验的人请教。这是最快速又经济的途径。不过有经验的人难找,所需要的资料也难求。于是,就必须靠自己努力、摸索了。首先,在你自己的失败经验中,也许就有不少宝贵有用的资料。  伟大的汽车发明奇才吉德林曾说:“发明家几乎随时都会失败!”他强调发明家难免失败,因为他自己便尝试过匕千次的失败!失败难免,重要的是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从失败中长经验。  如果因为失败就觉得无脸见人,不敢再尝试,那么,就注定没有出头的机会了。或者由于碰过几次壁便裹足不前的人,也同样难和成功结上缘分。其实,失败并不等于毫无所得,失败能让你知道什么是行不通的;失败的经验越多,知道失败的原因也越多。屡试屡败之后获得成功的人,不但学到了行不通的道理,同时也学会了行得通的方法!  要想达到成功目标的人,不仅能时刻预见危机,坦然面对已有的挫折,还要把这种危机与挫折当做自己新的机遇,适时调整自己,向人生发起新的冲击。  在我们的生命中。经常会面临各种机遇、困难和失败。而我们的生命,就是同这一个又一个的难题作斗争的过程。  要达成某一项困难的计划,就必须有非常明确的动机与不屈不挠的精神。无论如何都必须持续好几个月或好几年,不得松懈,也无法休息,战战兢兢,把整个心思集中在目标上。旁观者会以为这很简单,但事实绝非如此。例如对年轻人来说,要一直以优秀的成绩升级并不容易,因为考题总是复杂而艰深,大学的课业也不轻松,而我们的目的,是要战胜这些困难。  但是,要克服困难,就必须全力朝目标前进。如果抱着随时都可以放弃的心态,或毫不在意地耸肩退却,就不可能拥有成功所必备的韧性与执着。我们生活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中。必须与别人一决胜负,因此战胜对方的企图心不可或缺,同时必须对失败的危险有心理准备,随时打算应付可能出现的意外事件。  回溯到生产力低下的原始社会,人类既是猎人,也是战士,经常以生命为赌注。但是,仍然必须战胜各种危机,以求得生存的权利。今日,竞争虽然不会带来流血,经济、政治,甚至艺术、文化的基本架构却没有改变。在这个竞技场中,每个人都在追求别人的喝彩、赞美,以及对自己的肯定,其实,这也是生存的竞争。优胜劣汰,这是亘古不变的原则。  有时候,虽然我们承认这是谁也无法逃避的法则,但若任其自然,在这法则中随波逐流,就会丧失精神的均衡。为什么?因为将我们的价值以及对自己的判断,完全由别人的意志来决定,是最愚蠢、最危险的了。  有无数的因素,像偶然事件、运气的好坏,是我们无法控制、无能为力的。许多科学家和艺术家都是在死后才受到肯定。历史上有多少伟大的人,被远不如他们的人,以策略或阴谋所毁灭,有许多天才的人物,最终被掌声和赞美拉向平庸无为的境地。  因此,人除了努力把事情做好、力求完美,也必须在内心深处保持清醒态度。我们必须了解即使用足全力也不一定成功。或许会遭遇挫折。或者别人并不认同我们的真正价值。有时甚至要预料会有那样的结果。也就是说,不论在何种情况,我们必须预见失败的可能。  一个战士,即使是最强悍的战士,在决斗时,必须知道这可能是最后的一场决斗,自己可能会在决斗中阵亡。他必须体认到人总有一死。勇敢的斗士阿基里斯早已预见自己会在年轻的时候死去。而我们熟知的民族英雄岳飞,同样知道自己的伟业将终结在奸臣手中。  实际上。能够承认这种限制与挫折,才是真正的虚怀若谷。换言之,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不确定的、不可完全信赖的。但是,虽然我们做的事是不确定的、可能会虎头蛇尾草草收场或遭受不公平的对待,做这件事本身却有其价值所在。  我们知道,希腊人的伟大并不在成功,而在其追求完美的精神。希伯来人的伟大在于企图实现神的意志,而把财富等视为多余。对路德而言。连救赎和天国都是多余的,因为神给不给我们救赎、要不要让我们进天国,与我们自以为拥有的长处和价值无关。所以,面对不可知的挫折,只要我们努力去做,就能找到充实的自我。  我们常说现代社会的道德基础已经完全改变,或感叹固有的道德观早已荡然无存。这是多么愚蠢的话啊!人行事不能只看别人的意见、判断和听不必负责任的话。只有在道德心、道义的领域中,才能找出道德基础。当我们遭受挫折、陷入痛苦之中,只要做合乎道德的事就行了。我们会因此而得到心灵的安慰。  这就是说,面对人生的诸多意外的挫折与随时可能出现的痛苦,我们采取何种态度至关重要。除开道义的责任感外,我们对危机本身也应有清楚的态度。是无可奈何地接受失败,还是坦然面对危机,酝酿新的机会和斗志,都是我们能否成功的决定因素。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失去自信,觉得好像无法掌握某些事物,不知如何是好。原本拥有坚定的思想和信心,如今却满脑子疑惑,无法确定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过去让自己骄傲的成绩也显得黯淡无光,不再为之感到骄傲。  有时候,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像幻影般浮现在眼前。自己似乎没有选的道路,但是别人选的道路,似乎都比自己选择的道路还要好。  对于每个人而言都会碰到这样不安、动摇、混乱的时期。或许有人会说这是忧郁症或神经质造成的,只要去度假、旅行或做短期治疗就可痊愈。但是,这是必须对抗或回避的病症吗?不,与其如此,不如接受它、体验它,然后从中获得教训。这种人生态度,是变消极为积极,变被动为主动,接受危机,化解挫折的可取方式。  当我们全心全意致力于某样课题时,绝不可心存怀疑或丧失自信。必须紧盯着目标,心无旁骛,为达成目标而绞尽脑汁。必须说服自己,自己走的是正确的路线,将来一定会成功。  另一方面,若采用某种方法而获得成功时,就应该认定这个方法有效而继续走下去。例如,在某家餐厅,客人特别称赞某道料理,厨师就会继续做那道料理。如果某位画家能够实现自己的意念,画风又博得评论家的赞赏,他将会充满喜悦地埋首于那种风格。确立某个理论的科学家不会再寻找替代性的理论。而是把该理论应用到自己碰到的所有案例,熟练地加以应用。  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原本能够表现自己创造力的方法,却逐渐变成习惯,成为一定的模式。厨师机械化地烹煮同样的菜肴。不再向新的挑战。画家重复同样的事,不断模仿自己。科学家对新的、无法说明的现象,也套用自己的理论来解释。他的理论原本是用来认识外界的手段,现在却遮蔽了他的眼睛,使他看不见现实。这时候虽然少了挫折和危机,但同时我们本身的创造力也被磨灭了。  我们的行动和所创造的一切事物,仿佛是站在世界的人口。为了迎接他人而张开的手臂。但是,如果无止境地重复下去,就会变成空虚的仪式。那已经不是在表现我们自己,对生命、生活也没有意义,反而使自己变成一个最平凡、最无聊的人。  正因为如此,我们有必要周期性地陷入危机。有时候那是某种失败导致的结果,或是长期受到忽视的现实对我们的习惯施以痛击的结果。但是,还有一些时候,由于我们发觉自己变得很僵硬。好像死了一般,危机也会在我们内部成形。这时候,我们如果能感受到另一种危机,反而可以更快地达到成功的顶点。许多作家对自己的杰作无法满足。曹雪芹写成了巨著《红楼梦》后,仍感到不满足,用了数年的时间,几度删改,终于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样子。当然,其他任何领域的成功者,都是能预见危机,并坦然面对危机的人。挫折对他们而言,是重新开始的起点。  要做到这样,就必须以截然不同的观点来看这个世界,超越我们的习惯,重新出发。为了再度表现自己,我们必须舍弃过去表现自己的方法。挫折虽以否定的形式出现,却是再生与重建工程即将展开的信号,是我们突破自我的重要标志。  同样,在精神生活层面,真正的进步必须经历这种挫折――我们可以藉此彻底检讨自己的本性、我们的所作所为,以及我们的期望。破坏目前所拥有的东西、所确信的事物,可以创造出一种充满无限可能的刨造性浑沌。这样才可能重新前进,因为我们变得没有包袱、心无杂念,可以全心致力于新的努力。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要想达至成功目标的人,不仅能时刻预见危机,坦然面对已有的挫折,还要把这种危机与挫折当做自己新的机遇,适时调整自己,向人生发起新的冲击。  有的作家,写了一篇小说就名声大震。可是,在今后漫长的岁月中,他的名气却越来越小,关注他的人越来越少。为什么呢?因为他很满足于已有的辉煌。认为自己已经到达了文学的巅峰,在以后的创作中,他失去了创作的激情和动力,也不再有强烈的进取欲望。他所写出来的东西,越来越机械呆板,越来越平淡无奇,人们自然不会再注意他。  很多一开始小有名气的歌星、影星、企业家、专家,之所以到后来逐渐被人们遗忘,同样因为缺乏为自己“制造”危机的勇气,而使自己面临一种新的危机――即使自己沦于平凡,落入保守的圈套。  在面对外界给我们带来的挫折时,采取怎样的态度来对待,是我们人生之中最大的考验。  其中有一大部分人,是采取回避、消沉的态度,有的人,只须一次较大的挫折,就使得他心灰意冷,对人生悲观失望,心存畏惧,从此再也不愿做任何有风险的事。这种人会因为挫折而否定自己的能力,甘心做一个平庸的人。平平安安、没有危险地过一辈子,成了他们最大的心愿。但是,他们的一生并不可能就一帆风顺。当然,能忍受挫折的人,遇到的危机可能更多。  在他们从一次挫折中振作起来,尽快让自己振作,全力以赴向新的目标进发时,又有更多更大的危机在等待着我们。而他们又必须去越过这种新的危机,避免更多的挫折。实际上,这种人的可贵之处,就在于能坦然面对一次次的危机,跨越不断出现的挫折和障碍。从而使人生变得多姿多彩。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我们当中很多人不缺乏成功的天资。但在现实中却并未走向成功。生活中为什么有些人可以大把大把地挣钱,而另一些人却为自己付不起账单而诅咒?当然,运气是其中一重要原因,但更为常见的是人们日常的坏习惯。正是这些坏习惯不可避免地给自己带来了坏运气。  自欺欺人是常见的恶习之一。不敢如实承认自己现状的情况很多――如自己在生活中究竟是什么样的处境。达到理想目标的前景如何,自己有哪些不足等等。  不成功的人在生活中总喜欢自己欺骗自己。以前我曾以为,一个有不诚实恶习的人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很遗憾。到后来我这一认识才有所修正:如果仅仅是对别人不诚实。这个人至少在金钱上还有望达到目的,但是如果这个人连对他自己都完全谈不上诚实,那他人生路上的任何进步也就一点也别指望了。不敢如实承认自己现状的情况很多――如自己在生活中究竟是什么样的处境,达到理想目标的前景如何,自己有哪些不足等等。  我们千万不要怠慢我们身边的朋友。除非你本人确实是个独具天赋的艺术家或运动员,否则要想没有朋友们的帮助和支持赤手空拳打天下,你就别指望心想事成。  大凡不成功者都有一个习惯,就是喜欢讨好和巴结那些并没有给自己多大帮助的人,反而偏偏很轻待与自己关系友好的人。我是非常惊讶地发现这个规律的。我曾有一个很亲密的朋友。他在好莱坞一次次地获得了发展的机会,这多亏了他那几个电影公司里有能力有才干的朋友,他们很久以前就把他送上了成功的快车道,但是我这位朋友近20年来几乎一直瞧不起身边的这些伙伴,把他们之间的友谊看作是可有可无,却反而去追随那些平时待他不友好的炙手可热的演员。所以,我的这位朋友一直到47岁时还是一无所成,且债务缠身。也就不足为奇了。  不成功者把没有朋友视为理所当然――这是自己在对自己冒险。除非你本人确实是个独具天赋的艺术家或运动员,否则要想没有朋友们的帮助和支持赤手空拳打天下,你就别指望心想事成。在我所见过的每个失败者的例子中,不能交朋友和保持朋友间的友谊总是其中的原因之一。言行不恭。  失败者待人接物粗鲁无礼也很常见。失败者不能按时赴约,不会很得体地对别人馈赠的礼物表示谢忱,也不会为自己的傲慢和错误进行道歉。  我喜欢通过统计我请来吃饭的客人迟到时间的长短来估计一个人的成功与否――而这种估计一般说来很准确。职业高尚、事务繁忙、责任重大的客人一般总能准时来赴约,而整天无所事事的闲人将会姗姗来迟。甚至干脆就不露面。那一个工作水平较低的人会怎样呢?迟到时间约在15分钟到1个小时之间。我还能估量得出某些人会在什么时候抱怨饭菜;假如他是个落魄者,他看待别人总有着一种优越感,也就不会感谢我的晚餐;如果客人是个事业成功者,他对几乎所有事物都存感激之心,会衷心感谢我的招待。  穿着失当会让我们的人生失去一些色彩。个人光凭其衣着打扮。既可以响亮地招摇着对别人说:我是个门外汉、粗俗人,是个跟你们不一样的叛逆者。  我还认识一个年轻漂亮的女子。她一直在拼命四处求职。我介绍她参加过一次面试――跟一家公司的总经理共进午餐。这家公司一直以其良好的家族形象为骄傲。让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位女子是穿着短裤和恤衫、高跟凉鞋出现在总经理的餐厅里的。从她出现的那一刻开始。她自己就已笨拙地毁掉了这次面试,同时也使我这个中介人狼狈不堪。下不了台。  不成功者的穿着总是显得不那么得体。他们不系领带或是穿着运动鞋就去参加面试,穿着牛仔裤就去参加派对,而晚会上别人都是衣冠楚楚一身正式装扮。他们也许还认为自己在领导着服装新潮流呢,实际上这等于是在明明白白地告诉人家:我跟你们不是一类人,我对你们的所作所为不屑一顾。一个人光凭其衣着打扮,既可以响亮地招摇着对别人说:我是个门外汉、粗俗人,是个跟你们不一样的叛逆者;也可以让衣着穿戴表明:我跟你们是一样的人,属于你们中的一分子,我可以获得该属于我的那份工作和职务。  失意时不要怨天尤人。一些人在失意时总喜欢怨天尤人。而他们自己却没有意识到,这样把自身的失意倾诉给别人,等于就是在向别人作广告,告诉别人――我是个失败的人。  失败者往往对自己的前程失望悲观,他们不喜欢自己的工作和所处的环境,总以为周围的人都是又虚伪又愚蠢。他们对任何事情都觉得阴郁无味,又把自身的失意和无聊无望传给周围的人。他们无意中表明了自己对生活丧失信心――根深蒂固地认为自己无法干得更多更好,他们几乎对任何愿意昕他倾诉的人都表述过这一点。而他们自己却没有意识到,这样把自身的失意倾诉给别人。等于就是在向别人作广告,告诉别人――我是个失败的人。  我还有一个朋友,她的工作能力确实是非同凡响,问题是她不管走到哪儿,都要抱怨空调不是太凉就是太热,更要命的是她还一直对她的上司和工作抱怨不休。她告诉同事说他们干的这工作纯粹是浪费时间。就这样,在两年的时间里她五次失业,那些她为之效劳工作过的人也从未给过她语重心长的建议和劝告。这也并不奇怪,因为对那些顽固抱怨者来说这是个顽固的一成不变的命中定数。  我们何必去作无谓的争论呢。萨姆・赖雷伯恩是美国参议院一位享有盛名的发言人,他曾说过:“如果你想与别人相处融洽,你最好是赞同别人的意见。”  人生路上的失败者总喜欢为原因而争论不休。挑起争论的人也许会以为,朋友和同事为此会被他的精干和聪明所深深打动,会对他留下深刻印象,这就实在是大错特错了。  萨姆・赖雷伯恩是美国参议院一位享有盛名的发言人。他曾说过:“如果你想与别人相处融洽,你最好是赞同别人的意见。”他的意思并不是说毫无原则地附和别人说的任何话,而是说,别在无休止地去惹恼别人的同时,又希望人家来帮助你。  事务缠身的人不喜欢为那些无谓的争辨去浪费时间。如果你硬要挑起战斗,不但正经人会尽力躲着你,与此同时你还会发现你又被另一些好斗的失意者包围了。这条路明摆着会把你带向失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