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第三章第六节 破坏力教育
作者:星际徜徉      更新:2022-02-06 21:52      字数:4102
  第三章 非爱行为
  第六节 极具破坏力的“教育”
  几乎所有问题孩子的问题,都是成人行为或教育不当所致。具有破坏力的教育不符合儿童发展规律、不考虑儿童身心发展,没有时间陪伴孩子,不去倾听、理解、尊重和信任孩子,主要以管教为主,处处干涉孩子,孩子体会到的是强制而不是教育,强势的干预会严重破坏孩子内在成长动力。
  一、具有破坏性的教育法
  1.恐吓和威胁
  “如果你再……我就……”,这种方法很不科学,威胁很难让孩子发自内心认可某种行为,只能换来暂时的顺从,威胁一旦停止,孩子的反抗会加倍。有了自我意识的孩子更会通过重复不良行为来达到权力斗争的目的。
  用吓唬孩子来迫使孩子顺从。
  吓唬年幼的孩子,会让孩子处于恐惧和焦虑中,破坏安全感,影响孩子探索世界的兴趣,严重时甚至导致孩子出现心理问题。
  用生气来威胁孩子
  不能用自己的情绪来威胁孩子,即使是孩子犯了错,也不必为你的情绪负责,情绪是自己的事情,而生气本身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太在乎别人的情绪和看法,会活的很累,甚至委曲求全,失去自我。孩子整日生活在担心父母生气的压抑环境中,也对身心发展不利。
  2.灌输
  这一词源于列宁的《怎么办》“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
  这本是政治和历史原因的产物,却因为“灌输”操作起来快捷简便,因战争时期速成教育的需要,让其蔓延到了之后的整个教育领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低价劳动力和环境代价来发展经济,但在科技创新和核心技术方面却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时教育理论也在不断发展,有识之士开始回过头来审视灌输式的基础教育的弊端。
  灌输的教育方式会严重破坏孩子自主思维能力,特别是早教中使用灌输的方式,无异于拔苗助长。
  其实从孔子开始就已经强调了要启发学生思考“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因此当孩子有疑问时,尽量引导孩子观察,当父母不知道答案时,跟孩子一起查资料,让孩子自己总结出答案。
  国学知识方面,主要还是用环境熏陶孩子,不要刻意要求孩子去背古诗、背三字经。过于强制,对孩子学习兴趣的打击是毁灭性的。
  有些父母会说,我家孩子爱背古诗,你确定他不是为了讨好大人?真正理解意境了吗?等他大了,还会记得多少?
  如果孩子是真心喜欢,真的有古诗词,古文这方面的爱好,父母当然要去鼓励和尽一切努力给他提供条件。
  3.奖励和贿赂
  孩子通过贡献和合作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而奖励无法使孩子体会到归属感、价值感,并无法从生活中得到基本满足感。
  不应该提前约定奖品(这就相当于贿赂),因为对于奖品的期待反而会让孩子耗费大量精力来控制住内心的欲望,并且削弱了自身进步的成就感。
  贿赂方式无法达到激励孩子的长久效果,反而会让孩子失去提升自我的成就感,本末倒置,将注意力转移到对物质的不断索取上,而且心理预期会越来越高。
  更加糟糕的是,有些孩子会通过不良行为来达到让父母贿赂他从而得到奖赏的目的;甚至是弄虚作假来达到目的。
  在孩子表现出色时可以适当奖励,奖励的频率越低、价值越小效果越好,奖品的价值不重要,重要的是其肯定和鼓励的意义,《外公家书》中的外公,就用草稿纸、苹果等东西作为奖品。
  奖励以精神为主,物质为辅,此外还可以让孩子自己规划全家的周末活动来作为奖励。
  4.惩罚和批评
  惩罚的确会起作用,但仅仅是暂时压制某种行为,却没有起到消除的效果,而且会有长期的负面效果,造成四种负面情绪:愤恨、报复、反叛和退缩,会引起孩子和父母进行权力斗争,发展出反抗和挑战,教给孩子的是暴力、不自尊自爱及其它负面技能;惩罚是父母为孩子的行为负责,无法培养孩子自身责任感。
  惩罚不是目的,而是要帮助孩子认识到这么做为什么不对,以及帮助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孩子感到被父母接纳和理解,才更容易接受父母的教导。
  小过错和无心之失不要惩罚孩子,品德方面的错误才能惩罚,还要注意方法。
  责备的时机也要注意,我国古代就总结了“七不责”:当众不责、悔愧不责、夜不责、饭食不责、欢庆不责、悲忧不责、疾病不责。
  批评
  如果批评和指责不断,孩子慢慢学会了无望,不再努力,开始自暴自弃。常常被人批评的孩子容易形成低自尊。
  攻击孩子人品和性格,伤害孩子自尊心、自信心和能力的批评方式都是不可取的。不要给孩子定性的评价“坏孩子”“胆小鬼”。
  一个经常遭受数学老师批评的孩子在泛化作用下,会开始厌恶数学,甚至开始厌恶学习。
  出了问题,要针对事情给予孩子指导,不要评价孩子本人。并且明确告诉年幼的孩子“我爱你,但是我不喜欢你刚才做的事情”。尝试三段式批评,第一段肯定孩子的优点,第二段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第三段是对孩子的鼓励和帮助。
  先听听孩子的理由,动机不对时给予教导,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预防措施,约定好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
  不可一味指责孩子的错误
  要给孩子树立宽容的榜样,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一味指责只会让孩子厌烦,甚至激起逆反情绪。
  不要逼孩子认错
  这是父母自诩法官,审判孩子,逼迫孩子“认罪服法”。这时孩子的抗争重点会转移到捍卫自己的尊严或者是反感父母的态度,不会有心思去“反省错误”,同时会觉得自己很糟糕,并对自己的错误感到无能为力。
  孩子不会心甘情愿接受成人的指责和批评,按照成人要求痛痛快快认错。无论孩子做错了什么,都是他成长过程中的经历,都是促使孩子成长的机会。成人不能居高临下地批判他,蛮横地要求孩子认错,而应该温和地指出正确的做法。很多时候孩子自己就知道错了,会内疚,这时更需要父母的接纳和宽容,他会获得力量努力改进自己。
  5.权威
  有些父母为了便于“管教”,就用强权来让孩子害怕自己,这是无能的表现,特别是没有规则,只有权威,这更是野蛮状态。
  因为中国几千年“人治”的深刻影响,父母自身成长经历和传统的惯性,父母们盲目地认为孩子必须服从自己;把孩子发表不同意见看成是对权威的挑战。
  专制的管理和约束并不是权威,通过惩罚孩子来树立父母的威信,让孩子更“听话”,这是本末倒置,威信不是靠惩罚来维持的,而是通过尊重孩子人格独立,言出必行来建立的。孩子信赖和爱父母,就会听从父母的建议和指导,父母天然具有威信。
  孩子“顶嘴”父母应该感到高兴,因为这说明孩子长大了,父母要做的就是跟孩子冷静探讨问题,不能下意识地因为没面子而火冒三丈。
  “天才”的表现就是富有求知和探索精神,不惧怕权威。
  6.红脸白脸法
  这个方法不科学,父母双方的教育思想和态度要一致,都要和颜悦色,而且红脸白脸法会破坏其中一个人和孩子的亲子感情。
  7.贴标签
  一次参加亲子班活动,小满不想参与,就让我抱着,老师过来问原因,我随口说她是害羞,随即立刻意识到这就是贴标签的行为。我看到小满淘气时会顺口说“坏蛋”“淘气包”“小淘气”,小满后来一边淘气一边说“我是捣蛋鬼”。
  很多给孩子的负面标签其实是没有达到父母的要求,不要强调孩子的某个缺点,天天盯着孩子的缺点,反而会起到强化作用。
  而如果给孩子正面的标签,相信孩子,孩子就会向那个方向发展,无数次的实验证明了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父母要克制不良暗示和负面标签,多给予孩子正面评价。
  8.规矩过多
  把教育单纯地理解为“立规矩”,父母过于强势,会剥夺孩子的自我意识。会让孩子从小就在思想上被父母所奴役,破坏了孩子自我意识的建立,从而丧失了自我。经常挂在他们嘴上的是“妈妈说,要…”“妈妈说,不许…”,孩子会变得脆弱、没主见、被动、盲从、自卑、刻板、偏执。
  逼迫孩子当“道德模范”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当一个孩子的身体和心灵是自由的,他才能按照内心的驱动去完成自我成长,通过一次次地尝试、挑战、成功,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增强自信心,形成强大的内心力量。
  事无巨细管制孩子
  当代父母很多是被“管教”大的,所以也事无巨细管理孩子,什么事都要经过大人同意,否则不准做。还有一种情况是,父母在过度管制和娇纵两种方式间摇摆。当无法忍受自己的专横时就娇纵孩子,当孩子被宠得索要无度,又开始过度管制。
  管制孩子,就是父母始终在为孩子的行为负责,这对孩子自主能力和责任心的养成极为不利,要让孩子自己参与制定规则。
  对孩子的要求不合理
  随意对孩子发号施令,毫无道理和缘由,比如在孩子跑跑跳跳时要求孩子过来坐在自己旁边,请孩子帮忙时颐指气使,这都是不合理的行为。正确的做法,是对孩子和当时的情况予以认可和尊重。
  9.挫折教育
  故意摔打、磨练、有意伤害孩子不仅不能培养坚强有出息的人,反而容易造成心理问题。最亲近的人才会伤害到孩子,陌生人的打击反而不会真正伤害孩子的心灵。
  10.过早参与竞争
  因为现在父母的生活压力大,并将这种害怕竞争失败的恐惧投射到孩子身上,而造成了早早让孩子参与竞争的局面。
  孩子要在七八岁时才能开始理解团队合作,过早参与竞争,破坏孩子的友谊与合作,不符合儿童发展规律,3—12岁是自我评价关键期,容易因竞争失败而全盘否定自己,孩子以竞争来评价自我和他人时,不能客观看待自己和他人。
  幼儿园中的游戏,要帮孩子淡化竞争观念,强调参与,和玩得开心就好。
  二、其他无用的教育方法
  1.唠叨
  唠叨就是拼命劝孩子服从,这种方式是最没用最令孩子反感的。长年累月的唠叨会让孩子产生“抗体”,会“选择性失聪”,在家长唠叨时,很多孩子为了自我保护,会采取走神和神游的应对措施。唠叨体现了家长的落后和无奈,不知道如何做能够有效教育孩子,只能用自己的经验一遍一遍地提醒孩子,这是无能的表现。
  而常年累月的唠叨会动摇孩子的自信心、责任感和判断力。
  简短的提示语言和选择性的沉默比唠叨更有效。
  2.说教
  不停说教容易让孩子丧失自信心。而且容易强化缺点,使缺点变成顽疾,教育无痕,要善于发现优点,让优点放大来覆盖缺点。
  3.单方面要求孩子“懂礼貌”
  因为我国自称礼仪之邦,所以孩子被从小要求跟长辈打招呼。逢年过节,挨个长辈都要喊到,这是我最痛恨的活动,礼貌嘴甜都是表面功夫、内心痛苦而不情愿。
  让孩子学会有礼貌,就要成人以身作则,正式给双方做介绍:这是小满,这是妈妈的朋友李阿姨。成人主动跟孩子打招呼,孩子才会慢慢学会问好,不应该居高临下等着孩子来问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