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作者:余秋雨      更新:2022-02-04 21:49      字数:1888
  乌鸦叫起来了,先是一只,接着是两只,很快就叫成了一片。信客看了一眼竹窗,月光倒是很亮。
  从傍晚醒来时看一眼竹窗,到现在再看一眼,中间也就隔了三袋烟的工夫吧,一个人全毁了。毁得身败名裂,毁得片甲不留,毁得灰飞烟灭。
  毁一个棚、毁一个笼、毁一个缸,都没有那么快。毁棚、毁笼、毁缸还需要一锤锤敲,一点点拆,毁人不用那么麻烦,几张嘴一递送,就完成了。
  人对人的清除之力,实在不可思议。
  但信客不甘。我是一里里路走下来的,我是一个个包背出来的,我是千百句叮嘱、千百遍笑容、千百番安慰慢慢煨出来的。毁了我,没有理由,更没人替代。
  没人替代,这可是大事。没了我,那些外出的丈夫怎么办?那些守家的妻子怎么办?
  毁我的人其实毁了自己,但他们不会这么想。看起来一点也不奸诈的老乡,毁弃他们离不开的恩人,反而有一种特别的痛快。等到无法弥补了,他们只抱怨不便,却不会后悔。
  但是,我要为他们想。
  想来想去,一定要找一个豁口,让他们开始冷静,开始细想,然后,有可能慢慢地回心转意。那么,这个豁口在哪里呢?
  唯一的办法,是到绍兴,把那条扎礼物的红缎带找回来,让大家看一看,到底有多宽。
  这晚他没怎么睡,第二天凌晨,天还没有怎么亮,他就轻轻地推开门,出发向西,去绍兴。他怕村里人看见,以为他是“畏罪潜逃”,因此要抢在家家户户开门前蹑手蹑脚地离开。但他又知道,那些窗户里一定有一些早起的老人看到了他。那么,蹑手蹑脚的样子又会大大印证他的邪恶。信客觉得,他已经不能有任何动作了,一举手一投足全都是错。那么,他必须赶快扑向绍兴,找到那条红缎带,那条有可能为自己洗冤的红缎带,那条比生命还重要的红缎带。
  如果按照正常速度行走,到绍兴要两天,中间在上虞宿夜。但今天信客不能宿夜,他必须当天赶到。于是,他疯狂地走,一路上很多人都在看他。但在他眼里,今天所有的路人都不怀好意,因此他要走得更快。走出这个老头奇怪的眼神,走出这个女人奇怪的回头,走出这个青年奇怪的笑容。一路都是芒刺,一路都是荆棘,他只是咬牙快步,不在一处停留。
  终于,在早已掌灯的夜间,他走到了。他来到一扇熟悉的黑漆木门前,伸手拍打。先轻拍,再重拍,拍了好久,直到邻居一位老太太出来说:“这家没人。”
  “没人?”信客用怀疑的目光看着老太太,我前几天刚来过,热闹得很。
  老太太说:“女儿一出嫁,那娘就到杭州照顾老公去了。”
  信客颓然点头,老太太就关门进屋了。信客再看这扇刚才拍打了很久的黑漆木门。婚庆的剪纸和喜联,还贴着,都是大红色。他,只是参与了这大红色,参与了一点点,却把手粘脏了。
  照理,他应该打听他干女儿夫家的地址,找过去。依稀记得,干女儿夫家是绍兴城内的殷实大户。我如果找到了,该说什么,做什么?
  我只能对干女儿说,前几天送的礼物还在不在,有没有拆开?
  这一来,干女儿和她的丈夫,也许还有夫家上下,都会非常惊奇:怎么,你要把结婚的礼物要回?这在绍兴,可是一种极不吉利的诅咒。
  “不,不。”信客当然会立即解释,“我只要那条扎礼物的红缎带!”
  这就更让干女儿惊讶了。在绍兴,收了别人送的礼物却原封不动地捆扎在那里,连整理也没有整理,那就等于没有接受。干女儿也许会非常难过地看着他说:“干爹,你不能这样来测试我吧?”话没说完,已经泪流满面。夫家见到这种情状,一定会把信客拉到一边,把他看成一个别有用心的人,把他支走。
  ——这一切,信客在路上居然都没有想到。一急一气,人的头脑就会发木。现在想到了还来得及,只到了这扇紧闭了的黑漆木门前面,只惊动了一位邻居老太太,没有到干女儿的夫家去。总算还好。
  信客一下子蹲坐在黑漆木门前的路沿砖块上,已经站不起来。人累,心更累,他整个儿虚脱了。
  到了后半夜,他能站起来了,摸着街墙找了一家以前住过的小客栈。客栈老板见到这位熟悉的信客居然变得那么虚弱、萎黄、失神,大吃一惊。
  在小客栈住了两天,体力略有恢复,他又上路回村了。
  一路上,他都在想一件事。自己肯定没有资格做信客了,那让谁接呢?
  他突然想起了一个人。住在村北的外来户宋家的儿子,好像叫宋达吧。在上海见过,还是自己把他送到轮船码头回乡的。小伙子二十出头,人不错,也有文化,在上海没找到工作,想回家务农。
  信客回村后,摸到村北宋家,果然,宋达在。
  宋达满眼同情地捧住了信客的手。一看就知道,他已经全部听说。
  信客说:“不用同情我,我也不会向你解释。但这些村子不能没有信客,你来接!”
  信客要宋达到自己家里去坐一会儿,好好谈谈。天下的受屈人都无法自辩,但当他们放弃自辩后却有一种奇怪的魔力。没几句话,宋达已经跟在信客后面了,踩着高一脚、低一脚的泥路,来到那间小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