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心动不如行动
作者:
任宪宝. 更新:2022-02-04 14:53 字数:1853
一位英国教父在他生命垂危之际,决定为自己的墓碑上留下一些文字,但是他思前想后都无从下手。
最后他还是从自己的心愿着手了。于是,他让人记录了这么一段话:
“我年轻时意气风发,当时曾梦想着改变世界。但当我年龄渐长阅历增加后,才渐渐发觉自己无力改变世界,于是缩小了范围决定先改变自己的国家,但目标似乎还是不可能实现。
步入中年后,无奈之余我试图改变我最亲密的家人们的生活状况。但不遂人愿,他们还和以往一样地生活。
现在即将逝去,我终于悟出了一件事:我不缺乏改造世界、国家、家人的能力,仅仅缺乏的是付出行动的实践而已。”
是啊,付出行动才会有可能达到你的预期目标,否则再好的想法也不会带来任何的影响与改变。因此我们不能将梦想仅停留在思维或者口头阶段,而要将它一步步付诸实践。惟有这样,我们才能向我们的理想、向成功迈进。
如果我们能够切实地将嘴上的诺言实现一半的话,远比我们再许下一千个、一万个更豪迈、更激昂的承诺有用的多。因为只要我们行动起来,生活才能朝着我们设想的方向迈进。
《六祖坛经》中讲,“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此言大智慧到彼岸。此须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
意思是说,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是梵语,翻译成汉语,就是凭借伟大的智慧到达解脱的彼岸。这需要思想上认识,念念不忘,时时体验,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念诵上。如果只是嘴里念诵,内心并无认识,那就是虚假不真实的,那就会像朝露一样很快消失,像闪电一样转瞬即逝。如果嘴里念诵,内心又念念不忘,时时刻刻有所体验,这就是心和口相应契合。
“悟道”关键在于一个“悟”字,倘若整天只是嘴上念诵经书,而一点也不往脑袋里去,这样的“悟”毫无意义。“心口相应”就是提醒我们,不能只是嘴上勤快而行动上迟钝,手跟不上嘴,这样也只能被认为“口不对心”、说大话罢了!
道林禅师早年出家修道,证道之后居住在一棵大松树上面,于是人们称他作“鸟窠禅师”。喜鹊在他旁边筑巢生活,两者自然和谐地相处无事,因此也有人叫他“鹊巢和尚”。
当时白居易在杭州作太守,听说鸟窠禅师的名气很大,就去拜会他。
当他看见鸟窠禅师住在高高的大树上,认为他住的地方太危险了。
鸟窠禅师并不这样认为:“太守您的位置比我还危险。”
白居易听后不以为然:“我坐镇江山,既有政权又有兵权,哪里会有什么危险?”
“身处官场之中,日夜勾心斗角,烦恼和欲望就像烈火遇到干柴一样无法停息,难道这不是最危险的事情吗?”
“那么请教禅师我该怎么做呢?”白居易大为叹服。
“诸恶莫做,众善奉行。”鸟窠禅师的答案似乎很简单:坏事情不要做,好事情尽量做。
白居易对这个解答并不感到满意:“这是三岁孩子都知道的呀!”意思是鸟窠禅师的说法未免太小看这位太守了。
“是的,这些话三岁孩子都知道。不过,恐怕八十岁的老人都做不到呢!”鸟窠禅师毫不客气,白居易无言以对,只好作礼告辞。
俗语说:“说一丈,不如行得一尺。”如果想当然认为所讲的就能够做到,那样反倒不会有改进的可能。
在四川的南部住着两个和尚,其中一个穷,一个富。
有一天,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到南海去看看。”
富和尚说:“你凭借什么去呀,你这么穷?”
穷和尚说:“我只要一个水瓶、一个饭钵就足够了。”
富和尚说:“多年来我一直想租条船沿江而下,直至现在还没有做到呢。你还是放弃这个念头吧!”
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他把在南海的见闻告诉了富和尚,富和尚深感惭愧。
在《西藏生死之书》中也有一个这样的故事。
有一个非常贫穷的人,辛辛苦苦积攒了一袋谷子,为了提防老鼠和盗贼,就用绳子把这袋谷子系在梁上。
当天晚上,他睡在袋子底下守护,心开始驰骋起来:“如果我把谷子卖了,就能赚一笔钱,赚了钱就能买更多的谷子,然后再卖出去,不久就可以发财了,受到大家的肯定,很多女孩就会来追我,我将讨一个漂亮的为老婆,她会为我生一个小孩,一定会是个男孩……我该为他取个什么名字呢?”
他向窗外望去,看到挂在半空的月亮,“多美的月亮!”
他想,“多么吉祥的征兆!那确实是个好名字,我要叫他赛月!”
正当他胡思乱想的时候,梁上的一只老鼠咬断了绳子,就在他说“赛月”这两个字的同时,那袋谷子落下来,当场将他砸死了。
当然,赛月从来也没有出生过。
多少世人就像“赛月的父亲”那样被驰骋的心搞得团团转呢?世间有许多人都有豪言壮志,然而仅仅将这些豪言壮志放在嘴上,那就成了人们常说的空想了。毫无疑问,空想会想出很多绝妙的主意,却办不成任何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