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自恋的高级学校”(译序)
作者:(俄罗斯)普希金等      更新:2022-02-01 19:22      字数:3057
  ■ “文学自恋的高级学校”(译序)
  安德烈·别雷(Аhдpen Бeлыn)是20世纪初俄国现代主义象征派“年轻一代”的重要代表,被西方评论家视为20世纪俄罗斯最杰出的天才小说家,其小说被视为“划时代”的现象。捷克学者雅·尚达就在标题为《安德列·别雷——具有世界意义的小说家》(1965)一文中,把别雷与普鲁斯特、乔伊斯、卡夫卡相提并论为实验型的作家,是现代小说的改革者。
  别雷的真名为鲍里斯·尼古拉维奇·布加耶夫(Бopnchnkoлaeвnч Бyгaeв),1880年10月14日生于莫斯科一数学教授和钢琴师之家。早年迷恋于佛教、神智学(teocoфnr)、通灵术(okkyльtn3m),同时喜欢文学,深受陀思妥耶夫斯基、易卜生、尼采、叔本华、弗拉基米尔·索洛维耶夫、新康德哲学理论的影响。1899年进入莫斯科大学数学物理系学习,期间结识了“老一代”的象征派作家巴尔蒙特、勃留索夫、梅列日科夫斯基和吉皮乌斯,开始对法国诗歌和象征派诗歌感兴趣。1903年别雷大学毕业,组建了文学小组“寻找金羊毛的勇士们”(Аpгohaвtы),出版了诗集《自由的良心》(cвo6oдhar coвectь,1906),并结识了亚历山大·布洛克(Алekcahдp Блok)和布洛克的妻子柳芭·门捷列耶娃(Лю6oвьmehдeлeeвa)。由于布洛克很少关心自己年轻的妻子,柳芭便爱上了别雷。布洛克在自己的剧本《临时搭建的小戏台》(Бaлaгahчnk,1906)中叙述过这种三角恋。在与布洛克和柳芭分手之后,别雷试图自杀过,后出国半年,调整自己的情绪。1909年4月别雷返回俄罗斯,结识了安娜·阿列克谢耶夫娜·屠格涅娃(Аhha Алekceeвhatypгeheвa,1890-1966),安娜有很高的绘画艺术天赋。1910年安娜陪别雷旅游了北非和中东地区。1912年在柏林别雷结识了著名的神智学家鲁道夫·施泰纳(pyдoльф Шtenhep),并成为他的弟子,专心于神智学的变种人智学(ahtpoпocoфnr),此学说认为人可以直接与灵魂世界交往。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别雷与导师施泰纳一起来到瑞士多纳什城,参与“歌德纪念馆大厦”(Гeteahym)的建设。1914年3月23日别雷与安娜的婚礼在瑞士伯尔尼举行。1916年别雷途经法国、英国、挪威、瑞典回到俄罗斯,妻子安娜则留在瑞士多纳什城,继续专注于施泰纳的人智学事业,她将自己绘画的艺术天赋补充到人智学出版物里。1921年10月至1923年11月别雷侨居在柏林,期间别雷见到安娜,安娜提出永远分手,别雷为此非常痛苦。他的许多作品都是献给妻子安娜的,小说《银鸽》(cepe6prhыn гoлy6ь,1909)中女主人公卡嘉和《怪人笔记》(3aпnckn чyдaka,1922)中奈丽就是安娜的原型。1923年别雷回到莫斯科。1925年结识了新的女朋友克拉夫季娅·尼古拉耶芙娜·瓦西里耶娃(kлaвдnr hnkoлaeвha Вacnльeвa,1886—1970),1931年7月18日,他与克拉夫季娅登记结婚。虽然他们之间没有爱情可言,但文静的妻子伴随到他生命的最后。1934年别雷因中暑突发中风,死在妻子的怀抱里。
  别雷兼负作家(小说、回忆录)、诗人、批评家(诗学理论)、戏剧家为一身,视野广阔,著述十分丰厚。他的小说内容含量大,体裁多样。他出版了小说《交响曲》四部曲,包括《北方第一英雄交响乐》《返回》《暴风雪高脚杯》等;长篇小说《银鸽》《彼得堡》《废弃的屋子》《铁栅柱》《面具》等;自传体小说《科季克·列塔耶夫》《鲁道夫·施泰纳和当代世界观中的歌德》《怪人笔记》等;特写《创作的悲剧: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论述象征主义诗学的论文集《象征主义》、《绿色草地》和《多种装饰音的乐曲》;回忆录《在两个世纪之间》《世纪之初:回忆录》《在两个革命之间》等;诗集《碧空中的金子》《灰烬》和《瓮》,犹如一个各种因素组成的化装舞会。
  别雷认为前途茫茫,人生如梦,因此他早期的诗歌充满悲观主义和神秘主义色彩。别雷对诗歌和小说进行了大胆的实验,在诗中他把读者神化,与其进行一种特殊的游戏,娴熟地把过去与未来,将18世纪俄国诗语与现代意象融为一体。他不仅以诗人的方式,也以艺术家和音乐家的方式感受世界,将母体、意象、语调乃至语音、节奏,与绘画、音乐联想在一起。别雷在小说中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音乐实验,交响乐的主题贯穿于他的每部小说中,他认为诗的语言能创造出一个语音象征的世界,因为语言首先是一种充满意义的音响。他把交响乐中的某些结构原则移植到小说创作的实践中,即把作曲法中的对位、韵律、变奏等功能用到小说创作中,使小说有音乐和节奏感,把中心主题带入叙事文本里,从而一反小说的传统的叙事结构形式,使统一的叙事情节分解成一个个小环节,然后通过中心主题把它们联结起来。将叙事形式变为节奏旋律,这样小说形式本身就具有了意义,小说自身的容量增大,内涵丰富,负载的意义也大大超过了传统小说的意义。在哲学美学探索中别雷总是矛盾的。他认为艺术表现的最佳方式就是音乐,因为它能够探索到人灵魂的深处和抓住生活的细节。别雷根据“神智学”学说向人们显示,人存在于十多重世界的交合点上,存在状态的多重层面在人身上同时得到反映:生理层面,心理层面,精神层面,性灵层面,星相层面(“人正是通过星辰实现于‘宇宙空间’的联系”)等。别雷的这种观念,自然在他的小说形象体系构成中有所显现。
  《怪人笔记》是一部“心灵自传体”的实验小说,创作于1922年10月,当时别雷侨居在柏林。这部小说被视为“文学自恋的高级学校”。小说并不是注重叙述主人公的旅行经历,而是证明以柏林为代表的西方文明的落后、荒芜和野蛮。在自传的基础上别雷艺术地分析了双面性主人公“我”的精神生活,对肉身、心灵、灵魂和精神独特的自我认识,并通过“我”内心世界的痛苦、个体意识的觉醒,寻求完善人和理解人与宇宙联系的途径,探索新的精神生活方式,达到最高的精神境界。
  小说由两卷构成,第一卷记述了34个事件、第二卷记述了31个事件:从“我”与妻子奈丽的相识、相爱到永久分别,从德国小城市回俄罗斯路途中所经历的种种事件,从西欧旅行、听鲁道夫·施泰纳的讲课、结识知名哲学家和研读其著作到被当作间谍审问等事件,“我”的身体、生命体、灵魂体和精神体在宇宙世界中扮演着不同角色,既经历了自我认识、忘却、肉体死亡,又经历了梦幻、超越物质和欲望及情感的洞察和判断,“我”最终成为太阳和未来宇宙的化身。
  小说的信息量大,内容宽泛,从文学、艺术、哲学、心理到美学、宗教(神学)、天文、星相学,从普通人、作家、艺术家、哲学家、建筑师到心理学家、神学家、美学家等,从古希腊罗马、古埃及到现代的西方、非洲、中东到俄罗斯,从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到现代人,囊括了各种典籍、历史故事、传说、人物传记等,既有现实生活、具体的人和事,又有作者心灵飞翔的“诗和远方”,上知天文地理,下知风土人情,似乎小说无所不包,可以说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小说。
  小说的书写形式也非常独特,从标点符号独特的断句(每句话之后使用分号、右起行的段落、使用破折号和省略号等)、话语不规则排序(随着思想的流动、情绪的变化而呈现不同形式的排序)到心灵自传的叙述方式(元小说的自序、脚注解释、后记),彰显出小说改革的创新之处,也证明作者别雷在那个年代就已经具有了现代甚至是后现代的创作理念。
  温玉霞
  2018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