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学说学派,国家国情
作者:咸鱼帝瞳      更新:2022-01-11 19:01      字数:2099
  要不然,纵使你说的天花乱坠,地涌金莲。亦是枉然,最终不过一句叉出去的命运。
  而之所以不是汉国选择了某家学说,而是这家学说来到了汉国,得到了这个机会。
  一部分原因是玉曦现在信任不过汉国的士子。
  在这个古老的时代,能读得起书的士子背后,都是一个殷实的家庭。
  穷人,是读不起书的。
  穷文富武不过是一句令人喷饭的话,经不起推敲。
  习武者体力消耗大,容易造成暗伤。需要大量的肉食和药材来滋养身体。
  读书者难道就不是了吗,这时候书基本上是竹简编制而成,几百字的竹简说不定几十斤重,这不是一个轻松的活。
  读书对于绝大多数士子来说,不单单是一个消耗脑力的活动,更是一个消耗体力的劳动。
  同样需要大量的肉食和药材来补充,更甚于士子们也不是只读书,习剑、骑射、驾车等等都是这个时代的士子们的必修课。
  加上没有造纸术、也没有印刷术。知识的载体,书籍也就成为了宝贵而稀少的东西。
  一字千金也许是夸张的说法,但是一卷竹简书籍要个百金,却是有价无市。
  更有甚者,一卷书要是百金就出售了,恐怕他会扬名天下,典型的败家子。
  穷人或者普通国人想要在这个时代读书,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没有一个殷实的家庭是根本支撑不下去的。
  而一个殷实的家庭或者有书卷流传的家庭在汉国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这是一个士大夫、贵族阶级。或者,曾经是这个阶级。
  而在汉国,玉曦的根基根本就不在士大夫、贵族这个阶级上,特别是失礼事件和汉国内部剿灭木埕贼子事件之后。
  暗地里不知道有多少世家、士大夫阶层的人想要驱逐玉曦这个君主。
  玉曦知道其中有一部分人是谁,但是玉曦不知道有没有其他的一部分人。也不知道这一部分玉曦所知道的人是不是别人推出来的明面上的棋子。
  用人作为变法的核心,需要君主对变法核心进行放权。只有放权,才能深彻变法,才能强大我汉国。
  如此,他们的士子玉曦也就不敢用了。
  这是一场人心的战役,是一场暗战。
  人心做战场,最为凶险。一朝下棋不慎,即是满盘皆输。
  玉曦输不起,输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既然输不起,那么就不用他们作为玉曦变法的核心人才。
  并且就以这个事实告诉他们,玉曦这个即将合法成为汉国的新君主的人,不信任他们。
  就算是用他们,也不会将他们放入核心之中。
  政治的最高智慧,最常用手段就是妥协。
  现在他们以及玉曦面临的就是,要么玉曦向他们妥协,要么就是他们向玉曦妥协,最次也要相互妥协。
  可是玉曦不想向他们妥协,相互妥协也不是玉曦的选择。
  玉曦已经将路给他们堵死了,他们与玉曦之间,只能有一方妥协。玉曦不想妥协,结果就显而易见。
  要么他们一起造反,打破这个世界中夏列国之间暗藏的潜规则,让血淋淋的现实彻底展现,撕破大家脸上的面具。
  让礼崩乐坏彻底成为这个世道的主旋律。
  可惜,造反无疑是所有的答案中最差的一个,选择和玉曦硬抗到底都比这个选择更妙。
  选择和玉曦硬抗的话,他们毕竟是掌握了话语权的士大夫阶层,舆论攻势比起玉曦本身所具有的的大义比起来,也丝毫不差。
  掌握了舆论权的士大夫阶层发动舆论攻势,进可逼迫玉曦和他们相互妥协,退可保身家性命,亦可与玉曦玉石俱焚。
  而造反,这个选择简直蠢透了,赢了亦不能同吃,输了那就可是真的满盘皆输。
  加上玉曦本身具有汉国的大义,即是道义在玉曦。以及玉曦掌握着汉国的现存的所有的正规军,玉曦已经算是天命在身。
  这种情况下造反,如同历史的车轮滚滚而来,而这些家伙竟然想学螳臂当车,简直不自量力。
  妥协,才是最好的选择。
  玉曦不能向他们妥协,是因为玉曦是君主,一个君主受于群臣的压力向群臣进行一次不必要的妥协,对于这名君主的政治生涯来说,是一种致命性打击。
  今天为了不必要,也不能妥协的事儿妥协,明日就会继续为其他政策、政令而妥协。
  一次、两次、千万次君主就再也没有了治理这个国家的威望了。君主最后其政令就再也出不了他的宫殿。
  而他们可以妥协,作为臣子,向他们的君主表示臣服,这本就是理所当然的,丝毫不损他们本身的存在。
  而妥协之后,蛰伏一段时间之后,积蓄了力量,就能继续跟玉曦作对了。
  到那个时候,谁胜谁负那可就说不定了。
  妥协不妥协那是以后的事儿了,现在的玉曦的的确确是不敢用他们。
  纵使汉国的士子的才华其实不弱于中夏列国的士子们,玉曦也不敢用。
  在这种基本国情下,选择一个外来的士子所具有的学说作为当今汉国的指导思想,也就成为了一件必然的事了。
  可是汉国地处中夏之东,处于文明与蛮荒之间。偏离了中夏的繁荣,穷山恶水之下。
  加上曾经汉国和周王室的一系列争端,在汉国衰弱之后就少与中夏列国往来,渐渐淡出了列国的视野之中。
  知道汉国的士子就不多了,本来知道汉国的士子就不多,而自认为能够跋涉千里来到汉国就更是凤毛麟角了。
  所以,汉国其实只需要一个来自于其他中夏国家的士子就行,至于这位士子所代表的的学派思想,根本就无所谓。
  那怕是克己复礼,仁者爱人。亦可说成王道复古,尊王攘夷。同样可以用来对国家的变法,可以用来强大一个国家。
  适合本国国情的学说可以强国,不适合本国国情的学说在融入本国的时候,为了获取生存的土壤,同样会发生改变。
  这期间就是一个角力的过程,谁强了,谁为主;谁要是扛不住了,就会被吸收。
  自古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