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作者:朱立春      更新:2021-12-07 16:19      字数:18001
  三、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
  帝国主义向中国输出鸦片
  早在18世纪初期,葡萄牙和荷兰商人就以澳门为据点,向中国输入鸦片。18世纪中后期,英国对中国丝茶的需要日益增加,而其工业产品在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中国却没有多少市场,造成英国对华贸易巨额逆差,英国政府开始鼓励英商大规模向中国输出鸦片,以改变这一不利局面。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和嘉庆二年(1797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先后取得鸦片专卖权和鸦片制造垄断权,开始迅速、大规模地发展对华鸦片贸易。美国商人也开始从土耳其大量向中国运销鸦片。从1800年到1839年,各国商人运入中国的鸦片约计7万余箱,大量白银外流。鸦片贸易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灾难。至19世纪30年代,平均每年流出白银达五六百万两。银贵钱贱的现象日趋严重,农民出卖农产品得来的是铜钱,交纳赋税却必须用白银。农民不堪重负,清政府财政危机加剧。大量人口吸食鸦片,中国人的身心受到严重摧残,中国军队的防御能力大大降低。另一方面,鸦片贸易却给英美等国带来巨额利润。英商大资本集团怡和洋行、沙逊洋行均以贩卖鸦片发家。
  民族英雄林则徐
  在乾隆、嘉庆在位期间,清朝的国力开始由强盛走向衰弱。与此同时,英、美、法等国正逐渐完成工业革命,资本主义需要广阔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英国首先将目光投向了中国。
  鸦片,俗称大烟,是用罂粟汁熬制而成的麻醉毒品,吸食者极易上瘾,长期吸食能导致身体萎顿、精神颓靡。早在清初,鸦片就已随其他商品一起输入到了中国。以英为首的西方殖民者为扭转贸易逆差,改变白银大量流向中国的局面,转而采用倾销鸦片的恶毒手段,以此敲开中国的大门。英国是最大的鸦片贸易贩子,美国次之,俄国也从中亚向中国北方输入鸦片。鸦片的大量流入,使殖民者们大发横财,但却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灾难,鸦片大量输入严重冲击了中国封建经济,清政府在对外贸易中开始处于逆差地位。大量白银外流,使清政府国库空虚,财政拮据,百业萧条。鸦片也最初只在沿海行销,后来逐渐深入内地,吸食上瘾者不可胜数,严重毒害了中国人的肉体和心灵。鸦片贩子大量行贿也使清政府的吏治更加腐败。
  种种情况使人民要求禁烟的呼声越来越强烈,政府和一些正直官员也逐渐认识到禁烟的重要性。1838年六月,鸿胪寺卿黄爵滋等人上奏,痛陈鸦片祸害,揭发官吏包庇鸦片烟贩,主张坚决遏制鸦片的输入。他认为要禁绝鸦片,必先严惩吸食者。湖广总督林则徐和两江总督陶澍等人十分赞成黄爵滋的主张。1838年农历七月到九月,林则徐3次复奏道光帝,指出若不禁烟,长此以往,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林则徐的话坚定了道光帝严禁鸦片的决心。
  林则徐是福建侯官(福州)人,他的父亲林宾日是个以教书为业的秀才。林则徐27岁那年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在京时期,他与南方出身的清流派小京官结成文学团体“宣南诗社”,社友中有陶澍、黄爵滋、龚自珍等人。他们之间常常议论时局,讨论治世的学问,这自然为林则徐日后出任封疆大吏,建立斐然政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林则徐像
  1839年农历一月,林则徐离开北京前往广州,宣布这次出差将自备车轿,自带役夫,沿途供应不许铺张,若有犯者,言出法随。这种严肃的态度使英国的毒贩们感到了情势的转变。到达广州后,林则徐又在行馆门外张贴告示:严禁收取地方供应,所有随从人员不得擅离左右。在两广总督邓廷桢的帮助和合作下,林则徐暗访密查,充分掌握了广州鸦片走私和经营情况,然后下令收缴外商鸦片,还让他们保证以后来船永不再夹带鸦片,如果有货全部没收,人立即正法。广州人民也纷纷行动起来,配合林则徐的缴烟命令。鸦片贩子不愿交出鸦片,操纵广州的外商商会破坏禁烟行动。林则徐便下令中止中英贸易,命令海关禁止外人离开广州,终于从四月到五月二十一日收缴了鸦片2万多箱。
  道光十九年(1839年)四月二十二日,林则徐在虎门开始销烟,在场群众成千上万,争相观看这一次焚烟活动。林则徐先让兵士在海滩上挖成两个15丈见方的池子,池底铺上石条、四壁栏桩钉板,防止渗漏。又在前面设一涵洞,后面通一水沟。之后,将水车从沟道推入池子,将盐撒进,又把鸦片切成小块投入卤水中,浸泡半小时后再将石灰投入,池中立刻水汤滚沸,围观群众欢呼声震天动地。退潮时,兵士启放涵洞,池中水汤随浪潮鼓动送入大海。然后再用清水洗刷池底,不留下半滴烟灰。在连续20多天的时间里,收缴的鸦片全部被销毁。
  林则徐领导中国人民的禁烟斗争,具有了反抗侵略、捍卫民族生存权利的伟大意义。虎门销烟谱写了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光辉篇章的第一页。
  第一次鸦片战争
  当英、美、法、日等列强进行如火如荼的资本主义革命时,清政府正闭关锁国,自以为“天朝上国”,不思改革,遂使中国在世界上落伍。英国通过鸦片贸易从中国攫取了大量白银,同时使我国军民身衰体弱,统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纷纷要求禁销鸦片。
  1839年,湖广总督、钦差大臣林则徐奉命于1月底到达广州,他一方面整顿海防,允许人民群众持刀杀敌;一方面宣布收缴鸦片。3月,英国鸦片贩子被迫交出烟土118万余千克。6月3日,林则徐下令把这些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以示中国政府禁烟的决心。
  英国政府以此为借口向中国发动了战争,1840年1月,以懿律和义律为正副全权代表,懿律为侵华英军总司令,出兵中国。5月,英国舰船40余艘、士兵4000多名先后到达澳门附近海面,鸦片战争爆发。懿律率英军进犯广州海口,看到广州军民早已严密布防,遂转攻厦门,又被邓廷桢军击退。6月,英军北上攻占定海作为军事据点。8月,英舰抵达天津大沽口外。
  道光帝慑于英军武力,又为投降派的劝说所动摇,遂改变态度,罢免了林则徐,改派直隶总督琦善为钦差大臣去天津和英军谈判。而此时英军因夏秋换季,疾疫流行,遂放弃定海,于8月中旬南返,双方议定在广州谈判。琦善到广州后,一反林则徐所为,命令撤除海防水勇,镇压抗英群众,一心议和。1840年12月,琦善与义律在广州开始谈判。英军趁中方严防撤除、又因谈判而致海防松懈无备之际,于1841年1月7日发动突袭,攻陷了虎门附近的沙角、大角两炮台,并单方面宣布所谓“穿鼻草约”。1月26日,英军攻占了香港。
  道光帝得知琦善开门揖盗,丢失两炮台后,下令锁拿琦善,并向英宣战,派侍卫内大臣奕山为靖逆将军,调兵万余赴粤抗英。英军先发制人,出动海陆军攻虎门,广州提督关天培亲率清兵迎击,清军刀矛不敌英军坚枪利炮,关天培中弹牺牲。2月26日,英军攻占虎门、猎德、海珠等炮台,溯珠江直逼广州。4月,奕山率大军抵广州。5月24日,英军进攻广州,一路占领城西南的商馆,一路由城西北登陆,包抄城北高地,不久攻占城东北各炮台,并炮击广州城。奕山执行“防民甚于防寇”的方针,对英军侵略消极抵抗,在英军的迅猛攻势下,他与英人签订《广州和约》并征得道光帝批准,以缴600万元换得英军撤出广州地区。
  与清政府的妥协投降态度相反,广州三元里人民在广州北郊牛栏冈附近同窜入这里的千余英军英勇作战,打死打伤英军数十人,并把四方炮台围得水泄不通。在广州知府的调停下,英军才得以解围。
  英政府并不满意懿律和义律在中国获得的权益,改派璞鼎查(后来的首任港督)为全权代表来华,扩大侵略战争。1841年8月21日,璞鼎查率37艘舰队、陆军2500人离开香港北上,攻破厦门,占据鼓浪屿;10月1日再次攻陷定海,定海总兵葛云飞英勇殉国。10日英军攻占镇海(今属宁波),钦差大臣、两江总督裕谦战死,英军旋占宁波城。道光帝闻讯大惊,忙派吏部尚书大学士奕经调兵赴浙以收复失地。1842年3月,奕经在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全面反击,清军数战不利,撤回原地。
  战败消息传到京师,朝野上下震动,道光帝无奈,只得派盛京将军耆英和伊里布赴浙向英军请和。璞鼎查不理会耆英的乞和,继续深入。1842年5月18日,英军攻取浙江平湖乍浦镇,6月16日攻吴淞口,吴淞炮台守将陈化成壮烈牺牲,宝山、上海沦陷。英军溯长江西上,于7月21日陷镇江,8月,英舰陆续到达南京下关江面。清政府已无心再战,遂接受英方停战的条件,29日在英军舰“康华丽”号上,耆英、伊里布与璞鼎查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条约共7条,主要内容是:割让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5口通商等。
  《南京条约》严重侵害了中国的主权,标志着中国开始逐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关天培
  关天培(1781年~1841年),清末抗英名将,字仲因,号滋圃,江苏山阳(今淮安)人,行伍出身。道光七年(1827年)擢苏松镇总兵,后署江南提督。道光十四年(1834年)九月,调任广东水师提督,驻师虎门寨。禁烟运动中,协助钦差大臣林则徐、两广总督邓廷桢严缉鸦片走私,收缴鸦片。道光十九年(1839年)五月虎门销烟后,多次亲督水师在虎门口外的穿鼻洋面稽查,指挥水师击退英舰船的武装挑衅。鸦片战争爆发后,反对钦差大臣琦善对英妥协。道光二十年(1840年)十二月,英舰开始进犯虎门,攻陷沙角、大角炮台。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二月初六,英军出动舰船18艘,配以登陆部队,猛攻武山、上横档诸炮台。关天培督靖远炮台守军顽强抗击,并亲燃大炮,对敌轰击,身受重伤,力战殉国。著有《筹海初集》4卷。
  中英《南京条约》和附件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七月,中英《南京条约》在英舰“康华丽”号上签订。《广州和约》签订后,英国认为没有达到其目的,悍然执行以战通和。清政府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七月二十四日,由钦差大臣耆英、伊里布与英国全权代表璞鼎查签订了《江宁条约》,即中英《南京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共13款,主要内容有:一、中国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5处为通商口岸,允许英商寄居贸易,英国可以派驻领事等官;二、割让香港岛给英国;三、向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其中烟价是600万元,商欠是300万元,军费是1200万元;四、协定海关税则,商议英商进出口货税。八月二日,道光皇帝批准了《南京条约》。
  第二年(1843年)八月十五日,清钦差大臣耆英与英代表璞鼎查在广东虎门又签订中英《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约》(即《虎门条约》)、《中英五口通商章程》附《海关税则》作为《南京条约》附件。其补充条款破坏了中国司法权、关税自主权,并取得了片面最惠国待遇。从此,外国殖民者以条约形式对中国人民进行“合法化”奴役。古老东方帝国的门户被西方殖民者用大炮轰开了,各国侵略者接踵而来,中国的封建社会开始解体,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渡。
  租界
  租界是指西方列强根据不平等条约在中国行政和法律制度之外实施殖民地统治制度的地区。1843年12月,英国第一任驻上海领事巴富尔,故意曲解《虎门条约》中准许英人在通商口岸租地造屋、永久居住的有关条款,向苏松太道宫慕久勒索土地,谋求在上海建立租界。1845年11月,宫慕久在巴富尔的压力下,擅自与其订立《上海租地章程》,规定租界内土地为永租而非卖绝,并规定洋泾浜(今延安东路)以北、李家场(今北京路)以南、东到黄浦江、西到界路(今河南路)约830亩土地为英国租用的范围。据此,英国在上海建立了第一个租界。3年后,英国驻上海领事阿利国又与苏松太道麟桂商定,扩充租界范围西至泥城浜(今西藏路)、北至苏州河,占地2820亩,英租界规模遂扩大了两倍多。其后,美、法两国也相继援例在上海建立了租界。此后租界制度更逐渐扩展到广州、天津、汉口、九江等许多通商口岸。
  英、法、美三国谋求“修约”
  鸦片战争以后,英、法、美三国不满足于既得利益。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英国政府首先提出修改条约的条件。主要内容有:中国全境开放通商;实行鸦片贸易合法化;外国使节常驻北京等。1854年,英国驻华公使包令和美国驻华公使麦莲、法国公使布尔布隆向两广总督叶名琛提出修约要求,结果碰了一颗软钉子。后来,包令与麦莲又去上海游说两江总督怡良和江苏巡抚吉尔杭阿,又碰壁而归。接着,英、美公使乘兵船至大沽口,扬言要见皇帝和大学士,要求到天津修约。侵略者的无理要求也遭到了清政府的拒绝。
  1856年,英、法、美三国公使,再次向清政府提出修改条约的要求,活动最积极的是美国新任驻华公使伯驾。伯驾先游说广州叶名琛,后让闽浙总督向皇帝递交美国总统的信函,都遭拒绝。于是,他去上海利用买办官僚吴健彰进行活动,企图对清廷施加压力,但由于清政府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还心有疑惧,又认为“公使驻京”有损“天朝尊严”,感到“万难接受”而加以拒绝。英、法、美就决定“自行设法办理”,即改用发动战争的办法迫使清政府屈服,来满足他们的要求。1856年10月,英国首先挑起战争,炮轰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
  "亚罗号事件"
  1856年10月8日,广东水师搜查停泊在黄埔的“亚罗”号走私船,拘捕了船上12名中国水手。这纯系中国内政,与英国毫不相干,可是英国公使包令却指使英国驻广州领事巴夏儿,硬说“亚罗”号是英国船,蛮横要求送回拘捕的人,并捏造说中国士兵扯下了挂在船上的英国旗,要求向英国公开道歉。两广总督叶名琛怕事态扩大,释放了被捕的水手,但拒绝道歉。这清楚地说明,所谓“亚罗号事件”只不过是英国侵略者为挑起战争而制造的借口。
  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英、法、美等资本主义国家虽然在中国攫取了许多的权利,但仍不满足既得的利益。他们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利,就提出修改条约的要求。遭到拒绝后,英国就利用“亚罗号事件”这个借口,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在美俄支持下发动的侵华战争。这次战争是为扩大鸦片战争的既得利益而发动的,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又称“英法联军战争”。1856年10月,英国以“亚罗号事件”为借口进攻广州,正式挑起战争。两广总督叶名琛不作抵抗,英军一度攻入广州城。1857年,英国政府任额尔金为全权专使,率领侵略军到中国扩大战争;同时向法、美、俄政府发出照会,提议联合出兵,迫使清政府签订新的不平等条约。法国政府借口“马神甫事件”,任命葛罗为全权专使,率领侵略军进攻中国。同年12月29日,英法联军攻陷广州,叶名琛被俘。1858年5月20日,联军北上攻陷大沽炮台,进逼天津。清政府派大学士桂良、吏部尚书花沙纳赶往天津求和,被迫与英、法、美、俄4国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后英法联军南撤。清政府于11月在上海又同英、法、美3国分别签订了《通商章程善后条约·海关税则》。沙俄乘机又以武力强迫黑龙江将军奕山签订了中俄《瑷珲条约》。1859年6月,英法又以换约为借口,率舰队到大沽口外,向清廷施加压力,并于6月25日攻击大沽炮台。中国军队被迫自卫,打退英法联军。1860年8月,英法联军攻陷北塘、大沽,占领天津,进逼北京。9月下旬,咸丰逃往热河,委派其弟恭亲王奕作为钦差大臣向侵略者投降求和。10月,英法联军在焚圆明园后进入北京。清政府分别与英、法、俄签订了《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
  火烧圆明园
  圆明园始建于明朝。1709年,康熙帝将它赐给四子胤禛,并赐名为圆明园,“圆”乃“君子之灵魂”,“明”为“用人之智慧”,是康熙帝授其子孙为人治国之计。雍正即位后,将圆明园大规模扩建,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圆明园3园格局基本形成。后来圆明园又经过嘉庆、道光、咸丰等皇帝的经营,才营造成为一座规模宏伟、景色秀丽的宫苑。清朝皇帝每到盛夏就来此避暑听政,所以圆明园也被称为“夏宫”。
  被抢劫与焚毁后的圆明园大水法遗址
  圆明园共经营了150多年,它由圆明园、万春园、长春园3园组成,其中以圆明园最大,此外它还有许多属园,建筑面积达16万平方米,园里共有100多个景点。它继承了中国历代优秀的造园艺术,汇集了全国的名园胜景,是我国园林艺术的集大成之作。同时,它也大胆吸收西方建筑形式。有一组中西合璧的“西洋楼”建筑群,兼备中、日、西欧3种风格。除此之外,圆明园还是一座皇家博物馆,珍藏了无数的孤本秘籍、名人字画、鼎彝礼器、金珠珍品和铜瓷古玩等,堪称人类文化的宝库。
  1856年,正当清政府忙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之时,英法联军在俄国和美国的支持下,发动了新的旨在扩大《南京条约》所取得权益的侵略战争,这就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在这次战争中,中华文化遭受到一次空前的劫难。著名的皇家园林圆明园不仅被残暴洗劫,甚至被野蛮的侵略者们付之一炬。
  1860年10月5日,英法联军兵临北京城下,听说清军驻守力量在北城最薄弱,便绕道安定门、德胜门,进犯圆明园。首先闯入的是法国侵略军,当法军攻破宫门时,园内太妃董嫔恐受辱而自缢身亡,护园大臣亦投水自尽。侵略者们见物就抢,口袋里装满了珍品宝物。刚开始司令部还对士兵们有所节制,后英军亦赶到,联军司令部发出了“自由抢劫”的通知,一万多名士兵军官贪婪地扑向琳琅满目的珍藏,进行疯狂的洗劫,能抢就抢,能运就运,对于那些搬不走的大件器物,他们就丧心病狂地砸碎破坏。大肆洗劫后,额尔金在英国首相支持下,竟下令烧毁圆明园。10月7日到9日,迈克尔率英军第一师持火燃园,园内300多名太监、宫女、工匠都葬身于火海,大火连续烧了三天三夜,这座世界名园化为一片焦土。10月13日,侵略军攻占了安定门,控制了北京城,10月18日再次抢劫万寿山、玉泉山和香山等多处珍贵文物,并进行第二次大焚烧。
  这次焚烧圆明园的事件之后,有些偏僻角落和水中景点并没遭劫,清廷30多年间仍将此处当成重兵看守的禁苑,进行一系列的修复工程,同治、光绪和慈禧还常到此巡游。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圆明园再次遭受劫难,遗址被彻底破坏。
  圆明园被焚使中国文化蒙受了巨大的损失,大量的珍奇、瑰宝、文物流落国外。它见证了外国列强无耻侵略我国的罪恶,提醒我们不忘国耻、奋发向上,为祖国的振兴和强大而不停奋斗。
  《瑷珲条约》
  《瑷珲条约》是沙皇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掠夺中国东北领土的条约,又称《中俄瑷珲和约》。1858年5月,乘英法联军进犯天津、威胁北京之际,俄国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率领兵船多艘驶至瑷珲,向清将军奕山提出俄方拟定的条约草案,宣称以黑龙江为边界,如果不从,俄将联合英国对华作战。5月28日,奕山被迫与穆拉维约夫签订《瑷珲条约》。《瑷珲条约》共3款,主要内容为: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归俄国,仅在瑷珲对岸精奇哩江(今俄罗斯境内结雅河)以南的一小块地区(后称江东六十四屯)仍保留中国方面的永久居住和管辖权;乌苏里江以东的中国领土划为中俄“共管”;原属中国内河的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此后亦准俄国行船,别国不得航行。
  《北京条约》
  《北京条约》是英、法、俄三国强迫清政府分别签订的3个不平等条约。1860年10月24日、25日,恭亲王奕代表清政府与英国使臣额尔金、法国公使葛罗在北京分别交换了《天津条约》的文本,并订立了中英、中法《续增条约》,即中英、中法《北京条约》。主要内容有:承认《天津条约》完全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准许在中国招募华工出洋;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准许法国传教士在各地租买田地、建造教堂;赔偿英、法军费各800万两,恤金英国50万两、法国20万两。11月14日,沙俄又强迫清政府订立中俄《续增条约》,即中俄《北京条约》,由奕与沙俄公使伊格纳切夫在北京签订。主要内容有:承认中俄《瑷珲条约》有效,将《瑷珲条约》中规定的所谓中俄“共管”的乌苏里江以东约4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包括库页岛在内)割归沙俄;规定中俄重新勘定西北边界;增开新疆喀什噶尔(今喀什)为商埠,准许俄商在库伦(今蒙古人民共和国乌兰巴托)、张家口贸易;沙俄可在喀什噶尔、库伦建立领事馆,并享受领事裁判权。
  阿古柏叛乱
  清同治三年(1864年)七月,新疆的回族人民以妥明为大元帅,在乌桓反清举事,一路先后攻占了库车、乌鲁木齐、哈密、玛纳斯、喀什噶尔旧城等地。与此同时,新疆某些少数民族首领企图利用当地人民的反清起义实行封建割据。同年,喀什噶尔封建主金相印为了攻下汉城,向浩罕国寻求帮助。浩罕王于是派帕夏(意为总司令)阿古柏随张格尔之子布素鲁和卓占据南疆。同治四年(1865年)正月,阿古柏率兵入侵南疆,二月占领喀什,后又相继占领新疆南路的8座城池。同治六年(1867年),阿古柏成立“哲得沙尔王国”(七城国),受到沙俄和英国侵略者的支持。
  “海防”“塞防”的争论
  1874年我国东南、西北边疆正处于多事之秋,引起了清政府内部历时半年的“海防”“塞防”孰轻孰重的争论。论战关系到战略部署与国防建设,因而影响十分重大。李鸿章是“海防”论者,认为“新疆不复,于肢体之元气无伤;海疆不防,则心腹之患愈棘”,因而反对出兵西征,收复新疆失地,要求把“塞防”经费用以扩充海军之需。
  湖南巡抚王文韶是“塞防”论者,认为“海疆之患不能无因而至,其所视成败以为动静者,则西陲军务也”。因而他积极支持西征。
  陕甘总督左宗棠则持“海防”与“塞防”并重论。新疆是边塞藩篱,国防要冲,和东南沿海有同样重要的战略位置,二者不能偏颇。此论符合中华民族之长远利益,得到朝野普遍赞扬。在军机大臣文祥的支持下,塞海防并重被定为基本国策。清政府在命令左宗棠督兵出关平定西北的同时,让李鸿章着手加强东南海防建设。
  收复新疆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新疆成为浩罕、俄、英三国角逐的战场,随时有被瓜分的危险。光绪元年(1875年)三月,清廷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光绪二年(1876年)二月,左宗棠任命刘锦棠为前敌统领,率清军分三路入疆。三月,左宗棠移驻肃州(今甘肃省九泉市)。四月三日,刘锦棠率湘军从肃州西进;六月一日抵达济木萨,连败白彦虎与浩罕国阿古柏的军队;六月二十八日,克复古牧地;二十九日,克复乌鲁木齐。到九月中旬,新疆北路全部收复。
  光绪二年(1876年),清军平定北疆的分裂割据势力后,刘锦棠于第二年又率军南下。三月七日,攻克南疆门户达坂城,不久又收复托克逊,阿古柏次子海古拉逃到库尔勒。张曜、徐占彪两军则先后攻克士克腾木、辟展城(今新疆鄯善),又攻拔鲁克沁城和哈拉和卓城。白彦虎早已弃守吐鲁番。三月十三日,张曜、徐占彪与刘锦棠军一同攻克吐鲁番,清军收复吐鲁番全境。阿古柏自杀。同年九月,刘锦棠收复喀喇沙尔城。白彦虎下令凿决开都河水阻止西征军。西征军越过水淹区,抵达原阿古柏大本营库尔勒,击溃白彦虎,收复库车、拜城、阿克苏、乌什。这样,南疆东四城及附近各城镇,全部收复。十一月中旬,刘锦棠又连续收复了喀什噶尔、叶尔羌和英吉沙尔3城,白彦虎逃入俄国境内。阿古柏的儿子伯克胡里也逃到俄国。光绪四年(1878年)提督董福祥收复和阗。至此,除伊犁外的新疆领土,全部由清军收复。
  左宗棠
  左宗棠(1812年~1885年),晚清军政重臣,湘军统帅之一,洋务派重要首领,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湖南湘阴人。
  1866年,左宗棠奏请设局监造轮船,获准试行,即于福州马尾择址办船厂,聘请法国人为正、副监督,派员出国购买机器、船槽,并创办求是堂艺局(亦称船政学堂),培养造船技术和海军人才。左宗棠担任陕甘总督时,推荐沈葆桢任总理船政大臣。一年后,福州船政局(亦称马尾船政局)正式开工,成为中国第一个新式造船厂。
  1875年5月,左宗棠奉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1876年,左宗棠驻肃州指挥多路军讨伐阿古柏,收复除伊犁地区外的新疆全部领土,阻遏了俄英对新疆的侵略。1878年,左宗棠建议新疆设省。1880年春,他在新疆部署兵事,出肃州抵哈密。1881年初,中俄《伊犁条约》签订,左宗棠应诏至北京任军机大臣兼总理衙门行走,管理兵部事务。同年夏,调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1884年6月,奉召入京,再任军机大臣。1885年左宗棠病故于福州。
  中法战争
  光绪九年(1883年)十一月十三日,法军将领孤拔率兵6000人进犯越南山西,黑旗军与清朝云南防军约5000人应战,血战3日后刘永福率部退守兴化,山西失陷。光绪十年(1884年)七月,法海军突袭驻防马尾的清福建水师,这是法军直接对中国本土发动的战争。福建水师仓促应战,伤亡惨重,几近覆灭。清廷下诏对法宣战。八月二十日,法舰又攻击沪尾(今台湾淡水),清军守将孙开华在台湾人民的积极支援下重创法军,取得沪尾大捷。光绪十一年(1885年)二月九日,清军取得镇南关大捷,法国茹费理内阁因此而垮台,可是清政府却以胜请和,同法国签订了《中法停战协定》,中法战争至此结束。从此中国西南门户洞开,清政府承认法国占领越南全境。
  镇南关大捷
  法国侵略越南,清政府采取绥靖政策,息事宁人。但法国蓄意与中国开战,独占越南后,不断犯边挑衅清军。1884年,法国竟炮轰中国福建水师,致使福建水军全军覆灭,清廷无奈对法宣战。
  1885年3月中旬,法军再度大举进犯,集中两个旅团约万余人兵力向谅山清军发动进攻。广西巡抚潘鼎新不战而退,法军未经战斗即占领战略要地谅山。法军进犯文渊州,守将杨玉科力战牺牲,清军纷纷后撤,法军乘势侵占广西门户镇南关(今友谊关)。
  由于潘鼎新怯战致法军深入桂北,清廷免去其职务。在清军中素有威望的原广西提督冯子材受旨督办广西关外事务。冯子材赶到镇南关后,根据清军内部派系之争的情况,对诸将晓以民族大义,使众将感动而团结一致,冯子材得以统一指挥协调各军行动。此时法军因兵力不足,补给困难,已从镇南关退回文渊,伺机再北犯。冯子材亲自跋山涉水勘测地形,依托有利地势构筑起坚固的防御工事,形成一个完备的山地防御阵地体系。15日,冯子材得悉法军将经扣波袭艽封,妄图从侧后包抄清军关前隘阵地;他急调兵力前往扣波和艽封,挫败了法军的迂回企图。19日,有人密报法军将入关攻龙州,冯子材决定先发制人。21日,他率王孝祺军出关夜袭文渊之敌,激战竟日,“毙贼甚多”,极大地鼓舞了清军斗志,增强了诸部的信念。
  3月23日,法军前线指挥官尼格里因文渊受袭,恼羞成怒,纠集了两三千侵略军,集起谅山之众,直扑关前隘长墙。尽管之前他曾观察了清军的设防,知道清军工事坚固,但他在报复心理驱使下,贸然踏入冯子材早已布置好的陷阱。法军在炮火掩护下,攻占隘东小青山上清军3座堡垒后,“势如潮涌”般扑向关前隘长墙。第一天战斗异常激烈,炮声震得地动山摇,砂石横飞,双方伤亡都很重。冯子材挥刀大声激励部众:“若让法寇再入关,我们有何面目见家乡父老!活得又有什么意义?”将士们深受感动,“皆誓与长墙俱死”。由于清军浴血奋战,在炮弹如雨点般倾泻入阵地的险境下拒不退缩,法军猖狂进攻没有占到什么便宜,只好收兵。
  尼格里仍然迷信武器装备的精良,还要拼死一搏。翌日黎明,他先派副手爱尔明加中校率一股法军乘浓雾弥漫山野之时,攀登大山头,以迂回偷袭清军大青山大堡,然后居高临下,配合正面攻击的法军主力,夺取清军关前隘阵地。然而当地山路曲折崎岖,灌木丛生,爱尔明加的法军被地形搞得像无头苍蝇一样胡冲乱撞,转了半天也找不到攻击目标,只好沿原路返回。而尼格里以为偷袭得手,迫不及待地把全部兵力派上正面冲锋。法军在炮火掩护下,向长墙推进。炮弹在冯子材身边不远处爆炸,清军担心主师安危,劝冯退避。但冯子材长矛插地,岿然不动,铿锵凛然地说道:“怕炮弹还打什么仗?我是宁死不会退的,谁退就是动摇军心!”
  法军这时已抵长墙下,有的已从长墙缺口爬入墙内。冯子材看到就近歼敌、转守为攻的时机已到,遂下达反击命令。霎时,号角嘹亮取代了炮声沉闷,战鼓擂得震天响,只见须发斑白的冯子材大吼一声,率两个儿子首先持矛冲出长墙,直奔法军。清军诸将士见主将年老尚如此奋不顾身,皆感奋,一齐杀出,“奋挺大呼从者如云,同拼一死随将军”的动人场面出现了。清军与法军进行白刃格斗,法军的枪炮不管用了,而清军的刀矛却大显威力,双方在关隘前战得难分难解,但清军毕竟人多势众,以10倍、20倍于法军的兵力猛压过来,法军主力被打退。此时,绰号“王老虎”的清将王德榜在击溃法援军、消灭其运输队后,又从关外夹击法军右侧后,配合东岭的陈嘉、蒋宗汉军攻袭法军,夺回了被占堡垒。而清将王孝祺也已击溃西岭的法军,并包抄敌人左侧后,法军三面受敌。而在敌后,关外游勇客民千余,闻冯子材身先士卒,亦来助战,袭敌后方。清军如潮水般冲向敌寇,法军在四面打击下死伤数百人,弹药将尽,后援断绝,尼格里只得下令作梯形阵势退却。
  法军残部狼狈逃到文渊,又退到谅山,企图重新积蓄力量反扑。但冯子材岂会给尼格里喘息机会,率清军乘胜追击,26日克复文渊,28日在激战中又把尼格里击成重伤,29日突袭谅山。法军士气沮丧又疲惫不堪,代指挥爱尔明加下令毁坏各种军用物资后,弃城而逃。清军和黑旗军继续追击,又在谷松、威坡、长庆重创法军,缴获各种枪炮弹药不计其数,法军第二旅团精锐悉被歼灭。与此同时,黑旗军与清军在临洮也取得大捷。抗法战争在中方胜利在望之时,清廷却与法国签订不平等条约,使越南成为法国殖民地,并成为侵略中国西南的基地。
  甲午战争
  1868年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开始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近代国家,并具有强烈的军国扩张欲望。明治政府一建立就制定了旨在征服中国和世界的所谓“大陆政策”:侵占中国台湾,再征服朝鲜,进一步侵占中国的东北和蒙古,继而征服全中国,最后独占亚洲,称霸世界。
  1894年春,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以“除暴安良”和“逐灭夷倭”为口号。起义很快席卷了朝鲜南部很多地区,朝鲜政府无力镇压,便向清政府求援。清派直隶提督叶志超等率兵2500人赴朝助剿。日本伺机而动,决定出兵朝鲜,趁机挑起中日冲突以发动侵略战争。朝鲜东学党起义被镇压后,清政府照会日本,建议中日两国同时撤兵。日本拒不撤兵,蓄意扩大事态。面对日本的挑衅,清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主战和主和两派意见。以光绪帝为首的帝党力主加强战备,以武力遏制日本的扩张,但实权掌握在慈禧太后和李鸿章手上,他们对日避战求和。日本重兵压境,驻朝清兵多次请添援军,李鸿章不予理会,反而把解决中日争端的希望寄托在国际列强的调停上,但西方列强对日本发动战争均持默许和支持的态度。
  中日甲午海战图 清
  7月底,清援军途经丰岛海面时,突遭日舰袭击,清军官兵死伤惨重,日不宣而战,正式挑起侵华战争。1894年8月1日,中日两国同时正式宣战。9月,日陆军分4路会攻平壤,清军与日军在城外展开激战。左宝贵指挥清军英勇抵抗,死守城北玄武门一带,并亲自登城开炮轰击日军,不幸中炮牺牲,玄武门失守,主将叶志超逃跑。9月17日,中日在黄海海面上进行了激烈的海战。提督丁汝昌率领北洋舰队与日军展开激烈战争,丁汝昌受伤后仍坐于甲板上鼓舞士气,由“定远”号管带刘步蟾代其指挥督战。“致远”号管带邓世昌在鏖战多时、船舰受重创情况下,下令舰船猛撞日舰,不幸中鱼雷,全舰官兵壮烈殉国。“经远”号亦在其管带林永升指挥下坚持战斗到最后一刻。黄海海战北洋舰队虽然损失了5艘军舰和近千士兵,但也重创了日舰。由于李鸿章实行“保船制敌”的消极防御方针,命令北洋海军集于威海卫,不准出战,致使日本掌握了黄海海域制海权。
  10月,日军偷渡鸭绿江成功,九连城、安东等相继失守,日军进逼辽阳。与此同时,日军另一支军队由辽东半岛的花园口登陆,南犯金州。徐邦道率部分清军与日在金州激战,因寡不敌众、后援不济而退守旅顺,另一清军将领赵怀业不战而逃,弃守大连。11月17日,日军进攻旅顺,只有徐邦道一部奋勇迎敌,孤立无援,旅顺失守。22日,日军进入旅顺,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历时4天,杀害2万多人,血流成河,尸横遍野。旅顺失守后,清政府多次派人向日本求和,日军不予理会,将进攻重点转向北洋舰队基地威海卫。当时北洋舰队实力尚存,可与日军一战,但李鸿章严禁其出击,造成了被动挨打的局面。威海一战,北洋舰队全军覆灭,提督丁汝昌拒降自杀,定远管带刘步蟾亦自杀殉国。1895年初,日军战略重点转向辽东半岛,辽东半岛沦陷。3月,清政府派李鸿章赴日议和。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屈服于日本的压力,与伊藤博文签订了《马关条约》,甲午战争结束。
  《马关条约》是《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日本割占了中国大片领土,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助长了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引发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给中华民族带来了空前严重的危机。
  邓世昌
  邓世昌(1849年~1894年),原籍广东东莞,生于番禺(今广州),字正卿,1867年考入福州船政学堂,历任福建水师海东云、振威、扬威等舰管带,巡守海口。1879年调北洋水师,随丁汝昌赴英购铁甲舰。1882年奉命率舰泊朝鲜仁川,旋升游击,管带扬威舰,又迁参将。1887年以参将衔随同叶祖硅等赴英、德接收定购的致远等4舰,回国后升北洋海军中军中营副将兼致远舰管带。第二年擢总兵加提督衔。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9月17日在黄海海战中,率致远舰全舰将士,英勇抗击日舰。在军舰受到重创,弹药耗尽的情况下,下令向日舰“吉野”号猛撞,不幸被鱼雷击中,邓世昌与全舰250余名官兵壮烈殉难。
  邓世昌像
  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割辽东半岛给日本。这损害了俄、德、法3国利益,于是就出现了“三国干涉还辽”的事件。
  1896年6月,俄国政府诱迫李鸿章在莫斯科签订了《中俄密约》。不久,俄国趁德国强占胶州湾之机,于1897年底派军舰开赴旅顺,第二年迫使清政府签订《旅大租地条约》,强占旅顺、大连,并获得了南满铁路的修筑权,把整个东北划入了自己的势力范围。1897年11月,德国借口山东巨野两名传教士被杀一案,派兵强占胶州湾沿岸各地。1898年3月,迫使清政府签订《胶澳租界条约》,把山东划入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1895年6月法国签订了中法界约和商约,割占了我国云南边境的一部分领土,获得了陆路通商减税的特权,并首先获得了筑路、开矿的特权。1898年4月,法国获得了租借广州湾的特权。从此,广东、广西、云南划入了法国的势力范围。1897年,英国获得了中国西南边境的大片领土,1898年7月,获得租借威海卫的权利。1898年,又获得了九龙“新界”大批土地的租借权。这样,英国在长江流域及华南、西南、东北等地都划定了自己的势力范围。美国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参加瓜分中国的狂潮。1899年,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
  门户开放
  “门户开放”政策是19世纪末美国政府提出的对华政策,又称“海约翰政策”。光绪二十五年八月(1899年9月),美国国务卿海约翰先后向英、俄、德、法、意、日各国提出关于在华“门户开放”的照会。基本原则为:(1)各国在中国的任何“势力范围”或租借地内投资事业或任何既得利益,他国不得干涉;(2)各国运往上述“势力范围”内各口岸之货物,一律按中国现行税率征收关税;(3)各国对于进入自己“势力范围”的铁路上运输他国货物时,不得征收高于本国商品的税费。次年六月,海约翰再次照会各国,又提出“保持中国的领土与行政完整”。门户开放政策是要列强开放在华势力范围和租借地,使美国享有均等的贸易机会。
  义和团的兴起
  义和团原名义和拳,来源于白莲教和秘密结社。甲午战争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列强对中国侵略控制的加强,反清的号召逐渐让位于反侵略的号召。1898年秋,山东巡抚张汝梅主张持平解决民教纠纷,并对义和拳组织采取以抚为主的政策。此后,冠县的义和拳首领赵三多首先打出了“助清灭洋”的旗号。
  1899年,山东清平县义和拳改称义和团。同年夏季,清政府转变了对义和拳一味剿杀的政策,改行抚剿兼施的策略。毓贤接任山东巡抚后,奏请朝廷承认义和拳为合法民间团练,正式改义和拳为义和团。此后,义和拳争得了合法地位,各地义和拳陆续改称义和团。毓贤对义和团的招抚政策,使山东义和团迅速扩展,团众四处攻打教堂,驱逐教士,与助教士为虐的地方官府作对。朱红灯在平原县,树起了“兴清灭洋”的大旗。此后,“顺清灭洋”“保清灭洋”“扶清灭洋”等口号都陆续出现,后来大都统一为“扶清灭洋”。1900年日趋高涨的义和团运动也波及直隶、天津。各国公使因各地教堂遭受沉重打击,多次照会清政府,施加种种压力。清政府畏于列强的一再逼迫,不久后改派袁世凯为山东巡抚,开始了对山东义和团的血腥镇压。
  八国联军进攻天津、北京
  1900年6月,为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联军2000多人,由英国海军西摩尔率领,分3批从大沽经天津乘火车北进。消息传到北京,董福祥率领的清兵甘军迅速控制了北京车站,准备迎击联军。前往火车站迎接联军的日本使馆书记官杉山彬,在永定门外被甘军射杀。在联军开往北京的途中,沿铁路线的义和团及民众破坏铁路,随处拦击侵略军。当联军到达廊坊时,发生了廊坊之战。
  各国公使感到形势恶化,立即举行会议,一致同意调军队保护各国使馆。驶达大沽口外的各国舰队先后接到奉命进京的电报,并迅速派出陆战队,由海河乘船到达天津,准备向北京进犯。后来,迫于列强的威逼,慈禧太后命令总理衙门同意八国调兵入京,但每一国派兵不得超过30名。这些军队实际上是八国联军的先遣队。进入天津租界内的各国军队后来已达2000人。
  向北京进犯的八国联军旧照
  1900年7月中旬,八国联军攻陷天津,清政府宣布对各国开战。义和团著名首领张德成率“天下第一团”5000多人进入天津,参加战斗。义和团和清军攻打紫竹林的战斗整整持续了一个月,天津防御力量急剧衰退。但是此时清军又开始大肆捕杀义和团,致使天津最后失陷。八国联军接着向北京进攻。1900年8月中旬,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北京陷落。联军入京后,对北京义和团和广大民众进行了残暴的屠杀,联军还在城中肆意放火,大批珍贵图书档案遭到焚毁和劫掠。
  慈禧太后西逃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5月28日晚,义和团焚烧丰台火车站的消息与京津铁路轨道被拆毁的谣言传到外国公使居住的东交民巷。各国公使感到形势紧急,立即举行会议,全体同意调军队保护各国使馆。次日,驶抵大沽口外的外国舰队先后接到进京的电报,并很快派出陆战队,由海河乘船抵达天津,准备向北京进犯。6月上旬,进入天津租界的各国军队已达2000人。6月10日,各国驻津领事和海军统帅在英国领事贾礼士的提议下举行会议。在美国领事的鼓动下,会议决定将在津的八国现有兵力组成联军进军北京,由在津军队中级别最高的英国人西摩尔中将为统帅,美国人麦卡加拉上校为副统帅,八国联军正式组成。
  6月17日,八国联军攻打大沽炮台,当天义和团和清军联合攻打紫竹林租界,天津战役爆发。6月21日,清政府宣布对各国开战。7月19日夜里,炮声急促起来,慈禧不敢入睡,坐在养心殿听取军情报告。忽然载漪慌慌张张地跑了进来,喊道:“老佛爷,洋鬼子打进来了!”接着,军机大臣荣禄也惊慌失措地报告沙俄哥萨克骑兵已经攻入天坛。
  慈禧慌忙召集王室亲贵和军机大臣,紧急商议撤离京师避难事宜。7月21日凌晨,慈禧与光绪皇帝等皇室人员,换便衣乘马车仓皇逃离京城。当时东直门、齐化门已被洋人攻下,慈禧一行从神武门出宫,经景山西街,出地安门西街向西跑。当队伍到德胜门时,难民涌来。慈禧的哥哥桂祥率八旗护军横冲直撞一阵,才开出一条道来。
  西摩尔
  西摩尔(1840年~1929年),英国海军将领,英国海军上将西马縻格里之侄。1854年~1856年参加英、法对俄国的克里木战争。1857年以中尉见习生的身份参加英、法侵华的第二次鸦片战争。1862年在上海随军与太平军作战。1863年回英国,后升为中将。1897年~1901年任英国驻东亚舰队总司令。义和团运动期间,参加八国联军侵华。1900年6月10日,以保护北京使馆为名,他率领一支由英、美、德、法、俄、日、意、奥八国水兵组成的2000余人的联军,分批从天津向北京进犯。6月12日~14日,被清军和义和团困于廊坊。因铁路断绝,16日西摩尔决定退回杨村。19日,开始向天津总撤退。22日于败退途中占领天津西沽武库。26日得援军接应才退回天津。1900年7月下旬~9月下旬,他到上海、南京等地指挥调动英国军队,为英国在长江流域的利益及“东南互保”施加军事影响。而后返回大沽,与沙俄争夺山海关。曾参与策划并指挥了列强共同占领山海关和秦皇岛的军事行动。西摩尔在1929年死去。
  队伍在上午像潮水一般到达颐和园,两宫人员纷纷下车进入仁寿殿休息了一会。随后,慈禧下令马上出发。由皇室成员和1000多护驾人员组成的队伍,马不停蹄地一路向西急行军。
  慈禧一行,历尽了颠沛之苦。沿途只能夜宿土炕,既无被褥,又无更换的衣服,更谈不上御膳享用,仅以小米稀粥充饥。
  一直到了西安后,安全和供应才有了保障。为了能早日“体面”地回京,她命令庆亲王奕劻回京会同直隶总督李鸿章与各国交涉议和。
  虽然国家已经面临亡国的危险,但慈禧仍然要求地方官员供应她奢侈的贪欲。为了满足慈禧一行在西安浩繁的开支,各省京饷纷纷解到,漕粮也改道由汉口经汉水、丹江运往陕西。据档案文献统计,截至1901年2月初,解往西安的饷银就高达500万两,粮食100万石。
  为了讨好列强,慈禧不断发布上谕:这次中国变乱,事出意外,以致得罪友邦,并不是朝廷的意思;对于那些挑起祸乱的人,清朝政府一定全力肃清,决不姑息。这些话完全表明她要丢卒保帅,不惜一切代价讨好列强。
  慈禧为尽量满足列强的心愿,还以光绪的名义下罪己诏,奴颜十足地说:“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1901年8月15日,《辛丑条约》签订,中国赔款白银4.5亿两,这笔费用相当于清政府12年的收入总和。《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议和”告成,慈禧一行便于同年8月24日踏上返京的路途。这次归返京城与逃出京城的情形可大不一样了。从西安启程时,百姓“伏地屏息”“各设彩灯”欢送,数万人马按照京城銮仪卫之制列队行进。慈禧乘坐8人抬大轿,轿前有御前大臣及侍卫,后面是3000多辆官车,装着慈禧及王公大臣的行装及土特产,浩浩荡荡如同打胜仗般凯旋。
  同年11月28日,慈禧、光绪帝等人回到了北京,京城地方官动用了大量财力和人力,将御道装饰一新。但入城的气氛叫人感到压抑,沿途大街上除了乱哄哄的八国联军官兵围观外,跪迎慈禧回銮的官员百姓没有几个。经历浩劫的京城已经再也打不起精神,来迎接这个祸国殃民的国贼了。
  《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是外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丧权辱国的条约,又称《辛丑议定书》《辛丑各国和约》。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12月22日,外交团以英、美、俄、德、日、奥、法、意、西、荷、比11国公使团名义向中国提出“议和大纲”12条。1901年(农历辛丑年)9月7日,清政府全权代表奕劻、李鸿章与上述11国代表在北京签订《和约》,共12款,附件19件。主要内容为:中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7厘,本息折合9.8亿多两,以海关税、常关税和盐税作抵押;将东交民巷划为使馆界,界内各国驻兵管理,中国人概不准居住;拆毁大沽炮台及京师至海通道各炮台,外国军队驻扎在北京和从北京到山海关沿线的12个重要地区;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与诸国仇敌”的各种组织,违者处死。各省官员对所属境内发生的“伤害诸国人民”事件,必须立刻镇压,否则立即革职,永不叙用;外国认为各个通商章程中应修之处或其他应办的通商事项,清政府概允商议,并改善北河及黄浦两水道;清政府承认“纵信”义和团之错,并向诸国道歉,惩办首祸诸臣;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日俄战争结束
  1905年9月5日,因战争而精疲力尽的日俄双方在美国签订了《朴茨茅斯条约》。在中国土地上进行的日俄战争以俄国失败而结终。这场战争持续了一年半,规模之大,伤亡之惨,均为罕见。仅日本一国所耗战费即达15亿日元,动员的兵力110万。俄国所耗人力物力,均不在日本之下。战争中,日本修改了征兵令,服役年龄从32岁延至37岁,动员能力已接近极限。所有陆军13个师团全部投入战场。乃木希典的第三军胜利归国时,乃木于船中迎风洒泪,赋诗曰:“皇师百万征强虏,野战攻城尸做山。”这场战争竟以中国的东北为战场,东北人民在长达19个月的时间里惨遭兵燹之灾,丧亡无计其数。日俄两军建筑炮台、挖掘战壕、修垫车道时,拆毁民房、毁坏民地、砍伐树木、驱使民工,无一不使东北国人遭难。仅海城杨家园子第21屯,地亩禾苗被毁10000余亩,树木被砍伐50000余棵。战后待赈灾民即38413户。俄军粮的85%取自中国东北,东北人民死于战火的约20000人,财产损失折银6900万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