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欲以儒学近圣道(中)
作者:
谢万安 更新:2021-11-24 10:29 字数:2103
初唐多权贵,在武妹子将开国功勋的后人用刀剑与恶犬犁过一遍又一遍之前,满地的爵爷官吏简直多如牛毛。
但无论在哪个世界,只要它不是马圣描绘的天国,或者佛门的口中看不见的极乐净土。那就一定存在阶级,存在相当严重的贫富差距。
贞观初年长安有一百八十多万常住人口,流动人口如胡商、使节、遣唐使、流民等人多达四十余万。
其中所谓“多如牛毛”的权贵不到长安总人口的千分之一。
曾有一位写出“我未成名君未嫁”的落魄文人在长安城的漫漫风雪中写过这样一首诗: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思之至此,长孙府别院内的年轻人摇头笑了笑,如果说谁的内心天生就喜欢朴素,喜欢粗茶淡饭三餐无肉的话,那或许应该到后世的四川大熊猫养殖基地申请挂个号?
院内滚烫的地龙,江商石老兔尾尖紫毫所制的精品宣笔,传说是西汉大收藏家蔡邕用过的玉砚,还有身边磨墨添香的娇小侍女。对比在寒风破庙中手指冻的僵硬还要借着雪地温习经义的罗隐,你想要过哪种生活?
长孙冲对儒学中安贫乐道的思想向来嗤之以鼻,如果人人都像复圣颜回一般: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不改其乐。
那社会还怎么发展?农民在春天随便撒把种子,到了秋日收多少算多少。商人们也别经商了,走南闯北的太麻烦,反正一家人饿不死,追求高尚的品德就行。
自生命繁衍开始,促使物种进化发展的便是欲望。口腹之欲,表现之欲,占有之欲,乃至...交..配之欲。
如果自上古之时,人们就认同这种安贫乐道的思想,那即使再过五千年,中华大地上还应该是氏族公社制呢...
当这种所谓安贫乐道的思想在宋代,变本加厉的发展成了臭名昭著的“存天理,灭人欲”!
当然,矫枉过正的穷奢极欲就更不可取了。
传说做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李绅,以悯农三首得皇帝垂青,从而幸进。但未想为官后极喜吃鸡舌,甚至达到了日杀活鸡三百取其舌的地步!当然,此事真假尚未可知,但穷时讲究安贫乐道,发达时变本加厉的人还少吗?
明清道学家们要求别人守贞守节,自己背地里男盗女娼的事情难道还不够说明问题吗?
因为欲望....本就是人类所追求的东西啊!
...
长孙冲接着在儒学正义的绪论中写道,
班孟坚云,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者为儒也。
吾以为不然,儒者有君子宵小之异,变通迂腐之别。
若君子之儒,忠君爱国,守正恶邪,上孝君王,下济万民。务使泽及当时,名留后世,乃不负先圣教诲,心中万卷书也。
夫小人之儒,惟务雕虫,专工笔墨,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笔下花团锦簇,胸中败絮堆叠。精于阿谀奉承之道,实无安邦济世之能。
且如刘邦,以无赖称名,然义反暴秦,虽文拙而粗鄙,却可称君子之儒也;
且如扬雄,以文章名世,而屈身事莽,不免投阁而死,此所谓小人之儒也....
洋洋洒洒数千言,长孙冲在序论之中首先抛出自己的观点:
儒者应当分成两种人,第一种济世安民,继承孔圣教化天下之心,肯为百姓做实事。第二种所谓的儒,只知道雕琢词句,上下钻营,于己无益,于国无益。
其中价值取向,已昭然若揭。
接着便是序论的重头戏,我以宋儒释至理!
为儒应当为君子之儒,那如何为君子之儒?
其一,君子之儒,须为天地立圣心。
天行有常,不以尧存,不以桀亡。天之仁唯鼓万物而已,万物生发,是为天心。天心不与圣人同心,传习圣道,以己心合天心,大其心,以为天地而立!穷尽天心,便穷尽天之至理。为儒者,当以我心格万物,以尽天理!
如果翻译成白话文,那便是天地本无情,天的仁慈与圣人的仁慈不同,繁衍万物生长,便是天的仁慈。君子之儒,传习圣道应当学习天理,所谓的天理,就是天地间万物生长繁衍的道理!
这便从根本上否定了天人感应之说!
天本无心,何来感应?地震、洪水、蝗灾本是天地寻常事,与人何干?
其二,君子之儒,当为生民立命!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儒者奉天子而理天下,应为生民立命,与吾胞发声。
如果说为天地立圣心,还有长孙冲三世修养而带来的自我阐释,那此句为生民立命便是张载气学一道的精髓!此句上承孟子,下衔汉儒,代天子而牧民,自古就是儒家的至高追求之一。
其三,君子之儒,当为往圣继绝学!
汉儒崇于章句,沉迷于经谶寓言之间,自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说后,两汉数百年的儒学发展早已脱离正轨。到了魏晋年间,更有弃经义而投身玄学者。
及至隋唐,佛道之说大行其道,不知多少大儒耽佛老之间!甚至有儒门学者提出,儒门也当为一教,三教合流方为正理!
笔至于此,长孙冲嘴角露出一丝冷笑。
佛门道宗不过是宗教之学,说的难听些,这些宗教欺世盗名,以生民为愚民,枉用长生、来世之说使民众死于迷梦之间。
可自古有谁能长生?有谁见来世?
我儒门传承的,应当是济世牧民的学问!我等不求与天地同在,日月同存。不修缘法,不求来世!只求今生有用之身,上可安邦,下可济民!
安能与宗教之流相提并论,混为一谈?
既然你们这些所谓的大儒、名宿,不知天地之大,孜孜于章句之间,惑溺于外道之中。
那...
孔孟之道就由我来传承!传习圣人之学,承袭儒门道统!
思索片刻,长孙冲并未提出横渠四句中的最后一句。在绪论之中,此三句足够振聋发聩,尾句太过耀眼,反而显得过犹不及。
以此三句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