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章 义务教育
作者:
浮沉的命运 更新:2021-10-27 10:28 字数:3189
张小欣脸上都是稚气,一边吃着橘子,一边说道:“先生,我也想去上学,我爹娘不让上,说是没有用!哥哥上学了,不过我爹说过一阵子就不让他上了,家里有很多活要干。”
王斌心头有些难受,又找了一个成熟的大橘子剥开,递给张小花道:“小欣,别急,慢慢吃,叔叔这里还有,回去的时候给你带上。”
张小欣点了点头,高兴地说道:“谢谢先生!”
王斌轻轻拍了拍张小欣的脑袋,叫过一个家丁,对他道:“你去把这些孩子们都叫过来。”
孩子们不知道有什么事情,一个个跟着家丁们走了过来,在王斌面前,站成了一排。
王斌温声道:“孩子们,你们别害怕,我就是问一下,你们当中有谁上学,谁没有上学?”
下面的孩子们一个个面面相觑,一个大一点的孩子回答道:“这位大人,我们都没有上学,上学的现在都在学堂里面,在这里的都没有上学。”
王斌继续问道:“是你们不想上学,还是家里不让你们上学啊?”
大一点的孩子继续说道:“先生,前两年家里还让我们上学,后来家里面忙了,爹娘就不让我们上学去了,说是家里需要人帮忙。”
王斌点了点头,心头有些沉重,也是有一股无名火起,愚弱的国民啊,什么时候才能醒悟过来啊!
来自后世的他深深知道教育的重要性!
后世的德意志在18世纪,首先在全国普及了义务教育,并通过200年的努力,建立起了令人满意的国民教育制度,强迫儿童必须接受义务教育,让德意志走上了和英法截然不同的发展过程——教育革命-政治革命-工业革命,也让德意志这个“义务教育先行”的国家快速成长为20世纪初欧洲大陆的头号强国。
腓特烈·威廉一世于1717年颁布法令,强迫全国实施小学义务教育,这位推行****政策的普鲁士国王在位期间,一手创建了1800所学校。他留给儿子腓特烈大帝的,除了大量的金钱和训练有素的士兵,还有“一个被训练得服从政府、敬畏上帝、勤奋和节俭的人民”。
普鲁士的崛起几乎与国家干涉义务教育同步,不是巧合。腓特烈·威廉一世1717年法令的最大价值在于,它使义务教育成为国家的事务,而非教会和地方事务。
腓特烈·威廉三世曾经说过:“正是由于穷困,所以要办教育。我还从未听说过一个国家是因为办教育而办穷了的,办亡国了的。教育不仅不会使国家贫穷,恰恰相反,教育是摆脱贫困的最好手段!”
普鲁士的沙恩霍斯特将军也认说道:“普鲁士要想取得军事和政治组织结构上的世界领先地位,就必须首先要在教育与科学的世界中取得领先地位”。
而在1807-1808年间,德国国家主义之父费希特在法国占领军的严密监视下,就发表了一系列告德国民众的演讲,他大谈特谈国家以普及教育为第一要义的重要性,他把对德意志的一切希望都寄托在新的国民教育制度上。
“从现在起到二十五年后,社会上就不会再有穷苦无告的人,也不会再有流氓和犯罪分子了。国家也无须再支出大量经费去建立独立的军队了;因为所有人民都是为保卫祖国而生,为保卫祖国而学;国家有了这样的人民武装力量,就将无敌于世界!”
到威廉一世成立德意志帝国,俾斯麦主政期间,德国的初等教育机构模式已逐渐确定下来。初等学校分初、高两级,每级4年,计8年,儿童6岁入学,14岁结业,此为强迫实施的义务教育。
19世纪末期时,德国未达到读写水平的儿童仅占0.05%,同期的英国为1%,法国为4%。德国的普及义务教育程度,远远领先于欧洲其他国家。德国所招新兵文盲率从2.37%(1875年)降至0.15%(1895年),到1910年时只有0.02%,以至于1899年,德国舰队访问西班牙时,当地人竟惊讶于德国水手们个个都能阅读懂他们收到的邮件。
而进入20世纪后,普及义务教育已成各国共识,义务教育国家化,由以往的付费走向免费,从而实现了人人得以受到教育。
教育强国,科技强国,这些不是嘴上说说就能达到的,而是需要几十年上百年的辛勤努力!绝不能半图而废!
绝不能让国民的教育半途而废!
长久以来,他以为自己已经在教育上做了很多的事情,在他的治下,应该有一大批一大批的年轻学子走进学堂,享受着知识的灌溉。
可是今天他才发现,现实远比梦想残酷的多。若不是他偶然发现这一切,他还沉浸在自己的沾沾自喜之中。
为什么从来都没有人提醒自己?
为什么没有人告诉自己,还有这么多的孩子没能上学?
全部都是昏官胥吏,只知道左右逢迎,欺上瞒下,真真正正办事的人又在哪里?
不能在这个关口,率先突破堡垒,让华夏走上正轨,一旦因循守旧,按照旧有的轨迹前进,华夏何时才能走入世界的前列?
为此,他千辛万苦的从西方请了这么多学者进来,为的就是培养更好的下一代。从今日的情形看来,他或许又浪费了一两年的时间。
因为,大多数的孩子还是没有去上学!
可怜吾国与吾民!
王斌也深知教育的困难,尤其是要面对17世纪末,华夏这一群愚弱的国民。这些人,大多数都没有受过教育,指望他们主动让自己的孩子上学,接受教育,实在是比登天还难!
即便是强大如德意志,在当初推行全民义务教育的时候,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形。
为强迫百姓接受义务教育,腓特烈·威廉一世及儿子腓特烈大帝接连颁布多条法规,但效果还是差强人意。而经济贫困则是首要原因,家长们根本不愿意让孩子去上6至8年的小学,白白把劳动力送走。很多入学的农村小孩也只是在冬天农闲时才能到校学习。学校规章中关于上课时间的规定都无法认真实行,遑论按规章去征收缺课罚金。
另外还有,自腓特烈·威廉一世开始就面临的师资质量和数量问题——严重缺乏有学识、受过教育的教师。教师们没有受过严格的师范训练,当时也不存在师资培训机构,大量的乡村教师通常是教士或手工业者,不乏裁缝师、鞋匠等将教育儿童作为副业,增加收入者。直到1738年以前,乡村教师还享有包揽本村缝制衣服的专利权!可见师资力量的奇缺!
王斌现在也碰到类似的情况,他目前所能做的就是,尽量把全华夏最好的知识分子全部能集中起来,然后通过他们来一批带出一批,实现文化传承。
至于自然科学的天然缺失,那就只有采取拿来主义了。现在有这么一些西方的学者在这,也让他的心里,稳当了一些。
一旦时机成熟,更可以大规模地引进西方学术和学者,弥补华夏在自然学科方面的缺失,早日开启工业时代。
王斌才不害怕儿童不能上学,既然是全民义务教育,它就既有义务性,又有强制性,不是谁想让孩子不上学,孩子就不能上学的,这是国家的准则,国家的法律,任何人触犯,都要受到惩罚!
“回去!”
王斌今天又变了疼痛起来,一下子失去了出来游玩的兴趣。
他急匆匆地赶回府中,带着一群家丁,又匆匆地出门而去。
随后的几天里,王斌走访了川南和川东所有的希望学堂,他深入到学堂周围的乡村,以及偏远山村,得出的结果让人很不乐观。
城里在三四成左右,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儿童的辍学率已经达到了六成以上。
即使在王斌所处的20世纪,在许多落后的地方,也有许多女孩不得不早早辍学。家里认为她们读书无用,早晚都要嫁出去。
通过调查,王斌可以清楚的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富有的家庭基本上都没有失学的孩童,即使是女童的失学率也不高。反而是贫困的家庭,越是贫困,儿童的失学率反而更高。
但是在王斌的治下,由于番薯的引入,以及移民带来的玉蜀黍等高产粮食作物,川东和川南早已经脱离了温饱阶段,但是大多数民众还是处于贫困之下。
基于四川的情况,也基于王斌的现实情况,他并不是一省的大员,即使他想依靠四川的资源,兴办工厂,刺激工商业,可下面的各级官府不会,也不一定会买他的帐。
教育之事是一国之本,开启民智是重中之重,谁要是敢跟他作对,他不惜冒天下之大不韪,用强权把这些人羁押起来。
只要不出人命,王斌不介意拿某些人开刀,不管是刁民还是顺民。
王斌回到家中,自己一个人躲在房间里面,苦思冥想,在纸上写写画画。
马撒依好几次想叫他出来休息一下,但见他全神贯注,抄写不断,也就只好做罢。
即便是其他有要事的军中将领,也都被挡在了门外,泱泱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