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南匈奴五部
作者:HK就是我      更新:2021-10-26 07:51      字数:3012
  “不错,主公,还有南匈奴那边也需要给不少好处。”杜畿补充道。
  一向唯利是图、不择手段的游牧民族,都是专制时代或帝制时代大一统王朝最头痛的问题,这些问题在战国乱世倒不是最头痛的。在战国时代,儒家只是诸子百家之一,还没有被后来大一统的专制统治者用来禁锢整个民族知识分子的思维,所以这时候华夏民族的思想是开放的,积极的,进取的,连君子六艺之中都有和作战相关的御与射,华夏或汉族的活动范围的北界是以秦长城、赵长城、燕长城为基线的,实际先秦燕赵和秦人控制的范围,是东北到吉林省境内的二龙湖古城(位于燕长城以东),北到狗泽都——位于今天内蒙古的敖汉旗四道湾子,燕国的“都”是“郡”下面的一级行政区划单位,类似楚国、秦国等国的“县”,而狗泽县就位于燕长城以北、辽河以南的地区。
  “看来以后重建河东,不适合再使用军功爵,需要采取新的兵制,用河东有限的土地资源,征召最能作战的军队。”高干说道。从五胡乱花的情况来看,南匈奴迟早会叛乱的,高干从中国和世界历史上的好多次先例中,早已知晓这种异族叛乱会比一般的农民起义有着更大的破坏力,一般的农民起义只是经济利益或阶级矛盾,而异族叛乱还有民族矛盾,如果是胡人——就是漠北高原的白种人,则还有更加突出的种族矛盾。
  同时,异族叛乱之后,当地经济复苏能力更弱。这些游牧民族南下,所从事的经济活动不是游牧,就是畜牧业——养殖业,游牧民族蒙古在灭金、宋之后,从窝阔台开始,到元朝灭亡,一直都有一些贵族在圈占农田改为牧场,连南方都有不少养马场,如淮西马场、云南马场等等,农业产量和人口都急剧下降,只有骑兵作战能力上升。五胡乱华之后,我国也是如此,南北朝期间,我国的骑兵发展到历史最高峰,出现了马铠、甲骑具装,甲骑具装是最重装的骑兵,骑手和马匹都披着铁甲,跟800多年后金国女真人的铁浮屠一样,之前三国时的重装骑兵,骑手是身穿铁甲,而马匹还只是使用皮质铠甲。
  “《荀子》曾言,兵分为盗兵与和齐之兵两类,盗兵之中分齐国技击、魏国武卒、秦国锐士,和齐之兵分为汤、武的仁义之师,和桓、文的霸主之师,当今之世,并未桀纣之暴君,也无汤武之王者,以及桓文之霸主,能征召、训练之兵,只能是盗兵。主公之前以军功爵激发并州军的士气,当是效法秦之锐士。今后若不便以军功爵奖励将士,则需要效法魏氏之武卒。”历史上的杜畿是一个兼修道家和儒家,文武双全之人,执政河东之时,劝勉人民耕田种桑,鼓励养殖业和郊野放牧业,于是家家富足;同时兴办学校,褒扬孝顺父母、团结友爱之人,修筑防御工事,加强战斗训练,河东郡既富饶又安宁,杜畿治理河东郡十六年,政绩常居全国第一。所以,他在这里引用先秦学术的时候,选择了吸收道家思想的儒家荀子学派的观点,另外,可能也跟他自己与荀彧荀令君是朋友的原因有关,颍川荀氏是荀子的后裔。
  “齐之技击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秦之锐士不可以当桓、文之节制,桓、文之节制不可以敌汤、武之仁义。不错,确实应该在河东郡,征兵,建立武卒,而且不仅限于步卒,还包括骑兵武卒。”
  并州大军在经过渑池县、陕县之后,来到了河水南岸,河水已经结冰了,只是不知道冰层的厚度如何。
  一名士兵从马鞍下来,然后用马鞭用力地抽打马匹,那匹马叫了一声,然后向着黄河北岸跑去,马蹄在半透明的冰面上留下了几十个白色的马蹄印子。
  那匹马跑到对岸就停了下来,没有继续跑。看来冰层有一定厚度,人走过去肯定是没事,问题是骑兵和车辆是否能过河?
  接着一名骑兵小心地拍打着马匹前进,每一步都很小心,冰面上传来马蹄它裂冰层的声音,但不是很强烈,直到那名骑兵安全地抵达北岸。
  “再派一辆马车过去,除了马夫之外,不要有人。”高柔这时候骑着马赶到岸边。
  “诺!”
  距离高柔最近的一辆四轮马车,上面的弩手们都下了车,马夫小心地驾着那辆四匹马(前后两排)拉的四轮马车,慢慢地踩着冰面渡过了黄河。
  经过了这几轮测试之后,将士们确认河水冰层此时是可以安全走过去的。不过,避免大军行进产生的共振效应破坏冰面,高干、高柔和杜畿将队伍分成很多列,各自间隔十几米的距离,齐头并进,迅速地渡过了黄河。
  在进入大阳县后,大军进行休整。
  当天晚上,一名亲兵汇报说南匈奴出兵了,现在匈奴人的骑兵刚刚从临汾县踏冰渡过了汾水,进入绛县,中郎将范先此时正在绛县迎接匈奴人。
  “好,一共多少人?”高干呷了一口酒,他和杜畿、高柔等人正在吃晚饭。
  “3万人。”
  “好的,知道了,下去吧。”
  “诺!”
  “派范先去迎接,看来卫固也不放心匈奴人啊。”杜畿笑道。
  “3万骑兵,看来南匈奴是倾巢出动了。”高柔淡淡地说道。
  南匈奴是五胡中势力最强的游牧民族,在三国时,连曹操都很忌惮,曹操跟匈奴至少接触了三次,从这三件事中可见匈奴在曹操心中的地位是远高于三郡乌丸、辽西鲜卑的:
  第一件就是接见匈奴使节,曹操感觉自己身材不高大,形象不伟岸,就让崔琰替代自己接见匈奴使者,然后自己假装带刀护卫。
  第二件就是从匈奴赎回了流落在外12年的蔡文姬,不是逼着匈奴放人,而是用金、璧换回来的,汉朝要回了在北海(贝加尔湖)牧羊的苏武,而西汉时的匈奴实力可比南匈奴强大多了,可见曹操是比较忌惮匈奴的。
  第三件事,就是公元216年,曹操降服了南匈奴,呼厨泉单于于是入朝,被曹操留于邺,曹操同时分南匈奴部众为五部,每部立其贵族为帅,选汉人为司马监督之,称“五部帅”。呼厨泉兄於扶罗的儿子刘豹为左部帅,其余部帅也都赐姓刘氏。
  后来,司马氏将五部帅降为五部都尉,推测原因是270年前后,匈奴部落联合辽西鲜卑叛乱。东汉曾在南匈奴部落设立使匈奴中郎将,东汉末年,曹操在三郡乌桓设立护乌桓校尉,汉朝武将官职,按照大将军、四征四镇四安四平将军、杂号将军、中郎将、校尉和都尉这样依次降低,可见都尉是最低级别的武官了。
  南匈奴的五部分别是,左右南北中,其中左部有1万余落居于西河郡治离石县(今山西汾阳市东南);右部6千余落居于太原郡祁县(今山西祁县东南,平遥县北);南部3千余落居于河东郡蒲子县(今山西隰县);北部4千余落居住在新兴郡(今山西忻州市);中部6千余落居于太陵县(今山西汶水县东北,祁县西北,平遥县正北)。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建安二十年,即公元215年,曹操“省云中、定襄、五原、朔方四郡,使各置一县领其民,合以为新兴郡。”也就是说吕布出生时的九原郡(五原郡)到了建安年间已经沦为九原县了,而且还是游牧民族与汉族杂居之地。云中、定襄、九原三郡自战国赵武灵王以来,就是北方马政中心,是吕布组建并州狼骑的基础。自从三郡罢省、降级之后,并州骑兵被南匈奴骑兵替代了,这一点可以从五部都尉的朝向可知。南匈奴左部都尉在西面,右部都尉在东面,而古代汉人和匈奴人都是坐北朝南的,皆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此次南匈奴五部帅却是坐南朝北,左西右东,看来曹操是将南匈奴的五部用来对付北面的拓跋鲜卑部落,这也是曹操在针对云中、定襄、五原、朔方四郡沦陷之后的补救措施。只可惜这种补救措施并不长久,汉人活动范围的北界从战国末年的赵长城、燕长城一直向南退缩,到了南北朝时,连长安、洛阳和邺城都丢了。司马迁的《资治通鉴》还以南朝为正朔,只能算是自我安慰吧。
  南匈奴5部一共是3万余落,1落相当于汉族1户,即3万余户,1户平均约六七口人,南匈奴5部约20万人,1户出1名骑兵,也就是3万骑兵,当初前往南匈奴部落游说匈奴出兵的高柔也因此说匈奴倾巢出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