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产业“六问”(2000字)
作者:
咸鱼那些事 更新:2021-10-26 05:24 字数:1770
“6月30号?刚好毕业了,到时候还不知道自己在哪里了?不过,好像倒也不影响自己写东西往报纸上发东西。“
在余子贤看来征文只是一个形式,引起产业政策的大讨论,以便促进产业更好更快的发展才是他的初衷。
不过报社能以这样征文形式的促成大讨论,那肯定是明白余子贤这层用意的。
有权利决定这样做的这个决策者肯定是一名报社领导,至少是一名有能力、有眼界、敢作敢为的管理者。他(她)不仅明白共和国集成电路产业所面临的的现状,而且还心系共和国集成电路产业的技术发展。
只是,这样搞成征文形式的话,貌似动静有点大啊?
征稿虽然只有一个月的时间,但是不影响余子贤给共和国科技日报杂志社投一些稿件。
既然,报社都给他分了一和二了,那就索性再写一些,来个三、四、五、六……
当余子贤再拿起报纸看到他在文章最后的“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六问’”的时候,他也挺钦佩这个报社领导的魄力的,因为这产业“六问”是原封不动的发出来的。
“一、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之第一问:我们知己知彼吗?
古人云,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可是与国际集成电路产业技术发展相比,我们对于国际和国内技术的发展以及发展模式、产业特点做到知己知彼了吗?
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之第二问:国内存在的计划经济体制障碍该如何破除?
我国虽然在1979年就开始了改革开放的进程,但是从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但是在项目管理上,由于目前还存在的项目管理部门众多,审批繁复等问题非常严重。例如,无锡微电子工程仅仅立项审批过程就长达5年。
5年的时间,集成电路技术都更新了好几代了,立项成功之日就是技术淘汰之日,更不谈技术引进、项目建设本身就好需几年时间。
用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去管理技术更新只会越来越快的集成电路产业,真的能赶上趟吗?
三、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之第三问:国际禁运给如何破解?
共和国集成电路产业作为后进,不管是集成电路设计、还是制造,我们与国际集成电路技术发展差距很大,使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同时技术的引进在所难免。但是在当前国际环境下,‘巴黎统筹委员会’的存在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个制约又该如何破解?
四、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之第四问:资金持续性投入问题如何解决?
对于集成电路产业项目而言,项目本身的建设资金虽然是资金成本的大头,但是建成之后,却需要企业每年拿出20%的年度销售资金来投入到下一年的技术研发和固定资产的更新上,但是对于当前国有资本投入的前提下,一点企业不能正常盈利,就不得不背负上设备折旧的巨大压力,更何谈持续的资金投入?
五、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之第五问:不拘一格降人才,可是急需的“四新”人才在哪里?
当前技术引进,更多的是设备与工艺流程技术的引进,可是具有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的“四新”人才在哪里?
完全靠国内的技术人才、管理人员去管理一个引进的项目,难免水土不服。最终恐怕还是换汤不换药,有了制造能力,却没有技术能力。
六、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之第六问:我们的产品市场在哪里?
高投入,必然需要高回报,才会有未来可持续性的发展。否则只能是一锤子买卖,技术最终也会止步不前。
一条集成电路生产线,一个月可能要生产几千万个集成电路芯片,如果没有稳定、广阔的市场来支撑消化这些产品,集成电路将没法正常生产,导致缺乏持续的技术更新。
而以目前我国电器产品的生产制造能力,这么多的产量必然是严重过剩的;那我们拿到国际市场上去,我们优势又在哪里?
……”
这几个问题,是余子贤结合后世无锡微电子项目而总结出来的,觉有针对性的典型问题,也是当前或者以后困扰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问题。
提出这些问题,引起大家的讨论,如果能够或多或少促进共和国产业发展,少走一些弯路,余子贤的目的就达到了。
剩下的事情就不是他一个人暂时能够影响的了。
拿起两份报纸,余子贤付钱离开。
在路上,余子贤顺便去了一趟邮局,看了看有没有自己的邮件。
这发往曰本东京的信件寄出去都一个月了,居然还没有回信,余子贤也不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丢了?
他现在也没有好的办法,只能等,如果在等一个月还是没有回信,余子贤觉得,他有必要准备第二份信了。
但是前几天和赵高乐他们喝酒的时候,余子贤请求赵高乐在香江开公司的舅舅帮忙开设个人银行账户的事情,估计在这几天就有回信。
现在是万事俱备就等春风啊……
可是春风,你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