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4章 新政 三
作者:
杨思大老倌 更新:2021-12-28 05:50 字数:2076
第二天报纸上就全文刊登了对向青山的访谈,还登了有组组两个版面,好多官员好多商人都对今天的报纸更感兴趣,一时竟洛阳纸贵。
报纸还头一回加印了数千份。
市井商贾对向青山的机敏非常钦佩,尤其是他提出的官员巨额财产来路不明这个说法拍案叫绝。
这直接击中了官员们的软肋,可以说是一击致命,躲都没法躲。
是呀,向青山亲口承认,官员是可以免税的,但是抓贪污也没错啊?
谁要是因为贪污而被革职问罪,那他家里的万亩良田就要充公,还谈何体面。
最让老百姓感兴趣的,还是向青山的再次举例,他还以同乡高官兵部右侍郎金房为例说明,说他家几乎占了昌平县几乎一半的土地,
而这就意味着昌平县的要减少一半的税收,然知县为了保证朝廷规定额度的赋税数目,就要在平头百姓的田亩上加税,以补足税额,这不公平!
“这么厉害?”京城百姓看了都非常吃惊,还为昌平百姓感到愤怒!
同时他们还想到京城的高官更多,可以说是权贵如林,那自己每年交的税,是不是也在替官员的多交了?
这下他们不答应了,纷纷以金房为出气筒,大骂:“这个天杀的,害得昌平老百姓多交了好多的税!”
弘治皇帝也对向青山发明的巨额财产来源不明赞不绝口,还说他不亏是先帝最信任的人,直接点中某些人的穴位。
刘健也非常高兴,说向青山足智多谋,是个能干大事的人,他非常佩服向青山的勇气和胆魄!
被举例的金房一时间还非常尴尬,因为向青山说的都是真的。他家不但自己买地,还无限量的接受投献。
户部向青山;翁世资;陈钺还一起约好了在朝堂上诉苦,控诉某些不道德的官员大肆接受乡里的投献,侵占朝廷的税收,以至于现在都快收不上税了。
“长此以往,兵无饷;官无俸,国将不国!”
尽管户部三个高官在做“杨白劳”,但朝堂上的官员们却对此非常冷淡,谁会有兴趣去和想要剥夺自己家产的人闲话?
上散朝后还有金房手下的人来询问,这件事该怎么办,总不能一直被当成靶子吧?
金房呵呵冷笑道:“他向青山就是会捏软柿子,有本事就去清理勋贵们家的投献,那都是他的生意伙伴,死党,他会吗?”
“有道理!”马屁精们顿时就觉得有事可干了。
没几天,京城的百姓骂着骂着,就开始骂起了勋贵,还要向青山首先拿好友英国公张懋,定过公徐永宁,崇信侯费淮开刀,只要他们能做到杜绝头衔,官员们也一定能做到!
这个议题在京城市井里巷穿的沸沸扬扬,可以说是路人皆知!
有几天,大家看向青山还没对权贵好友们开刀,还有人在街道上张贴揭帖,嘲讽向青山只会欺负弱小,不敢和权贵们作斗争,是个十足的伪君子!
这样的人就不该留在朝堂!
这种事弘治自然也会有人给他做汇报,他很希望首辅刘吉能帮上一把,为向青山说几句好话,规劝下其他喽啰,分担下压力。
可惜等了好几天,皇帝都没等到刘吉的帮忙,他心里对刘吉刘棉花越发的不喜。
家里头,向青山还在笑看保镖张德禄找来的揭帖:“好吗,都要撵我走了!”
随后北京城老百姓议论纷纷的英国公张懋;定国公徐永宁等勋贵们,集体在报纸上刊登启示。
说是早听从向青山的建议,逐步售卖家里的田产,现在每个勋贵家里也和向青山一样,都是只有千亩地,说要是不信欢迎调查。
您别说,还真有官员利用手头那点全力暗中做了调查。权贵们家里的田土,还真就只有一千亩。不过他们每家都在辽东拥有上万亩好地。
这不管了,只要能抓到点把柄,就能对权贵们予以猛烈攻击。
随后就有人在报纸上发表文章,质问张懋:“你们勋贵不是说家里只有一千亩土地吗,为啥你们在辽东都有上万亩,还请回答?”
“呵呵,还真是不死不休啊!”张懋也是看了直摇头。
还是张懋,他在新一期报纸上再发启示,回答读者提出有关勋贵们每家在辽东都拥有上万良田的事。
说当初他们勋贵是,响应新上任的辽东巡抚向青山的号召去开发辽东的,完全正当合理,没一点可指责之处。
当初辽东荒地现在也成了良田,如果谁想要他可以一次性转让,还能很赚几万两银子,让他投资别的生意去。
而且勋贵门的生意,也同样听从向青山的建议,每一家铺子都是缴税的,不信你们可以去京城顺天府去查,都有存根留着。
另外他还透漏一个消息,那就是向青山和曹平合伙的产业,同样都是缴税的,从一开始就这样。
张懋还说现在看来,还是向青山算的深,他早就预料到会有这一天的,不然他绝不会这样!
百官看了深感无力,没想到人家十年前就算到这一招了,还怎么和人家去打?
金房看到这个结果,他恨的牙痒痒,但有莫名的感到无从下手。
大内,弘治皇帝在看到张懋的启示后,心里对向青山更加佩服。
他一入官场就是状元,是完全可以为家族产业做免税的,可人家却没这么做,而是和普通百姓一样照章纳税,可见其人品!
谢迁还证明,他和部分同年合伙的清流盐商,在一成立时就被向青山提醒过,要按时交税。为此还在扬州城里结算所,直接就从交易款中把朝廷的盐税给直接抽走。
“此纯臣也!”小皇帝心里越发钦佩。
几天后的新报纸出来了,上头还刊登了向青山的文章,他还号召大家要向《论语》里的颜回学习,箪食瓢饮就能活一天。
百官们都是读过书的,学的是道德文章,圣人微言大意,是修身养性,而不是口是心非。
这句话彻底堵住了所有读书人的嘴,让他们无话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