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深夜约见
作者:锐子的弓      更新:2021-10-23 17:22      字数:2181
  袁公公干瘦的脸颊上的肌肉微微抖动了一下,沉声道:“怎的,姑娘这是想要除掉我这老头子了?”
  却见晏长青微微摇了摇头:“公公想多了,您与孙嬷嬷一样,皆是太后得用之人......往后,便请公公便与孙嬷嬷一道,在这高阳宫朝霞殿中,好好的伺候太后罢。”
  听到这里,袁公公脸上的神色又急剧的变化了起来:“你的意思......”
  “袁公公,您跟了太后几十年,应当比任何人都清楚,太后已如风中残烛,再也经不起任何的折腾了。”晏长青一双淡然如水的眼晴,轻轻锁在袁公公的脸上。
  “太后老矣,公公与孙嬷嬷亦老矣,再如何费心折腾,也是一场虚妄。莫不如远离那帝都皇宫,陪着太后在这高阳宫里安安稳稳的度过这剩余的日子,方为大善。”晏长青含笑看向袁公公:“公公以为然否?”
  袁公公的脸色瞬间灰败了下来,或许是觉得大势已去,或许是晏长青的话正正说到了他的心坎处。他望着面前素然而立的年轻女子,却见女子面容沉静,唇角含笑,如智珠在握。
  这个女子,自四年前第一次进入德寿宫伴驾太后,他作为习武者的直觉便告诉他,这个才刚刚及笄的女子并不如表面上看来那般无害,他多番试探,却嗅不到她身上半点的习武气息。且这女子虽年纪轻轻,行举之间,却滴水不漏。这些年来,他竟抓不住她半点的把柄。
  现如今,这个名为太后侄孙女的年轻女子以胜利者的姿势站在朝霞殿上,他竟奇怪的并不觉得十分意外。心念电转间,他已下定了决心,朝着晏长青恭敬的行了一礼:“一切听姑娘的安排。”
  晏长青仿佛并不意外,又仿佛看穿了袁公公的心思,便点了点头,继而低声道:“我必如我方才所说,晏家今后必尽全力保证太后能得以在高阳宫安心养老。”
  袁公公微微一震,他并没有想到晏长青居然能看破了他最后的那点顾虑与心思。他神色颇为复杂的看了晏长青一眼,再次朝着晏长青施了一礼,并没有再多说什么,便转身步入了后殿。
  朝霞殿里,白天里所发生的这一系列的变故,除了当时在殿中的人外,旁人一无所知。只是到了傍晚,朝霞殿中又传出消息,太后因旧病复发,又再度病倒了。
  晏长青还让孙嬷嬷召来了专给太后看病的章太医进殿来给太后诊治,最后得出的结果是,太后居然中风了,如今躺在卧榻之上,身不能动,口不能言。
  当日晚膳后,晏长青便早早将缠着她请教功课的钟离羽给打发回了他自己居住的落日殿。而她自己,则坐在如意殿中,静静的等候着。
  戊时一刻,便见如意殿门外人影一晃,在慧心的牵引下,一道瘦弱而老迈的身影便已行入殿来,缓缓的行到晏长青的面前,又慢慢的跪伏了下去。
  晏长青站了起来,亲自将眼前的人给扶了起来,后者抬起脸来,苍老的满是皱褶的脸上,泪珠已滚滚而落。此人不是别人,正是居于朝霞殿的太后的心腹孙嬷嬷。
  晏长青轻轻的将人扶坐在了一旁的椅子上,这才缓声道:“孙嬷嬷,人......你已经见着了。答应你的事情,我也会做到的......”
  孙嬷嬷轻轻伏在椅子上,低声饮泣,素来盘得整整齐齐的花白的发髻此时却微带凌乱,六十多岁的人了,却哭得如同一个孩子一般。
  晏长青缓缓坐回原处,清然双眸沉默的看望这个太后身前的第一亲信得力之人,这个将一生都奉献给了太后,毕生服侍着太后的老妇人。
  这一切的事情,还要往前推到晏长青重返桓山高阳宫的那一日,晏鸣特地安排了桓山高阳宫送给养的官兵们护送着晏长青上了桓山,入了高阳宫。
  与以往无数次送给养那般,因天色已晚,那些护送给养的官兵与杂役便会在高阳宫前殿逗留一晚,要到次日清晨,方才随车队返回帝都。
  而那一晚的戊时三刻,也即是钟离羽刚自如意殿离去不久,如意殿中便分别迎来了两个人,他们分别随在慧心与碧心的身后进入了如意殿。
  先来那人,是一个瘦弱老迈的老妪,赫然是朝霞殿贴身服侍太后的孙嬷嬷。后来那人,是一名三十来岁的中年男子,而这名长相普通的男子,赫然便是随着官兵送给养而留宿在高阳宫的众多杂役中的其中一人。
  那男子进得殿来,见到孙嬷嬷,便一下子跪在了孙嬷嬷的身前,恭恭敬敬的朝着孙嬷嬷磕了三个响头,朝着孙嬷嬷口中唤着“姑姑”。
  而孙嬷嬷却早已泪流满面,扶起那男子,认认真真仔仔细细的打量着那男子的面貌,见这男子的面容非但与她自己长得相似,渐渐的便也与她脑海中的幼弟的面容也重合在了一起。
  这个中年男子不是别人,正是孙嬷嬷的嫡亲侄子,那个她原本以为已在十几年前死于帝都一场时疫中的侄子,名叫孙胜。孙嬷嬷不由得揽着这个世上唯一的亲人低低的痛哭了起来。
  这件事,又要往前推向十三年前。那一年,帝都暴发了一场时疫,也不知是甚原因,刚开始时流行于城北那些街道的平民百姓之间。渐渐地便危及到各家在外面行走的仆役。
  那时,非但城北那边死了许多百姓,便是各家的仆役也死了不少。一时帝都的权贵世家,人人自危,只得隔绝门户,将外头行走的仆役但凡有丁点不妥当的,俱都被抓到了官府专门僻出的地方。
  那是离帝都不远的城郊外一处十分宽大的废弃庄子,关着这数百人,由官兵尝尝看守着。送进去的人,一个也不能出来,只能静静的等死,或是寄望于太医署能研制出对症时疫的汤药。
  那一年,太医署面对这疫症束手无策,时任太医令的魏老太医,便是前头所说的带队前往江阴治疫的魏太医的父亲,便让儿子带着自己的亲笔信上宗山求陈夫人出山。
  陈夫人收到信后,便带着未满六岁的晏长青下了宗山,进入了效外的那处庄子。她仔细的察看了染疫之人的情况,很快便研制出了对症的汤药,从而使那些被关在庄子里的人悉数获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