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申王致仕
作者:老广谈经      更新:2021-10-18 00:07      字数:2081
  听到小郡公这话,赵宜桐叹了口气说道:“我就知道你们会这么说。武兄这画奇在他的画法奇特,不同于其他画法。若是已经学会了这些画法,那自然可以临摹练习。而现在我是根本不知如何去画,这临摹又从何谈起啊?便是寻常百姓家也没这么多规矩,就是咱府里规矩最多。”
  “唉,谁让爹爹大名在外呐。你也不想想有多少双眼睛盯着这府里。怎么敢不加小心呐。这样吧,我回去让武兄把这绘画心法写下来,你看能不能看懂。这指教还是先别奢望了。爹爹没登大宝之前是根本不可能的。”
  “哼,爹爹就是想皇位想疯了,没来由地弄得自己这么难受。”
  小郡公嘘了一声,把手指按在嘴上低声说道:“大姐,你疯了吗?这话是做子女的能说出来的吗?当心隔墙有耳啊。”
  赵宜桐又哼了一声,说道:“我看你也是一个热衷的,现在把武公子也拖下水了。”
  “我怎么热衷?我这也是为了救咱们全家,这两次遇袭你还看不出?真以为爹爹退让,我们全家就能苟活?现在咱们就是过河的卒子,没法往后退。只能硬着头皮往前走。说实在的,爹爹就算当了天子,我又有何好处?难道爹爹会绕过大哥传位于我?到时候,恐怕头痛的就是我了。你还好了,找个人嫁了就完了。我可就没那么幸运,我们这个大哥也不是个省油的灯。”
  赵宜桐点了点头表示同意。作为建宁郡王的女儿,她也没办法不关注政事。这两次遇袭后,她和小郡公甚至还有母亲朱氏心里都存有一个念头,就是建宁郡王一旦争嗣失败,恐怕对手不会给建宁郡王一家留什么活路。
  看赵宜桐不说话了,小郡公打趣道:“大姐,将来爹爹要是真能如愿,我看我们家第一功臣还是大姐你呐。”
  赵宜桐一笑,问道:“这又从何说来?”
  “你救了武兄啊!你看,不是你救了武兄,咱全家在海上就完蛋了,那还能活到现在啊。而且武兄现在已经算是爹爹的首席智囊了,我看比姚启林还要关键。这些都是大姐你的功劳啊。咱家功劳榜上,大姐功劳第一,我第二,都比大哥要高!”
  “武公子武力真够强,堪称是万人敌。但你这首席智囊封得就有点不靠谱。”
  小郡公不服气地说道:“那是你不知道武兄都出了些什么主意。”
  “馊主意吗?”赵宜桐笑道。
  小郡公假装发火,说道:“大姐怎么这么说话?最新小报的几篇热门文章都是武兄策划的。分析军费的文章是武兄自己写的,禁军家属的采访武公子还亲自配了画,武公子那画比起原来那些画师画的强太多了!你要不要看看那些画师原来画的?那才是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呐。”
  “不用看”赵宜桐小声说道,她当然知道那些画师画得怎么样,她从小跟随名师学画,如果不是身为王府大姐衣食无忧,而是需要找工作养家糊口的平民,她可能就会成为一名画师,而且是画师里画得最棒最好的几个。但即使是她的人物工笔画,现在看起来连给武柳提鞋都不配,这人和人之间差距怎么就会这么大呐?
  小郡公接着说道:“这第三篇‘宁都之征决策考’虽是姚启林所写,但这之后那些解释文章都是武兄写的,依我看,那些解释文章比‘宁都之征决策考’本身还有杀伤力。这次宁都受创可不比打了败仗小。”
  赵宜桐点点头表示同意,宁都郡王奇迹般地返回朝鲜后,一下子成了各地小报的红人,人气极高。但武柳策划的几篇文章出台后,宁都的人气便一下子一落千丈,而且看样子再也无法翻身。
  “大姐知道今天又出什么事了吗?”小郡公突然神神秘秘地问赵宜桐。
  “能出什么事?宁都郡王到京城了?”赵宜桐问道。
  小郡公一摆头,“怎么可能,宁都十几万人走陆路,怎么可能这么快就回来了。”
  “那是什么?”
  “官家同意了申、王两位相公的致仕请求。已经颁布诏书让温老相公、沈老相公回京主持东府了。”小郡公说道。
  “官家这倒是明智之举,应该不出爹爹意料吧。”
  “当然不出爹爹意料,爹爹在崖山就判断应该温、沈两位老相公替换申、王二位。这次官家对申、王二位相公五次驳回,也算是给足了面子。”
  依照大宋的潜规则,朝廷重臣辞官,只要没有犯了大错,其进呈的辞表,不论是因为什么理由,天子都要驳回至少三次以上,才能批准,这是优待重臣的惯例。
  例外非常少见,英宗时的蔡襄就是少见的一个例外,据传蔡襄在是否让英宗皇帝继承大统的问题上有过反对意见,等英宗登基后,一名御史因事弹劾蔡襄,蔡襄照例上表请辞。按照惯例,高官被御史弹劾,即便是宰相也要归家待罪,自辩或是上表请罪,乃至请郡出外。但天子即使同意,也会将请辞的奏章驳上几次,这是为了顾全士大夫的颜面。而蔡襄一上表,英宗皇帝立刻就批准了,根本就没有驳的意思。
  当时顾命元老、助英宗登基的第一功臣宰相韩琦为此还问英宗,“自来两制请郡,须三两章。今一请而允,礼数似太简。”英宗的回答很妙:“使襄不再乞,则如之何?”韩琦的意思就是你怎么也得做个样子吧,英宗回答就是我要是驳回了,他不再辞官了,怎么办?
  所以当今官家对申、王二人辞官致仕的奏章五次驳回,当真是给足了两位老相公面子。
  “温、沈两位相公重掌东府,爹爹应该高兴才对吧,特别是温老相公回来。”
  小郡公摇头说道:“不好说。三位幕僚都觉得这是好事,而姚启林则觉得不一定。温老相公在交州过得太舒服了,温向东在交州做生意做得很大,所以温老相公也不是从前的温老相公了。具体如何,等温老相公回来再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