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一个商社 两个组织
作者:老广谈经      更新:2021-10-18 00:06      字数:2145
  宋神宗继位后,任用王安石实行变法。熙宁六年秋,天下大旱,十个月滴雨未下,麦苗焦枯。这时候一个叫郑侠的看守汴梁城门安上门的小官,绘了一幅《流民图》夹在驿站密件里进呈神宗,还附了一道奏疏,大意是说他负责看守安上门期间,天天看到为变法所害的贫民惨状。于是将这些场景绘下来呈给神宗,请神宗观其图,罢废害民之法。
  《续资治通鉴》记载:神宗接下了《流民图》后,袖以入内,反复观看,面色凝重。在度过一个不眠之夜后,神宗下诏暂停青苗、免役、方田、保甲等八项新法。让王安石改革遭受重大挫折。
  流民图能起这么大作用,就是信息传播力量的体现。武柳说画出几张流民图来,就是要利用宋军普通官兵的故事打动人心,从而动摇宁都郡王在民间的根基。
  “好!”建宁郡王一拍桌子,喊了出来。“子明的这篇文章做得好,做得妙。“
  “多谢大王夸奖。”武柳躬身表示感谢,配合建宁郡王的激赏。
  ”不知子明,这第三篇文章准备做什么题目?”建宁郡王笑呵呵地问道。
  武柳没有直接回答建宁郡王的询问,而是反问道:”大王,我看了不少小报,里面经常登奏章的,在我朝是不是刊登奏章并没有什么忌讳,拿奏章做文章并不违法的吧?”
  建宁郡王没有说话,而是望向赵良贵、卢斌等人,赵良贵和卢斌对望一眼,赵良贵说道:“大宋没有这方面的法律。小报刊登奏章,并不犯法。”
  “那就好!,这第三篇文章会是学术文章,可以叫‘伐日决策考’,把有关进攻日本的来往奏章都搜集一下,汇总归纳一下,把决策的过程脉络总结出来,告知天下,是非曲折由天下评说。“
  武柳这话说出来,屋子里一阵叫好声。等叫好声平息下来,武柳接着说道:“我们把来往奏章都搜集下,要尽量搜集全,不能让别人挑毛病,特别是宁都郡王的奏折一份不能少,不知大王是否写过反对出兵日本的奏折?”
  建宁郡王点头道:“当然有过。”
  “那好,到时候一定要收入大王的奏疏。这篇文章要按照史学著作的标准来写,要能立得住,让人永不翻案才行。“
  众人纷纷点头,武柳接着说道:”这三篇文章一定要做好,第一篇是数目字分析,让百姓知道宁都郡王糟蹋了多少钱。第二篇是人物新闻,给百姓讲故事,让他们对阵亡宋军官兵家属的痛苦感同身受。第三篇是史学著作,让大家明白这一切结果实际是宁都自找,而大王是站在正确一方的。”
  “这三篇文章一出,宁都人气必然烟飞云散。”小郡公拍着手边的方桌说道,三名幕僚纷纷点头称是。
  “嗯,子明这计策好!那么敢问子明,这三篇文章由谁来写合适?”建宁郡王问道。
  武柳想了想说道:“第一篇文章,我可以来写。第二篇文章恐怕要找写手,需要找那些惯于煽情的写手。这第三篇文章吗,需要找一位老成持重的史家来写才好。后两篇写手恐怕需要大王和郡公来挑选了,最后可以由我定稿。而且这三篇文章,要传遍天下,最好是天下每一个军州都能看到。如果做不到,也要确保五京和泉州,江宁这些大城市必须要能看到。”
  建宁郡王沉思了许久,慢慢说道:“第三篇文章可以让姚启林来做,他是史学大家,做这种文章正是他的爱好。至于这第二篇文章,恐怕一个写手不够吧?另外宋军阵亡将士十几万,找谁不找谁,子明有何考虑?”
  “一个写手当然不够,需要多几个写手。至于宋军家属,为了速度快,可以就在京畿禁军中找寻,还有就是浙洋水师。咱们就写十个故事,如果能找十个写手最好,没有三、四个也可以。定下来后,五天交稿。同时还要找画师,把这十个家庭画下来。”
  “写手我来找。”小郡公平素在外玩闹,认识了不少写手,有写娱乐八卦的,有写体育球赛的,也有专写青楼猎艳的,一个共同点就是都会煽情。小县公平素和这些写手交往,没少被父母责骂,今天发现认识这些写手居然还能派上用处,当下大包大揽下来。
  “那就有劳郡公了。请郡公记住,一定要写手和画师同时采访,让画师一定要画出精髓。光是稿件好,只好了一半,加上图画才是十分好。”武柳说道。
  小郡公挺起了胸膛,扬声道:“武兄放心,这事包在我身上。”
  “那就好。”说完武柳又向建宁郡王拱手道:“大王,这第一篇和第三篇文章都要搜集官方数据和当年奏疏,这就有劳大王了。”
  建宁郡王早已笑得合不拢嘴,说道:“这事包在本王身上,一定令子明满意。”
  武柳接着说道:“除了这三篇文章外,我们还得组建两个组织。”
  “什么组织?”
  “第一个组织可以叫做情报组织,专职搜集各类情报,确保大王能掌握了解各方各面的大事小情,就是所谓包打听做的事。第二个组织是宣传组织,负责制造舆论,最好能够影响几家小报,或者干脆控制几家小报,让这些小报说我们想说的话,骂我们想骂的人。”
  建宁郡王只说了一个字,“好!”
  “这事,还请大王让郡公主持。”
  “郡公?“建宁郡王狐疑地问道。
  “对,郡公最适合!”武柳回答道。
  “嗯,只要子明说好,就好。”建宁郡王同意了。
  “最后,大王恐怕要组织个商社,做点生意。这三篇文章还好说,这两个组织可是要花钱的,而且将来钱会花的和流水一样。大王又不能铸钱,只能出去赚钱。不妨,成立一个商社,我们看看能不能赚些钱来。赚得钱越多,我们的两个组织可以越壮大,大王的大业就越可能成功。”
  “子明的计策归纳起来就是一个一二三啊。一个商社,两个组织,三篇文章。”建宁郡王豪情万丈地说道。“嗯,有了这一二三,天下事还有什么搞不懂的。”
  “大王英明!”武柳最后送给建宁郡王一个马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