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投稿
作者:贰毛捌      更新:2021-10-17 16:26      字数:1857
  下课了,周围的同学在走廊的在走廊,趴桌子的趴桌子,各种声音混杂在一起,余理翻着桌上的杂志,一首诗突然映入她的眼帘。
  “垂钓一世纪的传说
  如波纹荡开
  天地有一扇自古的门
  似童年的秘密通道
  走回那条青石小径
  来到曾经的江边
  天就已染红
  有一只松鼠
  突然记起了
  回家的路”
  顿时,余理觉得该为它写些什么。
  诗歌题目——《独坐天江》。诗歌一开头,就来了一句——“垂钓一世纪的传说”。这里的“独坐”、“垂钓”,让人读来,脑子里就不自觉地形成一个垂钓老人的形象,有“独钓寒江雪”之感。只是,作者在这里“钓”的不是“寒江雪”,而是“一世纪的传说”。这个“一世纪的传说”是什么?我不知道,只知道,它“如波纹荡开”。诗人用十分诗意的语言描写这一句,“如波纹荡开”,确实也是实写江面上的水光荡漾,同时,又借一圈圈漾开的波纹比喻作者自己的思绪,也就是前面提到的“传说”。
  第二节,作者似乎是要揭开谜底,告诉我们“传说”是什么了。它很好地承接了上一节,平滑地过渡。作者独自一人坐在江边,看着波纹荡漾的江面,想起了童年。那是童年的记忆,通过一扇无形的“门”
  ——“天地有一扇自古的门,似童年的秘密通道”。它不仅仅是一扇“门”,还是一条“秘密通道”。通过这扇门,这条通道,“我”被传送回到童年,回到故乡。这里的“门”并非实体的门,只是在相同的地点,追忆往昔的艺术化的文学表述,身处其境,内心不自觉地回到过去。仔细想来,这里的门更像一个情感的闸门,打开之后,是滔滔不尽的思乡之流。而“通道”,以“秘密”二字形容,可见童年时代有许多自己的,或者是与伙伴之间的细微秘密,那是一种快乐。如今,“我”需要这样的一条“秘密通道”,以此,“我”才能回到故乡,回到“我”童年的那个地方。
  “走”过记忆中的青石小径,“我”希望以此回到曾经的江边。殊不知,再怎么地思念,也不过是“我”内心深处的回忆。时光飞逝,青石小径还青,江水似乎也还和过去那般澄净,但是真的能回到过去的那个江边吗?这恐怕不只是我们作为读者的疑问,更是作者本人的疑惑吧。
  作者明知童年只能用来回味,但是却偏偏无法放下那段过往,或许那是一段快乐的童年回忆,但更多的应是表达对故乡的思念。诗中有一个细节“来到曾经的江边,天就已染红”,这里的“天已染红”不仅仅只是描写环境,更多的是告诉我们时间已经不早了,已是夕阳西下,日薄西山。这里难道又只是单纯地交代时间吗?在我的理解中,这里也有暗示作者的年纪已不再年轻,他好不容易追忆到故乡,却发现自己已经老了。
  “我”老了,我记不清童年点点滴滴的细节,我的记忆开始模糊。就当我们要开始为作者慨叹他回不到记忆的栖息之地时,一个生动鲜活的形象突然出现——“小松鼠”。“有一只小松鼠,突然记起了,回家的路”。小松鼠也许是真实的存在。也许,恰巧,诗人看见一只慌乱的小松鼠在原地踌躇、打转,它也许一下子没有想起自己的家在哪里。但是,一会儿之后,它就窜入了某个草丛,或是爬上了某棵松树。
  但是,作者在追忆完童年的江边后,“小松鼠”的出场何不是作者本人的代指?借小松鼠记起回家的路,来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极度思念之情。这里所谓的“找到回家的路”也许是真的在江边独坐、独行之后猛然记起回到故乡的路,也许这条路只是一条内心回归故乡之路。而联系前面一句,何不有种落叶归根之感,这就让人更能理解作者的思乡之情为何如此强烈了。
  诗歌到这里戛然而止,并没有交代作者是否回到了他的家乡,回到了他童年成长的地方。但是我们可以清楚感受到,作者对故乡实实在在的思念,这种思乡之情是在他一个人独处时更容易生发的,尤其是在这样一个地点,这样一个环境以及不再年轻的年纪,这种情感更是无法避免的。这样也就契合了这首诗所处的章节——“离群之思”。短短几行,字里行间都充溢着作者的思乡之情,那是离开家乡之后才感受到的,年纪越大,离开的时间越长,这种情感更加地深刻,也更加地强烈。
  “你在写些什么呀?”
  余理被身旁突然出现的声音吓了一跳,写作的思绪都被打断了。回头一看,是池昀。
  “读后感。”
  “什么的读后感呀?”
  “这个。”说着,余理把桌上的杂志递给池昀。
  “《独坐天江》?”
  “嗯。”
  “这里还有一个征文比赛呢!”
  “嗯?”
  不看不知道,一看,还真有个读书笔记的征文比赛。
  “奖励是三千块人民币呀!”池昀看着读书笔记惊叹着,“你该不会就是看中了这个丰厚的奖励才写的吧?”
  “不是啊。”
  “看来你这次写的还挺值得的,还愣着干嘛呀,投稿呀!”
  余理看着看着书的池昀,又看看桌子上摆着的读后感,心里思绪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