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大汉英才录
作者:空山耳朵      更新:2021-10-09 21:06      字数:2491
  十三.大汉英才录
  席卷天下,持续四年之久的黄巾起义被大汉朝廷军队和地方势力共同镇压,无从选择成为匪徒、离乡背井的百姓也在这最近的一年陆陆续续回到故乡田舍休憩耕作。
  颍川郡是青州民生恢复最为首屈一指的郡县,沃野千里,人杰地灵。
  青州境内的其他郡县的郡守与县令时常因为民丁时常因为土地暴动而被青州牧焦和劈头盖脸的一阵斥骂,要让一群尝过为贼甜头的暴民变成百依百顺、躬耕垄亩的,寻常百姓是何其难!
  然而,颍川郡却是花费不到一年时光就平定了百姓的情绪,让为战火所摧残的土地大有改善,接近承平时富庶的鱼米之乡。
  颍川郡守也不算是酒囊饭袋,但他也不是什么才华盖世的旷世奇才。颍川郡能够有今天这幅景象,其实全赖着倚山而建,坐落在城郊的颍川书院。
  颍川书院原本是颍川颖阴豪门荀氏的一座别庄,汉桓帝时期有“神君”之称的荀氏家主荀淑不愿将学识敝帚自珍,会同了当时与他同名清高有德的钟皓、韩韶等“颍川四长”合力创办颍川书院,没有门第之分,接收寒门豪门子弟入院授学,与荆州的鹿门学院并称为大汉的育才基地。
  自古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能够有一飞冲天,成为豪门的奔头,百姓们自是快速的稳定下来。
  没有高大的围墙,没有烫金的匾额,没有黄铜的兽面门环,低矮的围墙刷得雪白,一扉显然年深日久的木门开启着,正门的上方挂着一块黑漆红字木匾,上面书着大大的四个飞白字体:颍川书院,落款:水镜先生。字体遒劲有力,红与黑相映,红如鲜血,黑如夜空,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沉稳而凝重。
  以仁德忠孝,清正廉明为选才标准的颍川书院汇聚着大汉的青年才俊。书院内的博学鸿儒除了每周一次的讲经授课,其余时间学子们皆是自学。
  寒门子弟本就家贫,再加上没有世家子的百年底蕴,自身就算有再大的潜力,也是捉襟见肘,穷于应付。大多寒门士子在中途辍学,另起炉灶,不得不渐渐地泯然众人。
  经年累月下,颍川书院中寒门士子的求学人数在逐渐下降。由原先的寒门比豪门的十比一的数量比例转变为了一比十的倒置比例。
  可是留存下来了的寒门却没有因此意志消沉,萎靡不振。反而在书院中与豪门子弟分庭抗礼,平分秋色,不分上下!
  颍川书院此时的院长是“荀氏八龙”中慈明无双的六龙荀爽,起先因为他的坐镇,纷纷报团的寒门与豪门子弟互不相容的形势被他的威望所镇慑。有天资聪颖的刺头学子也尽是被他挑选出来去外地游学,留下的一些学子们因为荀爽的措施,不敢在书院造次。
  不过也不知是不是天意,荀爽在几月前被大将军何进征收为了侍中。现在在书院主持授课事宜的是名满天下的经学大儒郑玄和有伯夷、四皓节操的胡昭。
  郑玄的性子随和,只管治学讲经,对势成水火的两方学子没有像荀爽一样安抚镇压,反而放任自流,不管不顾。胡昭身为隐士,亦自是不争不抢,洁身自好,对外面年轻学子们的争吵不休只是付诸一笑。
  ……
  旷日持久的两方争斗从君子六艺到辩经说道渐渐蜕化为了好勇斗狠,疾首蹙额的郑玄和胡昭也不得不正视,特为两方学子设立规矩,只准辩论,不可动手。从此,两方学子的争斗摆在了台面上。
  中平六年三月二十日清晨,和煦的曦光倾洒向闭门谢客的颍川书院,清脆的石磬从书院内传来,早起耕作的庄稼汉子听见这声音也是见怪不怪了。
  “老刘,今天咱们寒门士子又要跟那些娇弱的世家子弟辩论了啊。”听见石磬的声音,在田间路上拔野草的老王头停了弯腰的身子,驻足说道。
  吧嗒吧嗒——
  老刘头坐在田垄上抽了几口旱烟,露出泛黄的板牙笑了笑说道:“也不是一次两次了,不过我们人少,嘴皮子恐怕是吵不过。”
  “怕甚,撸起袖子就是干,要不是这书院把门关了,我老头子也去参加一个。”令人微醺的夏风吹起白色髥须,老王头黝黑的脸庞浮现出跃跃欲试的神色。
  老王头卷起了衣袖,两只臂膀在老刘头面前摇了摇,便坐在了老刘头旁边。接着也不管三七二十一,拿了老刘头手上的旱烟就吧唧抽了起来。
  老刘头看着深思不要面皮的老王,这么多年了也不改这刚烈易怒的性子,真是没奈何。
  希望那个被老王救下,跟随老王一段时间的徐姓士子别这么刚,到头来搞得那两位难堪,下不来台就不好了,毕竟还是我的老朋友。不过闹闹也好,让天下来检验我“八俊”之一教导出来的弟子,刘祐狡黠一笑。
  看了一眼啅着烟枪老神自在的老王头,谁能想到以前清流中的英才王畅垂垂老矣还抢别人烟抽。
  “诶,老王你少咂几口,我就这点子存货了。”
  ……
  此刻,以徐庶为首的寒门士子与以陈群钟繇为首的豪门子弟火药味十足的分落在土筑高台两边,中间正是郑玄与胡昭两位大儒。
  郑玄说道:“今天的辩题是分封,郡县。”
  徐庶皱眉,引经据典可不是他的强项。躬身向郑玄一拜道:“学生可否自拟题目。”
  胡昭拉扯住郑玄的衣袖,面带微笑抢先一步回道:“可。”
  郑玄有点不解,不过也随胡昭,即是朋友,信他如信己。
  胡昭端坐,看着意气风发的徐庶以三尺剑作题,文武之道存乎一心,奇才力压陈群与钟繇等人,情不自禁地抚掌叹道:“善,徐庶徐元直可为我大汉金鳞子。”
  众人皆是哗然,胡昭对徐庶这样的称赞是完全意料之外的,身为众人与世无争的大才能够对徐庶这个寒门士子这样毫不吝惜评价,这不止是对徐庶的才华认可,也是对自己名节的一大赌博。若是徐庶与大多寒门士子一样泯然众人,那么胡昭的名声扫地也不过一瞬之间!
  听从董卓之令,来到颍川书院,混在世家子中间的李肃听到胡昭对意气风发的徐庶评价也是一惊。
  董卓那天交给了李肃自己一本布帛,上面写着密密麻麻的人名,笑称此乃大汉英才录,只要能够替他找到一两个人就饶了他之前的背主之罪,而且给他更大的权利和官位。
  李肃自认自己是一个势力之徒,既然主公能够不计前嫌,还要给自己加官进爵,自己当然是继续效忠董卓了。不过这大汉英才录实在是……真是神物,文臣列表一栏上,写着金鳞徐庶,要知道徐庶根本声名不显,金鳞的称呼也是今天才被胡昭点评出来的。
  李肃细思极恐,摸了摸怀中的布帛,还在就好。原本以为是董卓的涂鸦之作,却是不可思议的神异之物!
  手心出汗了的李肃实在是没想到董卓能够将如此看重自己,难道他就不怕自己以此为进身之阶,竟然这般相信自己!看着侃侃而谈,高台上以一当百的徐庶,能够在这样神鬼莫测、用人不疑的主公麾下效命,怎敢身怀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