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离间君臣
作者:
耕泽旭 更新:2021-10-08 19:15 字数:3573
凯亚真被凯岩的做法惊到了。没想到,凯岩父子为了能够保住自己地位,使出这么无耻的办法,若不撤军,一个个百姓都从城上纵身下来,那怎么能行?
回到天降城,召开会议!
凯亚说:“诸位,常言说:人至癞,则无畏。凯祚父子为了一己的私立,居然用这么下贱的办法,为自己做挡箭牌。真是无耻到极点。大家看看,如何能否有个两全之法!即使能够保全宁襄百姓,又能让凯祚父子投降。”
大家互相看看,杜家珍看看宋清,宋清点点头。这一切凯亚都看在眼中,便问:“你们俩有什么好办法?”
杜家珍说:“大王,我和宋清在想,请您直接领兵攻城。与李迩合围,一天之内,夺下宁襄。”宋清听完,也点点头。
凯亚微微的一笑:“下策也!”
范成说:“杜将军,大王若想攻城,刚才就攻了。何必又开会呢?大王刚才不是已经说了吗,要有个两全之美的办法啊!宁襄不同于别的城池,百年国都,一旦被毁,天下人的心就散了!”杜、宋二人止声。
凯亚说:“我看大家没主意,我出个策略,不知能不能行得通。我准备围而不打。”
杜家珍说:“大王,宁襄城一定是后备充足,需要围多长时间?”
凯亚说:“后备充足可不等于人心稳定。将宁襄城围住,不出一年,必然人心思动,一定有人想往城外跑,到时,人心一变,凯祚可就把握不住宁襄城了!”
大家一听,明白了。长时间的围住宁襄,老百姓一定会人心思变。人心一动,凯祚就必败无疑了。
这样的话,即能拿下中京,又不伤兵损将,无非是时间长一点,这也无所谓,在哪呆着,不是呆呢?
于是,大家同意,分别在宁襄的东西南北驻兵,将宁襄城围的如铁桶一样。
凯亚这一招果然奏效。这一围,比打的效果还好!百姓的心可就慌了。这在城中出也出不去,活活憋死人。
凯祚立刻做出动作,告诉宁襄城的百姓,城中粮食丰厚。十年之内享用不尽,不必惊慌!
话虽这么说,凯祚心里也没底儿啊!城中粮食早晚有坐吃山空的一天。还没等坐吃山空,城中民众必然会往城外跑。那时,又该如何?
凯祚叫来众人议事,大家没有一个人说话。为什么?见凯亚兵临城下,心存二意了。凯祚极其愤怒,大声怒骂:“你们的嘴只管吃饭吗?平时口若悬河,一个个计谋深远,今日一见凯亚的兵,都想去投降吗?不说话是为自己的富贵吗?好吧,既然如此,本王不用你们,你们都去投降吧!本王一人对抗凯亚又有何妨?”
说完,准备一拂袖子走人。这时,大殿中有一人发声:“大王,您真准备与凯亚玉石俱焚?”
凯祚回头一看,殿下一人出班站在众人之前,谁呢?博渊阁博士陈元尚。博渊阁是整理历代史料的地方,博士是整理史料的史馆,在朝中算是低微官职。陈元尚是博渊阁首席博士,所以,有资格参加朝会。
陈元尚的一席话,令在场的人无不惊讶,凯祚也是如此,凯祚站在哪看看陈元尚,没答话,还是下朝了。
陈元尚看着大王的背影,很失望的随大家走了。
黄昏时分,陈元尚正在博渊阁翻阅史料,一驾马车停在博渊阁门前,将陈元尚接入宫中。凯祚召见了陈元尚。
凯祚见到陈元尚后,便问:“你今日之言是一时的心盛之言,还是想为国为民有一番大作为?”
陈元尚说:“大王,陈元尚虽在博渊阁,但是,久闻凯亚、哈林等人祸乱天下,现在,朝中百官都持观望态度,皆为自己身后谋划,大王在此危机之时,当以大胜而震百官!”
凯祚点点头:“你说说有什么好方法?”
陈元尚想了想说:“凯亚现在围住中京,意欲困死咱们,惊扰百姓难安。久而久之,百官都觉得朝廷已经僵死之体。百姓觉得朝廷无所作为,大家都认为您将败于凯亚。所以,臣想,凯亚之所以不攻宁襄,是想不动一兵一卒夺下宁襄,这样得民心,顺天意。可以让他凯亚能够盛名百年。故而,凯亚才屯守宁襄。这也恰巧给了咱们时机,以咱们的屯粮,三年之内没有问题,所以,不出意料,凯亚半年之内不会攻城。兵法有云:兵者,久滞则怠。若是他在宁襄周围屯上半年,七万兵马早已经懈怠的没有了今日的勇猛。而我们则在半年内用重赏在京城内召一支强兵,趁他们懈怠之刻,以骑兵突袭,必大获全胜。可以振军民、臣工之心。”
凯祚在几个月里,天天是败报连连。若不是凯亚一时犯神经质,自己的太子也白搭里了。如今,听陈元尚这么一说,如打了针兴奋剂,两眼顿时放出异彩,神清气爽,久在心中郁结之气,瞬间消散。仿佛胸中清气上升、浊气下降一般。
凯祚激动的双手一击:“好!此事就交给你了。何柱已经殉国了。兵部总监军已经无人承担了。就由你来承担。”
陈元尚跪倒在地:“大王,臣不敢,臣乃一文臣,怎敢妄谈兵事。请大王另择良臣!”
凯祚叹了一口气:“唉,本王何处觅良将?你就是本王不可多得的股肱之臣。本王将兵部就交给你了。”
陈元尚说:“大王若信臣,那么,就由太子出任兵部首执,臣任次执,舍生辅助太子。”
凯祚不明白:“为何让太子做?”
陈元尚说:“太子乃国之储君,若为兵部首执,百官能从中品味出大王的决心。另外,太子为首执,以免有的臣工携兵投降!”凯岩觉得有理,同意。
其实,陈元尚留了一个小心眼,他久读史书,知道其中关窍,此刻手掌重兵,若是胜了,百官便会有人弹劾自己携兵自重。若败了,百官会让自己承担全部责任,上头没挡差的不行。有了太子这个挡箭牌,就可以让百官闭口了。
陈元尚想的对吗?就他所晓通的历史教训来看是对的。可是,结果却是相反。
至此,凯祚任命凯岩为兵部司兵总监军。陈元尚为兵部副监军,二人走马上任。陈元尚想不到,就因为他荐举了太子,没等到他大展拳脚之时,就命赴黄泉了。
陈元尚和太子凯岩着手挑选士兵。陈元尚的意思是挑选精兵一万名,结果,只挑出来六千人,陈元尚亲自开始训练士兵,陈元尚相信,凯亚在这半年内绝对不会攻城。而他会利用这半年的时间,好好的训练出一支能战之军。
凯亚围守宁襄,也不是一点不打,会在适当的时候,分从不同的方向扰对方,让对方在心理上产生恐惧感。
一日,杜家珍在进攻之时,从墙上飘下一个信封,杜家珍捡回来,上写:凯亚王子亲鉴。没有落款。
杜家珍收兵,亲自将信送往凯亚那里。
凯亚展开一看,上面写的很清楚,告诉凯亚,现在,凯祚在城中组织了一支劲旅,准备偷袭您,这支队伍只属于兵部,由太子凯岩担任兵部总监军,陈元尚为副总监军。并说明,陈元尚为实际操控人。请凯亚一定小心应付。
凯亚看完后,并未见落款,知道在凯祚内部有人心向自己,于是,为免外漏,将信烧掉。
依照凯亚的本性来想,他想会会这支新的精锐之师。但是,仔细考虑之后,他决定不用传统的攻战之术,要反其道而行之,不费一刀一枪。于是,找来范成商讨一番。
凯岩一直对输给凯亚耿耿于怀。心说:他是王子,我也是王子,凭什么输给他?既然,父王要我任兵部的总监军,那我就借助这个机会,为自己雪耻。
凯岩有心报仇,陈元尚想建立功业,两人一拍即合。
就在两人时刻准备大练兵的时候,民间传出四句儿歌:一根木条容易折,绑上铁条不会弯。松开绑绳做箸子,满桌佳肴随便翻。
大致的意思是说:一根木条容易折断,绑上一根铁条连弯都不会。如果,绑在一起,一根铁条和一根木条,就成了箸,箸就是筷子。一铁一木合作在一起,就能将满桌的佳肴翻个遍。
这是一首文理不通的诗歌,或者是儿歌,通俗浅显。但是,却大有深意。因为,大家都觉得,这里面是有所指的。木条就指陈元尚,铁条指太子凯岩。陈元尚在京城就是一个很普通的博士,但是,居然做了司兵副总监军,如今,又与太子绑在一起,太子被比喻成铁条,只要有太子这座山,谁还敢动这个陈元尚呢?如果,两人仰仗兵权再胡作非为,整个京城就好似一桌丰盛的佳肴,任他二人肆意索取。连大王也不会放在眼中。
凯岩和陈元尚当然听到了这首歌谣,但是,全没有当回事。凯祚当然也知道这件事,也没做打算。但是,一个人的到来,让凯祚变换了想法。
这个人就是匡锐。
匡群自从死于哈氏之手后,匡锐气的的牙都快咬碎了。后来,哈氏被灭,他欣喜不已。久在朝中,他看到了凯祚无能,面对战争,他束手无策,更看到了他的愚蠢。被哈氏玩于鼓掌之中,而不自知,事后,居然没有任何动作,真是一个无能之辈。
匡锐听说匡群死了以后,曾力主凯祚出兵攻打哈布,哈林。但是,被凯祚以兵力不足为由,给否了。说白了,他凯祚没有这点骨气。
现在,眼看凯亚兵临城下了,却迟迟不前,心中不免不满。也暗自唾弃凯亚有些优柔寡断。都到城门口了,居然,想让宁襄的士兵投降,未免太乐观了。
最近,见陈元尚与太子凯岩磨刀霍霍,匡锐令人拿着自己的匿名信,趁着双方对战之机,扔了下去,由杜家珍捡回,递给了凯亚。
匡锐不想这么看着凯祚肆意妄为。于是,他到了王山朗的家。此时,黄远已经过世,欧宇卿年纪大了,已经退了,名曰致仕。
王山朗一直关注着凯亚的动向,心中一直默默的祈祷凯亚能胜利。见匡锐来,知道有事,就将匡锐引进密室。
王山朗就问:“匡锐,你找我何事?是不是陈元尚的事?”
匡锐点点头:“咱们不能在让凯祚父子祸害宁襄了,我有一计,虽是险棋,值得一试。”二人耳语了几句,匡锐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