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116,风波起14之风承扬的辩解
作者:
历史搬运工 更新:2021-10-05 16:34 字数:2099
事实上,相对于文言白话孰优孰劣、《人生若只如初见》等话题的热议,普通民众对那些政治性话题,却颇有些,……
“和气生财!莫谈政治!莫谈国事!”
“就是!干嘛呀?!难道现在不好吗?一个个的都不知道珍惜!这些人真是吃饱了撑的没事干,瞎折腾!”
“而且,那些个王侯贵族,特别尤其是各诸侯国,又有哪个愿意自我消亡以成全他国?难不成,还要再经历一次‘战国’?然后再打上个几十年甚至上百年?!”
“再说了,我们难道就不考虑一下‘神国’、‘神使’吗?须知,我们现在的一切,可都是千年前,他们定下来的!虽然沉寂了千年,但我们真的敢违逆他们吗?”
——此言(据说是源自半官方的一个机构)一出,民众为之一惊,随即缄默。但是,半刻之后,却再次沸腾,比之前争议那些话题还要热烈:所有人,统统八卦讨论起“神国”、“神使”的话题!
然而,相对于普通民众,商人或者说是资本,却又是另一番言论:
“统一好啊!我支持!强烈支持!绝对支持!”
“就是!统一之后,各国之间的关税就会消失,人民也因此会享受更加物美价廉的商品!”
“统一之后,更可以聚宋唐明之海军、秦赵汉之骑兵、韩墨魏之利器,合诸国之人力、财富,西争于海,东并于陆,如此,我中华之地必将再拓,而我华夏一族亦将遍于世界!”
“将来之世界,必是我华夏之世界!”
......
“真真是‘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我只不过就是气愤王敬轩而已,也仅仅是说了点我作为一个小说家、想要重振小说家的话而已,最多再加上标点符号和中文拼音,而已嘛!你说你们一个个的,都是久负盛名的大才士,也都充满了社会责任感,你们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你说你们这么能说、能写,干嘛就不能多花点时间,多创作一些能更好地传播社会正能量的文章?为什么非要作死玩政治?你们要是想要作死玩政治你们就自己作死玩去,干嘛非要打着我的名头?!而且,我人微言轻,你说你们打着我的名头作甚?!”风承扬一个人在那里“义愤填膺”的嘀咕,“娘的,这可是政治啊!还是封建社会的政治啊!——这是要牺牲的节奏啊!还不流血?!——革命又不是请客吃饭?!”可是事情已经这样了,他又能如何呢?只好拿出纸和笔,进行自我辩解:
“前日手写《答王敬轩》一文,源于少年心性、争强好胜,且不堪王敬轩文字羞辱,故有此文。殊不料,竟引得诸公等多方大家纷纷著文刊登,竟有星星之火燎原之势,且已脱离单纯之学术争端,此非承扬本意,亦非承扬可控!承扬弱龄,年少无知,孔夫子曾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故,承扬,绝不敢涉足、妄谈政治!还望诸公明鉴。
在此特作以下解释:
第一,关于文言白话之争,承扬不才,私以为,首先要清楚,何谓文言文?何谓白话文?
何谓文言文?要分成如下几部分:文、言、文言、文、文言文。第一个‘文’字,通‘纹’,修饰之意,也可以表示‘美好(的)’意思;‘言’字,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所以‘文言’两字,就是修饰过的语言,即书面语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是以古口语,主要是以上古商周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也包括后来仿古作品中的语言;而最后一个‘文’字,则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所以,‘文言文’,顾名思义,就是用‘文言’这种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模仿它的作品。当然,‘文言文’也是指‘美好的语言文章’。
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使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是因为在古代,纸还没有得到普及,所以文书的载体(不管是金属、竹简,还是丝帛),加之字体(金文、篆书)的缘故,都要求文字务必简洁。比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白话文就是‘吃饭了吗?’连标点带文字,需要写,其实是刻,5个;而用文言文,却仅仅是两个‘饭否’,工作量大大减少。而且更重要的是,在远古时代,文言文与口语的差异,是微乎其微的,所以‘饭否’这种形式,大家都懂。但随着历史的变迁,口语的变化却是非常的大,而文言文却保持相近的格式。这就导致文言和口语的差别越来越大,以致我们现在必须经过一定的训练才能看懂文言文。——无疑,这会耗费我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仅如此,这种情况——在古代尤为明显——会造成许多贫民乃至底层民众成为事实上的文盲。因为文言文对于他们来说,拆开来看,每个字他们都可能认识,但是组合在一起之后,尤其是没有句读(标点符号)的情况下,他们就不知道这句话、这篇文章是什么意思了!——这自然是弊。
然而,也正是因为文言文的这种古今相近的格式,才使得现在的我们——经过训练之后——可以毫不费力的看懂古代的文章。而且,我们还要承认一件事,就是虽然从古到今都在普及推广雅音,但现实却是,各地依旧存在不同的方言。所以这种情况下如果用白话文,甚至会因此而导致这样一种情况:同样的字词却是相反的意思,比如‘我知不道’,在有的地方,它的意思是‘我不知道’;而在有的地方,甚至仅仅是和此地相近的地方,却变成了‘我知道’的意思!而文言文,却不会出现这种情况。文言文凭借自己固定的格式,从而让不同语言使用者毫不费力的进行‘笔谈’!——无疑,这自然是利。
所以,二者各有所长,不能偏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