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之炮灰一家的幸福生活 第97节
作者:
公子葭 更新:2021-09-11 01:33 字数:4257
手里拿着烟斗的老头被儿子这大逆不道的一句话吓了一跳,烟丝都差点抖出来。
“你说什么胡话呢!”
青年站起身来,扶着桌角的手都在抖,但是说的话却一句比一句吓人。
“爸,我不能不去上学啊!本来你给我说好的工农兵大学现在不办了,我要不去上学,你这个支书的位子到时候是要给谁?咱家要是没了这个,往后在村子里怎么待下去?爸,你帮帮我,给我换个知青的成绩吧!不要多好,就那个叫杨向党的就行!”
老头一巴掌拍到桌子上,青年害怕的浑身发抖也寸土不让。
他不能没学上,他都在农村待了多少年了,要是还不能给自己改个命,往后真要当一辈子的泥腿子不成?
老头看着执拗的儿子,心里却是在滴溜溜的转。
儿女都是追来的债,他再看不上小儿子的游手好闲,也不得不承认小儿子说的对。旧社会考个科举就是鲤鱼跃龙门,现在的高考不说是跃龙门了,那也是青云道。大儿子现在好好的当着个大队长,吃喝不愁。小儿子虽然学习不行,但胜在嘴巴甜,说不好真有个运气。
还有家里的二女儿,虽然嘴巴刁,但好歹也混过初中嘞。
老头思来想去,把烟斗磕在桌子上。
“你让我好好想想。”
第96章 通知书(一) (一更)
高考的志愿是早就填报了的, 乐宛上辈子虽然学校也不错,但这辈子说什么也想体会一下top2的快乐,所以志愿报的很让人心惊胆战。
乐祖那边军校是十拿九稳, 许向国作为现役军人, 跟乐祖报了同一所学校。
乐果和乐梵的志愿相对来讲也不差, top2对她俩来说有点冒险, 但除了这两所学校,其他的学校都可以一试。
这头高考过后的休息时间还没有过完, 乐宛就开始行动起来。
怎么说她也是有点工作狂的人,这两年本职工作做的真的太少了, 她这次参加高考, 过后梧市这边的工作就得辞掉。毕竟两边距离远, 不管是印刷厂还是报社,都不能兼顾了。
不过, 在卸下报社的职务之前, 她还想要做最后一件事。
乐宛同许爷爷打了一通长长的电话,挂下电话的时候心里也放下不少。
等到一月底,录取通知书已经开始陆续发放的时候, 各家的收音机里开始播放最新的消息。
“为了进一步管理好此次高考的成绩, 教育部门决定,将本次高考中取得成绩的同学姓名和籍贯登在各省省报上。请各位同学记得查看……”
其实, 这点手段可以起作用,但对于一些地方也许并没有那么起效。
许爷爷这么做,也是在自己能争取的范围内尽了最大努力。
******
另一边,满心打算为儿女铺路的老支书扣留了知青们的通知书。
老支书杨德全拎着烟斗,心里满是得意。
他管着的这个公社不得了,一下子考上了七个大学生。
他也没有非要把这七个全占了, 而是满心打算谋个三个通知书就行,毕竟自己儿子女儿就占了俩,还有一个卖出去能得个几百块钱……
杨德全不听广播,就算听了他也不放心上。
登在省报上又如何,这些人在乡下本来就难看到报纸,就算看到了来找自己,那还不兴有个重名的?
只要通知书在自己手里,这些人就翻不出浪来。
杨德全跟摸宝贝一样颤巍巍把手里的七封通知书摸来摸去。
小儿子说的不错,里头考的最好的就是杨向党,考到了京市的农业大学。剩下的几个也都不赖,最差也是省城的师范。
杨德全挑了一遍,到底是心有不甘,给儿子挑了最好的京市农大。
他不是不知道进京上学容易暴露,毕竟儿子这次所有科目加起来也就考了个一百来分。基础太差,上了大学不还是要上学?要是儿子成绩不好到时候说不准要被揪出来的!
但是杨德全不服气啊,他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过了大半辈子,怎就后人里没个能读书的来改换改换自家的门庭?
杨向党这小子,明明没了爹娘,怎还能考这么好?
杨德全挑了三封通知书出来,剩下的四封发下去。心里想着怎么把最后一封给卖出去,好拿了钱去活动一下把家里两个小的名字换了。
这件事得隐秘点做,就算是村里也不叫人知道,反正通知书又没人瞅见,他说自己儿子女儿考上了,谁还能说一句不是?
杨德全正美呢,还不到半晌,呼啦啦就来了一群知青,最前头的就是杨向党。
只见他穿着破了洞的棉衣,里面结成一团的棉絮隐约可见,脸色泛着一点红,显然是气急了。
一群年轻人把杨德全围了个彻底,看上去颇为唬人。
杨德全砸吧着烟斗,半点没把眼前这群姑娘小子放在眼里。
“支书,杨向党的通知书没下来吗?”
“不可能啊,向党是我们里面成绩最好的,没道理王妙妙都考上了,向党还没考上吧。”
一群人叽叽喳喳,倒是没有敢上来就语气不好,毕竟杨德全是这里的支书,卡着这些知青们的方方面面。
杨德全半点不慌,对着已经面色不好看的杨向党说道:“三娃子,你报的哪个学校?”
杨向党说起来也是杨德全的本家,七拐八拐的,也算他一个长辈。杨向党自然不好顶嘴,答道:“京市农业大学。”
填报志愿的时候有的人互相商量了,但多数的人都是自己闷着头报的,毕竟水平参差不齐,说出来也影响别人。万一碰上一两个心胸狭窄的,再影响了考试成绩也不美。
杨向党更是如此,他成绩好,跟别人不是一个档次的,所以志愿也是自己想了想就报上去,谁也没说。
这时候杨德全把志愿拉出来说事,周围的知青们都滞了一下。
京市的大学肯定是一堆人抢,所以他们都不怎么敢报。但转念一想,就算是京市的大学,以杨向党的成绩,未必就没有可能啊。
他是这一批里成绩最好的,也是刚下学没到两年,知识点都记得牢固,比起其他人好了不是一星半点。而且他还乐于助人,帮助大家一块复习。刚考完那会儿对答案,大家都感谢他来着。说是不出意外,今年公社里能考上好几个。
杨德全把周围这群娃娃的脸色都看在眼里,沉吟了一会儿才说道:“三娃子,按理说我不该这么浇你冷水,毕竟你是咱村最争气的一个,成绩也好。但是你想啊,别人报的正正好,所以就考上了。你报的那么高,人家京市的学校能那么好上?说不准就是差那么一分两分的。要么就是你考场上失误了,反正通知书是不会造假的,我就没见着你的通知书。”
杨向党:“不可能!我对过答案的!我没有失误!”
杨德全抹了一把脸:“那就是你没够上人家学校,今年那么多的学生娃娃,谁知道人家分数多高嘞。”
杨向党不愿意相信,不论是考试还是对答案,他都胸有成竹。就算是作文他都是按照自己的记忆一字一字默写出来找老师估分,公社的老师说了,他今年指定能走。
他是这样认为,但周围的知青们显然已经被这样的说辞给糊弄住了,想想也是,又没个分数线,那谁知道自己够没够上?说不好就是差那么一分两分的运道。
那也怪不得别人,只能怪自己志愿没报好。
杨德全面无表情,心里却嗤之以鼻,一群乳臭未干的小年轻,还能翻出什么浪来?他就算是态度再差点都行,他们也不能拿自己怎么办。但是杨德全不这样干,他当支书跟别人不一样。
别人明面上捞好处,给自己家里人分派轻省活,只要不是过分的很,大家都不好撕破脸说什么。但与此同时,这些人的风评一般都不会太好,要是遇到什么事情,大家也都是看在这些人的地位上不吭声。
但是杨德全不,他也给家里人安排,但是却交待大儿子当了大队长也要勤恳,分派干活的时候自己也是争在最前头。家里的大儿媳妇也被交代不能依仗着男人作妖,只能老老实实的下地干活,不能指望少干活。
平日里说话做事杨德全也是和和气气的,半点没有仗势欺人的意思。
现在好处不就来了?
他一说话,就把这一群小年轻带进沟里去了。纷纷觉得是不是杨向党错误估计了自己的水平,报的学校太高了够不上。
就连杨向党自己,都从刚开始的怀疑变得越来越颓丧,难道真的是自己错误估计了自己的成绩水平?是啊,全国那么多的学生,那么多参加考试的人,中间卧虎藏龙的就不少吧,自己就在这小小的村庄里生活,看不见外面的天地,自然不知道天有多广,地有多大。
看着刚才还气势汹汹的杨向党一行人,现在都垂头丧气的离开了,杨德全心里的得意劲儿啊,别提了。
成绩好又有什么用,没那个运道!
杨德全哼着歌,心里盘算着自己接下来要怎么做。
这次事情定下来的太晚,要是高考前就知道自家那个不争气的考不上,他就干脆早点准备起来了。
不过现在也不晚。
杨德全当天晚上提了两兜子的鲜货,带上几条烟,另外买了两瓶酒,悄悄提着去了一趟城里。
他再能耐也不能把通知书上的名字换了啊,好在杨向党跟自家是一个姓,自己托关系找人把儿子女儿的名字改了,对村里不说,谁又能知道?
女儿的事情难办一点,毕竟她就压根没去考试,用别人的通知书去上学的话免不了村里人说闲话。杨德全索性不打算让儿子闺女这几年回家了,对外就说两个小的被家里的亲戚安排了外地的工作。
杨德全看的开,就那一年两年回家团聚一下的指什么用?还是得有一个好前程。
没多久,杨德全就迈着八字步回了家。
妥了!
现在改个名字没有那么难,更不要说他还送了那么多东西。
就在杨德全满心欢喜,以为自己家终于有了两个大学生,要改换门庭了的时候,公安上门了。
明晃晃的手铐铐在手上的时候,杨德全还没有反应过来。
等到反应过来的时候,他已经被按在了炕头上了,双手背在身后,几个公安围着他家,手上举了张纸,明明白白的说了要搜一搜他家里。
杨德全目眦尽裂,他哪里经得起搜!
闺女儿子那两封通知书还压在箱子底下呢!
第97章 通知书(二) (一更)
杨德全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为什么会栽, 为了不叫旁人知道,他连家里人都没说!打算的就是落定了之后再告诉小儿子和女儿。
公安甩着手里的通知函,一脸的严肃:“从上周开始我们就蹲着户籍处, 时刻关注着改名字, 你倒是敢顶风作案。”
这还要从半个月之前说起。
乐宛左思右想, 这个时候毕竟受限于时代因素, 能采用的防作弊手段也不多。
能把手插进考场去作弊的,背景肯定深厚, 乐宛也帮不上什么忙。能帮上的也就是冒领通知书这种的。
作为高考恢复之后的第一届,从正式的下发消息到高考结束, 一共也就是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就算是有些动心思的人, 也不会留出时间给他们做手脚, 大多都是临时起意。
那从管户籍的地方来卡改名也许会是一个方法。
于是乐宛就在《梧市早报》上写了一篇文章,内容就是下乡的知青考上了大学, 但是被人冒领了通知书。对方拿了知青的通知书并且找人改了名字就去上大学了。
内容虽然是编纂的, 但是事情却是真实的。
这一篇文章迅速的在梧市传开,当即就有人去找知青办问,发生这种事情可怎么办?这第一次高考, 年龄条件都放的很宽松, 报考的人也多。多少人白天上工晚上点灯熬油,这好不容易考出一个大学生, 还能叫人给顶替了?
知青办也不知道报纸上那则消息的来源,但也不敢给家长们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