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 用间篇
作者:华杉      更新:2021-09-07 03:26      字数:13044
  03
  用间篇
  一单元 间谍的使用方法
  整部《孙子兵法》的价值观,就是“用仁义,使权变”。在学习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仁义是本,权变是末。往往人们容易以为权变、诡道是兵法的核心,那就学不好兵法了。
  18 用间谍的成本是最低的
  原文
  孙子曰: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人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注释
  1 爱爵禄百金:吝啬爵禄和金钱。
  2 不可象于事:象,类比。不能用相似事物推测敌情。
  译文
  孙子说:凡兴兵十万千里征战的,百姓的耗费、公室的开支,每天要花费千金,全国上下动荡不安,(运输军需物资的队伍)疲惫于道路,因而不能从事耕作的有七十万家。(战争双方)相持数年,是为了一时之胜,如果吝啬爵禄和金钱(不重用间谍),以致不能了解敌人情况(而遭受失败),那就太不仁了。这样的将领不是良将,不是国君的辅佐,不是能胜利的主帅。所以明君贤将,其动辄战胜敌人,成功超出众人者,就在于事先了解情况。要想事先了解情况,不可占卜问鬼神;不能用相似的事情推测(凶吉);不能用日月星辰的度数去验证(敌情),一定要从了解敌情的人口中去获得。
  历史故事
  刘邦的离间计
  楚汉相争期间,刘邦想除去项羽智囊团里的重要人物范增。刘邦的谋士陈平出面,用了四万两黄金买通项羽手下将领,散布谣言,说范增、钟离昧等人对项羽的封赏不满。项羽本来就不大方,他虽然没有完全相信谣言,但已有了疑心。
  之后,在与楚军和谈的时候,陈平又故意贬低项羽的使者,让对方误以为原因出在范增身上。使者回报项羽,项羽大怒,就把范增撵走了。
  范增
  秦末谋士。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士,被项羽尊为“亚父”。范增好出奇计,他一直力主除掉刘邦,却不被项羽采纳,最终遭项羽猜忌,辞官回乡,病死途中。
  华杉详解
  关于战争的耗费,孙子在第二篇《作战篇》里就详细反复地强调过,这里是再一次强调。我们可以看到,孙子的价值观就是对战争的耗费、胜利的代价看得非常谨慎,不像有些人喜欢喊“不惜一切代价”,那是空话。任何事情都有代价,做事最重要的计算就是计算代价,有利则行,无利则止。
  既然战争的耗费这么大,那舍不得在间谍工作上花钱——孙子对这种行为的批判,就是“不仁之至也”。因为这是不体恤国家、不体恤人民的行为。
  楚汉相争时,刘邦是最舍得花钱的。楚汉战争到了最激烈的时刻,刘邦被项羽围困在荥阳城内达一年之久,并被断绝了外援和粮草通道。陈平献计,让刘邦从仓库中拨出四万斤黄金,买通楚军的一些将领,施离间计,让项羽疏远了钟离昧,撵走了范增。最终刘邦得以突围而去。
  白登之围,刘邦被匈奴单于冒顿包围,还是陈平用计,重金贿赂冒顿单于的阏氏(对匈奴王后的称呼),让冒顿放刘邦回去。
  项羽在花钱的价值观上和刘邦相反。韩信评论项羽时,说得很形象:“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是指项王待人很好,但等到有的人立下战功,该加官晋爵时,他又舍不得给,这就是妇人的仁慈。
  凡是能靠花钱解决的,就不算难事,在间谍上多花钱,其实是最节省的方法。因为打一场旷日持久的仗,日费千金,七十万家的财力为之枯竭。给间谍的钱再多,能多过这七十万家吗?项羽每一天都花了七十万家的钱,他不心疼,反而心疼给间谍的爵禄赏赐,不花钱去了解敌情、离间敌人,所以他是不仁到了极致了。
  这个道理说起来似乎很简单,但真到要我们花钱时,就非常难了。难在哪儿呢?这难在心态上。我们自己想一想,或者问问父母:花钱时,有没有下面这些心态。
  心态一:每天花的大钱,习惯了,预算外的小钱却刺眼得不得了,心疼得不行。
  每天七十万家在花钱,一家一块钱也是七十万,但这钱每天都在花,项羽就习以为常了。可如果额外要赏钱,他就受不了。
  心态二:算别人的账,不算自己的账。
  项羽在处理这问题的时候,不是算自己花了七十万家多少钱,而是算别人的账:“你凭什么拿我这么多钱?你值吗?你配吗?”然后心里就不服气了,不平衡了,不愿意了。项羽就是觉得属下都是跟他混饭吃的,怎么还要额外赏赐呢?
  心态三:我怎么知道给他钱是对的呢?可能给了却没价值,甚至给错了!
  比如要买通敌将,钱给了,人却没买通,他吃里爬外;比如要施离间计,却反而中了别人的反间计。那不是花钱买倒霉吗?
  这种心态很普遍,听上去似乎也有道理,可这种想法有些没出息。身为将领,本来就要考虑失败的风险。如果什么事都能靠花钱解决,那打胜仗岂不是太简单了?比谁花钱多就是了。
  心态四:要把钱花在刀刃上。
  我们怎么知道哪些事是“刀刃”呢?只有花钱的面足够广,才能提高钱花到刀刃上的概率。只有多在间谍工作上花钱,买通一个间谍的概率才会大,而一旦买通了一个人,就百倍千倍万倍地赚回来了。
  买通了间谍,就了解了敌情,所以明君贤将能战胜敌人,就在于事先了解情况。怎么了解?不问鬼神,就事论事,不做类比,不搞封建迷信,“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名家注解
  用间
  曹操注:“战者必用间谍,以知敌情之实也。”
  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
  梅尧臣注:“主不妄动,动必胜人;将不苟功,功必出众。所以者何也?在预知敌情也。”
  不可象于事
  杜牧注:“象者,类也。言不可以他事比类而求。”
  19 因间、内间、反间
  原文
  故用间有五: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谓神纪,人君之宝也。因间者,因其乡人而用之。内间者,因其官人而用之。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
  注释
  1 莫知其道:使敌人不知道怎样泄露了军情。
  2 神纪:神妙的道理。
  3 人君之宝:君主的法宝。
  译文
  使用间谍有五种类型:因间、内间、反间、死间、生间。五种间谍一起使用,敌人不知道消息是从哪儿泄露的,这就是神妙的道理、国君的法宝。因间,是诱使敌方乡人做间谍;内间,是利用敌方官吏做间谍;反间,是诱使敌方间谍为我所用。
  历史故事
  祖逖屡破赵军
  祖逖家本是北方大族,当时五胡乱华,祖逖随家人南渡,避难到东晋,因此常怀恢复中原之志。他生性豁达,轻财仗义,又发奋读书,文武双全。祖逖还很护短,为了自己的手下人,他可以什么“原则”都不管。他手下宾客众多,也不乏鸡鸣狗盗之徒。
  后来,祖逖担任豫州刺史。豫州是东晋与后赵两国边境,经常发生战争,许多当地豪族就建坞(小城堡)自保。这些坞主多有亲人在后赵做人质,不得不讨好后赵。祖逖对他们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由他们两面讨好;还对他们恩礼有加,让他们提供情报。而且为了向后赵显示这些坞主和他没有联系,他还时不时假装去攻打一回。他这样替坞主“着想”,让坞主们对他非常感恩戴德,后赵有什么风吹草动,都来汇报。祖逖能收复河南大片土地,这是很重要的因素。
  祖逖
  东晋军事家。祖逖年少时就仗义疏财、不拘小节,受到乡人敬重。西晋八王之乱时,他受到各方重视,先后效力于三位争夺皇权的藩王。西晋灭亡后,他率众南下,继续为将,一生致力北伐,收复家园。
  华杉详解
  孙子介绍了五种间谍的使用方法,下面来一一分析。
  1.因间
  因间就是诱使敌国乡人做间谍,不过这个“乡人”有特别解释。郭化若将军认为,乡人是春秋时对官乡大夫的略称,齐国叫“乡良人”,宋国叫“乡正”。《周礼·乡大夫》说,乡大夫的级别介于司徒和乡吏之间。
  郭将军的解释有一定价值,因为要做间谍,总要有点儿身份,管点儿事,才能提供有价值的情报。
  故事里的祖逖就是善用乡人的例子。祖逖手下宾客众多,扬州灾荒时,有的宾客出去劫掠富户,被官府捉拿,他利用自己势力把人放出来。于是大家都觉得跟着祖逖干,死而无憾。
  不过,像祖逖这样“上对下恩义相结,下对上人身依附”的模式,只能做豪强,做不了天子,也做不了国家柱石。如果天子、宰相是连违法乱纪的人都包庇,用纵容属下贪腐来换取他们的忠诚,那国家非败亡不可。所以祖逖后来受朝廷猜忌,忧愤而死,也有他自身的原因。
  2.内间
  内间,是利用敌方的官吏。
  杜牧说,有七种人可以发展为内间:敌方的官吏,本来贤达,但犯了错误,前程受影响的;被处以刑罚、心怀怨恨的,或者父亲受刑影响子孙前途的;有宠妾、情妇或有特殊爱好又贪财的;对自己地位不满的;不得志、才能得不到发挥的;希望己方失败自己才有机会的;反复无常、常持异心的——这些人都可发展成内间。
  内间的案例太多了,专门写一本书都写不完。
  比如孙子本人就吃过内间的亏。吴国夫差将越王勾践五千残兵败将包围在会稽山,眼看越国就要亡国了。伍子胥、孙子都劝吴王不给他机会,彻底消灭越国。勾践就用金钱美女去行贿吴王的另一个重臣伯噽,伯噽就全力帮越国了。
  前文李世民灭窦建德的虎牢关之战,也有内间的作用。
  李世民包围了王世充,窦建德来救。李世民抢先占了虎牢关,窦建德攻不进去,属下就跟窦建德建议,不要硬打虎牢关,不如去夺取河东土地,围魏救赵。李世民最怕的就是窦建德不来跟他打,结果王世充无意中帮了他。王世充怕窦建德不救他,就私下送金银珠宝利诱窦建德的各个将领,让他们劝窦建德别走。最终,窦建德被李世民拖死在虎牢关下,送到长安斩了。窦建德的大将们做了王世充的内间,害了自己,害了窦建德,也害了王世充。
  所以领导者也很痛苦,人人都对他进言,他怎么分辨哪个是间谍的意见呢?何况有些内间并不想叛国,他只是嫉妒有能力的人,或者想表达一点儿与众不同的见解,无意中就被敌人利用了。
  比如鸿门宴上,刘邦得以逃生,关键是买通了项羽的亲叔父项伯。项伯想害项羽吗?不想。项伯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做了刘邦的内间吗?不知道。他只是好心办了坏事。
  不过要小心,我要用对方当内间,对方也会演戏给我看。周瑜打黄盖,就是打给曹操看的。曹操认为黄盖心怀怨恨,真心来降,不加防备,结果就被黄盖火烧赤壁了。
  3.反间
  反间,就是诱使敌方间谍为我所用。怎么诱他呢,杜牧说有两种方式,要么多多贿赂,让他更愿意跟我干;要么假装不知道,故意演些假戏给他看,让他回去误导他的主君。
  刘邦离间项羽和范增,就是双管齐下。他先是买通项羽手下将领散布谣言,又故意误导项羽使者。最后项羽大怒,把范增撵走了。
  这计策听上去很简单,但项羽居然会上当。为什么呢?一是对谣言做了很充分的铺垫;二是项羽对属下本身就不够慷慨,所以他自己心里就有鬼,就不踏实,就认为任何人都可能为了高官厚禄背叛他。
  而刘邦自己也中过反间计,就是白登之围。他被冒顿单于误导,结果四十万大军被包围,靠陈平买通了冒顿的妻子,才议和得归。
  从上面这些例子,可以看到:熟读兵法也做不到不中计,因为每一次情况都不一样,都有各种可能。我们学习“用间”,重点不是学怎么用间谍,而是要了解中计者的心理,防止自己在类似情况下上当受骗。
  名家注解
  因间者,因其乡人而用之
  梅尧臣注:“因其国人,利而使之。”
  内间者,因其官人而用之
  杜牧说:“如此之官,皆可潜通问遗,厚贶金帛而结之,因求其国中之情,察其谋我之事,复问其君臣,使不和同也。”
  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
  杜牧曰:“敌有间来窥我,我必先知之。或厚赂诱之,反为我用,或佯为不觉,示以伪情而纵之,则敌人之间反为我所用也。”
  20 生间和死间
  原文
  死间者,为诳事于外,令吾间知之,而传于敌间也。生间者,反报也。
  注释
  1 反报:反同“返”。返回国内报告敌情。
  译文
  死间,是先故意散布虚假情况,让我方间谍知道后,传给敌方;生间,是能活着回报敌情的间谍。
  历史故事
  郑武公伐胡国
  郑武公在位时,正是郑国积蓄国力的时候。他想扩展疆域,就问大臣该怎么办。有大臣说,可以攻打胡国,结果惹得郑武公大怒。原来这之前,他已经让自己儿子和胡国女子成亲,还说两国是兄弟之国。
  胡国国君听说这件事后,非常感动,就没防备郑国。没想到这只是郑武公麻痹他的计划。很快,郑武公就起兵灭了胡国。
  郑武公
  春秋时期郑国第二任国君。郑武公是周幽王的堂弟,周幽王被犬戎杀死,他护送周幽王的儿子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郑武公在位时,尊重周室,致力东扩,使郑国逐渐强盛,为儿子郑庄公的小霸地位奠定基础。
  华杉详解
  4.死间
  死间是最悲惨的了,被派出去的时候,就已经被自己人出卖了。
  什么叫死间呢?就是传递一些假消息给自己的间谍或使者,让他带给敌人。间谍不知道自己掌握的消息是假的,于是,一、不可能泄密;二、更能得到敌人信任;三、他也不知道保护自己。所以当真相败露的时候,他一定会被敌人杀死。这就叫死间。
  最著名的死间就是前文的郦食其了。刘邦派他去说降齐国,他凭三寸不烂之舌,真把齐王给说服了,而且他还向齐王保证,说我要是骗你,你把我烹了。结果韩信不愿意被一个耍嘴皮子的书生抢了功劳,直接发兵攻打不设防的齐国。郦食其就稀里糊涂成了死间,被齐王煮了,齐国也被韩信所灭。
  郑武公的故事里,那个说伐胡的大臣,判断是对的,但可悲的是,他不知道主公问这话的目的,就是找一个死间。北宋和西夏作战时,还有一个死间的例子。北宋派一个假僧人吞蜡丸入西夏,僧人被抓住拷问,招供肚子里有蜡丸。取出来一看,蜡丸里是给西夏谋臣的密信,西夏就把那谋臣杀了,假和尚当然也得死。
  5.生间
  死间是一去不复回;生间相反,是活着回来汇报的。
  南北朝时期,东魏西魏争战。西魏的宇文泰派达奚武侦察东魏的军营。达奚武带领三名骑兵,穿着敌人衣服,经过东魏的各军营,好像夜间警戒一样。遇到有不遵守法令的士兵,他还拿鞭子抽打。然后,达奚武把敌军的情况都了解全了,回来禀告了宇文泰。
  名家注解
  生间者,反报也
  杜牧注:“往来相通报也。生间者,必取内明外愚、形劣心壮、矫捷劲勇、闲于鄙事、能忍饥寒垢耻者为之。”
  二单元 用间谍的作用
  孙子强调间谍的重要:得到什么人,都不如得到对方的人。而得到对方的人,还要得到对的人,以有大智慧的人做间谍,必成大功。这是用兵的关键,整个军队都要依靠间谍情报来决定行动。
  21 使用间谍者皆是仁义
  原文
  故三军之事,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非圣智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微哉!微哉!无所不用间也。
  注释
  1 间之实:间谍的真实情报。
  译文
  所以军队人事中,没有比间谍再亲信的,奖赏没有比间谍更优厚的,事情没有比用间谍更机密的。不是才智过人的,不能使用间谍;不是仁慈慷慨的,也不能使用间谍;不是用心巧妙的,不能取得真实的情报。微妙哇!微妙哇!真是无处不可使用间谍呀!
  历史故事
  谋士陈平
  陈平是刘邦的谋士,经常给刘邦做间谍工作。据说陈平的人品不太好,最著名的传言就是“盗嫂受金”,就是指他哥哥对他特别好,他却跟嫂嫂私通。另外,他还收受下属贿赂。刘邦责问他时,他很坦然地承认自己没钱,没钱就办不了事,所以才受贿。很多人都看不上这样的陈平,可刘邦却很信任他,常常把最机密的谍报工作交给他。
  陈平年轻时,还有一件事迹:每年社祭,乡亲们都愿意陈平做社庙里的社宰,主持祭社神,为大家分肉。因为他把肉一块块分得十分均匀,父老乡亲们纷纷赞扬他说:“善!小陈宰肉宰得太好了!”陈平感慨地说:“嗟乎!使我能宰天下,亦如是肉也!”意思是说,假使我陈平能有机会治理天下,也能像分肉一样恰当、称职。
  陈平不仅为刘邦六出奇计,夺取天下,而且在刘邦死后,他还能保全自己。吕后死后,他在诛除诸吕、匡扶汉室的过程中,都立下安邦定国之功,最终成为汉朝宰相。
  陈平
  西汉开国功臣之一。秦末农民起义时,旧的六国纷纷独立。陈平最初为魏王咎效力,后来转投项羽,最终降汉。陈平先后参加了楚汉战争和平定异姓王的叛乱,他的计谋对刘邦夺取天下起了重要作用。
  华杉详解
  间谍收集的情报对军队来说至关重要,那么间谍的地位和使用间谍要有什么要求呢?孙子的这段话就在解答这两个问题。
  “故三军之事,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这就是间谍的重要性。
  因为每一个派出去的间谍,都可能被对方发展为反间。如果不是亲自领导,重重赏赐,间谍反而可能出卖我方军情了。所以三军将士都亲,但间谍最亲。
  因为收买间谍,一是在买天下,二是在买自己的生命。所以要肯在间谍工作上花钱,花再大的钱,都是小钱。楚汉相争,刘邦被项羽包围,陈平申请说:“愿出黄金四万金,间楚君臣。”刘邦都不问计划,马上给钱。
  因为间谍工作是地下工作,秘密工作,所以没有比间谍更秘密的事。就像陈平要买通项羽手下,散布谣言,如果事机不密,那就害死自己了。
  间谍既然如此重要,则“非圣智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
  陈平专给刘邦做间谍工作,他是不是圣智之人呢?他做谍报用了哪些人,怎么用,史籍没有记载,但通过他分猪肉的轶事,就可见一斑。陈平分猪肉的本事,就是平衡各方利益,调动各方积极性,协调各方关系——这就是做宰相的本事。
  他既然能与人心心相印,又能不吝啬赏赐,还能果断无疑,那他的胸怀、人格、情义、慷慨、洞察力和决断力必然是让人服气的。让人除了踏踏实实、死心塌地跟他干之外,不做他想!所以陈平虽然出的都是“诡道”,但他却是一位仁者,因为仁义就是一种领导力。
  所以孙子发出感慨:“微哉微哉,无所不用间也。”在前文中,孙子只有在讲奇正转化的时候,才发过类似的感慨,可见孙子把间谍工作看得多么重要。
  第一点微妙,是使用间谍的人对间谍,既要推心置腹,恩义相结,又不能过分信任。这推心置腹和不能信任之间的关系,太微妙了。第二点微妙,是间者回来汇报,他说的是不是实情?或者他以为是实,而实际是敌人制造的来骗他的假象?对这些信息的思考选择,也十分微妙。
  因为实在太微妙了,所以刘邦这样的用间大师,在白登之围里还是上了冒顿的当。是冒顿的计谋太巧妙了吗?未必。冒顿的骗术是教科书式的,任何一本兵法上都能找到,非常简单,甚至有些拙劣。那为什么刘邦没看穿呢?因为冒顿制造的假象符合他的期望,因为他贪图击破匈奴的功利。
  有所期待,有所贪心,就容易上当——这一点我们都需要谨记。
  名家注解
  故三军之事,莫亲于间
  张预注:“三军之士,然皆亲抚,独于间者以腹心相委,是最为亲密也。”
  事莫密于间
  杜佑注:“间事不密,则为己害。”
  非圣智不能用间
  杜牧注:“先量间者之性,诚实多智,然后可用之。厚貌深情,险于山川,非圣人莫能之。”
  非仁义不能使间
  陈皞注:“仁者有恩及人,义者得宜而制事。主将者,既能仁结而义使,则间者尽心而觇察,乐为我用也。”
  22 用间能办成大事
  原文
  间事未发,而先闻者,间与所告者皆死。
  凡军之所欲击,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杀,必先知其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间必索知之。
  注释
  1 谒者:传达通报的官员。
  2 舍人:官邸的近侍官员。
  译文
  间谍工作尚未进行,就事先泄露了出去,那么间谍和听到(秘密)的人都要处死。
  凡是要攻击对方的军队,攻打对方的城池,杀掉对方的官员,一定要先知道对方守将、左右亲信、掌管传达通报的官员、守门官吏和近侍官员的姓名,这些,我们的间谍都要弄清楚。
  历史故事
  商丘之战
  春秋中期,宋国是一个中等实力的诸侯国。晋楚争霸的时候,宋国是追随晋国的,后来又被迫向楚国屈服。
  楚庄王在位时,宋国斩杀了一位楚国使者。楚庄王对宋国支持晋国早有怨恨,这回更加愤怒了,就派大军北上,围攻宋都城商丘。
  楚军围城差不多一年,宋国还誓死不投降。楚军就开始在商丘城外建房子、耕田,显示要长期驻扎了。在这种情况下,宋国执政华元亲身潜入楚军大营,直接就冲到楚军主帅子反的床上,把子反劫持了。两人在床上谈判,最后迫使楚国退军,签订和议。
  华元
  春秋时期宋国名臣。华元是宋国公室,他先后历事四位国君,是宋国的“四朝元老”。华元长期执掌宋国军政大事,集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和将领于一身,维持着宋国这个中等小国在诸侯纷争中的地位。
  华杉详解
  “间事未发而先闻者,间与所告者皆死”的意思很简单:处死间谍是惩罚他泄密;处死知道秘密的人,是为了灭口。
  司马懿第一次在家韬光养晦时,曹操让他出来工作,他觉得还没看清政治形势,不想出山。怎么办,就装病,说得了风痹。曹操不信,派人夜里去查探,他果然在那里一动不动歪着,曹操就信了。但有一天,司马懿在内院歪着,院子里正在晒书。突然下了暴雨,司马懿一看书要浇湿了,忘了自己在装病,腾身而起就去收书,结果就被自家一个婢女看见了。那婢女惊得张大了嘴巴,司马懿的妻子张春华当机立断,竟然亲手格杀了那婢女。
  所以做保密工作的,组织纪律很严格,很多时候,连最亲近的人也不能告诉一个字。
  孙子的第二段话,信息量就大多了,可以解释好多事情。
  先说“要知道对方守将”,这一句最好理解。打仗是和对方主将作战,主将的能力,决定了军队的战斗力。弱兵到韩信手里就是劲旅,因为他就是随便在街上纠集一帮乌合之众,都有办法让他们殊死作战。而四十万大军到了赵括手里,就得任人宰割。所以长平之战前,秦军想方设法让赵国调走廉颇,换上赵括。
  刘邦遣韩信、曹参、灌婴击魏王豹时,问:“魏大将谁也?”答:“柏直。”刘邦说:“这小子还乳臭未干,不是韩信的对手。”
  又问:“骑兵将领是谁?”答:“冯敬。”刘邦说:“哦,那是秦将冯无择的儿子,虽然也算不错,但还是搞不过灌婴。”
  再问:“步卒将领是谁?”答:“项它。”刘邦说:“搞不过曹参。吾无忧矣!”
  所以做主帅,不仅对自己手下人员要熟悉,对敌军上下各个将领的人物背景、军事能力、性格特征,甚至个人爱好,都要熟悉了解。
  上面是说要了解对方将领,那为什么还要了解左右、谒者、门者、舍人呢?这里还是举刘邦的例子。有一次刘邦战败脱逃,投奔韩信军中。他直接就到了韩信卧室,把韩信的印信收了,把韩信军队的指挥权抓到了手里。他若不是之前有细致的基础工作,就算他是主帅,怎能不惊动韩信,就能到他床边?
  华元也是冲到对方床上的例子。如果华元事先没有周密的间谍工作,把子反的左右、谒者、门者、舍人摸得一清二楚,甚至有所默契,他怎么可能摸到子反床上?
  所以要重视大人物身边地位低的人,这些人最能办大事。这就像我们做事要重视细节。有时候,一个细节上的完美,就能让事情顺利完成;有时候,细节上的一个小错误,就能让整件事前功尽弃。所以有句话叫“细节决定成败”。
  名家注解
  间事未发,而先闻者,间与所告者皆死
  梅尧臣注:“杀间者,恶其泄;杀告者,灭其言。”
  23 反间可以起颠覆性作用
  原文
  必索敌人之间来间我者,因而利之,导而舍之,故反间可得而用也。因是而知之,故乡间、内间可得而使也;因是而知之,故死间为诳事,可使告敌;因是而知之,故生间可使如期。五间之事,主必知之,知之必在于反间,故反间不可不厚也。
  注释
  1 必索敌人之间来间我者:一定要搜索到敌方派到我方从事间谍活动的人。
  2 诳事:虚假情报。
  3 如期:按期。
  译文
  一定要把敌国派到我国的间谍找出来,重利收买,优厚款待,诱导安置,这样反间就可以为我所用。由此了解了情况,则乡间、内间就可以为我所用了;由此了解了情况,死间的虚假情报就可以传给敌人;由此了解了情况,所以生间就可遵照预定的期限,回来报告敌情。五种间谍的使用者必须懂得,了解情况最关键的在于反间。所以,对反间不可不给予优厚的待遇。
  历史故事
  冤杀袁崇焕
  袁崇焕是抗击清军(后金)的名将,让后金统治者皇太极很头疼。为此,皇太极就想利用反间计除掉袁崇焕。
  皇太极的计谋是先抓两个明朝太监,然后让后金将领故意在太监的牢房外,说袁崇焕已经私下与后金里通外合了。随后,他又故意把这两个太监放跑。太监回到皇宫后,立刻将这“机密”报告给了崇祯皇帝。
  崇祯原本就对袁崇焕不太放心,这下深信不疑,就把袁崇焕杀了。
  袁崇焕
  明末抗清名将。袁崇焕自认有镇守边关的才能,因此毛遂自荐到辽东边关任职。后来,他镇守防备清军(后金)的前线宁远,在抗击清军的战争中先后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是清军入关的重大障碍。
  华杉详解
  孙子这里是强调,在五种间谍中,反间最重要,是用间的关键。
  所以要把反间扣留下来,拖延时日,以期能策反他为我们所用。汉朝与匈奴频繁互派使者,这些使者大都有间谍任务。两国相互扣押使者,也是常事,其中苏武被扣十九年不投降,留下了苏武牧羊的千古传奇。
  我方能通过和反间谈话,知道敌国乡人中的贪利之徒,知道朝廷大臣谁跟谁有矛盾,就可以安排下一步利用。所以对反间,也不一定要完全策反,把他留下来酒肉侍候着,不停地跟他聊,没准他言多必失,我们也能得到不少情报。
  通过反间,我方还能了解到,什么样的假情报可以对敌方起到颠覆性作用,就可以再派死间去传递。袁崇焕整备边防,功劳显著。可以说,在清朝与明朝的战争中,袁崇焕一直是抗清的主力,是清军通往胜利之路上的障碍。皇太极利用反间计让崇祯皇帝杀掉他后,明朝再无有力的统帅能担当边防重任,十几年后,明朝灭亡。
  最后,通过反间还可以了解敌人的疏密,生间就可以按期回报敌情。
  所以五间之事,反间为本。用间要下大本钱,而反间要下最大本钱!
  其实我们结合生活中的经验,也不难理解为什么五间中,反间的作用最大,危害也最大。大家想一想,我们是相信陌生人的话,还是相信家人朋友的话?在情况不明的时候,我们当然都相信身边亲密的人,而反间就出在这些亲密之人中,让人防不胜防。所以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内部的团结比其他因素都重要,因为内部的破坏往往比外部的破坏更有危害。内部如果不团结,不用别人破坏,我们自己可能就乱了。古语“祸起萧墙”,就是这意思。
  名家注解
  必索敌人之间来间我者,因而利之,导而舍之,故反间可得而用也
  张预注:“索,求也。求敌间之来窥我者,因以厚利,诱导而馆舍之,使反为我间也。言舍之者,谓羁留其使也。淹延既久,论事必多,我因得察敌之情。”
  因是而知之,故乡间、内间可得而使也
  梅尧臣注:“其国人可使者,其官人之可用者,皆因反间而知之。”
  24 因用间而先胜后战
  原文
  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在殷。故惟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
  注释
  1 殷之兴也:殷商的兴起。
  2 伊挚:伊挚即伊尹。伊尹原是夏桀的大臣,后来归附商汤,在灭夏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3 吕牙:吕牙,就是姜子牙。
  译文
  从前商朝的兴起,(是由于重用了)在夏为臣的伊尹;周朝的兴起,(是由于重用了)在殷为官的姜子牙。所以,明智的国君和贤能的将帅,能用极有智谋的人做间谍,就一定能成就大功业。这是用兵作战的重要一招,整个军队都要依靠它来采取行动。
  历史故事
  商汤得伊尹
  伊尹是个厨师,也是中国厨师的祖师,但伊尹的本领还不止这些。他从小聪明,勤学上进。因为他经常研究三皇五帝和大禹王等英明君王的施政之道,所以他不仅会烹调,还懂治国之道,甚至作为厨师,还能当贵族子弟的老师。
  当时商汤王求贤若渴,听说了伊尹的名声后,就多次以玉、帛、马等作礼物,去莘国聘请他。但有莘王并不答应放走伊尹,商汤为了得到这个人才,就娶了有莘王的女儿为妃。于是,伊尹便以陪嫁奴隶的身份来到商汤身边。
  商汤尊伊尹为帝王师,向他求教尧舜之道。同时,商汤五次派他做使者去觐见夏桀,并结交夏桀的宠妃妹喜,大量窃取夏国情报,为商灭夏发挥了关键作用。
  伊尹
  夏末商初政治家、思想家,商朝开国元勋。伊尹在史书中的记载极少,最早见于甲骨文中,身份为“师仆”。此外《尚书》《孟子》《吕氏春秋》《史记》等书中也有一些他的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记录。
  华杉详解
  这句话里,孙子举的第一个间谍例子是伊尹,第二个间谍例子是姜子牙。姜子牙曾经为商纣王工作,周文王得到他,就了解了很多商纣王的内情。
  孙子举伊尹和姜子牙两人为间谍的案例,引起很多后人的不解,甚至不满。因为读兵法的,特别是注解兵法的,以儒生居多。伊尹和姜子牙都是儒家价值观里的圣人,孙子却说他们是间谍。间谍再怎么重要,在儒生心目中也不是“正人君子”的工作,何况这两人在商和周的建国大业里发挥的,也不仅仅是间谍的作用。
  所以注解者之一梅尧臣说,伊尹、姜子牙并非叛国间谍,而是良臣择明主而事之,为天下苍生谋福利。
  梅尧臣的话有一定道理,伊尹、姜子牙和伯州犁、苗贲皇之流确实不是一回事。
  伯州犁和苗贲皇就是标准的叛国者了。伯州犁是晋国贵族,苗贲皇是楚国贵族。晋楚鄢陵之战中,两人就分别站在敌方国君旁边,分析自己故国军队的内情。史书对这两位叛臣的记载也非常生动:
  伯州犁陪楚共王观察晋军阵营。
  楚王问:“晋兵正驾着兵车左右奔跑,这是在干啥?”
  伯州犁回答说:“在召集军官。”
  楚王:“那些人都到中军集合了。”
  伯州犁:“在开会商量。”
  楚王:“搭起帐幕了。”
  伯州犁:“在向先君卜吉凶。”
  楚王:“撤去帐幕了。”
  伯州犁:“快发布命令了。”
  楚王说:“非常喧闹,尘土飞扬。”
  伯州犁:“这是准备填井平灶,摆开阵势。”
  楚王:“都登上了战车,左右两边的人又拿着武器下车了。”
  伯州犁:“这是听取主帅发布誓师令。”
  楚王问道:“要开战了吗?”
  伯州犁:“还不知道。”
  楚王:“又上了战车,左右两边的人又都下来了。”
  伯州犁说:“这是战前向神祈祷。”
  看这对话,就知道间谍多么可怕!一举一动都被对方了如指掌!
  当然,晋厉公这边有位苗贲皇,所以他也知道了楚共王亲兵的位置。不过苗贲皇说的话更关键,他不光讲解,他还提建议。他说:“楚国的精锐部队是中军,如果分出一些精兵来牵制楚国的左右两军,再集中三军主力攻打中军,一定能把他们打得大败。”
  晋厉公依计而行,楚军果然败退。
  所以孙子强调间谍的重要,不是什么间谍都重要,而是看得到什么人。比较好的,是得到对方的人;最好的,是得到对方中有用的人。得到的人不对,还是搞不赢别人,比如上述两位叛臣中,苗贲皇明显比伯州犁有用。
  因此明君贤将,用有大智慧的人做间谍的,必成大功。这是用兵的关键,因为整个军队都要依靠间谍情报来决定行动。
  整部《孙子兵法》从《计篇》开始,以《用间篇》结束。“计”是为了先胜,有胜算而后举兵;“间”还是为了先胜,掌握敌情,知己知彼,然后出战。所以用间谍,还是贯彻了《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先胜后战。
  没有胜算,没有胜局,就不要动。无论我们做什么事,都要有先胜后战的思想,谋定而后动。要知道,在所有对事物发展起作用的因素里面,有一个终极决定性因素,就是:我们要学会等待,善于忍耐,并培养出从时间变化中找到机会的能力。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当我们耐心地走完一千里,再艰难的事情也必有所成。
  名家注解
  周之兴也,吕牙在殷
  梅尧臣曰:“伊尹、吕牙,非叛于国也,夏不能任而殷任之,殷不能用而周用之,其成大功者,为民也。”
  故惟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
  杜牧注:“不知敌情,军不可以动,知敌之情,非间不可。故曰:三军所恃而动。”
  李筌注:“孙子论兵,始于计而终于间者,盖不以攻为主,为将者可不慎之哉?”
  《用间篇》全文
  孙子曰: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人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故用间有五: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谓神纪,人君之宝也。因间者,因其乡人而用之。内间者,因其官人而用之。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死间者,为诳事于外,令吾间知之,而传于敌间也。生间者,反报也。
  故三军之事,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非圣智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微哉!微哉!无所不用间也。间事未发,而先闻者,间与所告者皆死。
  凡军之所欲击,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杀,必先知其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间必索知之。
  必索敌人之间来间我者,因而利之,导而舍之,故反间可得而用也。因是而知之,故乡间、内间可得而使也;因是而知之,故死间为诳事,可使告敌;因是而知之,故生间可使如期。五间之事,主必知之,知之必在于反间,故反间不可不厚也。
  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在殷。故惟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