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火攻篇
作者:华杉      更新:2021-09-07 03:26      字数:7457
  02
  火攻篇
  一单元 火攻好处多,但要慎用
  要用火攻必须具备条件,要根据条件变化使用,以兵势配合火势变化使用。
  14 火攻的对象
  原文
  孙子曰: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积,三曰火辎,四曰火库,五曰火队。
  注释
  1 火人:火,作动词,烧火。放火焚烧敌军的人马和营寨。
  2 火积:积,积蓄,文中指军需物资。放火焚烧敌军的器材、粮草、饲料。
  译文
  孙子说:火攻有五种。一是焚烧敌军的营寨,二是焚烧敌军的积聚,三是焚烧敌军的辎重,四是焚烧敌军的仓库,五是焚烧敌军的粮道。
  历史故事
  田单火牛阵
  战国时期,燕国攻齐,连拔了七十余城,只剩下莒城和即墨两座孤城。
  田单是即墨的守将,他率众守城,坚持了两年。这期间,燕国名将乐毅受到国君猜忌,被另一位大将骑劫代替。骑劫是个无能之辈,田单觉得自己反击的机会来了。
  他先派了几个人装作即墨的富翁,偷偷地给骑劫送去金银财宝,请求城陷后自保,并告诉他齐国人马上就要投降了,大大降低了燕人的警惕。随后,田单集中千余头牛,给牛角插上利刃,又在牛尾巴上扎上浸过油的芦苇。反攻之日,齐军点燃牛尾巴上的芦苇,牛负痛狂奔,五千精壮勇士紧随于后,一举冲破燕军。
  田单
  战国时期齐国名将。田单原本只是管理市场的官员,因在燕国攻齐中表现优秀,收复失地七十余城,因此拜为相国。后来,田单受到齐王猜忌,又投奔赵国,在赵国出将入相,被封为都平君。
  华杉详解
  孙子的这句话很简单,就是火攻的对象有五个:火人、火积、火辎、火库、火队。
  “火人”,是火烧敌人营盘,烧杀兵卒。
  晚唐时期,后来的梁太祖朱温与天平军节度使朱宣、朱瑾兄弟大战,两军皆在草莽中列阵。开始时刮东南风,朱温军逆风,士兵们都有惧色。过了一阵子,突然转了风向,西北风骤起,朱温马上下令纵火,烟焰漫天,向天平军卷去。朱温乘势掩杀,天平军大败,朱宣被杀。这就是“火人”。
  “火积”,是火烧敌人积聚的器材、粮草等。
  隋朝初年,高颎向隋文帝献破陈国之策,就是火积。高颎说,南方人都是茅草房,仓库也是木头竹子架起来的,最怕火。于是,隋文帝就派特种部队去烧它。等陈国人重新建好,就再烧,不停地骚扰,搞得陈国民穷财弊。
  所以火积,就是要让敌人没有委积。
  “火辎”,是烧敌人的辎重;“火库”,是烧敌人的仓库。
  辎重和仓库,是一个意思,不仅包括军火粮草,还有许多财货。官渡之战,曹操就因烧了袁绍的仓库,导致袁绍战败。
  “火队”是什么,则有几种不同的看法。有说是兵器的,有说是仪仗的,还有说“队”是运输线或运输队。
  总之,把敌军的旗帜烧了,敌人就没法指挥了;把敌军的兵器烧了,敌人就没法作战了;烧绝敌人的粮道,破坏他的运输线,敌人在前线的战斗力就会下降。
  那孙子的原意,火队到底是烧什么呢?他没给我们标准答案。不过以上几种解释中,只要烧得着,不妨都烧一烧。烧了,就对了,烧不到,那知道标准答案也没用。
  名家注解
  火队
  李筌注:“焚其队仗兵器。”
  梅尧臣注:“焚其队仗,以夺兵具。”
  张预注:“焚其队仗,使并无战具。故曰,器械不利,则难以应敌也。”
  15 火攻的条件
  原文
  行火必有因,烟火必素具。发火有时,起火有日。时者,天之燥也;日者,月在箕、壁、翼、轸也。凡此四宿者,风起之日也。
  注释
  1 月在箕、壁、翼、轸:中国古代天文学家认为天空有二十八星宿,箕、壁、翼、轸就是其中的四个。这句指当月亮运行经过箕、壁、翼、轸的日子。
  译文
  实施火攻必须具备条件,火攻器材必须时刻预备着。放火要选择有利的天时,起火要看有利的日子。天时,指的是天气干燥;日子,是指月亮运行到箕、壁、翼、轸四个星宿的位置时,这时是多风的日子。
  历史故事
  火烧连营
  东吴夺回荆州后,关羽败走麦城,被吴将吕蒙所杀。刘备为给他报仇,亲率大军攻吴。
  负责迎战刘备的,是吴将陆逊。他为避其锋芒,坚守不战,战争就这样拖到了夏天。由于天气炎热,蜀汉军士气渐渐低落,刘备就把营寨安在山林之中,然而这正好让陆逊可以使用火攻。
  陆逊命令士兵带着茅草和火种,夜袭蜀汉军营,逼近敌营后就放火猛攻。火势迅速蔓延,连烧四十余营。蜀汉军无法抵抗,刘备只好仓皇逃走。
  陆逊
  三国时期吴国政治家、军事家。陆逊出身江东大族,孙权接掌东吴、招贤纳士之时,陆逊成为了孙权的幕僚。他武能安邦,文能治国,深受孙权的赞赏和器重,称他是和周瑜一样的“王佐之资”。
  华杉详解
  施行火攻必须具备条件。这个条件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要有内应,一种是指环境条件。
  环境条件是哪些呢?比如天气要干燥,敌方营房都是竹子茅草等易燃材料,积聚的粮食草料比较集中,或附近多有草丛灌木,那就顺风烧它。
  陆逊火烧连营破刘备,就是陆逊发现了蜀汉军“营舍毛竹,积刍聚粮,居近草莽”这些可以火攻的条件。前一篇讲的朱温和朱宣、朱瑾兄弟作战,双方都在草莽中列阵,结果风向条件变了,朱温就马上纵火。
  这两个战例,都不需要奸人内应,所以“行火必有因”,主要是指要具备条件,不一定是内应。需要内应的情况,通常是攻城。内应在城中放火,引起混乱,然后乘乱打开城门。所以守城的如果遇上火灾,先别忙着救火,守住城门是第一,因为那火,就是敌军奸细为了引开我军注意力而放的。
  火攻的器材则有很多种,杜牧就列举火箭、火镰、火杏、火兵、火兽、火禽、火盗、火弩等物。
  火箭,是包一小瓢油在箭头上,射上敌军城楼或战船。箭一撞上去,瓢撞破了,油溅出来,之后再射火箭点燃它。
  火镰是一种取火器物,由于形状像弯弯的镰刀,所以叫这个名字。
  火杏也是古代火攻的一种战具。攻城时将点燃的艾草置于杏核内,系在鸟足上。等鸟飞到了屋檐下,杏核烧破了,房子也点着了,敌城火焰四起。火杏里面的艾草,就是咱们艾灸用的艾草,点燃了就缓慢地燃烧,烧尽前一直不会熄灭。军队要搞火攻,艾草是必备之物。
  火禽和火杏是配套使用的,火禽就是利用禽鸟携带火种进行火攻。
  火兽跟火禽一样。前篇田单的火牛阵就是火兽的一种用法。
  火盗,就是派进去放火的奸细。
  火兵是执行放火任务的骑兵部队,他们带着易燃之物和火种,直抵敌营放火。
  火弩就是火矢。在箭头点火,数百箭齐射敌营,焚烧它的粮草积聚,待它军乱,乘乱便攻。
  第一篇《计篇》就讲过,作战要看天时,火攻就是非常依赖天时的一种战法。它不是想放就放,一定要条件完备,才可火攻。
  这个天时就是干燥的时候,而且还要有风,否则火烧不大。《三国演义》里很精彩的一章“诸葛亮借东风”讲的就是“天时”。
  古代没有现在这么准确的天气预报,所以怎么知道哪天有风呢?这就要用到古代的天象研究了。中国古代观测天空,以二十八宿为方位的标准,这二十八颗星都在赤道附近。其中箕、壁、翼、轸都是星宿名,古人认为当月亮行经箕、壁、翼、轸四宿时多风,所以叫“四星好风”。风起的时候,就是放火的好日子。
  名家注解
  行火必有因
  张预注:“凡火攻,皆因天时燥旱,营舍毛竹,积刍聚粮,居近草莽,因风而焚之。”
  烟火必素具
  杜牧注:“艾蒿、荻苇、薪刍、膏油之属,先需修事以备用。兵法有火箭、火镰、火杏、火兵、火兽、火禽、火盗、火弩,凡此者皆可用也。”
  发火有时,起火有日
  张预注:“不可偶然,当伺时日。”
  16 火攻的五种变化
  原文
  凡火攻,必因五火之变而应之。火发于内,则早应之于外。火发兵静者,待而勿攻,极其火力,可从而从之,不可从而止。火可发于外,无待于内,以时发之。火发上风,无攻下风。昼风久,夜风止。凡军必知有五火之变,以数守之。
  故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强。水可以绝,不可以夺。
  注释
  1 必因五火之变而应之:因,依据。五火,就是火人、火积、火辎、火库、火队。应,策应配合。
  2 火发兵静者:兵,敌军。火已燃起,但敌军依然表现镇静。
  3 数:规律、法则,文中指有风的征候。
  译文
  凡用火攻,要根据五种火攻的变化使用,并用兵势配合它。在敌人内部放火,就要及时派兵从外面策应。敌营起火而敌军非常镇静,这时候就不要进攻,应该等待一下,再加强火势,有机会就攻,没有机会就不进攻。如果从外面放火,则不需要内应,只需要适时放火就行。在上风放火,不可从下风进攻。白天风吹得久,晚上风就容易停。军队必须灵活运用五火之变,并根据观察,在出现起风的征候时使用火攻。
  所以用火辅助进攻,很明显容易取胜。用水辅助进攻,攻势可以加强。但水可以断绝敌军,却不能夺取敌人积蓄。
  历史故事
  皇甫嵩平定黄巾军
  东汉末年,黄巾军农民起义,皇甫嵩是镇压黄巾军的将领之一。他与黄巾军之间有三次比较大的战斗,均获得胜利,长社之战就是其中之一。
  长社之战中,皇甫嵩与黄巾军的波才部作战。皇甫嵩驻守的长社被波才率大兵包围。当时城中兵少,官兵与黄巾军的兵力悬殊,不少部将都很恐慌。但皇甫嵩说:“用兵有奇变,而不在兵多兵少。现在贼人依草结营,容易因风起火,如果趁黑夜放火焚烧,他们一定惊恐散乱。”他就此决定仿效田单火牛阵,使用火攻。
  天遂人愿,当晚大风骤起,皇甫嵩命令将士扎好火把,登上城墙。然后他又派精锐潜出包围网外,纵火大呼。同时,城上点燃火把,与城外呼应。皇甫嵩借此声势,鸣鼓冲出,黄巾军则惊乱败走。
  皇甫嵩
  东汉末年名将。皇甫嵩出身将门,父亲与叔叔都是优秀的将领,他也被朝廷征召为官。黄巾之乱爆发后,皇甫嵩领兵四处平叛,连连取胜,最后消灭了黄巾军主力,威名远扬。
  华杉详解
  凡用火攻,要根据五种火攻的变化,以兵势配合火势变化使用。那兵势和火势怎么配合呢?孙子分了五条来一一阐述。
  1.在敌人内部放火,就要及时从外面派兵策应。
  放火的目的,不是一定要烧死敌军,而在于引起敌军惊慌混乱,然后乘乱攻之。所以火一起,一听到乱军之声,要马上从外面攻进去。如果等火被人扑灭了,敌军也安定了,再发动进攻,就失去放火的意义了。所以要“早”应于外。
  2.如果敌营起火后,敌军非常镇静,没有喧哗,没有慌乱,那就表明敌将治军严谨、训练有素,而且早有准备。这时候就不要进攻,等待一下,有机会就攻,没有机会就算了。
  所以任何时候,都不是非打不可,不要觉得自己“白来一趟”。白来一趟,比大败而归强。可以打就打,不可以打就不打,见没有胜机,就要停止无用的行动。不甘心“白准备了”,没有认输的智慧,非要干一场,这是败将的性格。
  3.如果从外面放火,则不需要内应,只需要适时放火就行。
  如果敌人在草丛中,或军营栅栏有可烧的地方,就不必等待内应,要及时纵火。否则,他自己把营地周围的草丛先烧掉了,我们的火就烧不过去了。
  黄巾军的波才部依草结营,没有及时把营地周围的草处理掉,才引火烧身。而汉朝李陵征讨匈奴时,匈奴于上风纵火,李陵赶紧自己放火先把周围的草烧掉,这样敌人放的火就烧不过来了。这也是我们现在碰到草原或树林火灾的救防方法之一。
  4.在上风放火,不可从下风进攻。
  火势是随风向变的,这在现在应该是个常识。所以在上风放火,不能从下风进攻,可以顺风进攻,也可以从左右击之。
  不过需要注意的一点,风向是会变化的,稍有不慎,可能反而烧了自己。
  隋末天下大乱,刘元进是众多起兵的英雄之一,兵势强盛。隋炀帝派王世充讨伐他,王世充也打不过他。刘元进善用火攻,他的军队人人拿着茅草,随时就风放火。延陵一战,王世充被他烧得心惊胆战,正要弃营逃跑,风向突然转了,朝刘元进军烧过去,把刘元进军营全烧了。王世充乘机掩杀,大破刘元进军。
  5.白天风吹的时间长了,晚上风就会停。
  这是古代的经验之谈。老子《道德经》:“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就是暴风不会刮一个早上,暴雨不会下一整天,意思是来势凶猛的,不会长久。这不长久的不光是风雨,军队的士气、人的警惕性也不是无限的。兵法就是研究、把握、调配、运用敌我双方这些“数”的消长。
  最后,孙子还额外比较了水攻与火攻的优劣,认为火攻可以直接取胜,而水攻只能加强攻势。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水可以淹没敌人的粮道,可以分割敌人,但不能把敌人的粮草辎重都冲走。而火的杀伤力往往大于水,很多人都会游水,可没听说有人能“游火”的。
  和火攻一样,历史上水攻的故事也有很多,但都比较可疑。比如韩信水淹龙且,据说韩信让士兵拿一万多个沙袋,在上游先把水堵起来。等龙且军渡河走到河道中间,再把沙袋扒开,放水淹他。曾国藩专门研究了这个事,认为这不可能。修水坝可是个大工程,哪里是一人拿一袋沙就可以办到的。
  《孙子兵法》永远讲究随机应变,大到战略的调整,小到具体的火攻实施,都要随时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这种灵活应用的思路,同样适用于我们生活中的很多问题。
  名家注解
  火发于内,则早应之于外
  杜牧注:“凡火,乃使敌人惊乱,因而击之,非谓空以火败敌人也。闻火初作即攻之,若火阑众定而攻之,当无益,故曰早也。”
  火可发于外,无待于内,以时发之
  杜牧注:“若敌居荒泽草秽,或营栅可焚之地,即须及时发火,不必更待内发作然后应之,恐敌人自烧野草,我起火无益。”
  火发上风,无攻下风
  杜牧注:“若是东,则焚敌之东,我亦随之以攻其东;若火发东面,攻其西,则与敌同受也。”
  水可以绝,不可以夺
  曹操注:“水佐者,可以绝粮道,分敌军,不可以夺敌积蓄。”
  17 战胜容易,守胜才难
  原文
  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故曰:明主虑之,良将修之。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注释
  1 非得不用:得,取胜。不打不能取胜的战事。
  译文
  打了胜仗却不能达到战略目标的,要遭殃,这叫“费留”。所以啊,英明的国君要慎重地考虑这件事,优秀的将领要认真地研究这件事。不是有利就不要行动,不能取胜就不要用兵,不到危迫不要作战。国君不可以因为愤怒而兴师,将领不可因为愤怒而作战。对国家有利才行动,对国家不利就停止。愤怒可以恢复到喜悦,气愤可以恢复到高兴,但亡国不可复存,人死不能复生。明君要慎重,良将要警惕,这才是安定国家、保全军队之道。
  历史故事
  项羽入咸阳
  项羽在巨鹿之战大败二十万秦军,使秦军主力尽失,名存实亡。这之后,他便以胜利者的姿态进入咸阳。
  在项羽之前,刘邦已经到了咸阳。他召集关中的名士,和他们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其他秦朝的苛刻法制则一律废除,这使他很快得到了民心。
  然而项羽进入咸阳后,却直接纵容士兵在城内屠戮、抢劫,引发了城中百姓的强烈抗议。项羽还下令把已经投降刘邦的秦王子婴处死,这使他也失去了原秦朝贵族的支持。项羽的谋士提议,说关中是富饶之地,咸阳也很繁华,可以以此为根据地,继续发展霸业。但是项羽不听,一心只想着衣锦还乡。他搜刮秦王宫中的宝物美女,打算带回老家江东,最后还一把火烧了秦王宫。据说,大火连续烧了三个多月,一时间,咸阳人无不愤恨项羽的残暴。项羽听说后,竟然再次下令屠杀愤恨之人,彻底失去咸阳和关中民心。
  项羽
  秦末起义领袖,杰出军事家。项羽指挥的巨鹿之战,是灭亡秦国的关键一战。之后,他自称西楚霸王,强盛一时。但因为性格原因和一系列战略失策,他最终被刘邦所败,失去了统一天下的资格,自刎于乌江旁。
  华杉详解
  对“不修其功”和“费留”的解释,曹操解释为战胜之后,赏罚不及时,造成士卒不知道该干什么,于是财力枯竭、军队疲软,无法归国。
  后来替《孙子兵法》注解的李筌、贾林、杜牧、张预等人,解释也与曹操大同小异。但现在的学者对这种解释多数是不认同的,他们觉得“不修其功”的功,不是指奖赏有功之士,那只是修功的一小部分。这里的修功,一是巩固战果,二是修明政治。胜利之后,不能巩固胜利、修明政治的,才叫“费留”。
  军事胜利之后,必须有政治胜利,否则军事胜利反而会成为灾难。费留的战例,典型的就是春秋时吴伐楚之战,这一战的故事,我们在前文中已经讲过。
  吴王阖闾攻入楚国郢都,创造了春秋战史上攻下大国都城的第一例。可这场大胜只是军事胜利,不是政治胜利,吴王不仅没在楚国巩固胜利,连自己本国政治也没弄明白。就在吴军滞留郢都期间,越国乘虚而入,秦国也帮着楚国打吴军,阖闾的弟弟还逃回国自立为王了。国内乱了,阖闾只好匆忙回师,楚国收复郢都,结果阖闾这一仗什么也没捞着。
  所以魏文侯问李克:“吴国为什么会灭亡呢?”
  李克说:“因为数战数胜。” 百战,打仗太多,百姓疲于奔命;百胜,胜利太多,让国君骄傲自大。以骄傲自大的国君,去统治疲惫不堪的人民,那能不灭亡吗?
  项羽也是一样,他进入咸阳后,没有意识到自己应该是个政治家,要以政治眼光处理战败的秦国,他还是把自己看成反抗秦国的楚国遗族。可能是为了报亡国之仇,为泄愤,他坑杀二十万秦军,火烧咸阳,从此失去民心。
  战胜易,守胜难。军事家吴起说:“天下战国,五胜者祸,四胜者弊,三胜者霸,二胜者王,一胜者帝。是以数胜得天下者稀,以亡者众。”他的意思是,五战五胜,那是国家的灾祸;四战四胜,那会出问题;三战三胜,那是霸主;两战两胜,可以称王;一战而定,那才是天下之主。于是项羽百战百胜,没有用,而刘邦只赢了垓下一仗,就建立了汉朝。
  吴国伐楚的战斗,孙子是直接参与的。有鉴于此,他才感叹:“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不光是古代,即使是现代,一些战争也依然存在“费留”的问题,比如伊拉克的战争泥潭就让美国国内怨声载道。我们借鉴这一点,就要知道初步的胜利只是一个开始。考了第一名,比赛得了奖,值得高兴,但不能一直高兴,不能自满。这之后还要持续努力,保持进步,才能守住胜利的成果。
  名家注解
  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
  曹操注:“若水之留,不复还也。或曰:赏不以时,但费留也,赏善不踰日也。”
  《火攻篇》全文
  孙子曰: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积,三曰火辎,四曰火库,五曰火队。行火必有因,烟火必素具。发火有时,起火有日。时者,天之燥也;日者,月在箕、壁、翼、轸也。凡此四宿者,风起之日也。
  凡火攻,必因五火之变而应之。火发于内,则早应之于外。火发兵静者,待而勿攻,极其火力,可从而从之,不可从而止。火可发于外,无待于内,以时发之。火发上风,无攻下风。昼风久,夜风止。凡军必知有五火之变,以数守之。
  故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强。水可以绝,不可以夺。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故曰:明主虑之,良将修之。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