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
作者:
银子 更新:2021-09-06 16:09 字数:3205
感恩
就像前面所提到的,小波在治疗中曾经一度非常希望能够被特殊对待,但我不可能迎合他的需要。他起初只在心里默默地抱怨,并没有用言语表达出来,但我鼓励他把抱怨直接说出来,并和他一起关注他的不良情绪,然后探讨这不良情绪的背后到底有怎样的经历。探讨过程中,他不禁联想起了往日生活情境中类似的一些不快体验。与现实生活中不同的是,在治疗情境中,我会始终对他保持温和与支持的姿态,理解和接纳他所有不适宜的行为表现和情绪反应。
小波在团体中最初的表现,也是源于他对成为团体中心和重点的极度渴望。因此对于团体中表现优秀和主动的其他患者,他总是心里酸溜溜的,带有强烈的敌意,表面上显得保守和回避,但一开口便带有明显的攻击意味。
几年的学业挫折让他的内心非常自卑,所以在团体中深深压抑着自己的强烈表现欲,而这更激起了他对大胆表现自我的患者的不可名状的愤怒。他在团体中显得格格不入,以一种自动疏离的姿态来故作高明,这也比较容易激起整个群体对他的反感。
他说:“我看不惯别人这样好表现自己,我在学校也是最看不惯这样的人,好像什么事就他懂!”其实,他认为这些善于表现自我的家伙,抢了他在众人眼中好孩子的头衔,占据了他受宠的地位。可想而知,对他人的排挤和敌意心理也导致后来他在学校的人际交往不畅。对此,我也设置了相应的治疗环节,帮助他定位这些在过去关系中没有关注过的东西,帮助他了解他的言行引起的其他人的感受。
由于小波从小过于被奉为上宾,致使他过度关注自我,只注意到“我”过去和现在的痛苦,对自己不负责,对事不关心,对人不感恩。当我问他曾经为父母做过什么,已经成年的他思考许久居然想不出一件事情,而父母为他做的事情却是不胜枚举,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现在不少孩子没有感激之心,在家中,只知无止境地索取,不知奉献,尤其认为父母的一切关爱都是理所当然,是取之不竭的涌泉,可供其任意挥霍;在学校则表现得冷漠自私,不尊重老师,在和同学间的关系中也是以自我为中心。
中国自古就有“感恩”的悠久传统。在《诗经》里有“投桃报李”之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打动了多少赤子之心,“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谚语更是在民间一代代地传承。
做子女应该学会感激父母,把点点滴滴的爱意和恩情仔细收藏起来。懂得感恩才更能感知到自己的幸福。尽量忘记那些阴暗、痛苦、消极的东西,专注于自己曾经受到过的关爱和恩惠,牢记想感谢的人或事情,让感激之情像鲜花开放在心中,化作一团照亮自己的生命之火。
对于小波,开发感恩之心是重要的一环,这有助于他恢复理性和爱的能力。当小波的心灵有所触动后,再帮助他找回那个被他抛弃且已经迷失的自我,让他不仅要关注曾经受打击的自我,而且要关注那个能在连续不断的挫折中寻求生命意义的自我,最终依靠自己去面对生活,克服贪婪和依赖的心理,重新找到他应投身的事情、应建立的关系和应实现的价值。
在著名精神病学家弗兰克尔的意义分析中曾提到:生命是有意义的,我们不懈地去寻求生命的意义,这就是活着的主要动机;而且,生命的意义使我们在面对痛苦、混乱、沮丧及无法避免的死亡时,仍然能找到自身存在的理由,从而使我们更可能地在价值衰落的年代,避免感受到“存在的虚空”。
快乐的现实与苦难的现实都是完整人生的组成部分,只有通过对生活意义的乐观肯定才能真正诠释这种完整,而不是通过泪水、逃避、沮丧。
弗兰克尔所提出的“悲剧乐观主义”是更深层次的乐观主义,是用一种洞若观火、貌似悲观的心情过乐观的生活。它强调生活中最终萌生的是意义,而不是虚无;最终胜利的是爱,而不是死亡。
小波出院时,父母都来接他。我和他妈妈的交流非常困难,由于她的口音过重,我不太能听懂她说的话,只是从她愤愤不平的表情中了解到她可能在对小波进行控诉。小波的爸爸告诉我,他来之前就已经帮小波联系了当地省会的一个民办高校,但那时小波不愿意去,这次出院时小波表态说想去,出院以后就直接去那所高校就读。
送小波出院门口时,我问他:“如果我没记错,这会儿你爸爸应该还欠你3000块钱吧!”小波调皮地说:“嘿嘿,那……转为我在学校上学的生活费吧。”
个案启示:孩子病了,就是整个家庭病了
孩子的行为问题不仅仅属于他个人,而是属于他所处的整个家庭系统。当一个家庭系统出现功能障碍的时候,孩子就会出现行为问题,而且往往是因为孩子在有意无意中试图解决家庭系统的问题。
比如网瘾导致的辍学,就症状而言,一方面,孩子沉迷网络,反映了他所在的家庭系统出现了问题,另一方面,孩子的症状也维持了他家庭系统中的某种平衡,也就是说,孩子不上学是维持家庭系统平衡的一种策略,他的家庭因此拥有表面的平静,因为所有人的关注点都聚集到了孩子的问题上。
很多时候,当治疗结束后,开始恢复心理健康的孩子回到家里,本来还算平和的父母关系会爆发出问题,或者孩子的变化让父母觉得不舒服,孩子的问题因为家庭系统中未解决的问题而复发。有功能障碍的家庭往往把出现行为问题的孩子当成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全家人都为孩子付出。孩子在这种环境下实际上已成为家长权力争夺的工具、推卸责任的借口、发泄不满的出口。孩子一旦健康起来就会失去这些功能,家庭成员的自私无理和蛮横恶毒便会无情地袒露出来。
孩子病了,就是整个家庭都病了。孩子在家庭系统中处于地势低洼的地方,家里的脏水都流向并积蓄在他的位置。
在功能失调的家庭中,孩子容易出现上瘾现象,如烟瘾、酒瘾、毒瘾、网瘾、游戏瘾、贪食症、购物瘾等,就好比一个人如果身体虚弱,就很容易感冒。所有的瘾癖都反映出相同的心理问题——不安全感和空虚感。一方面,患者由于缺乏安全感,内心失去平衡,不敢或者不懂审视内在,于是向外寻找安慰,并沉迷其中,也不管这种感受和方式对生活是否有破坏作用;另一方面,患者由于急于填满内心的空虚,于是盲目用对外物的占有和强迫性的重复行为让自己安定下来。
小波的整个家庭系统表现出功能障碍,一家人都有上瘾症状。他们没有自我控制的能力,没有认真承担起自己的角色功能,甚至没有对生活的追求。小波对网络上瘾,作为青少年,年轻却没有活力;小波的母亲对麻将上瘾,情绪不稳,歇斯底里,母性意识薄弱;小波的父亲对挣钱上瘾,拼命工作,逃避生活,有隐藏的抑郁症状。小波困于这样的家庭生活里,在网络中忘我是他为自己寻求的出路。
当小波的成长出现问题、网瘾发作时,小波的父母得以暂时回避不快乐的夫妻关系,淡化自己对无聊生活的艰难忍受,转移自己因为缺乏生活目标而产生的茫然。
父爱缺失是网瘾预测的一个重要因子。小波的父亲在早期并未与孩子建立起亲密的关系,在孩子与母亲关系恶化时,“乘虚而入”,讨好般地宠溺孩子。显然,孩子在此时成了家庭权力争夺的武器和收买的对象,这是家庭内部关系的一种很糟糕的状态。此外,小波的父亲还想和儿子形成朋友关系,但在正常的家庭环境中,男孩其实并不需要父母做他们的亲密朋友,而是需要父母有足够的勇气为他们制定规则。当男孩步入青春期时,他们需要有严格的规则来将他们旺盛的精力凝聚成勇气和对生活的创造力,让他们能够直面成长,把生命的能量放在正轨上,循轨而行,而不是放任他们在网络的虚拟空间中肆意地挥霍青春的能量。
毫不夸张地说,所有成瘾行为的复发,都是治愈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要想减少孩子成瘾行为的复发次数,关键在于调节家庭环境内部的压力。康复阶段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家人需要打破家庭系统中原有的不健康的循环,每一个人都需要诚心诚意地接纳改变,敞开心扉,让自己成长,所有人都需要团结一心,怀有共同走向美好人生的积极愿望。
父母能为小孩做的最好的事就是——拥有自己的生活,把伴侣放在主要的位置,在孩子之外有自己的兴趣。
成长环境
☉家庭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空洞的人生观,不一致的价值观;
☉母亲低层次的母性意识,只关注自身的需要、兴趣和情感;
☉父母对儿子的过度偏爱;
☉拜金主义的生活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