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好习惯
作者:银子      更新:2021-09-06 16:07      字数:6844
  第八章
  由内而外地成长
  ◣缺乏条理性,将直接导致学习的低效和混乱。
  ◣培养时间观,学会利用零散时间,利用时间查找漏洞。
  ◣有动才有静,能玩才会学。
  ◣有一种人注定没有未来,那就是脑子和身体都懒惰的人。
  ◣培养孩子的独立思维能力,要善用“问句”,且避免“是”或“不是”的回答。
  ◣不要小瞧犯过的错误,善于补过,错事才能变成好事,也能消除学习盲点。
  ◣学习效率的提高不是光靠学业本身,还取决于学习之外的因素,如人的体质、心境、状态等。
  ◣好好利用睡觉时也没闲着的大脑。
  ◣做作业限定时间,课堂上要专注,预习别太使劲,复习将知识化为己有。
  ◣四岁前是学习敏感期,一年级是学习习惯形成期,四年级是习惯定型关键期,初中阶段是学习技巧生成期,假期不是完全放松期。
  ◣功课差的孩子,只要找出一门基础相对较好的学科,就可冲出坏成绩的“重重包围”。
  ◣不断提醒孩子学习只会让他产生反感,尝试改换我们的言行脚本。
  快乐成长和认真学习二者之间并不矛盾。毕竟,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如果孩子学习成绩不够优秀,那么眼前的快乐会是有限的。
  前面的篇章谈了如何才能有利孩子的心灵成长、让孩子有快乐童年、获得健康的生命状态的方法。我们不能顾此失彼,顾“学”失“心”。心灵成长和学业发展,是要两手一起抓的事,只不过这两个方面,绝对是“心”比“学”更为重要,失去心灵成长则失去了一切,失去了未来。我们先把这个主次关系理顺了,才能更好地去管理孩子的学业。
  在孩子的整个成长期,学习是他的主要任务,孩子的身份就是学生,如果这个任务完成得漂亮(学业成绩优秀),对孩子是一个重要的肯定。我们常常会表扬那些成绩优异的孩子,也有一部分学生,虽然用功努力但总是成绩平平,从来没有获得和自己努力付出相应的表扬,这自然有失公平,很多学生会因为成绩不好而被挫伤了自尊心。
  学业带来的成就感是孩子自信心的重要基石之一。当然,如果用尽各种办法,孩子成绩还是不理想,那也不要气馁,我们也有别的途径让他感受到在学校环境中的自信,下文中会有具体阐述。
  所以,我强调孩子要重视学业发展,不是认为这个分数本身能够证明什么、有多么重要,而是由此可能带来的自卑心理或者在学校被边缘化的心理压力是不容忽视的。
  养成好习惯
  任何好的或坏的习惯,都是从小养成的。从学习角度而言,要孩子养成好习惯,一年级是极其重要的阶段。这时是他名正言顺地步入规律学习的时候,6岁的孩子也开始懂得对某些事情认真起来,这正是培养他好习惯的最佳时期。
  父母要关注这个学习的起始阶段,拿出更多的时间“陪”孩子,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培养他的自我控制能力。当然如果你的孩子已经过了这个阶段,也不用灰心,只要着手开始了,就永远不会太晚。我建议主要从条理性、时间管理、专注力、思考惯性、善于补过等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孩子学习的好习惯。
  1.条理性
  w不知道老师布置了什么作业,老师在批改作业时也发现他的作业经常不按照顺序做,也不写题号,根本弄不清他做的是哪道题,所以有些题他会经常做错或漏做。
  w做作业时也经常是一片混乱,他每次等到写错了,才发现没有准备橡皮;铅笔折断了,才发现没有准备削笔刀;一会儿拿这个,一会儿拿那个,这中间来来回回就花去好多时间,本来是一个小时就能做完的作业,他要花两个小时甚至更多。
  这个孩子就是缺乏条理性,表现得办事拖延、磨磨蹭蹭、没有重点,想到一出是一出。
  w在学习上漫无头绪,学习成绩欠佳,其实他的生活也往往处在比较混乱的状态。这样的无序会让孩子觉得疲惫,但孩子自己还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不知道他的问题是因为“缺乏条理性”,而直接导致了自己生活和学习的低效率和混乱。
  我们先环顾一下自己的家,家里的东西是否乱七八糟、被随意乱扔。打开你的衣柜,看看衣服是叠放整齐、归置有序,还是找起来要费半天劲。我们先反思自己是不是一个有条理的人,家庭生活的环境是有序的还是杂乱的。不要说工作太忙之类的理由,这是一个人的生活习惯和常态。
  如果大人的生活没有章法,我们就不能责怪孩子看起来总是一副懒散疲沓的模样。孩子的条理性没有发展完善,最重要的原因是他根本没有可以学习的榜样。条理性这种习惯可不是依赖婴儿似的本能,就能够自动地习得的,是要“有样学样”。
  如果你用“工作忙”的理由为自己开脱,孩子也会找到一堆借口来辩解为什么他总是丢三落四的,不是找不到作业本,就是丢了橡皮,不是忘记了老师布置的作业,就是忘了老师交待要带的学习用品……
  我们可以从生活和学习两处来着手培养孩子的条理性。比方说,让他玩完玩具以后,收拾归位,分类摆放;看完的书要放回原处,东西不乱放,用完的东西都要回到它“自己的家”。他的书包、书桌、衣柜、床铺、房间地面……都仔细观察一下,从细小的行为上慢慢培养孩子养成做事有条理的好习惯。当然,想做到这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家长有耐心和恒心,还要善于抓住教育的契机进行适时引导。
  孩子在条理性方面有所进步之后,就更有能力掌控自己的生活,也能更有条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事宜。只有让他生活在一种井然有序的状态中,他才心里有谱,内心的压力才会减小,在学习上才能开始学会有条不紊。
  2.时间管理
  一个孩子如果时间观念不强,不只会表现在学习方面,还会表现在生活与做事的方方面面。时间观念不强的孩子,不但做作业慢,做任何事都慢,所以平时生活中应该在各种小事上来注意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可以参考以下方法实施:
  •建立时间观
  1分钟专项训练
  让孩子感受1分钟可以做多少事,体会时间的宝贵,发现原来1分钟可以做这么多事情。因为他只有产生了时间概念才能更懂得珍惜时间。该训练也可提高孩子的写字速度和做题速度。训练以1分钟为一组,每天2到3组。在训练的时候注意记录孩子的成绩,并进行对比。
  (1)每天准备几十个简单的加减法口算题。规定1分钟,看孩子最多能做多少道题目。让孩子感受到1分钟都能做10多个小题,而自己写作业的时候,有时候几分钟也没写1个字,写不出1个小题。
  (2)1分钟写汉字训练,找一些笔画和书写难度相当的生字,看孩子在1分钟内最多能写出多少个字。记下每次的情况,并进行对比。
  (3)1分钟写数字训练。每天让孩子练习1分钟写“0123456789”的快速书写。写1分钟算一次,看一次能写几组,随着写的组数越来越多,孩子的书写速度变快,他更能感到1分钟能做很多事。
  时间限定训练
  让孩子学会在固定时间完成生活或学习方面的任务,学会在任务面前进行时间安排和管理,同时提高生活能力。
  (1)规定孩子洗澡洗10分钟,而且不设闹钟,让孩子自己感受时间的长度!慢慢训练,这样孩子的脑子里就有了时间的长度概念,也有了抓紧时间的观念。
  (2)15分钟时间穿衣、洗脸、刷牙。
  (3)1分钟整理床铺训练。让孩子在1分钟内理好床单叠好被子。
  (4)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
  (5)1周内阅读一本书。
  初训练时,如果孩子在限定时间内没有完成任务,要鼓励他,只要有进步便表扬。孩子很快就能掌握方法完成任务。如果我们经常在孩子生活学习各方面加以督促,他的时间感就会变强。
  •学会利用零散时间
  陆放翁诗言:“呼童不应自生火,待饭未来还读书。”待饭未来的时候是颇为煎熬的,用于读书岂不甚妙?时间往往不是一小时一小时浪费掉的,而是一分钟一分钟悄悄溜走的。
  大人都知道,许多事情是可以同时进行的,这是统筹安排时间的观念。但是,对于孩子来说,他的时间意识不强,往往每次只做一件事情,这样就浪费了一些零散时间。
  如等车的时间、等着吃饭的时间、等人的时间、等动画片开始的时间……对于孩子而言,他们可以用零散的时间记忆零散的知识来学习。利用零碎时间识记单词或背诵古诗词来学习,远比用整块时间要好得多。父母可以教给孩子一些统筹时间的方法,帮助孩子提高时间的利用率。
  教孩子定期检查时间的使用情况,使用时间查找漏洞。父母可以要求孩子每天把自己的时间运用情况记在日记本上,定期分析自己运用时间的规律,找出浪费时间的地方。这样可以帮助孩子减少时间浪费。
  最长的莫过于时间,因为它无穷无尽;最短的也莫过于时间,因为我们所有的计划都来不及完成;在等待的人看来,时间是最慢的;在玩乐的人看来,时间是最快的;它可以无穷地扩展,也可以无限地分割;当时谁都不加重视,过后都表示惋惜;没有它,什么事都做不成;不值得后世纪念的,它就令人忘怀;伟大的,它就使他们永垂不朽。
  ——伏尔泰
  3.专注力
  我们先看看科学得出的注意力保持时间是什么样的。
  研究表明:不同年龄的孩子的注意力稳定时间是不一样的。
  5~10岁的孩子能集中注意力达20分钟;
  10~12岁的孩子能集中25分钟;
  12岁以上的孩子可以集中半小时以上。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的注意力是不同的,同一年龄段的孩子的注意力也是不同的。孩子注意力集中时间的长短,还取决于孩子的性格。
  所以我们应该综合考虑来引导孩子,硬要让10岁的孩子静坐60分钟去专注地完成作业几乎是不现实的。因此,父母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要求孩子在相应的时间内集中注意力,力争完成作业任务即可。
  如果孩子的作业量超过了孩子注意力稳定的时间,可以让孩子分割作业,按部分来完成,这样不仅有利于孩子集中注意力,而且能够使孩子的学习有张有弛,提高他的学习效率。
  研究表明,学习的头几分钟一般效率较低,但随后会不断上升,并在15分钟后达到顶点。根据这一规律,父母可建议孩子先做一些较为容易的作业,在孩子注意力最集中的时间让他做较复杂的作业。
  •力除干扰
  孩子的注意力与周围环境有很大的关系。父母应该给孩子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
  孩子的房间里不要布置炫目的干扰物,孩子的房间墙壁上除了张贴公式、拼音表格外,书桌上除了摆放文具和书籍以外,不应布置太多图画或照片等杂七杂八,与学习无关的东西,以免孩子被无关的刺激所吸引。
  在孩子学习时,父母尽量不要开电视或电脑;父母之间也最好不要大声交谈,或在孩子周围走来走去。
  •有动才有静,能玩才会学
  专注是指在一定时间内高度集中注意力,而不是指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对于孩子来说,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并不是一件好事。
  学习并不是花的时间越多越好。玩是孩子的天性,当孩子的天性没有得到满足时,他是不可能专注地做其他事情的。如果父母不允许孩子中途休息,还唠叨没完,长时间地让孩子做作业,会使他们产生抵触心理。有的孩子还会有意拖延时间,一边写一边玩,在学习时走神、发呆、玩铅笔等,效果反而不好。
  提高学习效率一个重要手段是“学会用心”。学习的过程,无论是用眼睛看、用口读、用手写,都是作为提高用脑、增强用心的手段。比如说记单词,如果你只是随意浏览或麻木地抄写,也许要很多遍才能记住,而且不容易记牢;如果你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运用联想的方法去记忆,往往可以记得很快,而且不容易遗忘。
  要想发挥脑的潜力,必须做到集中精力,全身心投入学习才能有所收获。
  一般来说,对于家庭作业,父母要帮孩子安排一下,做完一门功课可以允许他休息一会儿,不要让孩子太疲劳。父母可以合理地要求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业。
  生活中,父母多与孩子一起看看书、下下棋、玩玩拼图游戏,这些活动都是需要集中注意力才能进行的,对培养孩子主动去注意很有益处。如果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是因为感觉综合失调引起的,父母就应该带孩子到专门的地方,通过特殊的运动器械和医疗器械,由专业人员指导孩子进行感觉综合训练来恢复注意力。
  以上提到的条理性和专注力都是和时间管理紧密联系的,三者之间并不孤立。如果一个人有条理性,行事有条不紊,自然就会更有效率地利用时间,表现出统筹安排的能力。从专注力和时间管理上,如果他认为做作业的时间富余,专注程度就会下降,效率也随之降低;可一旦他知道自己必须在限定时间内完成某事,就会自觉努力,从而大大提高效率。所以在引导孩子时需要对其做出一些合理的时间限制。
  4.思考惯性
  人类之所以成为万物灵长,在于具有思维能力。一个不爱动脑子思考、思想懒惰的人是不可能爱上学习的。我想世界上有一种人注定没有未来,就是脑子和身体都懒惰的人。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孩子要在学业上有所发展,必须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经常思考的学习习惯。就智力发展而言,思考的过程比思考的结果更重要。
  怎么培养孩子习惯去思考呢?“发问”就是思维的起点,能够帮助孩子敞开一条思考的通路。
  “发问”就是提出问题,让孩子的大脑经常处于活跃状态,通过这种方式来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那怎么提问题呢?
  •善用反问
  孩子问:“妈妈,为什么每天都要睡觉呢?”
  你可反问他:“假如小孩子每天都不睡觉,你想想会变成什么样?”
  反问他用“假如……”正是最好的办法。这时孩子会开始想出种种可能发生的结果,对于孩子提出的问题,可反过来问孩子,使孩子了解问题本身的意义,让孩子自己主动思考,发现答案。
  另外,也可用“你认为呢?”“为什么?”反问孩子,让他进行思考。
  如果孩子问:“小鸟为什么会飞呀?”这时,你可以反问孩子“你认为呢”,甚至还可以再问“还有呢?”来培养孩子的发散思维。被动接受答案和主动发现答案的效果完全不一样。
  •避免“是”或“不是”的回答
  我们发问的方法也有高有低,提出的问题应尽量避免让孩子回答“是”或“不是”。
  向孩子发问,不要问答案是对或错的封闭式问题,最好依据孩子的能力,问一些开放性问题,以便他们思考。
  例如问孩子:“今天天气很热吗?”他只会回答:“是的。”
  如果改变一下问法,“你觉得今天的天气怎么样?”所获得的答案一定五花八门:“很热,没有一丝风呀!”“天真蓝,太阳好大。”点点滴滴都反映出幼小的心灵对世界的认识。
  问孩子问题时,可以用“为什么”“觉得如何”“哪里”“什么”“你觉得该怎么做”等词。为了回答此类问题,孩子必须好好思考,自然训练了自己的思考力与表达力。
  尽量让孩子多思多想多发言,而不是父母自己不停地说,像导师发表演讲。
  •有问不答
  爱因斯坦说过:“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地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
  孩子遇到难题,我们有时不必马上作答,也不要让他马上去问别人、急于和别人讨论,可鼓励他从书本上和实践中寻找答案。凡事先经过自己大脑一番苦思,才能培养出独立思维的习惯。
  比如,在孩子看完足球比赛之后,让他谈谈他的见解;新买的玩具不会玩,不直接告诉孩子怎么玩,让他自己琢磨出个所以然;对一个问题,给他几个答案,让他选择一个,并说明理由。日积月累,孩子的思维能力就会大大提高,慢慢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台湾学者陈龙安认为良好的发问应该包含十个方面,他总结了一个“十字诀”:假、例、比、替、除、可、想、组、六、类。
  “假”就是发问时以“假如……”开头,让孩子进行思考;
  “例”就是让孩子在回答问题时多举例子;
  “比”就是让孩子比较两件事物的异同;
  “替”就是让孩子思考有什么是可以替代的;
  “除”就是多问孩子“除了……还有什么”;
  “可”就是让孩子思考可能的情况;
  “想”就是让孩子想象各种情况;
  “组”就是教孩子把不同的东西组合,并思考组合在一起会如何;
  “六”就是“六何”检讨策略,即为何、何人、何时、何事、何处、如何。
  “类”让孩子类推各种可能性。
  有一天中午,北宋著名哲学家邵康节与12岁的儿子邵伯温正在院子里乘凉。这时,院墙外边突然伸出一个人头,朝院子中瞅了一圈,又缩了回去。
  邵康节问儿子:“你说这个人在瞅什么?”
  儿子说:“八成是个小偷,想偷点儿东西,看见有人就走了。”
  邵康节却说:“不对。”然后,他启发儿子道:“如果这个人是小偷,他见到院子里有人,肯定会立刻缩回头去。但是,他明明看到院子里有人,却还是瞅了一圈,这说明什么呢?”
  儿子想了一会说:“哦,他恐怕是在找东西吧。”
  邵康节又问道:“是的,但是他只瞅了一圈,那是找大东西,还是找小东西。”
  儿子回答:“是在找大东西。”
  邵康节又启发儿子道:“那么,什么大东西会跑到我们院子里来呢?那个人又是农民打扮,他会来找什么东西呢?”
  这回,儿子坚定地回答:“他肯定是来找牛的。”
  邵康节满意地点头道:“说得对,他是来找牛的。以后,你要多动脑筋才是。”
  5.善于补过
  《易经》言:“无咎者,善补过也,”人生没有真正的无咎无过,要追求没有毛病的话,就要“善于补过”。不断反省自己,经常检查自己是否有过错,然后积极行动起来,光知道错了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要把错改过来,变成对的。关键在于善补过,错事才能变成好事。
  在学业上亦是如此:一个错误就是一个盲点,对待错误的态度不端正,或是缺乏合理的方式解决错误,错误就有可能再发生,而且经常会重复发生,所以对错误一定认真对待。对于做错的题,应当认真思考错误的原因,是自己知识点掌握不清还是因为马虎大意,分析过之后再做一遍以加深印象,这样做题效率就会高得多。做题效率的提高,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做题之后的过程,也就是补过的过程,不要小瞧犯过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