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教孩子学会玩?
作者:银子      更新:2021-09-06 16:07      字数:2722
  怎样教孩子学会玩?
  在玩中锻炼身体,交朋友,学习如何为人处世
  “怎样教孩子学会玩?”这是一项重要的成长课题。到底什么样的游戏才能直指人心?我们可以从以下这些方面考查它:
  对身体是否有好处?能否促进身体发育以及动作技能和协调性的发展?
  对大脑是否有好处?能否促进智力、语言等能力的开发?
  对社会化是否有好处?能否学会和别人相处与合作,关心别人?
  什么游戏才能达成以上的目的呢?我们先来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是怎么过来的吧!
  归来吧,消失的游戏!
  你可以静下心来,闭上眼睛,打开记忆中的相册,回想一下那有些遥远的童年生活。
  捉迷藏、跳皮筋、踢毽子、滚铁环、过家家、抽陀螺、跳房子、拍纸片……这些游戏你还记得吗?那时候,我们似乎总是在游戏,任何物件都可能成为我们的玩具,任何物件也都可以成为玩伴。
  儿时的你是否曾经玩着这些游戏乐不思归,直到妈妈叫你:“回家吃饭喽!”每个人的记忆中都有这些游戏片段,那时我们玩得如此开心,回想起来生动如昨!你是不是希望你的孩子也能享受这些乐趣呢?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曾给我们带来欢乐的传统游戏正在渐渐远离现在的孩子。
  最近,国内某门户网站做了一项关于“游戏选择与观念”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空闲时间,孩子娱乐项目排在前四位的分别是看动漫、和家长去亲子乐园、玩拼图、玩网络游戏,传统游戏基本没人玩。家长方面,有87.8%的认为传统游戏对孩子有价值,也有11.3%的家长表示不确定。
  而今,当我们在课间十分钟走进校园时,会发现很多小学的操场上孩子玩集体游戏的场面不太常见。不像从前的操场上,下课铃声一响,孩子们就像水突然沸腾,炸了锅似的一窝蜂挤到操场上玩耍嬉戏。现在的孩子变“乖”了,很多会独自用掌上电脑玩游戏。
  据报道,近年来在广东的一些学校,扔沙包、跳房子、滚铁环、抽陀螺、踢毽子、老鹰捉小鸡、打弹珠等这些传统游戏正在回归,与此同时,学生的运动素质和身体素质得到了较大提高。学生体检数据对比资料显示,这些游戏实验的两年间,学生的体质、常见病发生率等指标均明显好转,肥胖发生率也开始走低。
  从前的林荫道上、弄堂里、胡同里,处处可见踢毽子、捉迷藏的孩子,而今何在?
  你还能经常看见孩子们气喘吁吁、一身臭汗大笑大叫的痛快劲儿吗?
  还能经常看见他们的小手脏兮兮的,口袋里藏着各种稀奇古怪的东西吗?恐怕所有这些只能成为过去年代的一道独特风景了吧。
  他们没时间玩,没场地玩,没人告诉他们怎么玩。
  我们每个人都正体会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身心疲惫地奔忙赶路,连孩子们都不例外,他们也脚步匆匆,没有太多时间玩乐。
  我们的居住空间越来越狭窄,被挤在林立的高楼中,车多院小的现实让游戏失去了必要的场地,孩子们的活动空间受到了限制,想要大步地奔跑嬉戏不太现实。单元楼的分割让邻里日益疏远,孩子们越来越难以找到游戏的伙伴。
  在客观的社会条件面前,孩子已经缺少了正常游戏所必需的场地、材料、伙伴,可成人还会让孩子没有精力和时间去玩。
  记得我小时候经常盼周末,盼寒暑假,因为可以自由去玩。只要把学校发的寒暑假作业完成就万事大吉了,放假前就开始一门心思地琢磨怎么好好利用假期玩个痛快,这种期待总是令人开心。
  可是现在的孩子,在假期基本上不能有太多想法,有各种特长技艺的课外辅导和兴趣班在排队等着,什么英语、舞蹈、钢琴、奥数等兴趣班,还有补习班,几乎填满了孩子全部的闲暇时间,快乐的心情就这样一点点被分割了,爱玩的天性也一点点被磨灭了。
  我国体育社会学家郑也夫先生在《游戏人生》中指出:“如果你问我这十年来中国社会中最残酷的行为是什么?我要说最残酷的行为是大人们对孩子游戏权利的剥夺。这剥夺可体现在两方面:1.孩子游戏场地的丧失;2.大人以强制的干预使游戏名存实亡。”
  有钱才能玩吗?
  在过去,孩子没有电脑,没有游戏机,唯一拥有的是宽阔的游戏空间和三五成群的小伙伴,还有信手拈来的玩具。
  人们总能从身边寻找一些游戏的工具,泥巴、铜板、石子、绳子都是孩子们游戏的“宠儿”,于是,便有了滚铜板、跳房子、拍方宝、滚铁环等等。
  树枝能变成精美弹弓,利用废竹片还可以“生产”出仿真的弓箭……
  男孩会炫耀自制的铁环、链条枪、陀螺、弹弓。女孩会炫耀自制的毽子、沙包,还有纸叠的飞机、青蛙、电话等。
  相对于电子游戏这样的非自然游戏,我们大体可以把以上这些游戏叫自然游戏。对于自然游戏而言,崇尚自然是其最大的一个特点,游戏开展一般不受时间、空间条件的约束,只要儿童有兴趣,愿意玩,就可以随时进行。其中绝大部分都是简单易行甚至不需要任何器具的游戏。如弄手影之类幼儿游戏,不需要借助任何工具,只需要一双手,却也趣味无穷。
  现在diy(自己动手)活动俨然成为一种时尚,包括自制家具、自制面膜等,孰不知童年我们的大部分玩具都是diy。这些玩具大都是来自生活、来自自然的材料或半成品,它们一般分为两类:一是儿童自身的器官(手、脚等),如“剪刀、石头、布”“背人”“捉迷藏”“木偶人”等,都是徒手进行的;二是利用大自然中的一些简单材料(水、石头、沙子等)制作的,这些玩具材料来自自然,儿童在游戏时,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随意地将玩具材料加以创造和想象。如一张纸可以用来翻“东西南北”,也可用来放“风筝”、做“风车”……
  我国的儿童游戏文化曾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唐宋时期是中国民间游戏发展的鼎盛阶段,政治经济繁荣昌盛,同时规模庞大的市民阶层日渐形成,各种娱乐活动百花齐放。
  嫩竹乘为马,新蒲折作鞭。
  寻蛛穷屋瓦,采雀遍楼椽。
  抛果忙开口,藏钩乱出拳。
  夜分围榾柮,聚朝打秋千。
  折竹装泥燕,添丝放纸鸢。
  远铺张鸽网,低控射蝇弦。
  斗草当春径,争球出晚田。
  等鹊前篱畔,听蛩伏砌边。
  旁枝粘舞蝶,隈树捉鸣蝉。
  垒柴为屋木,和土作盘筵。
  险砌高台石,危跳峻塔砖。
  ——节选自(唐)路德延《小儿诗》
  唐人路德延的《小儿诗》就对儿童游戏有充分的展现。多姿多彩的儿童游戏娱乐活动跃然纸上,阅读那些生动形象的描述,眼前仿佛浮现出那个盛世的天真幼童嬉戏欢愉的场面:或放莺、弈棋,或击球、嬉水,或捕龟、斗虫,或捉花、摔跤,或坐或倒,或立或跑,或喜或恼,姿态各异,生气勃勃,去哪里还能寻得这般逍遥与自在!
  而今又临盛世,娱乐游戏精神倒也是大行其道,网络上和电视里一向不乏娱乐节目和游戏精神,可大部分流于“搞笑”“恶搞”“雷人”,这已经偏离了真正的游戏精神,是一种彻头彻尾的发泄和攻击,这些东西也能让你发笑,但笑后又生出一些空虚、一些不屑。也许在压力较大的生活状态下,人只需要如此简单的“博你一乐”,更多的内涵反倒是种负累,但如果可笑可乐到可耻,就着实有点过分了,这已远离了真正的游戏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