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回娘家(二)
作者:
犹豫的青蛙 更新:2022-01-28 06:06 字数:3552
炎城城郊有一座城隍庙,城隍庙附近有一座临河而建的村庄——城关村。古时候,因紧挨着炎城出城关口而得名。几十年前,杨桂花就出生在这个村庄。
老话说的好,有人就有村,人多了就变成了城,而有城的地方必有城隍爷的一席之地。
每年春秋两季,小城周边的男女老少都会聚集在这里,为庙里的城隍爷贡献一点儿自己的香火。渐渐地,人越聚越多,庙会自然应运而生。
赶大集,看大戏!
当下百姓的娱乐活动不多。多年以后,它几乎成了许多八零后的儿时记忆。
炎城城隍庙一年有两次大集,选在气候最适宜的春秋两季。而母子俩一下车,就遇上了城隍庙的秋季大集。
“油条,油饼,油炸糕,油条,油饼,油炸糕……!”这边,棚子里的师傅一边快速翻动着油锅里的油条,一边还不忘扯着嗓子为自家招揽食客。
那边,一位身材壮硕,长得满脸喜庆的师傅,快速滑动手中的刀,把案板上的猪头肉切着宽厚适当,肥瘦均匀,“看一看,尝一尝,刚刚酱好的猪头肉,不管您是请客吃饭,还是自斟自饮,老刘家猪头肉都是您最好的下酒菜。”
远处,一位精干麻利的厨娘,站在沸腾的铁锅前,快速的翻动着笊篱,把刚刚煮好的肉丸子盛入旁边的粗瓷碗。随手舀半勺鲜汤,撒一捏香菜,倒几滴老陈醋,转身喊道:“二号桌的丸子汤好了,二号桌的丸子汤好了。”
近处,一位精神抖擞的大叔,捏着凉粉刮刀在雪白透亮的凉粉坯上均匀的转动几圈。提起旁边的喷壶往上浇一遍凉水,最后拿筷子一呼拉,把削好的凉粉挑入碗中,倒入料汁儿一绊,“大碗凉粉一份儿,您端好。”
……!
庙会的入口处,几乎被各种食棚占据。棚子里挤满了食客。有刚刚来这里,还没有进去逛,先垫一下肚子再逛街的。又已经逛完,准备在这里大吃一顿再回家的。
不管是那种食客,看着他们大快朵颐的喜庆样儿,胡杨的小嘴儿就忍不住滴口水。有时候馋瘾上来比烟瘾上来都可怕,太馋人了!
每走过一个食棚,胡杨都会顿足几秒钟,然后扭头看向自己老妈,“妈,我要喝肉丸汤,妈,我要吃凉粉,妈,我要吃麻辣烫……!”
对于熊孩子的‘胡搅蛮缠’,杨桂花只有一句话回应,“先去你姥姥家,先去你姥姥家,先去你姥姥家……!”最后听烦了,属性眉眼一瞪,一把拦腰把他搂起,“回你姥姥家再说。”
过了食棚区就是庙会的核心区域—衣服鞋帽区。街道两边被上百家摊贩占据,大到衣裤外套,小到针头线脑,在这里都能找到,吸引着数不清人群在这里驻足挑拣。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羊城高第街的喇叭裤,深城中英街的蝙蝠衫……!”
远处,一个打扮新潮的小伙子举着扩音喇叭,站在自己摊位前,向路过的人群兜售着手中的新潮衣服。不大一会儿,就吸引了一群渴望时尚的年轻男女。
胡杨指着远处的人堆儿喊道:“妈,小姨!”
此时,杨桂花怀着心思,懒得理熊孩子的小伎俩。穿过人群向旁边一拐,钻进附近一条小胡同。大道上人太多,她准备抄近路回家。
“今天又不是星期天,小姨在学校呢。”
胡杨嘟了嘟嘴,“刚才明明就是我小姨。”
杨桂花不容置疑的回了一句,“你小子肯定眼花了,看见漂亮姐姐就是你小姨。”
好吧!老妈这个解释无比强大。既夸了自家妹妹,又怼了自家小子。
经过多年的发展,城关村已经发展成四邻八乡有名的大村落。前些年在公社改乡镇的时候,城关村成功的升级成城关镇。
虽说出嫁多年,当城关村依然保留着原来的风貌。这里的沟沟壑壑,阡陌小路,几乎都记在杨桂花的脑海里。
“婶子,您在家啊!”
“你是老书记家的大姑娘吧!这是你家小子,这才几年啊,长这么大了”
“是我儿子,今年刚五岁,杨杨,叫奶奶。”
“奶奶好。”
“好好好,快去吧,别让你妈等久了。”
她抱着儿子,七拐八绕的穿行在记忆中的小胡同。碰到一些在自家门前晒太阳的长辈,还不忘礼貌的送上自己的问候。
说白了,城关村是一个由外来迁徙人口形成的自然村落,不像东南庄由胡王两个大姓组成。在这里,光大姓就有七八个,其中杨姓占据人口最多。
很多年前,杨氏家族中的一个小伙子进京赶考,破天荒的高中进士,得以踏入仕途。俗话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随着小伙子的高中,留在家乡的族人也跟着水涨船高。
杨家并没有成为世人眼中的土豪劣绅。多年来,一直秉承着与领为友,与人为善的家族祖训。后来,那位高中的小伙子告老还乡之后在村口建立一座私塾,专门用来教导村里的适龄儿童。
经过多年的发展,那座私塾更是成了炎城地区两所高中之一。而且,它的升学率还一度超过位于炎城县中心的一中。
它的创立者,当年那位高中进士的小伙子就是杨桂花的曾祖父。
或许是家族遗传,在城关村这一亩三分地,老杨家的文风一直很盛。当年国家恢复高校招生后的第一次高考,杨桂花和杨立军姐弟俩更是一起高中。可惜,后来因为家庭问题,上面只给了一个名额。最后,杨桂花只能把这个上大学的机会让了弟弟,这个家里未来的顶梁柱。
杨桂花记得那是六年前的夏末,她坐在县招生办的台阶前,手里握着县里给的最后通知,忽然有一种哭笑不得的感觉。她不知道该为弟弟愿了自己的大学梦高兴,还是该为自己的名落孙山而悲伤,最后只能让泪珠在眼眶里打转,忍着不流出来。
就在这时,从旁边县军人复原中心走出一位穿着蓝色军装,长相憨厚的傻大个,看见坐在台阶上抽泣的他,并没有像其他人一样躲着走开,而是从旁边的小摊子上买了两只冰棍儿,坐到她跟前。
“小姑娘,来一支冰棍儿?”
“谁要吃你的冰棍?臭流氓,走开,在不走开我喊人了。”
“给你,以前听我战友说甜甜的东西能缓解忧伤,你吃了再喊人也不晚,反正我也跑不了。”
“臭流氓!”杨桂花抬起头,瞪了傻大个一眼,不过这回她没有拒绝他的好意。一把夺过来他手中的冰棍儿,放在嘴里咬得咔咔响。心想反正老娘已经够衰的了,也不差遇到一个借故搭讪的流氓。
这一年,杨桂花十八岁,身材娇小,肤白面嫩,看起来确实像一个乳臭未干的黄毛丫头。傻大个,二十三岁,刚从军队转业,长得人高马大,本来能唬住人,缺偏偏长了一张憨傻的脸。
要不说,多年以后,杨桂花看着当下的不良风气,一直对胡杨感叹,现在的小姑娘呦,还没结婚就要要那,等结了婚这两口子的小日子还过不过了。哪像我和你爸当初,头回见面,一根冰棍就把我给打发了!
想着这些前尘往事,母子俩很快就来到自家门前。这是一座位于村庄最里面的小宅院。坐北朝南,青砖绿瓦。瓦房后面是一条青石铺就的环村小路,小路两边长着两排年代久远的杨柳。透过郁郁葱葱的行道树,这边是炊烟渺渺村庄,那边是波光粼粼的护城河。
或许是母子俩到的时间不对,当她们站在小院门口时,发现木门紧闭,一把古朴的铁将军插在上面。
“哎!”见此,杨桂花忍不住叹了一口气。最近因为丈夫的事情,她有些心神不宁。反观胡杨这小家伙就没有这种忧心。
按照他前世的记忆,去年严打过后,到八九年这段时间,国内的政策相对比较宽松。这段时间正是乡镇经济大发展的事情。按照东南庄现在发展的势头,很可能会被县里立为发展经济重发展的典型。在这个时间段,一些宵小之辈的卑劣手段根本不值一提。
胡杨站在原地环顾了一下周围,几乎没有一个行人经过,估计这个时间段,不是在庙会上逛的兴致勃勃,就是在戏台前看得津津有味。
不过当他扫见旁边空地上晾晒的谷子,立马拉了一下老妈的衣袖,“走了,妈,姥姥去碾谷子去了,我们去东头碾子那边去找她。”
经过儿子怎么一提醒,杨桂花果然也发现了那块刚刚晾晒了不到一半谷子的空地。欣慰的拍了一下儿子的脑瓜子,“还是你小子聪明。”
“那是,您也不看看我是谁的儿子。”
“就你小子嘴甜!”
看着老妈心情转好,胡杨一边走,一边拉着她的手借机央求,“妈,等会儿带我去吃凉粉好吧!”
杨桂花点了一下小儿子的额头,“就知道吃,这回考试考了第八名,你还好意思吃零食。”
一听这话,胡杨后脑勺一凉,“您都知道了。”
“笑话,你晓霞阿姨是阅卷人之一,我能不知道吗?”
“呵呵!”胡杨揉着后脑勺傻笑了几声,“这回发挥有些失常,下回一定注意,下回一定注意。”
“还有下回,你小子长胆了是吧!”说着,杨桂花又习惯性的揉了揉胖小子的脑袋。
“嘿嘿!”对于老妈的无理取闹,胡杨一向‘逆来顺受’。母子俩沿着村内小径拐了一个弯,眼前瞬间豁然开朗。
一眼望过去,横七竖八的院落排列在这边缺了一个大口子。在这个大口子里,几十棵槐树长得郁郁葱葱。头顶,茂密的树冠交叉在一起,把外面的阳光几乎隔绝在外。
如果放在后世,这里很像大城市的钢铁丛林中,园林工人刻意营造出来的街心花园。只不过,街心花园中心是一座别致的凉亭,而这里只有一座古朴笨重的石碾。
此时,三位年龄相仿的老太太正站在其中。两人说笑间推着碾棍,一人拿着簸箕抖着碾好的谷子,不时回头笑着搭一句腔。三人周围,一条长相匀称的花狗窝在草丛中,眯着狗眼,正睡着香甜。
听见远处的脚步声,迅速起身向林子外跑去。
“妈,瞧,花仔来接我们了,我说什么来着,姥姥果然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