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7.4
作者:
卧溪石仙 更新:2021-09-04 00:00 字数:2777
教授听了这话,微微皱眉,思索了一阵,道:“这样吧,今年我的计划是要转生物化学方面去了,这个科室会有人来暂时接手,你可以选择跟着我,也可以选择留在这里。”
“这样啊,”我也思索了一下,问道,“那我能问一下现在教授研究中所遇到的困难吗?”
教授笑了一下,道:“自从阿尔伯特的相对论问世以来,接近三百年,科学在基础理论上都没有突破性进展,目前构成的科学体系都是在相对论和量子论范畴内,所以现在的科学都在往这些细的方面延伸,比方说尺度,朝着更微小的方向,温度,朝着更高能的方向,至于人工智能,数据的堆叠量变,至今还无法形成质变,我也知道你的身份,虽然我们嘴里都说着你是人工智能,但你自己也是清楚,你的大脑还是你自己的,芯片始终无法形成意识,自主学习和创新,它只会读取数据库中的继承事实。”
“我能了解一下吗?”我问道。
教授怔怔地看着我,道:“有句话,我当讲不当讲,就你高中的水平,呵呵!”
我站了起来,我感觉自己需要站起来说几句话了,教授个子高,坐着还有一米六,那种压迫感不是我愿意接受的,我说:“有一句俗话,叫英雄不问出处!”
教授撇了撇嘴,恐怕心里在想着:你还是英雄?不是狗熊就差不多了。
我继续说道:“我觉得,学术的氛围就是,应该提出来的,哪怕是错的,也可以用来扯皮,对的不说,错的你要说服我,而不是一上来,就全盘否定别人的一切。”
“那你说,我听着。”
“我在空闲的时候,也思考过人工智能,”我构思了一下,道,“从第一台电脑阿尼阿克开始,最先是超级大国取得突破性发展,后来全世界引进和发展的过程中,缺失了极大一部分的初期架构实验工程,众所周知阿尼阿克高达三层楼,长宽一间半教室,重三十吨。在引进的时候,却是三十多年后的桌上方块电脑,我们后期一直追赶不上,就是因为缺失了那三层楼,长宽一间半教室,重三十吨的基础理论。如果要我说,在国家下决心要独自研发计算机的时候,就应该从根源上去构建,而不是一开始就从集成芯片开始,毕竟纳米级的蚀刻尺度,国内没有厂家可以做到,从根本上的材料精度就控制不住。所以那时候的空中楼阁看着很舒服,倒下来也快,一个负面报道,就打倒了一片国芯……”
“那你说说现在应该怎么办?”教授问道,“我们现在讨论的是人工智能。”
“我的脑子里一直有个设想,从最初的神经元开始模仿,一个电机,带动前后二十至三十条常开线……”我在办公桌的纸上画了起来。
老教授看了,道:“你知道你的这个设想,需要多少电机吗?神经元细胞上千亿,光是灰质基础就得有一百五六十亿,所以说,要搭建这样一个框架,你得需要至少一百亿个电机,还有,你说的神经元触手,你这个二三十条,怎么比得上你脑子里每个神经元的几百条,这样一算下来,你把地球的资源耗尽,都搭建不起来!”
我认真地看着教授,道:“生命的发展,智能的形成,难道不是地球几亿年资源耗费搭建起来的!搞机械的终极理论,不仅仅是量变引发质变,还有结构影响性能,分子的排列组合,就如同电机触手的排列组合,从最初无序中,在利己趋向力下,形成惯性,固定构成通路,导致了定义定理的形成,才会有现在的规律公式。”
“我真怀疑你是不是高中生。”
“我是高中生。”
“但是你这一套自己想想就行了,真要搞,你也得自己去搞,国家发展到现在不容易,不能倒退五十年,去为你架构这一设想。”
我有些上头,梗着脖子道:“超级大国都宁可经济国力倒退三十年,就为了信息网络的架设,国家发展到这一步,连人工智能的基础理论都不愿意搭建?”
“都有那么多计算机了,我们也不想回去用原始方法探索!”教授也站了起来,他强大的身高体魄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压制了我,教授压迫着道,“习惯了生火做熟肉,再让你回去吃生肉,你愿意!哦,我忘了,你现在不用吃,如果你坚持自己的意见,那行……”教授丢给我一叠白纸,道,“把项目方案做出来,成本报告统计出来,我提交,或者你自己提交到国科院去,你这学生,我三十年来还就没发过火了!”
我张着嘴,手里拿着白纸,对着老教授也哑口无言了,这么容易就上火了,那我这下可得罪死了,以后的日子还过不过,我扯起笑脸,道:“还是算了吧,也就说说而已。”
“不……”教授一抬手,道,“写下来,我是很认真的。”
那我只好花了半个小时的时间把项目构思给写了出来,但细节还是很模糊,我把写满字的纸递交给教授,道:“写好了,请教授过目。”
“只有一张纸!”教授一看,先飙了一声,道,“从文件格式上来讲,就通不过,你这小字,怎么写的,让人怎么看!”
“从小家里没钱,没钱买纸笔,字就写的小了,一张a四一排至少一百二十个字,这里有六十排,所以不好意思,大概有七八千字。”我小心翼翼道。
很奇怪,教授听了我的话以后,默不作声了,他取出自己的老花眼镜,把纸摊在桌子上,还又拿出一个放大镜,真的一字一句看过去,看完一遍以后,靠在椅子上,想了一下,然后道:“你这套方案在国家肯经济倒退五十年的情况下,是可行的,我会重新整理提交给国科院,让他们去评估。还有,计时啊,你的仿生手效率不错啊,半个小时能写七八千字,厉害的紧。”
“那还不是教授您设计的?”
“你这马屁拍到点子上了。”教授放下老花镜,道,“这个拿去复印一份,然后我们坐下来,好好聊聊。”
“你不生气了?”我问。
教授摇摇头,我复印好了以后,一份给教授,一份给自己,反正脑壳里搭载有一坨的存储,不是坏掉的话,随时可以再写出来。我和教授面对面坐了下来,教授喝了口水,慢慢道:“我先跟你说一下,现在人工智能的制约还在物理芯片上,光刻目前在实验室的精度停留在一纳米上,一百年来只进步了两纳米,更细微的操作就需要电子显微镜和人工了,但这又涉及到摩尔的爬电距离,一纳米以下,爬电漏电已经无法控制,即便绝缘层也无法阻止电磁场的交互渗透,所以我这两年,转到电磁场力研究所,想寻找一纳米以下电磁场力合理规律化,但目前如你所知,一无所得,相邻纳米管之间的门阀,在过电的时候,必然会打开,而且没有选择,这与神经元的选择性通路传递就有了差别……”
“不能把晶元放大?这样尺度上就有冗余了。”我提道。
“很遗憾,告诉你一个不幸的消息,我们还没有独立制造一纳米光刻机的能力,即便是造出来了,国家也不会再花几千亿单独造一个大晶元光刻机,这与市场利益息息相关,没有经费,什么都是空谈。”教授缓了一下,道,“包括你提出来的电机架构大脑,在已有的基础上,已经容不下基础科学的再创造,再深入了。”
“我明白了。”我想着:我的项目在目前的尺度上,是没有办法完成的,只有几百年或者几千年以后了。
“当然,构想都是好的,如果通不过,你也不要灰心丧气,我一年还想出来几十个点子被驳回来呢!”
我和教授相视而笑,我说:“教授,我还是决定,留在力场研究所吧,生物科学那方面,感觉上就不得劲儿了。”
“那行,那祝你新的一年里工作顺利。”教授道。
“教授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