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0章 不足与隐忧
作者:
无心则无我 更新:2021-10-23 21:34 字数:2134
……
金瓜石矿区往北走没多远便到了海边,一艘车轮舸停在简易的码头边等着乘客上船。
一大群人拥着一个一脸严霜的少女走到码头边。
“姐,你还是再考虑考虑吧,若你这么回去,李东家可能会真的生气。”
周秀晴看了一眼周晓岚,道:“这里就交给你们了,若是李东升问起,就说我回去了。我只是和他约定管理矿山,却没说卖给他,我何必惧他生气?”
周晓岚摇摇头,又去看边上的其他人。
周景祥也微微叹了一口气,上前道:“秀晴,你也老大不小了,怎么还这么任性。还是留下来,我们找人去与李东家说和说和,他不是还没成亲吗,你并非没有机会。”
周景坤听了也道:“三哥说的不错,咱们周家与李东升已是一条船上的人。秀晴,那李东升也没有说不要你了,你这是何苦呢?”
周秀晴听到大家都说她的不是,心里更气,回道:“我就是要回去,你们莫非还想强迫我不成?”
众人听了都无言以对,周秀晴是长房长女,他们虽然是亲戚与长辈,却是旁支,并不敢再刺激她。
周晓岚看了看等在码头边的船,道:“既然姐执意要回去休假,那我也跟姐回去休息几天。这里就交给叔伯和兄长了。”
周秀晴皱眉:“你也要跟我回去?”
周晓岚点头:“你想家了,我也想家了,咱们一起回去不好么?”
周秀晴不置可否,掉头而去。
周晓岚与周家人点点头,追上周秀晴,上了车轮舸。
看着船离港远去,周景坤摇头道:“这丫头啥时候能改改这性子啊!”
周继江在旁摇头:“五叔,您还是别指望了吧,秀晴是改不了了。对了,秀晴走了,这事要不要去通知李东家?”
周景祥和周景坤听了都犹豫,好一会儿,周景祥才道:“还是派人去告知一声吧,毕竟李东升是台湾主公,不论私,也得论公吧。”
周景坤与周继江听了点头,立即喊来随从去台北报信。
……
李东升接到消息时,已是第三天的事情了,他带着希琳娜去了基隆看了u型战舰下水试航,然后又去了淡水船厂视察。
光明宫里面的怀德宫是李东升的住所,他才沐浴完,便听到罗坚求见。
“罗大人啊,何事?”
“主公,您交给属下办的事情已经在办理了,相信不用几天便能见到效果。”
李东升知道罗坚指的是什么事,点点头。
“这件事情你不要做的太过火,适可而止便好,还有别的事么?”
罗坚又道:“回主公,别的大事没有,微臣此来是来报告监察司最近的工作进展。所有正八品以上的干部资料已经在整理,目前咱们监察司已经招募了十几名得力的探员。”
李东升又点点头。
罗坚忽然想起什么,又道:“还有一事就是今天下午,金瓜石那边传来消息,周秀晴已经离开金瓜石。”
李东升听了皱眉,却也没有说什么。
“主公,周秀晴乃周家代表,她这一走,会不会影响周家与咱们的关系?”
李东升微微舒了一口气,道:“周景荣是识大体的人,不会因为周秀晴的任性而犯傻的。对了,外事厅的情况如何?”
罗坚听了回道:“回主公,萨摩国质子及随从还在四角寨农场学习农技,表现平静。安南与占城诸藩质子及随从也安排在四角寨农场。其他各归附之岛外首领亲属也陆续进入了农场,目前并无任何不利情况。”
李东升想了想道:“你去与那些质子们说,他们在台湾的生活可以有所选择,想留在农场继续学习农技的,仍然可以留在那里。
如果不想留在农场的,可以让他们家人出资,在台北城中购置府邸,在台北城中工作学习。”
罗坚听了微笑点头。
李东升想了想又道:“罗坚,你去找一些字写的好的人来,把《永乐大典》再抄一份,图书馆建好之后,需要把这部书放进去。”
罗坚听了道:“主公,《永乐大典》包罗万象,乃中华知识之精华,只放在图书馆中是不是有些浪费?”
“你的意思是?”
“小人的想法是,只有台北城中有这部书,并不利于台湾百姓因知识而获益。如果能将这《永乐大典》刊印成册,让百姓们都能容易看到,皆不是更快提升百姓知识与眼界?”
“刊印成册……这部书太大,刊印工程不小,现在台湾资金紧张,暂不宜刊印《永乐大典》。不过你的想法倒是提醒了我,咱们台湾目前还没有造纸厂及印刷厂。
台湾各城的学校陆续在开办,文具和书籍的需求会越来越大。你把这件事记下,想想有什么办法能填补这方面的空白。”
罗坚点头记下,又道:“主公,小人来台湾之后这几天,虽然看到一片兴旺景象,但也看到了许多不足与隐忧之处。”
“好的你不用说,把你看到的不好的地方说说。”
“是,小人发现台湾读书人及匠人很少,牛马等牲畜也极少。真正的读书人太少,导致许多官吏干部的素质低下,管理上常会出现错疏。
因为牛马的稀少,许多工程建设时都不得不用人力运输材料,效率十分低下。因为耕牛太少,这也是许多移民不愿开荒的一个原因。”
听完,李东升也点头,缺人才,缺畜力这个硬伤他怎会不知道。在台湾的劳工大部分都是靠人力完成工作,无论是开荒还是城建都是极其辛苦的工作。
就如修路一样,砍树、挖树桩可以用人工,运输木材和砂石、水泥等建材也在用人工。大量的人力浪费在了运输材料的路上,如果有足够牛马,工作效率会大大提高。
李东升道:“进口牛马这事,从台湾建设之初我们便有在做,只是牛马这等畜牲即便是在大陆也是十分紧俏,并不是有钱就一定能买得到。
至于人才也是一样的道理,读书人又有多少愿意到台湾来吃苦?少量的好处根本无法打动他们,待遇太高,我们的财政也实在是……”
听出了李东升的苦衷,罗坚也皱着眉点了点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