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情量守恒
作者:
空城无痕济 更新:2021-08-30 13:55 字数:6997
(一)什么是情量守恒?
1宇宙能量是守恒的。月亮到了最圆的时候总会慢慢变缺。太阳到了正午最光明的时候也意味着慢慢散去炽热。什么事物到了巅峰都会慢慢走下坡路,
这也是不变的公平的能量守恒定律得一种应用。他的原始表述是,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只能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而且能量的形式也可以互相转换。这就是人们对能量的总结。
没有人有十全十美的人生,人生必然会有抉择,你哪里完满,顺带的被你抉择的另一边总会相对失落。
月有阴晴圆缺,
人有悲欢离合。
而爱情,亲情,感情等所有的情同样遵守这样的能量守恒定律,也就是情量守恒。
2情量守恒决非特指某种感情,而是指所有人的情感和所有类型的情感,情就是放在你身上的一座大山,根据自身的需要挖出来了亲情、爱情、友情、阶级情、民族情、宗教情、家乡情、慈悲情等不同的分类。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习惯认为一个人感情很丰富,因为是感情泛滥,多情花心,有过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经历,但实际上真的是这样吗?
这也是情量守恒在作怪。
3如果人水元素偏多,本身性格会显得多愁善感,就像林黛玉那样,他们在生活方方面面会投入比普通人来的多的情感感触,一些小事情就会让他们情感泛滥,而情量恒定的,他们把感情的能量用在了性格生活各个角落,那么相对来说,放在爱情里的就少了,虽然多愁善感了,但是体会不到感情的真实深意内涵,所以他们反而会比其他人有更少的真实的丰富的感情体验。
大多数时间,这些人没有具体的爱情对象来可以发泄泛滥的情感,增强感情感动的阈值,容易把这些情绪转移到自己身上,塑造一个全新的虚幻自我,理想化自己的感情,外人看起来,还以为营造出了一个痴情女(汉)的形象,深深陶醉在自己的理想爱情里,这样循环反复,难以自拔。
4我们知道的运动员不能有太频繁的性生活,因为根据能量守恒定律,性生活太过度,本身的精力就会减少,会严重影响体育比赛的爆发力。
从事艺术创作的人们,他们需要大量的情感去寻找艺术灵感,由于情量守恒,他们把这些情量用到了创作等方面,那么留下的关于爱情部分的情量就少了很多,所以他们反而会少了很多和异性接触的机会,不过不排除一种情况,他们的灵感来源于自然生活,那样导致他们用情于生活经历,那样他会吸收情量到自己的身上,反而更容易吸引异性,而且以一颗游玩自然的心态对待另一半,这样的人无疑是浪漫的。
在爱情和工作两方面来说,工作也涉及情量,最常见的是包含有人情,大量的人情可以匹配精准的爱情,一个在量,一个在质,其中人情和亲情可以相互牵制,如果过于关注工作的事情,那么桃花运的一面就会被削弱。
对工作过于投入和关注,工作上倒是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由于情量守恒,个人方面相关情感有所缺少,所以爱情上有所失落也在所难免了。(只是针对一部分情况)
5当然有时候爱情能量守恒是也非常残忍的,并不是我们所梦想的那么完美无缺。
我们常常可以发现。在爱情关系里,有一方苦恋,而另一方却显得漫不经心。情量守恒,一方的爱情过满,另一方一时无法承受,过量则爆,反而相当于爱的不够,爱的错误。多少痴情人尝尽心酸血泪,却仍旧无怨无悔,不过是不清楚这一点。。
难免的我们常常讲爱情能长久走下去,需要的是平衡和公平。没有人可以完全永远无怨无悔的付出,当情感失去平衡,感情就会存在破碎的危机。
当我们谈恋爱的时候,有必要时刻给自己敲个警钟,可以去雾里看花,不能忽视情量能量守恒。
如果流年不利,不能去自暴自弃,要扔掉以前没有作为的年份,打起勇气,破而后立,败了也没有比这个更糟糕得了,给自己充电,彻底检查自己,电池坏了换电池,观念老了及时更新,把自己当做一个黑洞,大量储蓄能力直到爆仓,消化后再来过,等待有朝一日,重新抓住机会。
(二)情量守恒包含这么几层意思:
1情感总和守恒。对一个固定的人来说他的总量守恒,但是是绝对不可以被量化的,爱情情感丰富,亲情分配相对就会较少,过多地重友情,相应就会适当减少爱情和亲情,一个对他人极其冷血的人也许他会对某个他认可特定事物会付出超级丰富的情感,继续情的寄托。
2同一种情感的总量守恒。对于其中某一种特定感情,分配到其他人或者个体身上可以有不同比例,但一定符合个体总量的守恒,分配时可以做到动态平衡。
3情感碰撞守恒。类似于物理中动量守恒,当两种或多种不同的情感发生碰撞时,情感可以相互转化,爱情可以变亲情,亲情可以变友情,友情还可以转变为阶级情,革命友谊,两种感情发生碰撞后形式发生交换,但是两种情感总量不会超越碰撞前的情感总量。
(三)那些情感大师们
虽然每个个体的情感组成差别很大,但有些人情感种类极其丰富,有些人则终身专注于几种不变的情感。那些情感极其丰富的“感情大师”给人外在的感觉是超越常人的,就好像有用不完的情。但是,实际上并非如此,当他把亲情、爱情、友情、革命友谊、宗教情、家乡情、慈悲情等都作为重点付出时,那些真正与他发生关系的个体得到的单一真实情感是很少的,往往是蜻蜓点水,露水萤光,昙花一现,这也就是有的人为什么经常和多人嘻嘻哈哈的,但是你真的到他面前,他可能都叫不出来你的名字。
相应的博爱,大爱都是一种表示,一种统称,而不是一种专注。与情感极度丰富的人打交道,你也许会感受到他们更多是机械化动作,都是可复制的动作,可以对很多大众使用的表情动作,也就是官方动作,而不是单纯的情感交融。不少的情感大师,却没有一个人承认他是个有情人,包括他的子女。象马克思这种阶级情感非常丰富的哲人在亲情上就表现的贫乏许多。一般人把情感只集中于亲情、爱情和友情,这样往往能获得相应的更多的同类情感的反向输入。
通常一个人,在掌控某种单一情感的时候,要掌握好他的守恒原理也是非常不容易的。比如说爱情,异性之间的爱情通常是自私的,如果一个男人把爱情分给十个女人,那每个女人其实只占有了男人爱情的十分之一,因而这十个女人几乎无法体验到完全意义上的爱情,他们不会被满足,而物质的参与到大众分情的过程中,十个女人也许都是快乐的,不过这是表面看起来的快乐,她们多数在享受物质快感,用来替代其他的不足,而不是爱情快感。同样的道理,男人非常讨厌自己的女人同时拥有十个男人,因为自己会失去了对爱情的控制权和独占权。一个人,不管男女,内心都希望独占爱情,只有独占,才能偶尔有爱情溢出来,如果是分享,则表现为有,但是不足。
中国的年轻男人都喜爱结交朋友,乐于把自己的友情与很多人共同分享,这当然也是一个相互的过程,如果彼此友情付出不对称,那么迟早要坏。表面上可以让人产生一种他很重友情的假象。实际上是多友情,甚至是没有友情,或者是单纯的利用背景资源,利益互换,不在友情范围内。如果我们一旦对方真正需要友情支撑的时候,他并不能成为可靠的对象,因为他的友情被稀释的比水还淡,他注重的是一个个点组成的利益平面,看起来结交面广,但感情很深的,有深度的朋友,在关键时刻往往能够成为彼此的寄托的,没有。
(四)语言,交流和情
人类在交际过程通常会假借语言动作表达情感,然而,语言与情感极不对等,语言可以承载情感,也可以掩饰情感,它是一种体力活和愚情手段,绝大部分语言中镶嵌的情感比较微弱,所谓多情人其实多是无情人。
随着人类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碰撞机会也变得越来越多,有碰撞就有交换,有交换就有守恒。有句俗话叫“以心换心”,说的也是情感交换。然而,在多数人的内心感受上未必认同是等量交换,经常有“好心没有好报”的感叹。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感情有即时性和延时性来解释,当然不排除感情输出如同石沉大海。即时性感情如性爱,双方自愿互动地情况下,交换的即时性、等量性感觉最明显。友情属于是一种延时性情感,你付出的当时,未必马上得到回报,甚至在你想得到的时候也得不到。友情这种情,很可能在对方以不经意的方式分多次返回,或者寄托在某一事件中集中返还,有些返回式情感,你得到了,但你可能没有感受到,它不一定是物质为代表化来有形表达。有可能只是提供给你的一个有心无心的便利,有时候,当你付出真情以后,回馈的可能是你无法理解的“埋怨”,但是这类“埋怨”中本身也会包含真实的情感。误会,经常会引起情感挫折,但“误会”也一定包含情感。情感交换与能量交换,它通常靠感觉衡量,而不是依赖机械式或电子式器械来精准测量,缺少踏实的“存在感”毕竟物理守恒是不可以量化的。
人类这种情感动物,决非只表现在爱情领域,亲情也会很常见。一个多孩家庭与一个独生子女家庭所表现的亲情状态就不一样。一个母亲同时爱五个孩子,那五个孩子之间必定会有因母爱不均引起的争吵甚至是打闹。而在一个独生子女家庭,母爱的盈余感又会让孩子感到腻味。然而,即使是有腻味感,若有新的竞争者参与进来,他仍然有感到一种母爱被抢夺的危机感。
人的幸福感感取决于对情感的波动。生在幸福而不自知时,可以刺激刺激,才能体会到他的珍贵。而刺激情感波动的因素很多,物质刺激,精神刺激,无论是哪一种,都离不开落差,进而决定幸福或者悲伤的深浅。
一个人,如果由贫穷向小富再向大富转变,他的幸福感是越来越强的,每一个跃进都产生一个幸福。一个人如果生在富豪之家,他从一出生便与“满足”同行,物质刺激对他情感的幸福不产生任何影响,他的人生难免有不自知。一不留神就表现为幸福感下降。
在夫妻间,爱情经历得越久,爱情的滋味也相应会越少,爱情慢慢会沉淀,转变为亲情,剩下的爱情成分,较少有强烈的刺激感,这个时候,双方最容易想制造新的爱情波动,产生必要的震荡,以形成新的幸福点来维持爱情的主要地位。爱情在有显著输入或输出的时候,人总是有明显的即时快感的。但是,人类社会防止混乱,会是一种道德社会和法律社会来规范约束,可能会夺去爱情波动后的幸福感,但是也依然促进了亲情部分回归到爱情。
由情感变动引起的幸福感通常有私密性和瞬间性,唐突地在公众面前表达出来的“幸福”多数是不真实的,有很多种类的“幸福”必须是在私密空间去表现,一脱离特殊空间,幸福感便荡然无存,甚至截然相反。
人类很会用“假装”来活着,以人为组成元素的国家,同样可以表现出情感,这就是国家情感。若ab两国非常友好时,突然加入一个c国进来,c国亲b国,则a国表现有失落感,c国亲a国,则b国表现有失落感。很多情况下,新加入进来的主体未必会威胁到第三方,只是情感分割剥夺了另一方的独占权而已。
提到了国家,不妨顺着提一下阶级。只要人类统一的大同世界没有形成,阶级就是一定会客观存在的。大同世界,如果用情感方面来描述的话,我可能把它定义为:人类实现情感交换上相对平衡、和谐的关系社会即为大同。当阶级差别很大时,不同阶级的个体间绝无保持平衡对等传输情感的可能性,大多情况下,相互传输的都是对方无法接收的弹性碰撞类情感。
世界和谐与否取决于感情的支配能力强弱,支配得好,就不会因此而产生大的冲突,支配不好,就可能因敌对情感产生仇恨以致毁灭性战争。
人的一生,是感情不断分发与不断收获的一生,愈会分发感情的人会有更多的情感收获,就有更多的幸福感,不善于分发感情的人通常会被情感所困扰,当一个人既不会分发情感也不善于收获情感时,他一定与这个世界保持了较远的距离,也就是有脱轨的风险,他的精神世界或身体心理一定有病态的。
毕竟人与动物对于自然界感受能力最大的区别是情感,如果情感变成你的生存障碍,那你的生命价值也许和动物相当,毕竟人也是高级动物,只是你没有那么突出罢了。
(五)从孩子的层面再来看看情:
1无论男孩女孩,都有生而为人的相同能力,能够感受到作为人类的所有基本情绪,即使他们不会表达,但是内心已经有了基本的雏形。
假如是一个大叔对一个24岁的小姑娘又打又抓,伤害下体,那么面对他的是不是就会被送进派出所?他涉嫌暴力打人,以及性骚扰,这两条无论哪条都够他进去呆十天半个月的,同时,还少不了罚款、赔钱。
可是,受害的人,性别一转换,受到的待遇,就可能大不相同了,假如是一个小伙子被女性给实施类似的伤害,小伙子报警,有可能还会被人笑话,多大点事儿,即使报警成功,更多涉嫌的是暴击伤害或者互殴。
我国内现行的法律规定:
“如果侵害者对男童下手,侵害者最多只构成猥亵儿童罪,最高服刑5年,但是如果相同的情况发生在女性身上,侵害者系奸淫幼女,以强奸罪从重处罚,一般情况即可判处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我们在目前高速发展的社会下,生活当中对男性和女性有着非常明显的差别对待——性意识的差别。
男性被期待成,理想化为有见识、老练、强势的性伴侣,而女性一般则保持保持被动、犹豫的形象,所幸我们有新时代的女性,他们的观点对传统女性多出了一条新的选择,他们追求平等,认为女性是可以从事更多的行业的,也是一个好的开始,为男女的平等化算是做出了一定的追求。
表面上,传统的行为让男性受益,女性被压制,但事实,没有人会可以在性别歧视的结构里受益,当社会限制个体的多样性时,男性和女性一样会成为性别歧视僵化观点下的受害者,每个人都是输家。
“像男人一样去处理”一些事情,通常是用暴力为伤痛复仇,然后让自己遗忘,如果男性不这么做,他们就会被称为懦夫,没勇气,但说到底男性也是人,有时间我们为什么不用人的思想去解决仇恨,而要局限于男人?
男性被认为要在任何时候控制好他们的情绪,因为男性要在生活中承担更多,他们不能倒塌,但对遭遇过性侵的男性来说,尤其是男童,他们会伴有一直的困惑、害怕、挫折,这些情绪又好像会成为是他们“不像个男人”的进一步证据,转而阳刚之气尽失,唯唯诺诺。
2那又怎么打消我们对“男性被性侵者”的迷思
1.男性不可能被性侵,如果是,那就说明他本身不是“真男人”?
是否会被性侵和他是不是阳刚没有任何因果关系,有的只是别动,被迫,儿童时期遭受过性侵也不代表他未来就不能胜任男性的社会角色,毕竟人无常态,宇宙的一切都是在变化的。和他的性取向没有任何关系。
2.如果一个男孩在遭受性侵的时候很享受,那么就不够成性侵?
性体验是否给人带来的愉悦,带来什么程度的感觉和是否构成性侵本身不存在任何关系,很多人会有神逻辑,说男孩子说“得了便宜还卖乖”,被性侵的时候自己不也在享受吗?之类,(殊不知对于一个没有任何感觉的人怎么去享受,没有难受到吐就不错了,只不过是反抗不过来罢了,若是能力足够,最简单的夺门而出也是可以的吧)正是这种价值观存在,更多的施害者才会自己觉得心安理得。而且很多男童不具备这方面的知识,自身的信息不对等,才纯粹被成人利用来满足自己的性需求,或者说像泰国的人妖那样,更多是是生活所迫。
3.性侵对于男孩子的伤害要小于女孩?
大部分的研究都发现,性侵对于孩子的伤害是一样严重的,毕竟孩子还只是一个花朵,也正是行因为花朵,才被人极端的享受哪种辣手摧花的一时快感。不分男女,受伤的都是儿童,都是赤裸裸的人,甚至研究发现,性侵对于男孩的伤害更大,因为社会正常逻辑下的压力让他们不愿意说出来,(可是他们却又一个不正常的曾经,在社会的大趋势下,或被随波逐流)即使一些有勇气的人说出来了,多半还会遭受到耻笑或不理解,非议。
甚至有父母交给孩子的是,“你需要忘记这些,让自己变得更阳刚坚强。”这本身并没有错,可是使用范围确是有错,这是一种对世间漠视的态度,会让男孩子更加感觉孤立无援,觉得自己无能为力,其实更需要做的是先转变好自己的心态,做好准备,然后大胆的指出存在的问题,有问题才会有进步。
4.只有同性恋才会去性侵男童?
研究发现,大部分侵害男性的施害者是“异性恋”并非“同性恋”,而且大部分是已婚。性侵的很多原因和“性”本身并没有关系,也许只是跟他/她生活过于压抑有关,毕竟情量守恒,情也是需要被释放的,无处释放,那只能被动的选择极端行为,他们在原本的社会环境中找不到存在感,企图做所谓的惊天动地的事,导致“控制欲”上升,从而有危害社会的行为,(毕竟社会由个体组成,伤害其中个体,就一定会被群体惩罚,因为在和自身相似的群体中,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保证自己永远不收到类似的伤害,他们必须未雨绸缪)。
5:如果男孩被另外一个男性性侵,那么他以后一定是同性恋?
性取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形成过程,有一部分被受害者会对自己的性取向产生疑惑。但是,一个男生的性取向和他有没有受过性侵没有任何关系。理论上从发展的角度,相互吸引的一定是异性才对,他们吸引以后,彼此爱慕配合,造出自己的最大的礼物,可是社会的逐步发展,男女比例的失衡,人与人基本信任的危机,导致部分人更倾向于同性,去追求爱情,这也是情量守恒的基本,是一种社会需求下选择用情对象的转移。
6:男的被女的性侵,那是他的幸运!如果他没有感觉,那就是他有问题!
有这种想法,只能说是对于男性的一种偏见,对基本的人性的胡乱应用,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任何在性还未成熟的情况下的侵害,怎么会产生感觉?这种明知道不行还去强行,是什么状态?是因为没有任何选择了,而饥不择食?古人都知道可持续发展,捕鱼都不用细网,防止捕到太小的鱼,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等小鱼发展到一定的状态,那是他需要承受的生活经历,而且是需要主动去选择的,会有主动求偶。
提前辣手摧花的伤害显然具有长期杀伤力,会使孩童怀疑人生,一朝被蛇咬。成年之后择偶不自信,对性生活抵触,不知道如何承担一个父亲的角色等都是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