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屈崇山的态度
作者:
半月影成双 更新:2021-08-22 10:48 字数:2040
皇帝嘉奖圣旨很快就送到了边关,犒赏三军论功行赏。
此时的宁国军队士气高涨,辽国铁骑失败后,在边关驻扎,不再冒然前进,两方军队又呈对峙之势。
辽国皇帝耶律古兰大发雷霆,他知道庞行知的厉害,但他不能接受的是他们引以为豪得堂堂辽国铁骑居然全军覆没。
耶律古兰脸色阴沉,耶律家重要的人都在,虽然辽国官员以耶律皇族为主,也不乏有汉族官员。
气氛很凝重,耶律古兰终于说话:“这笔账迟早要跟他们算清楚,今日之耻他日必定加倍奉还。耶律颜光你集结好军队,等待时机,我们是时候该南下了,秋天很快就过去了,冬天来了我们就没有机会了。”
耶律颜光领命道:“属下会安排妥当。”
耶律古兰点头道:“你做事我放心,岳军师,还有很多事情需要你操劳,后勤工作也需要你安排。”
一个老者站出来说道:“王上请放心,微臣一定会办好。”
耶律古兰说道:“宁国不可小觑,特别是他们的大将军庞行知,与我们辽国交战已经二十余载,可以说他对我们很了解,想要击败他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耶律颜光道:“庞行知的确是一位难得的将才,臣弟与他可以说相互了解,但是战场永远都在变化,放眼宁国西北军队也只有他能与臣弟抗衡,我一定会找到机会击败他。”
耶律古兰点点头道:“今日的小败是在给我们提醒,这样也好,不至于以后我们南下时再出现这次这样的失败,希望你们引以为戒。”
且说庞行知在西北大营召集了手下的得力将领,在一片恭贺声中庞行知并没有因为这次的胜利有什么太过高兴的表现。
庞行知对手下的将领说道:“辽国的铁骑是我们无法正面抗衡,这次他们的失败只会让他们更为警醒。耶律古兰可不是昏主,他的弟弟耶律颜光乃辽国第一悍将,此次如果是他领军出战,他绝对不会如此大意,我们也不会轻易得胜。所以,在座的各位现在我们还不是高兴的时候,辽国很快就会有所行动,我们当小心行事。”
庞行知手下众将领听着他的话,陷入了沉思中。
庞行知道:“大家也不要太过担忧,辽国铁骑在宽阔地带是有他们的优势,一旦进入关内腹地,地形复杂,他们的铁骑优势将会大打折扣。我们要做好正面迎敌的准备。”
庞行知道:“云州,朔州,夏州,刑州四个地方的将领请立马回去做好防御准备。如果第一道防线被突破,第二道防线定州,沧州,青州,颍州一定要守住,否则辽军铁骑便可南下,过了允州,晋阳,太原一代将会是一马平川,可千里奔袭直指江南,金陵。我们西北军守卫国门的责任无比重大,还望各位精诚团结。”
众将领纷纷表示会竭尽所能,誓死守卫国土。庞行知满意的点点头道:“各位弟兄与我出生入死多年,多的话也就不多说了,都各自去准备吧。”
众将领领命退下,庞行知现在地图前,脸上的表情说明这次的形势不容乐观。
乌齐已经回朝廷复命,庞行知一人在偌大的将军大营中思考着对敌良策。
两国都在积极的做着战前准备,两方将领都知道这次的形势双方并没有想象中那么轻松,大战一触即发。
刚刚加入军队的士兵有些紧张,他们不知道将会面对什么样的场面,而习惯了连年征战的士兵已经没有了那种紧张感,努力的为新兵舒缓着压力。
秋日的金陵城还有些闷热,宁国皇帝坐在龙椅上,看着台下的大臣们。他已经让乌齐读了庞行知送来的军报,朝廷上下已经知道了这次战事的严峻,纷纷低着头,大气不敢出。而皇帝正在等大臣们的发言。
朝堂上下一片安静,没人敢先说话,最终还是乌齐站出来说道:“启禀陛下,依臣来看,现在有战与和两种策略。战我们没有必胜的把握,必定最后是两败俱伤,就算胜也是惨胜。和的话对目前我们来说是比较好的选择,百姓也才能幸免于战乱。”
宁国皇帝点了点头道:“宰相说的有道理,还有人有没有什么良策?”
这时武将里走出一人来,此人正是镇南大将军屈崇山的部下魏文杰,他正好代替屈崇山回金陵述职。
这次魏文杰来金陵代表的就是镇南大将军,将军临行前告诉魏文杰:“这次皇帝征召文武大臣回金陵述职,就是为了西北的事情,朝廷里肯定分战与和两派。战与和都不是上策,但是目前的情况下,我们只有战一条路,你要把我的态度表达出来。我们大宁国立国六十余载,当年立足于中原就是用战争打下的这片江山,我们宁国人不怕打仗。”
魏文杰说道:“辽国犯我疆土,西北百姓民不聊生,士兵饱受战争之苦,辽国对我们宁国虎视眈眈,他们现在还没有南下是他们还没有绝对的胜算,如果有一天,等他们准备好了,和谈也是一纸空文,辽国大军必定会挥师南下。既然迟早都难免一战,趁辽国还没有准备好,不如主动一战。”
乌齐说道:“魏将军常年在南边,对西北战事情况不太了解。打仗你说的简单,真正打起来,我们宁国也没有必胜的把握,战争需要的粮草军饷需要都是巨大的,如果我们战败辽国便会趁虚南下,那时候我们将会全面陷入困境。”
魏文杰问道:“就算我们不打,辽国就不会打吗?丞相在宫里待的时间长了,你带兵打仗过吗?”
乌齐刚准备回话,皇帝发话了:“是和是战你们都写一份奏折给朕,待朕考虑后再做定夺,先派人去探探辽国的口风,同时做好开仗的准备,今天先到这里吧,朕有些头疼了。”
众大臣退朝,皇帝回到御书房,满脸愁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