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院试(下)】
作者:邹久官      更新:2021-08-21 14:22      字数:3613
  当然,题目不止一道,考牌分为三块,分别是四书题和五经题。五经题没什么,就像现代的填空题一样,纯考记忆力。关键是两道四书题。
  子曰。
  子曰什么?啥都没有。
  难怪之前看到的考生会发出那种声音。子曰,子曰,子到底曰啥了?我啊哟弄啥咧?
  这破题作文的确有点让人头疼。
  不过这个题目对于别人来说可能头疼,但对于王易来说却显得很轻松。
  作为一个历史研究生来说,尽管不可能背下每段历史的具体细节人物,但那些稀奇古怪的事却是记忆深刻的。
  在他的记忆里,有一场科举考试就弄过这种题目,甚至还有更变态的,直接画一个圆圈作考题。
  即使是这样,一样有考生能够做出完美答卷。中国考生自古以来所承受的考试磨难简直快可以跟修仙主角相媲美了。
  这道四书题虽然难,但也是有考生真实地完成了完美答卷。当然,通篇王易是背不下来的,不过破题承题的主要部分他还有印象。
  子曰什么的不重要,重要的是子为什么曰,曰了以后成了什么。这才是破题思路。
  四书题的第二道比较正常,就是《论语》的一句话: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这两道四书题其实才是最考验人的,至于五经题会的人都会,根本拉不开差距。
  子曰这道题属于小题,主要考验考生的破题能力,很多考官为了省事,避免看洋洋洒洒数百字的裹脚布文章,所以往往都会出这种小题,阅卷时也就可以只看开篇破题承题几句,然后就给评判。
  “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
  这句应该是“子曰”这道题最标准的破题句子了。百世师指“子”,天下师是“曰”,连在一起就是子曰。这答案不但标准,还显得句式练达,霸气侧漏。
  后面的承题破题其实并不重要,王易也是学了那么多八股文的,如果破了题都还写不出来,那就太丢人了。
  王易稍作酝酿就在草稿上将答题内容写好,检查无误之后再用馆阁体往试卷上誊抄。
  这一番下来,时间也耗费了将近一个半时辰。这时,明镜楼传来三下鼓声,衙役们面无表情地到号舍前提示:饮茶如厕自便,不得喧哗,不得攀谈。
  号舍门口有水缸,要喝水就用陶碗去打,不过不可以一拥而上,必须跟衙役甲士打招呼,一个个来。上厕所就要走到这一排号舍的尽头,那里会有个盖了草棚的粪桶。
  注意,是粪桶,不是粪坑。
  王易方才为了吃鸡蛋,灌了太多水,现在尿意有些涌动,便跟巡考衙役举手示意要去如厕。
  巡考衙役会根据实际情况,看见粪桶那边没有人扎堆,这才拿了一个牌子给王易,试卷则让王易自己遮盖好,由一个带刀甲士亲自站在门口守护。
  只有拿了写着“入静出恭”的牌子,王易才被允许从号舍里出来,起身时小心谨慎,生怕打翻了笔墨纸砚,污了卷子,那才叫得不偿失呢!
  去粪桶的路上,还会有衙役随身陪伴,直到进了草棚为止。
  越靠近草棚,那股熏天的臭气就越明显,站在草棚门口,王易不禁庆幸自己的号舍位置好,不然靠着这个草棚号舍的话,都不用答卷,光味道都能熏死你,还考个屁啊!
  靠近号舍位置的考生,一见王易拿着入静出恭牌,顿时脸色铁青,眼神幽怨地看着王易,仿佛带着无尽的控诉:能不能放过我?刚走一个,你又来?
  那小眼神看的王易有想掉头回去,不忍糟蹋他的怜惜感。
  不过天大地大,内急最大,今科你这么倒霉,还是等下一次机会吧。
  王易顶着莫大的压力走进去释放压力。只是里面更加污浊,还是秋老虎肆虐的时候,三四个粪桶都装满了,散发着一股股热气,还有苍蝇蚊虫乱飞乱爬,那感觉简直是另一种享受。
  王易是小解,不是大号,很快从里面出来,刚才带着幽怨小眼神的兄台此刻眼里只有无尽的感激。
  也只能帮你到这儿了!
  王易甩甩刚冲过的手,缓缓往自己的号舍走,快到易县单冲那个号舍时,就见张梁栋那胖大的身躯从号舍里出来,见是王易,一个劲的挤眉弄眼,又不能说话,也不知道他想表达什么。
  王易不解,也懒得理会,走到单冲号舍前时,他打算侧身让路给张梁栋,却在挪步时被脚下翘起的石板给绊了一下,身子一扭,整个人侧翻进了单冲的号舍。
  “哎呀!”
  “小心!”
  陪伴王易的衙役,以及单冲发出的惊呼都瞬间响起。连带着,陪伴张梁栋的衙役,以及周边几个甲士都涌了上来---要是王易将单冲的答题板给压垮了,弄污了卷面,那可是大事了。
  幸好,号舍只有一步宽,两只手一撑也就稳住身形,倒把单冲吓得面无人色,赶紧护住考卷。
  两个衙役一人一边托着王易从单冲号舍里出来,带刀甲士面色严肃地盯着王易看了好几眼,似乎在怀疑王易时故意的。
  王易无辜地看着甲士,拱手道歉。
  甲士看了一会儿,见明镜楼并没有什么指示下达,想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便也挥手作罢,示意王易赶紧回去答题。
  王易小心地在自己号舍里重新坐好,却发现自己的试卷不知何时调了个儿,原本压在下面的卷子被翻到了上面,看字顺序还冲外了。
  想到方才自己引发的骚乱,还有张梁栋鬼鬼祟祟的样子,王易几乎可以断定,他被作弊了。
  作弊这种事本来应该你情我愿,可张梁栋还来了个霸王硬上弓,这被糟蹋滋味让王易有点怒火中烧,刚想开口叫来衙役举报,可转念又想,空口白牙说个屁啊,这时代又没监控,谁能证明他老人家是冤枉的?再说了,刚才的时间那么短,张梁栋就算有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的本事,也不可能完全背下卷子全文。
  应该没事吧,毕竟科举考试撞大运碰上背过的程文窗稿也是可以照抄不误的。王易如此安慰着自己,思虑再三,还是吃下这个闷亏吧。
  吃亏是福嘛!就是别福如东海就好了!
  ……
  四书题的第二题,王易也是把解题思路写在了草稿上的。他的解题思路很普通,不过在八股文的收束阶段写了几句关于当今局势的见解,其中最明显的一句就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最为醒目。
  这句话不是什么新鲜话,西汉时期就有了。不过放在“君子上达、小人下达”这道题里有点睛的作用。很能表现王易此时的心态。
  倒不是他想天下为公,而是觉得现在局势就是不公。
  朝廷会采取各种手段防范官员,还用提拔李化羽的行为来侧面警告燕山文武,这本身就是对官员不公,更是朝廷心虚的表现。要是放在太祖或者太宗朝,哪里需要这么多弯弯绕绕,燕山上下不听话,换了就是,何必搞这么多鸡鸣狗盗的小伎俩。
  官员上下齐手,贪污成风,连被劫掠的易县大营都敢偷偷藏匿剩余财富,这是对朝廷不公。
  胡羯入寇,导致数万百姓流离失所,这一切都是朝廷和燕山文武官员不作为,或者故意不作为引起的,这是对百姓的不公。
  这不是王易的臆测,而是李胤和李化羽这两个专业的军事人士对胡羯入寇的共同判断。
  可以说,这个看似繁花似锦的大武王朝,却让王易感觉如烈火烹油,处处展现着盛世王朝该有的气象,却又处处透露着末世王朝的衰败。
  “该改革咧!”林老曾带着非常重的鼻音,叹息地说了这么一句。
  的确该改革了,这个大武朝似乎都开始对地方失去掌控力了,不改革能行么?
  可古代的改革中,有几次是成功的?在强大的儒家思想指导下,改革其实就是在动摇儒家思想的核心“孝”,就是在动摇那些既得利益集团的奶酪。
  商鞅、晁错、王安石、张居正……哪个不是一时人杰,哪个不是致力改革?但真正成功并得到善终又有谁?
  王易一个都想不到。
  他不想做改革者,因为那注定是一条有去无回的路,非大毅力者不可为,非天降大任者不可为。
  虽然他们这帮人好像就是从天上降下来的,但王易不认为自己就是那个要推动改革的人。他只是发挥网络键盘手嘴炮的特点罢了,嘴上可以挥斥方遒、指点江山,实际行动就算了,没那个精力也没那个毅力。
  在稿纸上发完一通牢骚,时间已经近午,又是几声鼓,陆续有差役端着饭碗和清水送到每位考生的号舍。一荤一素一大碗米饭,另外还有一碗白开水,这就是院试考生的午餐。
  自古至今,大锅饭就没有好吃的,不是太咸就是太淡,所以口感上他就没抱任何期待,赶紧囫囵几口吃完不饿即可。吃完也会有衙役过来收拾餐具,他们这些考生还是只能窝在号舍里,哪里都不能动。
  王易只是吃饱了想活动活动肩膀都被衙役喝止,还警告他再左顾右盼就要上报。
  我只是想活动活动眼睛啊,不然近视加深可就麻烦的很!
  不过跟衙役是没法解释眼保健操这种事物的,只能乖乖坐好,深吸几口气,开始誊写答案。誊写到一半时,有三声鼓响,紧接着又是三声云板,然后就有巡考衙役高喊:“考时已近,尽快誊真。”就跟高考时监考老师会提醒考生注意考试时间一样。
  当第二次催促响起的时候,王易已经将答案抄好,然后又开始认真检查,警惕还有遗漏的避讳没留意到。
  此时,已经有考生开始陆续交卷,然后走到贡院门口,等待检查无误后放牌离开。
  前期交的考卷自然被巡考衙役收齐后陆续送进明镜楼。明镜楼一层,各府教谕督学已经开始繁忙的阅卷工作。
  王易检查了两遍,确认无误后举手示意自己也要交卷。巡考过来,让王易自己撕下考卷上标有姓名的浮签,写上座位号,这时巡考才会过来收下王易的考卷,浮签由王易收好,交到门口给放行牌的小吏统一收齐。
  这是防止考生与阅卷官互相窜通,可以说,院试已经无限逼近乡试、会试等大型科举考试了。
  领了放行牌出来,王易回望贡院大门,只觉天高海阔,任我翱翔般的快意,浑身都轻松舒畅,如果可以选择,他是真不想再回到那个矮小紧仄的号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