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开山拓土种植忙
作者:
牧韩 更新:2021-08-21 04:10 字数:2027
青铜带领着春三娘、李立一行翻过大山,一路往北。这一路可真实艰险,悬崖峭壁,蛇虫鼠蚁,好几次都差点掉下悬崖,幸好几人身上都有功夫,有惊无险。越往外走,地势愈见开阔,山地变平川,人们说话的口音也开始不同。
青铜一行一路走去,虽然吃了很多苦,还见到什么都觉得稀奇,经过了几个热闹的集市,发现人们的生活与山区的确有不同。走了大概1月的样子,进入了湖北边境,鱼米之乡果然是不同凡响,青铜第一次见到了土地肥沃的样子。这里的人们脸色都要红润得多,不像山区脸色发青,是长期营养不良的反应。要是乌撒也能种植出这样的水稻,那还愁什么温饱。
走到一家药材铺子,青铜仔细地询问了药材铺子需要的材质,知道自己让乌撒民众种植的板蓝根、车前草、甘草、杜仲等都是十分需要的东西,心里顿时开心起来。
走到一家盐商铺子门口,青铜:“我们种植的东西有人要了,那我们何不干脆把药材运输出来,可以换取钱财,然后再买我们需要的东西回去。你们看看,这里别说大米了,连食盐都那么充足。只要有钱,什么买不了。我们的百姓就用不着饿肚子了。”
春三娘:“的确,还有食盐,我们寨子里要想弄到一点食盐那是难上加难。除了派人出来采买以外,我们也就只能打劫一下过往的商客了。因为,买我们也买不起太多,只好去抢。前段时间,我们寨子里就有个女孩因为长期没有摄入足够的食盐,全身发软没有力气,眼睁睁看着她死去了。我也没有办法啊,我自己的量还不能保证呢。”
李立:“我们水上人家要好一点,可以从水产品里获取一些,还可以利用独特的发酵酸技术来弥补没有食盐的缺憾。”
青铜:“难怪,我们有三天不吃酸,走路打捞穿。原来就是因为没有盐,精神不够,腿脚发软的原因。我们发明的酸就是为了弥补食盐缺位的。”
青铜看着那白生生的食盐,内心无比的兴奋。可是转念一想,他们一行人出来都那么难,要想把药材运输出来,那不是难上加难吗?
青铜摇了摇头,伸手去摸着那白白的盐,脸上流露出一种对于富饶的渴望。
青铜:“我们大山里,千年来如此封闭,如今我们走出来了,你们看,这集市,这街上的人,连那小孩子看起来都那么让人开心,他们的生活才真的是生活啊,我们那种生活只能算得上是生存。”
春三娘:“谁说不是呢,要不是生活不下去,我桃花寨也不至于需要打家劫舍过日子,那可是拿脑袋放在裤腰带上捆着的勾当。要是我也能做起买卖来,我寨上的人就都能吃得饱了。”
李立听这春三娘说得如此凄凉,心下对这个女人也多了几分尊敬。原本以为这女子就是个野蛮之人,原来这人人都有难处啊。“我也没想到你们桃花债原来也有这种境遇,每次见你们都如此光鲜亮丽的,以为你们活得富裕得很呢。”
春三娘笑道:“哈哈,拿光鲜亮丽还不是为了出穿来引你们这些男人注意的。这但凡要出行做生意的,不大多是男人吗,要让这些男人放下戒心,不就得有些色相啊。不瞒你说,那些漂亮衣服都是我们抢来的。”
两人捂着嘴笑个不停。
盐行的老板见这几人面孔有些生,还在自家门口讲了些不太像汉话的语言。试探了一下道:“几位是不是要购买食盐啊,我们这里的盐可是上层货色。”
青铜们一听他讲话,急忙闭了嘴,这汉话她们可不会说,这一路走来,都没有正式和汉人交谈过,要住店、吃饭什么的,都只是随行的一位侍从在安排,现在那位侍从去安排住店去了,没有跟上她们,被这老板一问,几个人竟然愣在了那里。
真是一脸的窘迫,在大山里生活,连汉话都不会,以后要想交易还真是困难。
老板人也好,见几人不会说,就连比划带蹦跳地道:“不怕不怕,不会说不怕的,我来比划。你们,是不是,要买这个。”说完,用手捧起一把盐顺溜着从指缝间滑了下来,如瀑布一般。青铜都看呆了。
青铜比了比多少钱的动作,老板比了个数字三,青铜不明了是三两还是三文,只是从蔸里摸出了兑换好的银子。老板一看见银子,更加开心了,掂量了一下,告诉青铜,可以得十升盐。正准备要接过钱,青铜却摇摇手,表示不要了。老板见她不要,脸就垮了下来,挥了挥手表示让她们快走。
春三娘道:“真是个势力的人啊,见我们不买就轰人了。”
李立道:“都说生意人精明,看样子是真的。”
她们离开了食盐铺子,又去看卖米的,看着那些肉肉的粮食,青铜的眼睛都放光了。
青铜:“得想办法把我们种植的药材运输出来交换成钱才行啊。那么崎岖的山路,我们第一步难道是要修路不成。可是修路的话这工程实在是浩大,单凭我们乌撒一家之力是绝对不够的,难不成我们还得借力吗,给谁借呢?”青铜自己陷入了沉思,让米铺老板也觉得这群人很奇怪。她们的穿着,她们的言语,她们的行为,都显得格格不入了起来。
一撮奇怪的人进入了这里,还是引起了不小的骚动。几家店铺人开始出来交头接耳,指指点点。
青铜反应过来,急忙叫大家走,可不能陷入危险中。等遇到侍从后,让他赶紧去买了几套汉族的衣服换上,再让侍从教了几句汉语,这才又敢出门去。
青铜想知道为什么这里能这么繁华,她听见不远处有有孩童朗朗的读书声,被吸引了过去,见到一家私塾里坐满了学生,正摇头晃耳地读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