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秋夜读书
作者:
三味芋 更新:2021-08-17 06:17 字数:3250
不知不觉中,王维和璎珞来到卢氏县已有一年多。
王维的一手好字和一手好画,在卢氏县声名远扬,慕名登门拜访者,日渐络绎不绝。他们或求一字,或求一画,王维性子宽和,不忍教人空手而归,便大多应承下来。因此,一日里头,除了陪璎珞和莲儿,其余时间大多在书房忙碌。
璎珞呢,这回怀孕,倒是比怀莲儿时舒坦了不少。除了第一个月有些嗜睡懒怠,从第二个月开始,胃口倒是一日日好了起来,容色也一日日鲜妍起来。
但王维依然不放心,不许她长时间缝衣绣袜,尤其不许她在烛光下做女红,怕她伤了眼睛。
“你不许我做这个、做那个,难不成吃了晚膳便上床歇着么?”璎珞抗议道。
王维笑着揽过璎珞,一脸宠溺道:“你看这样成么?每日晚膳后,你找几卷喜欢的书,我讲给你听。”
“我喜欢哪卷,你便讲哪卷么?”璎珞心中得意,扬起下巴,笑意盈盈道。
“那是自然,娘子但有驱使,为夫莫不从命。”
“幼时开蒙,阿爷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前四史’给我和兴宗听,我俩坐不住,似懂非懂。后来年龄渐长,倒是越来越喜欢读史,翻过《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等,但终究是囫囵吞枣、浅尝辄止。既然你愿意讲书给我听,便从《史记》讲起,如何?”
“哈哈,娘子这是要以史为鉴、学富五车么?你夫君也只是一知半解,若是讲得不好,还请娘子多多担待则个。”王维摸了摸璎珞的头发,扬声笑道。
从此,无论王维日间有多少“字债”、“画债”,晚膳后则一律不去书房,在内室为妻女讲书,一夜都不曾懈怠。
这晚用过晚膳,王维、璎珞、莲儿照例在内室坐了下来。床头点起明亮的蜡烛,暖暖的烛光投射在杏黄色的绸帐上,将那些菊花烘染得分外明丽。
璎珞松开发髻,身着中衣,靠在床头,莲儿则一骨碌钻到了璎珞身边的被窝里。
“阿娘,我还想听《世说新语》,好不好?”莲儿搂着璎珞脖子道。
“哦?莲儿喜欢听《世说新语》?”王维笑道。
“今日午间,莲儿嚷嚷着睡不着,我便给她读了《世说新语》中的几则小故事,不想莲儿便听住了。”
“好,既然莲儿喜欢,今晚阿爷便不讲《史记》,讲《世说新语》给你们听。”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武帝刘裕之侄刘义庆编写的笔记体短篇小说,璎珞很是喜欢,翻来覆去看过好几遍,书角已被她翻得卷了边。
“摩诘,《世说新语》中,关于琅琊王氏、温县司马氏、陈郡谢氏等几个世家大族的故事,读来颇耐人寻味。”璎珞倚在床头,若有所思道。
“是的,魏晋时期的世家大族,在当时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就连东晋皇室司马氏,也十分倚重琅琊王氏、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等世家大族,这其中,又数魏晋名门琅琊王氏最为德高望重,与皇室势均力效,甚至还有过之。”
“嗯,琅琊王氏代表人物是王导、王敦两兄弟吧?”
“是的,王导早年便与琅玡王司马睿友善,后建议其移镇建邺,又为他联络南方士族,安抚南渡北方士族。司马睿南渡登基称帝时,执意要拉王导共登御座,并尊称王导为仲父,先拜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封武冈侯,又进位侍中、司空、假节、录尚书事、领中书监等。王导从兄王敦则总掌兵权,专任征伐,后来又坐镇荆州,控制建康。故时人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
“王导历仕晋元帝、明帝、成帝三朝,对司马家族可谓忠心耿耿,但王敦手握兵权,到底还是爆发了‘王敦之乱’,但王导不愧是东晋老臣,严词拒绝了王敦欲废元帝而立幼主的想法。”
“嗯,王导不仅是东晋中兴名臣,而且善书法,以行草最佳。他学习钟繇、卫瓘之法,且自成一格,在当时有很高的声望,有草书《省示帖》《改朔帖》等传世。”
“阿爷,阿娘,你们说的王导、王敦,和我们家有关系吗?我想听好玩的故事。”莲儿听王维和璎珞大谈王家,不禁一头雾水。
“阿爷家的王氏不是琅琊王氏,而是太原王氏。不过,太原王氏也是人才辈出呢,《世说新语》中多有提及,比如王昶、王湛、王承、王述、王坦之、王恭等等。”璎珞替莲儿掖好被子,柔声道。
“哈哈,娘子不愧是王家儿媳,对太原王氏如数家珍。莲儿,阿爷给你讲一个谢道韫咏雪的故事可好?”说着,并未拿起书卷,随口吟道,“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莲儿,如果有一天,你也能像阿爷这样熟稔于心,才算是把书读懂了。”璎珞看了一眼王维,眼里是藏不住的赞叹,和王维相视一笑。
为了让莲儿理解这个故事,璎珞又通俗易懂地说了一遍:“莲儿,这是东晋陈郡谢氏的故事。太傅谢安在一个冬雪纷飞的日子里,把子侄辈聚在一起谈论诗文。不一会儿,雪下得越来越大,谢安高兴地问:‘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像是把盐撒在空中。’他另一个哥哥谢奕的女儿谢道韫却说:‘不如比作凭借微风而起的柳絮。’谢安听了,开怀大笑。从此以后,才女谢道韫就有了“咏絮之才’的美誉,长大后,她嫁给了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凝之。”
末了,璎珞又补充道:“莲儿,谢道韫不仅是和班昭、蔡琰等人齐名的才女,更是一名烈女,身上有一种连男子都不可多得的骨气和豪气。他丈夫王凝之担任会稽内史时,卢循孙恩之乱爆发,他守备不力,被叛军杀害。谢道韫听说后,并未惊慌失措,而是拿刀出门杀敌数人,才被叛军抓获。孙恩感其节义,生了恻隐之心,赦免谢道韫及其族人。从此,谢道韫独居会稽,终生不再改嫁。”
“阿娘,你也会像谢道韫那样写诗么?”莲儿眨了眨眼睛,一脸好奇地看着璎珞。
“阿娘哪有谢道韫有才呀?阿娘只盼着,莲儿能像谢道韫那样,写出一首首好诗。”璎珞笑道。
“莲儿,你阿娘写诗的本事,倒也平常,不过,你阿娘猜谜的本事,真是一等一的好,阿爷着实佩服得紧!”王维捏了捏莲儿脸颊,又看了一眼璎珞,意味深长地笑道。
璎珞自然会意,他们初遇时,不正是在长安街头猜灯谜么?她至今还记得当时的两个灯谜,一个是“王夫人谢客”,另一个是“明月当空人尽仰”,他俩都猜中了,不过两次都被她捷足先登了!
想到这里,璎珞会心笑道:“摩诘,我记得《世说新语》里有两个关于杨修猜谜的故事,你不妨说给莲儿听听。”
“唔,杨修是三国时期魏国的大才子,他猜谜的本事,自是不同常人。莲儿,阿爷说两个与你听听。”
听说要猜谜,莲儿顿时来了精神,支起身子,竖起耳朵,聚精会神地听着。
“杨修担任曹操的主薄时,曹府正在建造大门,刚刚建好大门上的椽子时,曹操亲自来看,看了一眼后,在门上写了一个‘活’字就走了。杨修见到了,便叫人把门拆掉了。工匠不知何故,你猜杨修怎么说?”王维略作停顿,看莲儿一副着急的样子,笑道,“杨修说:‘门里面一个活字,不就是阔字么?丞相嫌门开得太大了。”
“曹操是因为知道杨修有才,才故意打了这样一个哑谜吧?”璎珞笑道,“和这个哑谜相比,那个‘一人一口’的哑谜倒是更难了。”
“是的,有人送给曹操一杯乳酪,曹操喝了一些,就在盖子上写了一个‘合’字,拿给众人看。众人都不理解何意,到了杨修手里时,杨修悠然喝了一口道:‘丞相叫我们喝一口,有什么好疑虑的?’原来,‘合’字拆开,不正是‘一人一口’么?”
“杨修才思敏捷,聪敏非常,但这样才华太露,却易招惹是非,最终引来杀身之祸。不知杨修在生命结束之时,是否后悔当初才华太露了些?”璎珞叹了口气,蹙眉低语道。
“娘子所言甚是,若将才华比作珠玉,倒是需玉韫珠藏、韬光养晦、不可使人易知才好。我近来时时替人写字画画,是否也过了一些?”
“你不一样,你是性子好,不忍拂了别人的好意,不好推却罢了。”
说话间,床头的蜡烛“啪”的响了一声,王维放下手里的书卷,拿起竹剪,将烛台上的烛芯剪得齐平,转身笑道:“夜深了,咱们这便安寝吧,如何?”
“好。”璎珞笑着点了点头。
在这样安静的秋夜里,他那温润清朗的声音,久久回荡在屋内,也久久盘桓在她心间,让人觉得无比安心。
这样美好的夜晚,注定是属于他们三人的,哦,不,还有她腹中一天天长大的胎儿。想着将来一家四口的幸福生活,璎珞不禁莞尔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