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魏王故事4
作者:
臭屁冬 更新:2021-08-16 16:54 字数:3280
又叙了些闲话,袁炎起身告辞而去。
赵延寿吩咐道:“寿庭,你安排人调查下李复的底细。萨坦老贼近些年都没有异动,竟为了一个小小的军司马亲自出动,事情一定不简单。”
“是。”赵延昭领命而去。
从魏王府出来的袁炎却没有回醉霄楼,他带着何进在集市上绕了一圈,又往西行去。直到一处府邸,府门牌匾上书“乔府”。
乔昇不在府内,而袁炎本也不是来寻他的,他要见的乃是乔荣。
袁炎此时已经恢复了自己的本来面目,乔荣饶有兴致地打量着眼前的柔弱少年,实在难以将这副面孔与传说中大破契丹铁骑的领兵大将联系起来。
奉茶入座后,两人客套了一番,乔荣道:“袁大人今日前来不知道所为何事?”
袁炎道:“乔大人,今日冒昧打搅,是为了打听几件事。”
乔荣抚了抚胡须,道:“老夫如今不过是闲人一个,不知有何事能为大人效劳?”晋辽交战,贸易断绝,乔荣这个回图使也只能赋闲在家了。
袁炎却不敢有丝毫怠慢,道:“乔大人沟通晋辽,纵横南北,手下商旅遍及天下,各国大小事均了然于胸,何人敢轻慢?晚辈本应早来,只因今日魏王盛情难却,以致今日才来拜会,乔大人勿怪。”
乔荣笑道:“袁大人如今是魏王府红人,自然分身乏术。不知要询何事,不妨直说。”
袁炎也不拐弯抹角,道:“晚辈冒昧,不知乔大人可知赵归真的下落?”说完双眼热切地盯着乔荣。
乔荣一愣,不知袁炎为何问起此人,沉吟半晌后才道:“赵真人行事高深莫测,十多年前他将祭司之位传给图录,之后便再未公开露过面,契丹朝廷也少有人知道其下落,老夫也不知他如今在何处。”乔荣乃是天福元年归顺契丹,距今也才十年。
袁炎眉头紧锁,此前多番打探也同样没有结果,赵归真这十多年完全没有任何消息。
“不知袁大人为何要打听此人的消息?”
袁炎自然不能说出实情,他心中早有借口:“不瞒乔大人,据传此人道法高深,颇有能耐,曾助述律太后监国,扶立今上登基,不知可有此事?”
乔荣点了点头,道:“不错,当初先可汗驾崩,众大臣支持东丹王耶律倍继位。述律太后属意耶律德光,便以国事不稳为由故意拖延不立新君,以地皇后身份临朝称制,监国摄政。两年间,她陆续将一干重臣铲除,唯有大祭司萨坦轻易难动。萨坦祭司身份特殊,萨满教乃是契丹人的信仰,萨坦祭司法术高深,深受契丹百姓崇敬,述律太后也不敢无罪而诛。后来便是赵归真与其斗法,据传赵归真有呼风唤雨之能,契丹百姓引为天神下凡。而萨坦祭司则一败涂地,汗位便为今上所有。”
“不错,想必乔大人已有耳闻,晚辈如今有意拥立永康王上位,必然要想法子对付述律太后。赵归真行踪神秘,于此事变数太大,晚辈不得不防。”
此事乔荣早已从乔昇口中知晓,若是旁人听袁炎要拥立永康王,必然会觉得是天方夜谭,但乔荣任回图使多年,多年来两国贸易货物都要从他手中流出,契丹朝廷上下官员无论何派,所需茶叶、所穿布匹等南朝之物,无不是经乔荣双手呈上,契丹朝廷的消息几乎都逃不过乔荣的耳目。如今契丹各部落早对述律太后心有怨愤,述律平有意立耶律李胡为太子,而耶律德光自然希望立自己的儿子耶律璟为太子,母子之间早有嫌隙,因此如今契丹储君之位才一直悬而未决。但无论是耶律李胡还是耶律璟,都不是契丹最合适的继位人选,耶律李胡暴虐嗜杀,耶律璟沉迷酒色,均难以慑服众部落。反而是如今最没有权势的耶律阮,战功显著,待人宽厚,在民间颇有威望。更重要的是,相比耶律李胡和耶律璟,耶律阮在朝堂上处于弱势地位,更需要助力。乔氏虽然掌管契丹对南朝的商事,但毕竟在契丹朝廷内部不值一提,无论是耶律李胡还是耶律璟,都不会放在心上。反而是耶律阮,急需助力,若有乔氏投效,反而更受重视。这也是乔荣选择与袁炎合作的最大原因。
“此事我会留意。”
袁炎点头称谢,又想起昨夜之事,道:“大人可知‘无根者’这伙人?”
乔荣大笑两声,道:“大人可是为昨夜之事耿耿于怀?”
袁炎一惊,此事知情者不多,乔荣竟然在如此短的时间就已经得到了消息,果然消息灵通。
袁炎也不隐瞒,道:“晚辈实在是疑惑不解,此行前来幽州已经故意遮掩行踪,也未曾以真面目示于外人,不知怎会被萨坦法师盯上。”
“前几日你曾传递信物到永康王府,可还记得?”
“莫非这伙人与永康王有关联?”
“不错。”
得到乔荣的肯定,袁炎也就证实了心中的猜测。
“多谢大人指点。”
乔荣道:“看来袁大人已是疑惑全消了?”
袁炎点了点头,又道:“不知此人如何联络?”
“不知,没有人知道他们隐藏在何处。而且此事已经惊动了魏王,袁大人可要慎重。”
“多谢大人提醒。”有乔荣提供的这些信息,袁炎已经了然于胸。
袁炎探访乔荣的消息也第一时间传到了赵延寿的案头。
“大哥,李复此人与乔荣私下勾连,只怕其心不正。”赵延昭恭敬地立在一旁。
赵延寿似乎对这个消息一点也不吃惊,依然在书案前挥毫,纸上写的乃是他年少那首成名诗:
黄沙风卷半空抛,云动阴山雪满郊。探水人回移帐就,射雕箭落著弓抄。
鸟逢霜果饥还啄,马渡冰河渴自跑。占得高原肥草地,夜深生火折林梢。
赵延寿正是因此诗成名,被赞为神童,也正是因此被赵德钧所喜,收为义子。能以义子之身继承赵德钧的势力,也能体现赵延寿盛名非虚。只不过时过境迁,年少“占得高原肥草地”的壮志不知还剩几许?
赵延昭对李复近日来所得到的王府礼遇甚为不满,他感受到了一丝威胁。赵延寿不止一次地表现出对李复的重视,若是再收为义子,那恐怕就会成为赵延昭一个重要的竞争对手了。赵延昭与赵延寿并没有血缘关系,两人都是赵德钧所收养的义子。唐末之后兵荒马乱,礼乐崩坏,天下变成了“兵强马壮者得之”。兵匪不比读书人,以礼仪道德来指望其效忠自然是没用的,所以广收义子便成了御下的手段。赵德钧便是故唐庄宗李存勖义子,赐名李绍斌。李存勖在位时,十多位藩镇节度使均是义子或义兄弟,由此可见一斑。
手腕一转,笔触轻挑,勾完了最后一个“梢”字,赵延寿轻轻将笔放在笔架上,然后轻轻移开纸镇,拿起刚书完的那副字,轻轻地吹了吹,仿佛对赵延昭的话丝毫不放在心上。
赵延昭心里虽着急,但也不敢打扰,几次欲言又止。他比谁都清楚,在旁人眼里,赵延寿一向礼贤下士,从不苛待下属,幽燕之地对这位位高权重的魏王一向敬服。但实际上呢,他知道这位表面上温和的魏王绝对不是可欺的良善之辈。赵德钧留下的幼子是如何夭亡的?正是自己受命亲手灌下的毒药。自己之所以能活到现在并且得到重用,最大的理由是自己并不是赵德钧的亲生儿子。而且赵德钧的幼子是死在自己手上,这也是赵延寿牢牢抓着的最大把柄。
纸上的墨迹终于干了,赵延寿笑吟吟地看着眼前的诗,颇有几分自得。正在欣赏自己的诗句时,一个亲随走进书房,双手托着一封书信跪道:“王爷,乔大人府上来人,有事禀报。”
赵延寿望向侍立在一旁的赵延昭,示意他接过乔荣的信。
赵延昭接过书信,那名亲随随即离开。
“拆开看看。”赵延寿道。
赵延昭连忙躬身道:“愚弟不敢。”
“你我兄弟之间肝胆相照,何须如此谨慎?”赵延寿放下所书墨宝,又道:“寿庭不必多虑,你非外人。”
赵延寿既然这样说了,赵延昭再迟疑便显得过分谨慎了,便拆了信。
“乔荣所言何事?是不是与李复登门有关?”赵延寿虽然发了问,但似乎并不太关心乔荣信中说了什么,而是取了自己的印章,盖在了适才写的那副字上。
赵延昭放下信,道:“大哥料事如神,愚弟不及。”
赵延寿摇摇头,道:“不是为兄料事如神,而是乔荣并非蠢货。光天化日之下他国来使入府,众目睽睽之下,乔荣岂敢隐瞒本王?即便他有心与李复勾连,也必然会避开本王耳目。”
“乔荣或不敢有贰心,但李复与人私下勾连,只怕心怀不轨,不可不防。”
“寿庭你多虑了。李复本是河东帐下之人,乔氏兄弟与南北哪个高官没有往来?商旅之人,所求不过一个利字,自然是各方讨好,都不得罪。李复登门,恐怕多是与萨坦有关,为兄所料对否?”
赵延昭点了点头,道:“不出大哥所料,乔荣信中说李复前去拜访,的确是打听此事。”
赵延寿显得有几分得意,道:“乔荣那头暂且不提,倒是李复究竟是因何被萨坦惦记上,务必要探查清楚。”
“是。”
赵延昭走后,赵延寿也收起刚才放松淡然的神情,反而变得严肃起来。
“东丹王,终于按捺不住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