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天下埃及(十三)
作者:
茧子在线 更新:2021-08-16 01:12 字数:4515
伊姆霍太普的出身并不显赫,刚开始也只是一名小官吏。他看上去体量很小,身材纤细,一副文弱模样,但是他单薄的身体里,拥有着远超人们想象的渊博知识和惊人的智慧,创造了许多令现代人都叹为观止的奇迹。他不只是一个开创了古埃及金字塔时代的伟大建筑师,也是一位祭司、作家、医生,是埃及天文学和建筑学的奠基者,是他开创了将死者内脏掏出来制作木乃伊的先河,他被后世公认为是现世的智慧之神,后世还有人专门为他建造神庙,他在历史上的声望远超左塞尔。
“伊姆霍太普对应中国历史上的哪个人物呢?”史燕问。
“伯益,和大禹一起治水的伯益。”肖问天答道,“伯益就是伊姆霍太普,这可是位大神,漏了谁也不能漏了他,我们现在所研究的这本《山海经》,相传最初可是他老人家写的哦。”
伯益,也叫做伯翳,柏益,又叫做大费。和之前一样,可以用不同的汉字来表述的人名,很有可能是音译。和伊姆霍太普一样,伯益的出生也相对卑微,只是后来政绩显赫,功劳甚至可能超过了大禹,以至于大禹最后将自己的帝位禅让给了他。
禹举益于阴方之中,授之政,九州成。——《墨子·尚贤》
译文:禹从阴方这个地方把益选拔出来,授予他政事,最终划分出九州,统一了天下。
在《尚书·大禹谟》中,记载了舜帝、伯益和大禹三个人之间的对话,讲述他们对天下时事和为政之道的看法。伯益和舜帝你一言我一语,俨然是一个帝王、一个大祭司和一个储君之间的对话,伯益对大禹说话的口吻,好似一个长辈对晚辈的谆谆教诲,人物之间的关系很是微妙。
益曰:吁,戒哉!儆戒无虞,罔失法度,罔游于逸,罔淫于乐……无怠无荒,四夷来王。——《尚书·大禹谟》
译文:伯益说,吁,可得警戒这一点啊,只有时刻警戒自己才能免于后患,不要破坏法规制度,不要留恋于安逸,不要沉迷于享乐……不懒惰,不荒政,四夷都会来归服。
我们都知道大禹的主要功绩是治理水患,平定九州。那伯益有什么作为,以至于得到禹帝的赏识,成为合法的帝位继承人呢?专家们判断,除了辅佐大禹治水外,伯益的功劳主要是教授百姓农业技术,促进农业的发展。得出这一结论主要是因为类似《吕氏春秋》这样的古书上,记载着的四个字,叫做“伯益作井”。人们会想当然地认为,伯益做的井应该是水井,水井当然是用来灌溉和饮用的,灌溉就是发展农业的所需,加之在龙山等考古遗址发现的水井遗迹,这一切看起来似乎都顺理成章了。可问题是,当时的具体环境是天下大水,而非天下大旱,这时候打水井发展农业不是一件很吊诡的事情吗?所以“伯益作井”的真实情况应该是,伯益所做的是建造金字塔时在地底下开凿的旱井,他从事的不是农业方面的建设,而是与建筑或者与政治、宗教方面有关系的工作。
“伯益,伊姆荷太普,有点像又不是太像,叫‘益伯’也许会更像一点。”史燕说。
“你只知道他叫伯益,那你知道他的姓是什么吗?”肖问天问。
“姓什么啊?”史燕说。
“嬴,嬴政的嬴,伯益的全名叫做嬴伯益。”肖问天说,“嬴伯益,imhotep,伊姆霍太普,怎么样,很像吧?”
“你别说,还真是。”史燕说。
“不单是像,从翻译的信、达、雅的角度上来说,‘嬴伯益’也是更好的。比如说这个‘益’字,能让你想到什么成语。”肖问天说。
史燕想了想说:“满招损,谦受益。”
“没错。”肖问天说,“那你知道这个成语最早出自谁的口吗?”
“不会是这位嬴伯益吧?”史燕说。
“没错,就是他说的,出自《尚书》。”肖问天说。
“对了,他不是还有个名字叫做‘大费’吗?这个和其它叫法差别比较大哦,这个又是怎么回事呢?”史燕问。
“大费,也许是对他职位的称呼吧,大费,大维齐尔,可能就是指代伯益的大祭司这个职位吧。”肖问天说。
“对了,不是说《山海经》也有可能是他写的吗,有凭证吗?”南希问。
“有,很多。”肖问天说。
禹主行水,益主记异物,海外山表,无所不至,以所记闻作《山海经》。——《论衡·别通篇》
译文:禹主要负责疏导洪水,益主要负责记载奇异的物产,海之外,山之外,没有没到达的地方,把所看到的东西记下来写成了《山海经》。
与益、夔共谋,行到名山大泽,召其神而问之,山川脉理,金玉所有,鸟兽昆虫之类,及八方之民俗,殊国异域,土地里数,使益疏而记之,故名之曰《山海经》。——《越王无余外传》
译文:(大禹)和伯益、夔共同谋划,走到有名的大山大泽,就召唤那里的神来询问,当地的山系水路的脉络纹路,金属玉石等矿产的情况,以及飞禽走兽花鸟鱼虫的种类,以及四面八方的民俗,不同国家和城邦的国土面积等,让伯益都标注和记录下来,所以起名字叫做《山海经》。
已定《山海经》者,出于唐虞之际……禹别九州,任土作贡,而益等类物善恶,著《山海经》。——《上山海经表》
译文:已经整理校订的《山海经》内容,出自唐虞统治时期——大禹划分了九州,根据各地土地不同,制定贡赋的种类和数量,而伯益等人辨别和区分世间万物的善恶,写出了《山海经》。
我们可以看出,大禹和伯益在工作上是一对黄金搭档,各有分工,大禹的工作性质主要偏行政,伯益则是主要偏学术。“鸟兽昆虫”、“类物善恶”,还记得希罗多德写的《历史》中记载的刻着动物的大通道吗?会不会就是记载伯益发现和标注的不同善恶的动物呢?
“海外山表,无所不至”,从概括得非常简练的文字里,我们可以体会得到他们当时的科考工程是多么浩大。古人们翻山越岭,跋山涉水,穿梭在野兽出没的荒原,游走在风俗迥异的邦国,他们丈量地理,勘探矿藏,标注生物,记录民俗,他们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辛劳,肯定也有人像夸父一样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然后有了我们今天还能看得到的《山海经》。
“相比古人,我们今天做的这点事算什么呢?”肖问天感叹道。
“这么说来,大禹治水治的应该不是黄河水,而是尼罗河喽?”南希说。
“对。”肖问天说,“都说中华文明起于伊洛文明,也就是伊水和洛水,当时我就琢磨,伊洛就算再牛掰,也不至于成为母亲河吧,体量在那摆着呢,你让黄河和渭水情何以堪啊。不过现在看来,所谓的‘伊洛文明’好像应该指的是‘尼罗文明’。伊洛,尼罗,你看,发音都一样的。”
“对啊,为什么发音都一样的啊?”
“你还记得我们之前说的吗,从一个文明发源地出发,分散到世界各地的人们,都习惯用发源地的地名、水名命名新的殖民地,我们从非洲迁居中国腹地的祖先们,会不会是用了尼罗河的名字给伊水和洛水命的名呢?另外,底格里斯和幼发拉底河的名字说不准也是这么来的呢。”肖问天猜测说。
“你是说,非洲这边是青尼罗河和白尼罗河汇流到了大尼罗河,中国那边是伊水和洛水汇流到了黄河。”南希说。
“是的。”肖问天说,“中国的古文献中稍大点的水流都有各自确切的名称,比如说赤水、泽水等。但是也有一个出现频率很高,却没有明确指向性的水流名词,叫做‘河’,我们都想当然地认为它指的是现今的黄河。可是问题来了,我们的祖先既然看见了黄河,而且那么强调黄河的存在,那与黄河并驾齐驱的长江呢,我们的祖先何以视而不见?”
“《山海经》里多次提到‘河’,也许其中的某些‘河’指的也是长江吧,‘河’或许指的就是黄河和长江这个量级的水流吧?”史燕说。
“江、淮、河、济……”肖问天仔细想了想后,摇摇头说:“不对,河就是河,江就是江。”
南人得水,皆谓之江,北人得水,皆谓之河。——《禹贡锥指·略例》
译文:南方人看到水流都称作是江,北方人看到水流都称作是河。
“‘河’和‘江’的差别不在于量级,而在于所处的地域,北方的叫做河,南方的叫做江,所以古人提起南方的水系都有‘襟三江而带五湖’之说,当然,这都是从古就有的传说,而在现实中很难找到对应的……等等,等等,我的老天,所谓是‘五湖’不会指的是东非的五大湖吧?”肖问天吃惊地说。
“这么说来,所谓的‘南人’和‘北人’指的也不是以秦岭和淮河或是长江分割的南方和北方了,而是地球的南半球和北半球了?南半球的大河叫做‘江’,北半球的大河叫做‘河’,是这么说吧?”南希说。
“是的。”肖问天应道。
“那是不是得找点凭证什么的?”史燕问。
肖问天转头对史燕说:“快,找谷芬芬,让她把《尚书·禹贡》里记载的水道的方位和流向,以及沿途的地质和物产,与尼罗河水域挨个对比,看看能不能对上,尤其要把一些古运河,古人工河道找出来,算进去。我就说嘛,大禹治水治的真是黄河水的话,为什么相关的记载那么混乱,一会儿南一会儿北,一会儿东一会儿西的,而且有很多常识性的漏洞和破绽。黄河总共一条线,怎么就理不明白呢,原来毛病出在这里啊!”
我们不妨就来给《禹贡》挑挑刺,看它记载的水文情况和中国的更相近,还是跟非洲和埃及的更相近。我们选取其中三条来看看:
导黑水至于三危,注于南海。——《尚书·禹贡》
译文:疏通黑水到达三危这个地方,流入南海。
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于厎柱,又东至于孟津,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尚书·禹贡》
译文:疏导河,聚积石头,到达了龙门这个地方。南面到达了华阴,东面到达了厎柱,又向东到达了孟津,向东经过了洛汭,到达了大伾这个地方,向北面经过降水,到达了大陆这个地方,又往北分成了九条支流,(与其它河流的流向对照)它们都是逆向的河流,向北流入大海。
导沇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东出于陶丘北,又东至于荷,又东北会与汶,又北东入于海。——《尚书·禹贡》
译文:疏导沇水,向东流就成为了济水流入河中,沇水溢出就变成了荥,向东在陶丘的背面流出,又向东到达荷这个地方,又向东与汶水汇流,又往北流,在东面流入大海。
如果说大禹治水发生在现在的中国境内,那《禹贡》中很多记载都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第一条中,三危和三危山在几乎所有的记载中都说它是在西部地区,那书中记载的黑水到底是条怎样的河流,为什么流到西部以后却注入了南海之中呢?第二条中,所疏导的河流是在“大陆”这个地方,分成九条或者说是多条河道向北流入大海的,在世界所有的大量级河流之中,只有尼罗河是逆势向北流的;如果不看量级的话,所有向北流的水路中,只有尼罗河是在末端分了许多河道入海的。再看第三条,沇水最后是“又北东入于海”,也就是说沇水最后入海的姿态是向北,而整体的流向是向东的,这从侧面说明,记载者还是比较注重记录水路的流向的。可是再回头来纵观《禹贡》的三条记录,有流入南海的,有向北入海的,还有向东入海的——这个格局可有点大哦。
“学者们根据《禹贡》的记载对照中国的水系分布,认为《禹贡》记载的内容包括了从黄河北岸到长江北岸的27座山,包括渭水、洛水、弱水、黑水、河水、汗水、江水、济水、淮水在内的九条水。专家们还根据《禹贡》的记载,大致勾勒出了大禹划分的九州的大致范围,主要分布在现在中国的北方地区,所谓的中原腹地。那我的问题来了,既然治水都治到长江了,为什么停下脚步了,为什么没能把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纳入九州的版图呢?”肖问天提出质疑说。
“会不会是因为长江天险的阻隔,或者因为南方瘴痢之气……”南希说。
“黄河过的了,长江怎么就过不了了呢?再说大禹之前的黄帝、颛顼当年不都到过现在的越南了吗?还有,如果大禹真的到不了南方,‘导黑水至于三危,注于南海’又怎么解释呢?”肖问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