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 雪夜问策
作者:言不喻      更新:2021-07-05 22:40      字数:2065
  建隆元年就这样走到了尾声,顺顺利利结束了。
  大宋从诞生逐步走向稳定,颇有几分欣欣向荣的趋势,让氛围焕然一新。
  元日的新岁大朝,比之从扬州凯旋归来更为隆重,除了文武百官的朝贺之外,大宋的藩属国,以及边疆羁縻部落也都派了使者前来。
  南唐、吴越、南平高家、荆湖周行逢、以及泉州留从效、以及定难五州大宋西平王李彝兴、府州折家折德扆都派了得使者前来,而且其中还有几位表示,长春节之时会亲自前来东京,为官家贺寿。
  中原正朔,天下之主,赵匡胤在皇位上欣然接受所有人的朝贺。从一年前的禁军将领,变成如今的大宋皇帝,有种说不出的感慨。
  放眼望去,下面群臣拜倒,但真正臣服者又有多少呢?赵匡胤相信,其中隐藏着太多的心怀鬼胎之人。更何况那些公开对大宋不敬不服者,契丹与北汉那是素来敌对,没有举兵来犯已经是最大的诚意。
  蜀国或许仗着自己有地形之险,南汉则是觉得自己远隔数千里,大宋鞭长莫及,故而都没有上表称臣,也没有派遣使者前来。西边吐蕃的尚波千则有些过分,竟然不敬大宋朝廷,甚至公然入寇秦州,进犯大宋疆土,搅动西垂不宁。
  赵匡胤自然很愤怒,不过眼下的局面,强敌环伺,赵匡胤不可能派遣兵马,前去西北征讨吐蕃人。
  所以需要安抚,也需要人抵御经营,枢密使权知开封府吴廷祚深得赵匡胤信任,被委以重任,前去担任秦州知州,拜雄武军节度使,主持陇右军政之事。
  以吴廷祚的能力,守卫好秦州不成问题,吐蕃人眼下虽然厉害,但终究也不过小打小闹。毕竟高原上那个曾经庞大且不可一世的王朝已经崩塌了,如今分出来的部落实力都有限,不会成为心腹之患。
  相比于谁出任秦州,众人好奇的算是吴廷祚离开之后,空缺出来的开封府尹。
  京畿之地,首善之城,一个最为特殊的地方官,地位和作用都非同小可,谁会是这个恰当人选呢?
  就在所有人猜疑的时候,赵匡胤宣布以二弟赵光义为开封府尹。
  这个结果,算是意料之外的情理之中。
  开封府尹是个得罪人的职位,有道是:三生不幸,知县附郭;三生作恶,附郭省城;恶贯满盈,附郭京城。汉朝的长安令、唐朝的京兆尹,自古以来京城的父母官都不好当,在权贵云集的京畿,动不动就会遇到硬茬,得罪人,实在不好干。
  反过来,京畿之地,天子脚下,无论是民政和治安都非常重要,必须要有一个有能力的人来管理。这个人少不得需要面对京城云集的各种权贵,必须要有一定的资历、威势或者手段。
  以前吴廷祚以枢密使身份权知开封府,身份与威望摆在那里,处理政务可谓是得心应手。否则赵匡胤也不会两度御驾亲征,让他留守东京了。
  尽管魑魅魍魉作祟,但谁也没能奈何,东京汴梁始终固若金汤。吴廷祚还趁机以工代赈重新修整了汴河漕渠,为平定淮南李重进之乱大有帮助,可谓是功绩良多。
  他的替代者,不好选,但偏偏赵光义却是个极好的人选。
  官家的亲弟弟,留守过大内的都虞候,在东京有哪个权贵能比他更尊贵呢?谁也不惧,而且还得人人给三分面子,工作开展起来自然就顺利多了。
  而且京畿之地用亲信,论亲近与信任,手足亲兄弟自然更胜一筹。有赵光义坐镇,赵匡胤便可安心,不至于担心京城出什么乱子。
  至于能力嘛,赵光义年轻,二十出头,掌管东京汴梁京畿之地的民政事务,或许能力和经验都有所缺乏。
  不过只要有几个得力的助手,便能顺利开展工作,还可以借此机会的,锻炼处理事情的能力,继续人脉与威望。
  兴许赵匡胤本就有借此机会培养亲兄弟,倚为肱骨,如此安排,朝野毫无反对,欣然通过。
  赵光义走马上任开封府的时候,赵光美忍不住一阵阵的感慨,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仍旧走向了原本的轨道。
  二哥赵光义是个有本事的人,当个守成之君游刃有余,更别说是一个开封府了。大哥或许友有心让其锻炼能耐。
  但是换个角度…也是绝好培养个人实力的起步之地,赵光义完全可以在此培养亲信,奠定自己在东京的地位。
  赵光美到底年岁还小,十六岁勉强成年,但若主政一方,必定会遭之质疑,故而无法委以重任。为了显得一视同仁,他也被册封为府尹——兴元尹。
  兴元者,汉中是也。
  千年以后汉中城里仍旧有一方水域,名为兴元湖。
  大宋初年的兴元府是兴旺的,这里连接蜀国,富贵险中求,有不少人冒着的风险通商往来。无论是蜀中的茶叶、丝绸、织锦还是北方的皮革、毛料,乃至陇右出现的青盐都在此间汇聚,贸易十分发达。
  兴元府富裕程度,恐怕超过了其他许多地方,乃是大宋初年与东京、洛阳、应天府一个级别的战略要城。
  东汉末年,魏蜀两国在此交战多年,秦岭巴山这些都是蜀中屏障,也正是大宋未来灭蜀不得不面对的现状。
  富裕之外,这里也是兵家必争之地。
  所以,官家让亲弟弟担任兴元尹意欲何为呢?纵然只是遥领,似乎也释放了某种意图,或者说代表了官家的某些念头。
  大宋一统天下,会从兴元府开始,最先对蜀国下手?
  这个问题,赵光美知道,但是赵匡胤不知……尚未打算好。
  于是乎,建隆二年正月里,当一场大雪纷纷扬扬,笼罩了整个东京之时,赵匡胤拉上三弟赵光美出宫了。
  在侍卫们暗中保护下,来到了一家府邸前,府中正有人抱着半本《论语》,看得津津有味。
  得闻贵客到访,急忙放下《论语》,仓皇前来迎接——雪中灯火下,赫然正是赵普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