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选择题
作者:袁腾飞      更新:2021-07-03 10:47      字数:4532
  选择题是考试中非常常见的题型,在历史高考中,非知识型选择题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一、根本原因往经济上找
  例如,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垄断组织出现的原因是:
  A.新兴工业部门要求大规模集中生产
  B.为了消除由竞争引发的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国家一定程度上推行经济计划
  D.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本质发生了改变一看问原因一定要往经济上找,而且最好是跟生产、生产力直接沾边的东西,所以答案是选A。“新兴工业部门要求大规模集中生产”,这个跟生产力是最沾边的,其他三项虽然也都跟经济沾边,但不是跟生产和生产力直接挂钩。
  再举一个例子,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初步形成的原因是?四个选项:
  A.工业革命的完成
  B.工业资产阶级的对外扩张
  C.轮船、火车等先进交通工具缩短了世界的距离
  D.东方国家日益腐败
  答案显然应该选A项,工业革命的完成。因为工业革命完成了资产阶级才开始对外扩张,因为工业革命完成了才有轮船、火车这样的交通工具,东方专制制度一直都很腐败,为什么在这个时候它沦为殖民地?就是因为西方国家完成了工业革命。所以,只要问原因就找经济去,除非它问的是直接原因、导火索之类的,那就是纯粹考识记。
  二、不破不立,影响一定找“立”
  如果是问影响的选择题,一定要找“立”的选项。什么叫 “立”?俗话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如果考影响,是选去旧呢?还是选布新呢?显然要选布新,不选去旧。比如北京的旧城改造,把平房拆了,然后把楼房盖起来。我现在问,如果A选项是拆平房,B选项是盖高楼,你应该选哪个选项啊?应该选盖高楼,不能选拆平房。因为拆了平房之后种草可不可以?变成绿地。现在选盖楼,不拆平房能盖楼吗?所以你一定要选布新,不要选除旧。
  一般来说,考一件事的作用、影响,不要选“改变了……”、“结束了……”、“废除了……”,不要选带否定意味的词语,而要选“建立了……”、“奠定了……”、“走向了……”、“开始了……”。
  三、不选明显的错误
  有的同学看到这里乐了,这不是废话吗?我能选明显的错误吗?你选明显错误的时候太多了,有的时候四个选项里面有一项是你没见过的,你不要上来就把它给排除掉。曾经有这么一道题,列举了四个国际会议,其中有一个国际会议是教材小字段讲的内容,它问这四个国际会议哪一个跟处置日本没有关系,这时就应该选小字段那个。所以别一上来就把这个排除掉:别以为这个老师没讲,就肯定跟这个没关系。命题者并不是要求你掌握小字段,而是要求你掌握另三个会议。
  四、所选项不能被其他三项解释或包含比如,还是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初步形成的那道题,你选了任何一项都被A项包含。为什么殖民体系形成啊?你选因为工业资产阶级对外扩张,那为什么它对外扩张啊?因为工业革命完成了。你选轮船、火车缩短了世界的距离,为什么西方能有轮船、火车啊?因为工业革命完成了。你选东方国家日益腐败,那为什么腐败就挨打啊?古代农业社会专制制度也很腐败,为什么现在人家就打我们啊?因为工业革命完成了。
  你选的每一项都能被A项解释,但你这里面的每一项都解释不了A项,所以你最后的选项就一定要选“别的解释不了它,它能解释其他所有的”那一项,这个选项才算是完美。前面为什么说考影响的试题一定要选立而不能选破,还是前面那个例子,拆了平房未必盖大楼,要盖大楼肯定得拆平房,最后的结果一定要选到最根本上。
  以上是非知识型选择题应试的四个技巧。知识型选择题没有什么技巧,全看你对知识的熟练程度。练习时注意举一反N,就是做一道题要掌握N个知识点。文科不用搞题海战术,用不着通过大量的练习来提高成绩,因为我们做一道题要掌握很多知识点,比如:武汉是我国工业发展较早的地区,为这一地区的工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历史人物是:A.曾国藩B.左宗棠C.李鸿章D.张之洞洋务运动的这四位代表,谁为武汉地区的工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应该是张之洞,这个大家很容易选出来。现在选项不变,这道题马上能变成七八道题。天津是发展较早的地区,上海是发展较早的地区,长江流域较早,福州较早,闽江流域较早,长江三角洲较早,京津唐三角洲较早,选项不变,就这四位,曾、左、李、张,你选去吧,难道你要做这么多题才能掌握这个知识点吗?
  所以,平时做练习题的时候或考完试老师讲的时候,一定在每一个选项后面都做注释。这道题为什么选张之洞?因为他创办了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那么,江南制造总局、开平煤矿、上海轮船招商局、福州船政局、安庆内军械所,都在哪里?都注释在试卷边上,等于我做这一道题掌握了N多知识点,这样还用练很多的题吗?
  五、例题解析
  例1.考影响的选“立”。
  八七会议的召开为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新的出路”主要体现在:
  A.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B.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的总方针
  C.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D.妥善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解析:这道题实际上是问八七会议的影响或作用。一定要选立,不能选破。“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明显不能选。“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和“妥善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分歧和矛盾”,这是遵义会议解决的问题。所以选B。
  例2.所选项不能被其他三项解释或包含。
  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初期均保持中立,其根本出发点是:
  A.大发战争财B.保存军事实力
  C.维护国家利益D.发展国内经济
  解析:答案选C,维护国家利益,这道题就讲这个道理。你要选A、B、D任何一项,都能被C项解释或包含,况且A项也不符合史实。
  例3.不选明显的错误。
  1789年到1875年近90年内,法国政权更迭频繁,共产生了12部宪法,平均约7年更换一次宪法。其中1793年国民公会制定的宪法规定法国政治体制为:
  A.君主立宪制B.君主专制
  C.共和制D.军事独裁制
  解析:这道题是我们命制中的一道,考试的时候,就有老师打电话问,你们这道题答案给错了吧,应该是君主立宪制。我说你仔细看一下,那是1793年宪法。1791年宪法才规定君主立宪制。而且就怕有人不明白,1793年怎么还有宪法,不是告诉你了吗?七年就换一部,1791年颁布过一部,不许1793年再颁布一部?又怕你误会,还特别告诉你这是国民公会制定的宪法,君主立宪派的宪法是由立法议会颁布的。所以这个应该选C项,共和制。
  例4.不选明显的错误。
  戊戌政变后,慈禧太后将弹劾李鸿章的奏章拿给他看,说:“有人谗尔为康党(即维新派)!”李鸿章回答:“臣实是康党。……六部诚可废,若旧法能富强,中国之强久矣,何待今日。主张变法者即指为康党,臣无可逃,实是康党。”依据材料及李鸿章的洋务活动,李鸿章可以接受的维新派主张应包括:
  ①创办新式学堂②改革中央机构
  ③建立新式军队④实行民主政治
  A.①②B.①③C.②③④D.①②③
  解析:李鸿章不能接受民主政治,他是大清的忠臣。创办新式学堂和建立新式军队,洋务运动就干这事。原来大清哪儿有海军?北洋水师是他创办的。改革中央机构从材料里哪儿能看出来?“六部诚可废”,他说六部可以废了,所以到清朝末年,改革官制就不止六部了,陆军部、海军部、外务部、农工商部,很多部门都出来了,这个内容应该选D。
  下面是几道材料型选择题,注意:一定要看选项给出的结论是否符合材料的意思,把每一个结论带入材料分析。
  例5.早期维新思想认为:“欲张国势……莫要于设议院。”“能通上下之情,则地有余地,民有余力,闾闾自饶,盖藏库无虞匮乏矣。”“所冀中国上效三代之遗风,下仿泰西之良法,体察民情,博采众议。”对以上言论理解正确的是()
  ①主张学习西方议会制度
  ②将近代西方制度与中国传统制度结合
  ③提出了制定宪法的要求
  ④通过改革政治体制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A.①③B.②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解析:答案就在材料里。没有③,看不出来这里面有要求制定宪法的意思。在早期维新派眼里,议会更多的还是一个咨询机关,大家有事商量商量。这个也属于主张学习西方议会制度,将近代西方制度与中国传统制度相结合。“通过改革政治体制促进社会经济”哪句话能看出来?“能通上下之情,则地有余地,民有余力,闾闾自饶,盖藏库无虞匮乏矣”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例6.《申报》创刊于1872年的上海,日后成为中国近代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凡国家之政治,风俗之变迁,中外交涉之要务,商贾贸易之利弊,与夫一切可惊可愕可喜之事,足以新人听闻者,靡不毕载”。据此分析,该报畅销的原因有:
  ①反映社会习俗 ②传递商业信息
  ③宣传时事政治 ④首倡文学革命
  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解析:正确项是C,反映社会习俗、传递商业信息、宣传时事政治。首倡文学革命的是《新青年》。这个材料没有难度,扫一遍就该给出答案。
  例7.明朝范濂的《云间据目抄》记载:“松江旧无暑袜店,暑月间穿毡袜者甚众。万历以来,用尤墩布(一种细密、柔软的棉布)为单暑袜,极轻美,远近争来购之。故郡治西郊,广开暑袜店百余家。合郡男妇皆以做袜为生,从店中给筹取值,亦便民新务。”下列各项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①松江成为丝织业中心②纺织业技术水平提高③松江出现了雇佣关系④官府鼓励手工业发展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解析:这种材料型选择题就是把它给出的正确答案往材料里带。①松江成为丝织业中心,材料里说这里主要做棉布袜,它不是丝织业中心,中国明朝时丝织业中心在苏州、杭州、南京,不是在松江。②纺织业技术水平提高,由毡袜变成尤墩布的袜子,水平当然提高了。③松江出现了雇佣关系,这个从哪儿能看出来?四个字——“给筹取值”。④官府鼓励手工业发展,这从材料里看不出来,这些袜子店不是官府开的。所以①、④材料里没有,只剩下②和③。
  例8.下为北京近代的两首竹枝词,它反映了:
  竹枝词
  一
  都城一洗帝王尊,出入居然任脚跟。
  为问大家前二载,几人走过正阳门。
  二
  政局纷纷类弈棋,本来约法尚临时。
  四番总理曾更换,内阁从新组短期。
  A.外国列强占领北京和扶植傀儡政权
  B.“预备立宪”实行和皇族内阁建立
  C.民权平等的体现和民初政局的混乱
  D.帝制的倾覆和责任内阁制度的形成解析:这道题当初命制的时候是一个编组题,后来感觉偏难,就改成了单选。单选要把两首词都罩住,所以就形成了XXXX和XXXX的结构。你只要看出一个XXXX就行。第二个容易看,“政局纷纷类弈棋,本来约法尚临时”。《临时约法》是什么时候?中华民国。A和B里“外国列强占领北京”和“预备立宪和皇族内阁”都是清朝。“四番总理曾更换,内阁从新组短期”不就能看出政局动荡吗?自然就选C。只要能看出民初政局混乱就能选对。
  例9.中央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长征,历时一年到达陕北吴起镇。这一年世界局势风云变幻,新的世界大战日益逼近。此期间发生的重大事件是:A.蒋介石提出“攘外必先安内”
  B.日本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
  C.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D.共产国际号召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解析:这道题大概是选择题里最难的,它是再认再现的题。中央红军从瑞金出发是1934年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是1935年10月。蒋介石提出“攘外必先安内”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不是这一年发生的事。日本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是1936年,也不是这一年的事。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也是1936年12月,所以应该选D,共产国际号召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1935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