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章 新任务
作者:
觉时列缺 更新:2021-07-02 22:01 字数:2141
又接到任务的李阳天暂时放下了民宿的生意。
风雪之下,山中小庙。这是一名叫做与舟的僧人现在居住的地方,远离尘世。
两位年轻男性的到来打破了小庙的寂静。
走在前头的那位年轻人为于霖啟,大概二十多岁的样子,外貌虽然平平无奇,但脸型颇有棱角,目光炯炯有神,头发短而乌黑,如针般根根直立着,黑色外套加黑色裤子,都是些廉价的衣服,也毫无款式可言,但干净利落的打扮还是让整体形象加分不少。另外一位叫做于霖啟,面相上比之前一位年轻一两岁,衣着混搭,不过可以看出来其价格品味都比另一个年轻人好上不少,长相也是中上之姿,嘴角时常噙着天真烂漫的笑意。
夜晚,偏房,火炉中的柴火噼啪作响,火苗卷着吊着的水壶。与舟僧人给二位友人斟上热茶,三人便围坐在火炉旁,各自说些近况。与舟自出家之后日子过得平淡安逸,每日晨钟暮鼓,故而常是听其他二人讲述。虽然是很长时间没有相见,但是大多数的生活也不过是在重复前一天而已。这些时光需要一分一秒地度过,但是以语言的方式表达出来也只是一两句罢了,三人很快便将自己近年情况交代了个清清楚楚,更不必说李阳天与于霖啟还一直工作生活在一起。
“我发现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李阳天喝了口水,发表着他的言论,“人的老友之间,我是指我们这一代,或者我们这一类人在……处理交际的时候,往往倾向于将圈子保持在一个三人或者四人的人数范围。小于这个数量,即两个人,在聊天时不免的会出现偶尔无人发言的尴尬场面;多于这个人数,五个及以上,则会在圈子内再次分裂成各自的更小的圈子,场面上,复数的聊天行为则会造成另一种尴尬。”
说完李阳天给自己添了一点热水,于霖啟与与舟相视一笑,与舟继续缩着身子呡着茶水,于霖啟笑着说了一句:“继续。”
“就像我们现在这个状态,我正对着你说话,长篇大论滔滔不绝,你处于一个捧哏的位置时不时的来对我的话做出反应,而与舟就做了一个安安静静的听众,以处理我在话语间歇时眼神无处安放的问题。”
“合着我只是一个眼神方向呗?”与舟抬起头,锃光瓦亮的脑门儿闪耀着火光。
李阳天笑了一声说道:“那自然不是,只是说在这个时间段上我们各自的所处位置而已,这个位置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每个圈子里,都会有那么一个人处于一个主讲人的位置,在我们这里一般是我来担任……既然今天兴致这么好,不如我来给二位讲几个故事,以解这漫漫长夜之苦?”
“你说你的,我捧哏就是了。”
在得到于霖啟语言上的同意和与舟的眼神支持后,李阳天开始了他今天的第一个故事。
“今天我们在这深山之中,又恰逢大雪,我就讲两个个关于雪天的故事好了,第一个比较短,口头讲述即可。第二个故事篇幅较长,那件事是去年我与于霖啟经历的一件事,我已经写成了文本,可以配合着讲。
先来第一个,第一个故事发生于古代:
话说在某个朝代,朝廷政治清明,地方上也没有什么大奸大恶之徒,可以说先天条件很是优厚。在北方的某一个小村庄里,有这么一户人家,家里的男主人早年不幸逝世,留下一对孤儿寡母。老母亲是个乐观坚强的人,毕竟儿子还在,活着就有希望,她靠着给大户人家缝洗衣物,含辛茹苦将儿子养大,对儿子也是百般宠爱,虽然说还不至于能好到可以供其读书的地步,不过能够健健康康长大成人已经很是不易了。
一直将我们的主人公称为儿子有些不妥,不如就叫他刘三好了。”
“为什么是刘三,他不是家里边的独生子吗?”
李阳天无奈地看了一眼发问的于霖啟,说道:“你的好奇心未免太重了点,只是一个代号而已……张三李四说出来有点太大众化,就随口说了个大姓加数字的名字罢了,你如果真要刨个根问个底的话……我可以说因为古代孩子夭折的概率太大,在当地有给孩子取小排行名字的习俗,就是说已经带走了我的一个孩子,祈求上天不要在带走我的这个孩子;或者我可以说给孩子取大数字的名字是为了显示这家人人丁兴旺的做法,我觉得二就挺好的,刘六刘七就不讨好了。”
李阳天竖起一根手指,对着两个听众说道:“无论是什么事,都必有其原由,但是当这个原因在你无法直接得到的情况下,原因也可能未必是真正的原因。
我来接着我的故事。
刘三是一个踏踏实实肯做肯干的人,人啊,只要勤劳,至少吃饭是可以保证的。自刘三有一定劳动能力后,就去給木匠帮工,还学了点小手艺,他为人聪明又憨厚老实,得到了街坊乡里的一致称赞,这名声一起来,能挣的钱自然也就多了。到刘三成年的时候,已经靠自己的双手买下了几亩田做家底儿了。
家里有田,人又精明能干,还有手艺,当然不缺好人家上门来说媳妇,这婚事,自然而然也就成了。在古代,尤其是这种以耕作为主的家庭里,媳妇也是家里一个重要的劳动力,那便不能找那种弱不禁风腰似细柳的小女子。且不说力气如何如何,古时医疗手段落后,连医生都是贱业,妇女身体强壮对于传宗接代来说也是一个强有力的保障。所以,最后说成的这个媳妇,虽然说不至于是膀大腰圆虎背熊腰,也是一个能扛能提,力量不输于瘦小男子的精干媳妇,而且模样也算得上周正,刘三和其老母便把媳妇欢天喜地地迎进了门。
刘三要成亲合卺,那就不能还和之前一样与母亲同住,于是他在成亲之前又在屋旁盖了一间大房,新梁新瓦,环境比原先住的土坯房要好上太多。老话说: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这句话是说穷人能孝顺父母的东西与富人相比是完全不对等的,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们孝顺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