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王莽用兵
作者:
光尧 更新:2021-07-02 05:21 字数:2957
三日后,王莽在北门外点兵,南、北军六千人,司隶一万五千人,共计二万余人。王莽在点将台上令年四十以上者出列,父子同在者父出列,家中独子者出列,年不满十八者出列。令出列者还归其营,驻守长安,得步兵一万,骑兵五千。
王莽带着挑选出来的一万五千人以王舜、王邑为左右先锋,以甄丰、甄邯为后卫,自居中军,前往平乱。朝中大臣及民间士子都在传说王莽宽厚仁爱孝慈,很多长安群众自发的到南门外为大军送行。特别是那些家有独子的家庭,人人都把王莽当做恩人对待。就是这次被选中士兵家庭也觉得脸上有光,自家人能在如此爱兵如子的将军手下,肯定不会受到虐待的,纷纷劝告这些士兵,不怕苦,不怕累,不怕死,一定要为朝廷平息祸乱,为家里人争光。
随行军兵士气高涨,队伍盔甲齐备,武器精良,士兵全是精壮。这样的队伍,王莽定下每天日行六十里,每天早早的就安营扎寨,每天都把营寨按兵书建得好好的,一点也不敢马虎。每天前进,哨探放出三十里,就这样小心翼翼的,稳步前往灾区。
而在王莽之前,朝廷救灾旨意和措施已经发出,各地诸候收到朝廷命令后,紧急行动起来,官仓放粮,粥场施粥,不少的平民也不愿意背井离乡,又在家乡固定下来,祈求苍天怜悯能给自己这群人一条活路。官府出力最大的就是半哄半吓的把流民往益州引,天府之名开始流传,说是益州一直风调雨顺,那里的土地肥得流油,那里的稻谷随便种种都能亩产五百斤,一个人一年只需要种上二亩田就够吃了,不信去那边问问通州人,人家是不是亩产五百斤,听说现在更了不得了,亩道三千的粮食都有。
大家只要到了益州就有饱饭吃,这样的话语在流民中间悄悄的流传。有些到过长安的商人也说,通州人确实是稻谷亩产五百斤,他们的粮食怎么也吃不完,每天都有鸡鱼肉蛋吃的。他们的小孩都是上学,还不要学费。现在官府引导大家过去,应该是珍惜机会,尽快赶到那边去,早去好占个好地方。
刘致本来在村子里算是富裕人家,家里有着一千四百多亩好田,这几年虽然灾情不断,总还是收回来一些粮食。早就听过路的客商说过,长安城里专门有人教授怎样种田的方法,一亩能产四百斤,还有办法让水往高处流。当初自己还动了心思,想着让儿子往长安去学这神仙法术,只是老妻舍不得儿子年纪轻轻,就跑那么远。
今年以来,这天就一直不落一颗雨下来,什么庄稼都没法种下去。看着远处黄河里的水不停的流着,这样的日子里想要挑水种田是怎么也不可能的。一担水,百来斤,挑到田里,倒下去就只有一个湿印子,一会就什么也看不到了。若是这河比自家的田地还要高些该有多好,那样的话,别说是自家,就是全村子的人都有救了。
三天前,村子里大多数人家的粮食早就吃光了,田野里所有能吃的东西也被他们捉摸过来吃下去了。就只有自家还有些住年的存粮,本想在大灾之年,早些把儿媳妇娶进家门,也算是帮亲家的忙。连续几天请着村子里的人来帮忙,大家伙终于有口吃的,想来应该很高兴的。谁知道就在儿媳进门那天,竟然被村里一群人借着闹洞房的名义,跑家里来抢粮食,儿子提起扁担想要护着粮仓,自己那么喊着让儿子躲起来,可是他就是不听啊!慌乱之中那些人手里的火把被挤在粮堆上,粮仓点着了,自家的院子全被大火烧成了灰,儿子儿媳全都被大火堵在院子里。村子里所有人都赶来救火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儿子、儿媳再也没能从院子里出来。老妻伤心之下,当天就跟着儿子去了。
这几天还是村里人,合计着把三人葬进祖坟。自己晕晕沉沉的跟着大家伙走,现在只剩下自己和八岁的闺女刘臻,随着村子里的二百来人,往长安逃荒。刘致身上还背着粮仓里没被烧过的十多斤粮食,抱着闺女,木然的跟着大家无目的的跟着走。这些天一路走来,村里人就像蝗虫一样,一路凡是绿色的,都要去揪一把试试能不能吃,树皮混合着一点点的米就能煮出一锅稀饭来。树皮枝叶这些都有村里人帮忙分点,只有粮食要用自己身上背着的这些。大家伙身上的粮食都是从刘家粮仓里找出来的,这时候刘致也没法说什么了。要怪就怪这老天不让人活呀!
第五天的时候,逃荒的人流混入了另外二个村子的人,一下子增加到了五百多人。新汇入进来的这些人什么也没有,每天挖些草根,树皮就那么吃下去。刘致悄悄的躲在自已村子里这群人中间,再也不敢在煮树皮的时候,加些糙米进去了。村里人也有很多这几天已经把粮食吃完了,大家都互相盯着就想看看谁家那里还有些粮食,饿狼一样的眼神在所有人中间看来看去,看到有人家往锅里添加了粮食,就一窝蜂的挤过去,抢走粮食,用自己的大碗直接在锅里舀上一碗就跑。边跑边往嘴里倒,运气好的人,能在别人逮到自己的前把这碗半生不熟的树皮草根稀粥喝到肚子里去,更多的人都是只能喝上几口,就在抢夺之下被打翻了。那一点点粮食也是,小小的粮食包在很多人的大力拉扯下下,被撕得四分五裂,粮食就这么洒在地上,然后所有人都是抓一把混合着沙土的粮食就跑。
只有树皮草根煮出来的吃食,连刘致都很艰难的吃不下去,闺女臻儿却乖乖的捧着大碗喝下去这碗稀粥。看着懂事的女儿,刘致悄悄的按了按胸前藏着粮食的小袋子,这里还有二、三斤左右的粮食,他再也不敢拿出来了。
又走了二天到了一个东阿县城,在城门外搭着一长排的粥棚,每个粥棚前都排着长长的队伍。才到的五百多人加入到队伍中去,有些想要挤到前面的壮年男子被边上监督的士兵毫不客气的拖到一边的囚笼里枷上,那边被枷着的已经有好几十人了。看到这些,所有人都老实下来,安心的等在那里,刘致父女二人也找到一个粥棚,排在长长的队伍后面。
等到午时左右,粥棚前面开始散粥了,每人就是一下,无论男女大小。在旁边囚笼的震慑下,队伍很有秩序的往前移着,刘致的大碗里也有大半碗的粥,轮到刘臻的时候,她甜甜的一笑,叫了声:伯伯好!。那木着脸在那里分粥的大汉,手上的大勺子沉入锅底,舀了一大勺起来,添到她手里的大碗,满满一碗的米饭。排在后面的一个妇女看到刘臻碗里的饭,什么也没有说,只是把默默的递上自己的碗,看着碗里大半碗的稀粥,默默走到一边吃去了。
在这个地方刘致呆了三天,每天的稀粥越来越稀,这三天他渐渐的回过神来。生活还得要继续,现在自己不是一个人,还有臻儿需要自己的照顾。刘致在村里人中间征询大家的意见,愿意继续往益州走的人只有十几个,其余人觉得这里虽然每天只有二碗稀粥,也能勉强过活,不愿意继续再走。囚笼里的那些人,每天都有人死去,然后每天都有不守秩序的人被枷进去。
第四天午时过后,刘致和十几个村里人,跟着一队人前踏上了继续前往益州的道路,晚上刘致他们吃的是中午特意留下来的半碗粥。这一路上的树皮和草根相比前几天要多一些,他们小心的收集起来,晚上就在驿道边胡乱躺上一夜。这群人早晨起来继续走,一直要走到正中午的时候,才找到水源,取出收集到的树皮草根,各自想法弄得能吃的样子,小口小口的吃下去。
今天已经是他们从上一个粥棚离开后的第十天,离开村子的二十天,一路上虽然路过的还有郡县,这些郡县,不准流民入城,也没有粥棚。只有一些士兵,在各个路口守卫着。指点着他们前往益州的道路,至于到益州还有多远,却是谁也不知道,只说一直走总是会到的。倒是路过一些村子,有时还会有些好心人给刘臻半碗吃的,也有些人家想着留下这个女孩。刘致看着村子周围那些树叶都有些蔫白的样子,不敢把女儿留在这种地方,在他看来,要是这老天还不下雨,这个地方过不了几个月,也会跟自己村子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