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巾帼须眉(十三)
作者:王凉凉      更新:2021-06-29 10:57      字数:2320
  在肖环青少年时期深陷在生活的泥沼当中难以自拔时,比他年纪略小几岁,住在对面右邻河村的刘红,日子却过得有滋有味。确切的说,是五岁之前过得还不错。
  那个时候的农村,普遍都还存在着重男轻女的现象。家里要是没有个男丁,即便你自己不在意生男生女,也很难以逃过村里长舌是非的大娘大婶。而且同辈间生男孩多的家庭,不仅心理上有优势,在乡间生活上也更霸道一些。
  刘红爸爸却超脱出了环境的制约,对一胎产下的女儿视作掌上明珠。还常常因为并不富足的家境而对刘红说,跟着我让你受苦了。
  他们的家族有着质朴的传承,坚持认为从土地里刨食才是最稳妥的生存方式,家里的收入都来自传统的农耕和饲养。这样的日子过得平淡安稳,唯一的变量是刘红的妈妈。同样生在农户家庭的她,胸膛里却揣着一颗蠢蠢欲动的心。平日里不自知,只是隐隐觉得每日的耕作像一种苦行。那时的道路交通还做不到现在这样四通八达,拥有汽车对于农村家来说还是一个奢侈的梦想,人们的视野都仅仅局限在自己眼前的土地。由于见识尚且浅薄,刘红妈妈贪婪的欲望还没有觉醒。
  直到有一次,她偶然间有机会和朋友一起去了一趟s市。城市的灯红酒绿,一把点燃了之前在她心底的星星之火。她看到大街上的红男绿女车水马龙,才明白自己之前站在农田里,心里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她的心灵和肉体,都该属于城市,她要和这散发着金钱铜臭的纸醉金迷消融在一起,她再也不想蹲在家乡喂鸡养鸭。
  回家之后,她直截了当的把自己的想去市里打工的想法,告诉了刘红的爸爸。刘红爸爸是个老实人,虽然平日里也能或多或少的看出妻子不甘于眼前的生活。但在他的思想意识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耕种就是自己这代人的命,而眼下“一锄一犁一头牛,还有娃儿在炕头”,就是古老相传的幸福生活。
  然而刘红妈妈的想法,却显得有一些超前。放在眼下的社会,不出门务工的年轻人,会被看成不思进取的懒汉破落户。然而在当时那个年代,踏踏实实的开垦才是正道。偶尔有几个正值壮年的男人出门闯荡放手一搏,往往也会被视为不务正业的闲散浪子。
  刘红爸爸几经劝说,都没能使他的妻子回心转意。她认准了自己的归宿,城市里有一个强大的场,无时无刻不在吸引着她。从这一点上看,刘红妈妈算的上是妇女自我意识解放的先驱人物。然而她的想法毕竟过于超前,以至于没有一个身边人支持她。对于一个生于农村长于农村的女人来说,刘红妈妈摆脱开这一切的执念,最终还是像现实妥协了一步。
  一家人几经磋商,刘红妈妈本来都在坚守底线,没有让步。最后刘红爸爸拿出的杀手锏,是以家里还缺一个男孩为由,做了一笔对赌交易。如果刘红妈妈二胎能够为家里产下一个儿子,那他便不再阻拦她追寻理想生活的计划。
  对于现代女权主义者来说,这样的提法不可思议,是要批到批臭再踏上一万只脚的。然而在彼时的左邻河村,这样的条件是刘红妈妈无论如何也无法拒绝的。如果她说出一个不字,那也就无异于与整个家族决裂,背负着骂名从此背井离乡,她还没有这种勇气。
  就这样,在刘红五岁时,她的弟弟刘军来到了人世。
  刘军的诞生,可以算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果。首先最重要的,尽管刘红爸爸并不介意,但是在农村整体重男轻女的思潮影响下,家里添了个男孩,总归是件好事;对刘红的妈妈就更不必说了,知道生下来的是男孩那一刻,她整个人都如释重负。刚做完月子就迫不及待的收拾行囊,一个人孤身踏上了逐梦之旅。
  她能够走的如此洒脱,没再受到各方阻碍,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她备产的这两三年里,时代的更迭和改革的推进,那些时新的思潮,在不断冲击着人们根深蒂固的守旧。
  开始有越来越多的农村人,离开土地投入了城市的怀抱。这是一段奇妙的进化,严守了成百上千年的农耕文明,孕育出对土地有如宗教般信仰的农民,最终在日渐完善的基础建设、四通八达的道路以及轨道交通和人们进步的思潮面前,没战几个回合就轰然倒塌。人们思维上的转变似乎是发生在一夜之间,几年前还在努力抗争的刘红妈妈,眼下却成了进城务工大潮下的弄潮儿。
  有人欢喜有人愁,刘军的降生解放了刘红妈妈,却让刘红从此过上了苦日子。城市里五岁的孩子还整天浸在蜜罐里,而在农村乡下,已经要开始为父母分担一些简单的农活了。刘红妈妈的辞别,将原本挑在她身上的担子分担给了刘红父女两人。
  由于刘红妈妈走的时候刘军还没有断奶,那段时间刘红像个小大人儿一样。她的身后背着一个篓筐,里面装着弟弟刘军,姐弟两人每天就这样一起去割猪草。刘军一哭,她便从随身携带的面糊糊上抹一口在弟弟嘴里。
  刘红天生一副小天使的长相,邻里们又都同情这对儿母亲不在身边的姐弟,所以她们有时也会走街串巷的找婶娘们讨一些奶水。
  刘军就这样吃着百家奶,慢慢长成一个沉默寡言的少年。懂事后的刘军,对这个从小像母亲一般待他的姐姐刘红言听计从。在他最顽劣的年纪,由于家庭感情上的缺失,曾一度离经叛道。那时连他的父亲都拿他无可奈何,只有姐姐刘红能管束他。
  再后来,刘红考上了市里的高中。很多人劝刘红爸爸,家里有困难就别再让这女娃去市里上学了,不如攒些钱日后留给刘军读书。但刘红爸爸力排众议,坚持要供给女儿的学业。
  现实的困难不会因为他的上下嘴皮一碰,就能轻而易举的解决。刘红妈妈自从出外打工就没往家里寄过一分钱,家里的进项就只有父女二人务农的收入。这下女儿去了市里上学,每日往返于学校和家之间已不现实,眼看就要过上住校的生活。紧紧凭着刘红父亲一个人种地的收入,是无论如何难以支撑这个家的所有开支。
  经过内心的几番挣扎,刘红父亲最终才艰难的决定,放弃先人们土地里刨食的祖训,步了刘红妈妈外出打工的后尘。
  父母外出打工,姐姐去市里上学,从小缺少母亲关爱性格残缺的刘军又成了留守儿童,日子过得分外艰苦。这一切也为他日后的反叛,埋下了深深的祸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