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3章 隔江对峙
作者:直前君      更新:2021-06-29 08:26      字数:2068
  汉军攻克江临城之后,立即整修城防,在码头附近修建了大批投石机。
  同时,派出小船在码头处警戒,避免唐军反攻。
  江临城简单修复,成为了汉军中转站。
  从全国集中的兵员和物资不断向江临城靠拢,物资迅速填满了仓库,汉军不得不征用部分民居用来囤放货物。
  汉军准备充足,随时都可以南征,现在等待的,只是一个合适的进兵机会。
  除了备战之外,汉军还尝试封锁长江,阻碍唐军内应渡江报信。
  尽管汉军做出了努力,江北情报还是被泄露了出去。
  唐军在南岸开始增强军事备战,水军加大了江面巡逻力度,一些被废弃的烽火台和哨所被重新启用,夜间灯火通明。
  孙立德曾经在唐地部署了一些情报人员,战争开始后,这些情报人员传递情报的通道被封锁。
  为了从情报人员手中获取情报,孙立德派出了大批斥候。
  斥候只能在夜间偷渡,躲过唐军夜巡船只,避开唐军烽火台,成功与汉军情报人员接头获取情报之后,再带领情报返回汉地。
  在侦查过程中,斥候伤亡惨重,只有极少数带回了情报。
  汉军没能掌握唐军具体兵力部署情报,只掌握了唐军指挥官情报。
  担任唐军指挥的,有两个人,一个是孙烈,另一个是唐国丞相佟威。
  不同于汉相王春,佟威是一个文武全才,唯一的问题在于,这位丞相年纪太大了。
  唐国是以武立国,没有参加过战斗的人根本没有机会进入唐国领导层。
  佟威与唐王算是老交情,两个人年轻时一起上过战场。
  唐王的任命至少反映了一个信息,孙烈正在失去唐王的信任。
  在这种情况下,佟威更像是制约孙烈的阻力,而不是助力。
  孙立德希望两位唐军指挥官能产生矛盾,给汉军渡江制造条件。
  此次南征,汉军动用了主力,仅仅河内郡集结将士数量就整整九千人。
  汉、周两地动员能力比不上齐人,并不是因为汉国实力弱小,而是汉军在太多不必要地方浪费了兵力。
  齐国因为人口众多,不仅边患压力小,还不必考虑占领区驻军问题,所以可以毫无顾忌动员一支一万五千人的大军。
  汉军没有这个条件,连年征战,人口损失很大,排除掉伐蜀、边防以及驻军之后,河内郡战场可以动员的兵员数量不足一万人,其中半数以上还是征召的新军。
  正因为汉军动员能力有限,所以孙立德放弃了触手可得的灭齐战果,选择倾尽实力南征汉国。
  尽管汉军人数不足一万,却也算兵力庞大,这支部队渡江,必然无法隐蔽行军。
  为了保证汉军绝对安全,唐军水军成为了汉军南渡前需要解决的最大阻力。
  河内部队的困难,河西部队却并没有遇到碰到。
  在河内郡战事最胶着的时候,河西郡战事却轻松结束。
  衡州城之战后,花云弃船登岸进入河西郡。
  船队前往长山郡,接应长山郡汉军支援河内郡,花云直接带兵南下,进攻鼓章城。
  唐军在鼓章城的国人兵力很少,这支部队更像是在监视,而不是守备。
  与汉军进行攻防战的主力是鼓章城的本地军队。
  刚开始,唐军不了解战情,寄希望唐军援助。
  衡州城之战结束后,支援李勇的王境泽部被遣返,驻守定策城的张达部也同时南下。
  鼓章城唐军这才明白战局已经恶化到了难以逆转的程度。
  不同于孙烈,鼓章城将士选择很少。
  江临城靠近长江,唐军水军又控制了长江水道,打不过随时可以从水路逃亡。
  鼓章城却是一处死地,将士们无处可退。
  一旦汉军打破城池,参与兵变的将士不会有好下场,为了求生,城中豪族发动兵变,杀死了唐将,擒获了袁浩,献出城池投降。
  花云没有将打击面扩大,派人用囚车装了袁浩和几个死硬分子,把俘虏送到王城,其余人等一律赦免。
  但是,世间没有平白无故的爱,鼓章城的将士被花云征调随军,留兵驻守鼓章城之后,汉军主力直接前往长江渡口。
  此时唐军没有意识到河西郡局势转变,水军正在江临城一带策应孙烈。
  利用唐军防备漏洞,在伏波军协助下,汉军采用小股多次的方式顺利过江。
  渡江汉军没有向孙烈和佟威的防线进攻,反而西向,朝着东郡进军。
  这也是孙立德给花云的命令,河西郡南下部队从一开始就是承担佯攻任务。
  孙立德派这支军队南下的目的,仅仅是为了阻拦唐军蜀地部队东撤。
  柳鸿远南征虽然不成功,却给孙立德提供了经验。
  蜀地部队可以快速回到唐地,唐地地广人稀,又给回援唐军封锁汉军退路制造机会。
  这一次,汉军没有留后手,孙立德并不希望进攻失败,因此做了完全谋划。
  当孙立德决定南征之日起,灭唐就成为了汉军优先任务。
  蜀地战场从主要战场沦为了次要战场。
  为了减少蜀地威胁,孙立德不仅仅动用了花云麾下的三川、河西两郡部队,孙立德同样给蒋继嗣和魏振国两人下达了作战命令。
  命令要求两位将军立即组织反击,汉军不需要在蜀地取胜,却一定要牵制住唐军,迟滞唐军东撤速度。
  在孙立德看来,只要汉军能够顺利灭唐,即使失去了蜀口关,汉军也可以复制唐人入蜀胜利经验,将蜀地夺回。
  次要战场的布局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正面战场布局。
  布局需要的是情报,但是,孙立德根本没有唐军布防准确情报。
  此时,他能够依靠的只有自己的经验,而水战经验,孙立德却根本没有,军鉴中同样没有相关记载。
  孙立德不得不下达了求策令,任何能够提出有效南渡建议的人,无论出身地位,也不管身份,一律可以向孙立德提意见,孙立德也原因亲自接见。
  求策令的内容在整个江临城中传播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