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0章 一路向前
作者:
公哲 更新:2020-07-15 20:23 字数:5161
我们常说,聚集贤人就能做成事情,奸人在朝,国政就不得安宁。
汉宣帝刘病已以生动的例子,告知我们,自他在任始,对国家大有裨益,以至于繁荣昌盛的功臣、贤人的成分。
有他恨之入骨,能取而代之的人——霍光;
有明哲保身,匡扶社稷,始终笑傲朝廷的人——张安世;
有带兵打仗的的军界元勋——赵充国;
有宰相之才,初期严峻,后又外圆内方的——魏相;
有宫廷政变中始终保皇的——杜延年;
有没有功绩,却因为迎驾有功,而地位超然的宗正——刘德;
有功名不显于世,却在当时很有地位的——萧望之、梁丘贺、韩增。
有施恩不图报,最有德行的——丙吉;
当然,还有对国家没什么实际功绩,却因为名声响亮,而位列花名册的苏武。
你无法用单纯的好坏来评价政治家,尤其是国家有敌人的时候。
匈奴人是不惧怕讲求仁义道德的汉朝皇帝的,因为仁义道德像一张网,束缚住你的手脚,却让他们依为挡箭牌。
而抛开面具,刘病已也不是一个很讲究仁义道德的人。
他当然是一个成功的皇帝,从毫无政治根基的皇孙,被人提拔为皇帝,还能让大权在握的霍光感到针芒在背,怎么会是一个失败者呢?
首先,他是一个重感情的人。
其实谁都重感情。
对自己重要的,无非是家人、子女、亲戚、朋友,自己过得好,自然希望亲近的人过得好,这是常理。
不过书中也有言:贵易交、富易妻。
光武帝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守寡,刘秀想为姐姐搭线,就询问姐姐意中人是谁。
湖阳公主说,宋弘气度不凡,我蛮中意的。
问题是宋弘身居高官,京兆尹,首都市长,是有老婆的。
刘秀于是和宋弘聊天,忽然感慨了一句,我听人说,贵易交、富易妻,说的是人情所在吗?
宋弘很机灵,立刻听出了味道。
一般和人聊天,总是聊的投机才有兴致,不能说老是针尖对麦芒。何况和领导聊天,大多数人怕是话都没听清,就忙附和的说“是是是”了。
我很怕成为这样的人。
刘秀从普通的宗室起家,连藩王都不是,最后能当皇帝,肯定是极有手腕的人。
如今这个极有手腕的人接到了一个任务——劝宋弘娶自己姐姐。
按照一般人的逻辑,那肯定是名刀明抢的来了,找个心腹大臣,让他去问问,软硬兼施,达成目标。
可是历史告诉我们,强扭的瓜不甜。唐朝有位状元就这样成为了驸马爷,恨上了月老,弹劾奏疏写了一箱子,夫妻感情也不和谐。
《大明宫词》中,太平喜欢上了美男子薛邵,一见成痴。母亲武则天为了满足女儿,将薛邵的妻子赐死,而后让他娶太平公主。
薛邵极为痛恨,后来发现爱上了太平,就内疚自杀了。
很明显,这些结局不是刘秀想要的。
刘秀于是寻隙而近,故意抛出一个直白的话题,想诱宋弘上钩。
如果宋弘点头称是,说这道理确实不错,随便还可以举几个例子。
现成的例子多得是:
姜子牙老婆弃他而去,姜子牙肯定另娶他人,成就功名;
还有富不还乡,你有钱了就成为穷亲戚眼中的香饽饽,变着法的想从你身上搞点钱,想朱之文之类的。
还有蒋公,当初不是抛弃陈洁如,娶了宋美龄,政治生涯能走的那么顺吗?
总之,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总是有的谈的。
而后刘秀话锋一转,说真是至理名言啊,如今你也富贵了,老婆是不是该换换了?
宋弘立刻就蒙了,这就是套路。
宋弘听出不对,宁可得罪刘秀,也要来句: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槽糠之妻不可弃。
刘秀一看聊不下去了,回头告知姐姐,任务失败,真不好意思。
湖阳公主只能郁郁而罢。
而刘病已娶得老婆许姑娘,也没有听说多花容月貌,可他宁可得罪霍光,也要让许姑娘当皇后,最后还让许姑娘的儿子当太子,继承皇位,可见是蛮深情的人物。
有意思的是,一般开国皇帝都有这样一位妻子。
后来许姑娘被霍光妻子害死,刘病已却忍了下去。
《亮剑》中,李云龙妻子被抓,李云龙豁出去也要出这口气,既有勇有谋、无比狡猾,也有情有义,不肯吃亏,典型的江湖作风。
而刘病已明显更胜一筹。
金庸说,好的政治家,得有对自己的隐忍,和对敌人的残忍。
刘病已通过自己的身份,积聚力量,在霍光死后,诛杀长安上千户,仅次于巫蛊之患,这就是残忍。
仁义道德的人做不了这个。
一次性杀了这么多人后,所谓的政敌死的干干净净,也没有东山再起、死灰复燃的机会,人民内部矛盾空前小。
此后,国家顺风顺水,内部平稳,匈奴也消停了,只要按部就班做事就好。
于是,极有自信的刘病已还是将第一功臣给了霍光,也肯定不止一次的公开表示,霍光是个功臣啊,对国家有功,对朕有恩,只可惜被不肖子孙牵连。
刘病已杀功臣之后,还给了功臣的名分,告诉天下,是因为他不畏惧。
我就这么做了,你能怎地。
宋高宗赵构就没有这种魄力,也可能是没脸吧。
公元前60年,此君设置了西域都护府,将西域纳入了保护范围,相当于宗主国待遇。
公元前49年十二月,刘病已在未央宫终老,庙号中宗,谥号宣帝,名副其实的中兴之主。
同年,皇太子、皇长子刘奭(shi)即位,开始新的篇章。
刘奭生于公元前74年,至今虚岁二十六岁了,一般人刚工作二年,人家就是皇帝了,不服都不行。
都说,人的性格和他的经历息息相关,那么刘奭的性格,一定非常孤僻。
他是富贵中人,刚出生老爹就发达了,没过上苦日子,可两岁时母亲就被人害死,懵懂中来了个继母,无时无刻不想着结果了自己性命。
刘奭被养母带大,八岁的时候老爹赶走了继母,结束了步步惊心的生活,让一个好心的养母教导自己。
此后的日子,就一帆风顺了。
老爹后宠很多,有华婕妤、张婕妤、卫婕妤、公孙婕妤还有位戎婕妤。这位戎婕妤,不知道是姓戎(真有这个姓),还是匈奴公主,和亲送来的。
刘奭同父异母的兄弟也有五个,可老爹重感情,就认准了自己,真是万幸大吉。
更万幸的是,老爹虽然在位时间长,可自己熬下来了,没有跟倒霉的祖爷爷戾太子一样。
史书上说,这位汉元帝多才多艺,通音律,这基本上要坏事。
其实音乐谁都喜欢听,卫子夫、李夫人等人都是靠舞乐得宠的,所以人和人的不同,不仅体现在他所爱的事物,还在于他自身的性格。
刘奭性格文弱,读的又是儒家的书,偏好些艺术,这样的人处理政务,会感性多于理性,很容易将自身的好恶投影到政务上来,也容易被手下老奸巨猾的臣子利用。
《流浪地球》中,人工智能说,让人类一直保持理智是一件奢侈的事。
所以里面的父亲,为了救儿子,抛弃了独自逃生的希望,宁愿抱在一起死,也不要最后的希望。
汉宣帝在位,有两个臣子死了。
一个是杨恽(yun),以文采见长,性诙谐,被贬斥后,写书信讽刺时政,被汉宣帝所杀。
一个是盖宽饶,为人刚直,很有些嫉恶如仇的原则。
所谓的嫉恶如仇,大致是看完了《亲爱的》,就说将人贩子枪毙,看完了《盲山》,就说将所有的村民都逮捕,看完了中国足球,就说军事化管理,踢赢了一人一万美金,踢输了喂狮子。
汉宣帝认为盖宽饶做事太不成熟,是性格上的问题,不能用他做事,连话也不听。盖宽饶经常密奏,却不被采纳,一怒之下,在大庭广众下自刎而死,以死谏来使汉宣帝幡然醒悟。
其实无济于事。
刘璋邀请刘备入川。刘备设宴款待,刘璋欣然前往。
臣子苦劝不听,倒挂于城门口,表示我就死在你面前。最后臣子死了,刘璋还是去赴宴了。
盖宽饶得到了舆论的同情,而实际上却死的最为不值,也劝诸位不要效仿。
刘奭就很同情杨恽、盖宽饶,劝父亲说,咱们治国,还是要多些仁义,陛下刑法有些重了。
汉宣帝说,咱们汉朝治国,王霸法杂之。
王道,谁不服就打谁——匈奴;
霸道,服也打——西域;
法家,怎么强国怎么来——耕战。
汉宣帝如汉武帝,刘奭如戾太子。
不过汉宣帝终究没有废了太子,还是让他即位了。
当然,出于父亲的关爱,和对国家的负责,汉宣帝还是为儿子安排了三个帮手。
第一位,乐陵侯史高。
这位是汉宣帝姥姥家的亲戚,算是堂弟吧。
霍光是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后代很惨。
张安世在位,大司马,车骑将军,领尚书事,活到善终。
为了学习前辈,史高也是,大司马、车骑将军,领尚书事。
这就是自家人了,无论发生什么事,肯定站在刘奭一方。
不过史高也机灵,铺政五年,差不多了就赶紧闪人,被赐金放还,致仕还乡,算是得其所哉。
第二位,萧望之。
这位是太子太傅,汉宣帝敬重的有学问的人。光有学问还不行,又能做学问又能做官的人,汉宣帝才佩服,于是让他辅佐太子。
萧望之也算出色的完成任务,可是他是学院派,仗着新君仰仗自己,渴望变法,通过施政完成自己的理想国。
史高自然不愿意萧望之夺权,何况新君初立,重在求稳,你这么折腾,不怕亡国吗?
贾谊依靠汉文帝宠幸,想要一展抱负,被逼的走投无路。
晁错依靠新君上位,可七国之乱还是被杀。
汉武帝刚即位就要重儒家,搞新政,差点被窦太皇太后一巴掌拍死,至此偃旗息鼓,等了五六年才重整旗鼓。
萧望之太急。
萧望之自杀后,刘奭大为哀痛。他是感性的人,敬重师长,可面对史高等娘家人,又狠不下心下杀手,只能口头骂几句。
第三位,少傅周堪。
周堪和萧望之是学术好友,共同理政。萧望之死后,刘奭暗中保护,将周堪送到地方做河东太守。
有一句话,县官不如现管。
河东太守,那是封疆大吏了,握有一地实权。周堪在河东,起码性命无忧,也远离政治中心,可以避开敌人锋芒。
三年后,刘奭将周堪招入朝中,制衡宦官弘恭、石显等人,可惜周堪中了暗算,口不能言,最后还死了,党羽张猛也被逼迫自杀。
至此,三位辅政大臣全部倒台,新一代的政治力量登入政治舞台——宦官。
宦官能闹出多大的动静,完全看君王的权势。在春秋战国时,各国的君王都常有被杀的,又都是国君的亲族担任公卿大夫,远不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年月,所以宦官少有在史册中露脸的。
后来秦国强大,秦王又是以秦法闻名,君王的威严日重,于是宦官才有了影响局势的能力。
宦官嫪毐依靠太后的权势,趁着嬴政年幼,勾结地方势力,闹出极大地声势,算是开先河了。
而后赵高,本来是研习律法的中车府令,因为是世子胡亥的老师,深得信任。胡亥继位后,赵高利用胡亥对自己的信任,将李斯斗垮,后又杀了胡亥,差点捧着玉玺登基。
正因为赵高的前车之鉴,所以汉朝比较忌讳宦官当政。刘邦老了,生病了,不愿意接见大臣,喜欢躺在宦官的怀里。樊哙就带臣子进言说,陛下忘了秦朝的故事了吗?
不过,汉武帝时还是有了位宦官——苏文。
苏文与戾太子不睦,最后里应外合搞垮了太子,自己也被恼羞成怒的汉武帝干掉,算是相对有名的了。
而汉宣帝作为中兴之主,也一手提拔了两位宦官,并传给了儿子。
第一位是弘恭。
这位老哥成年后犯法,被处以宫刑,而后入宫,先是从黄门做起,而后担任中尚书。弘恭年轻时吃了不懂法律的亏,后来勤学律法,又会说话,很快成为汉宣帝的重要顾问,替他进行决策。汉宣帝用此人掌管机要,升为中书令。
常说,兼听则明,偏听则信。
其实做君王的,每天事如乱麻,哪有时间一个事听人说一遍,只能通过自己的经验,找一个最简单省事的方案。
我像一个人咨询问题,事后反馈有效,我就喜欢听那人的建议,顶多再听点不同意见,不可能犹犹豫豫。
比如陕西旱灾,国库没钱赈灾,灾民闹事,崇祯好不头疼,让大臣们商议解决方案。
多数大臣是这么个逻辑。
灾民闹事,要派兵;派兵,要花钱;没钱,什么都做不了;加税吧,这样就能平叛了。
这种死循环让人头疼不已,崇祯不想加税。
有个姓杨的大臣就提出了一种不加钱就解决问题的方案——元气说。
元气说指出,灾民也是百姓,派兵镇压,损伤的是国家的元气,应该招抚百姓。
崇祯特别高兴,本着谁提出谁解决的原则,给了大臣十几万两白银,任命大臣为钦差,招抚陕西灾民。
大臣受到当地百姓的热烈欢迎,灾民拿着十几万的安家费散货了,有效期半年。钱花完了,灾民又出来闹事了。
崇祯特别生气,将大臣下狱论罪,就此断定,不能太过想当然。
弘恭因为汉宣帝的信任,就连丞相、御史大夫等人都不敢得罪他,就此在朝中站稳了脚跟。
刘奭即位后,弘恭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将萧望之、周堪等人或杀或放,至此刘奭没有了其他依仗。
弘恭年迈病死后,石显接替他的位置。
刘奭即位时间久了,没有了刚即位时的豪情壮志。他是有艺术追求的人,自然不可能将精力都花在国务上。
其实,对刘奭而言,没有退休日期,即位当皇帝,就要当到死,虽然地位尊贵,可心中也会有厌烦。
谁都想有“种豆南山下”的悠闲,花时间做一件为国为民的好事,是可以理解的,可要是一辈子都做同一件事,谁都会厌烦的。
而且治国是个很模糊的概念。
对皇帝而言,出现灾荒就去赈灾,边民闹事就发兵平叛,一切都是套路。手下人就能处理得很好,自己偷会懒并不影响什么。
石显总是做的很好。
有石显在,刘奭可以不必被小事烦劳,而且国家还是一样的长治久安,渐渐的就会心生倚重感。
懒惰,是刘奭最大的问题。
秦始皇为何在位时,无人敢欺瞒他。
因为他每天处理公务,对秦国内的事情洞若观火。你不知道他都知道什么,所以不敢放肆隐瞒,不然下场很惨。
又有多少君王,有秦始皇的毅力和权利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