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无能为力
作者:公哲      更新:2020-07-15 20:23      字数:5440
  据说是李陵手下有军官犯罪,被李陵关起来,要被杀。
  军官于是趁夜逃跑,到了匈奴单于帐下,告诉了单于汉军的虚实。
  汉军已经没有多少粮食了,剩下的弓箭也不多了。
  单于大喜,于是继续围困,终于攻破了汉军营寨,俘虏了李陵。
  以前我对故事深信不疑,可现在不免多想。
  历史,也是人书写的,难免加入自身的情感。李陵历来是被同情的角色,为了渲染李陵的无辜,自然要诿过于他人。
  兵法云:是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孟良崮的张灵普厉害吧,四十九师全美械装备,陷入重围之中,依旧被土共歼灭,也没有说四十九师有人泄露情报,以至于覆灭的。
  再精锐的部队,也有局限性,能否扛过一波波的进攻,很依靠运气。
  李陵的军队也就五千,终究要失败,可又不能归罪于李陵,只能说因为有叛徒,所以李陵覆灭了。
  人们看到故事,会咬牙切齿的恨叛徒,而对李陵感到惋惜。
  李陵被擒拿后,出于某种原因,没有杀身成仁。
  大家对这件事耿耿于怀,认为有辱名节。
  我们不能想象岳飞向金人屈膝投降,因为他是我们的英雄、偶像,只能永远正确,不能有丝毫污点。
  其实不然。
  义薄云天的武圣关羽多次兵败,也没有杀身成仁,在曹操麾下干了几年,报了恩后就离开了,千里寻兄。
  曹操爱惜英雄,虽然设置了种种障碍,可终究放过了关羽。
  等到东吴吕蒙白衣渡江后,关羽败走麦城,再次被俘,而且是和儿子关平一同被抓,也没有自杀。
  东吴劝降,关羽也拒绝了。
  其实关羽的心思,还是希望东吴将自己当做政治筹码,跟刘备做交易,活着回去。
  可是孙权不想放虎归山,劝降不成就杀了关羽。
  关羽宁肯死亡,也不肯投降,因而被杀,所以后世人们尊敬他。
  其实李陵被擒拿,却没有自杀,也是如此。
  当初李广也曾经兵败被擒拿,可是他趁人不备又逃了回来,花钱赎罪,虽然被免职,可终究有复起的机会。
  受辱就自杀,那叫英雄气短,也叫匹夫之勇。韩信也曾受辱,但他建功立业,因此成为大英雄,谁还计较当初的小事。
  故而有人评价项羽——卷土重来未可知。
  想起蒋先生的反攻大陆,其实项羽就算活着,也未必能怎么着刘邦,但终究有一线可能。
  李陵被擒未自杀,也是抱着这念头,寻机回到汉朝,还是有机复出的。
  匈奴单于非常欣赏李陵,从这点看,这位单于也是位英主。
  单于想招降李陵,毕竟从李广开始,李家就为边郡的太守,跟匈奴多有争斗,在匈奴的名气很高。自己如能招降李陵,则是很扬眉吐气的一件事,既能打击汉朝,又能增加匈奴的凝聚力,说不定还能恢复匈奴昔日的荣光。
  张飞招降老将严颜后,严颜主动请缨,要替张飞招降自己的旧部。
  严颜去劝降城门守将,没有不成功的。碰见那些还犹豫的,严颜就说,老夫都投降了,你还想什么呢?
  是啊,严颜一向是军中表率,资历老、威望高,他投降在先,有人开了头,自己也好做事了。
  毕竟刘皇叔声名赫赫,军队又很能打,刘璋暗弱,输面太大。
  刘陵一旦归降,刘陵被擒拿的下属肯定也投降了,今后招降汉朝的将领就容易的多。
  而匈奴人,也不认识多少汉朝将领,一见李广的孙子都投降了,可见汉朝也不行了。
  那么想投奔汉朝的匈奴人,就会多想想了。
  手下给单于出了一个主意。
  很快,汉朝朝野遍布消息,说李广的孙子李陵投降了。
  大家久在长安,也不知道真假。但是李陵都被俘虏了,什么印信、书信都曝光了,想要搞点物证,那是信手拈来。
  于是,汉朝所有人都相信李陵投降了。
  刘彻震怒。
  刘彻于匈奴交锋,前期吃过很大的亏。李广率领一万人深入大漠,兵败被俘,自己跑回来了。
  可卫青、霍去病等将领,打的匈奴一溃千里,可谓扬眉吐气,威风惯了。
  可卫青、霍去病去世后,开始走下坡路。
  公元前103年,将军赵破奴作为霍去病的下属,在霍去病死后统帅他的旧部攻打匈奴,全军覆灭,自己兵败被俘。
  三年后,赵破奴和儿子从匈奴跑回汉朝,未被加罪。
  而轮到李陵,不知为何,刘彻很生气,让大臣们议论应如何处理。
  司马迁为李陵辩解,说他孤军作战,深入敌腹,跟匈奴作战十几日,转战千里,古之名将不能过也。匈奴为了攻下李陵大军,调派了全国的兵,李陵势单力孤,不能支撑,不得已投降,可还是心向国家的,一有机会,肯定跟赵破奴一样跑回来。
  刘彻听后,很生气。
  以前我很诧异,这么入情入理的话,刘彻也算明君,怎么会生气呢?
  后来明白了,因为事情有两面性。
  政治家的一言一行,尽管初衷是好的,可却能带来坏的效果。
  《人民的名义》中,政法高官高育良去山水山庄,跟美女老板高小琴照了相。山水山庄便将照片挂在了最显眼的地方,让人认为,我的背景可不一般,高书记可是我的靠山。
  后来山水山庄出了事,高育良听后,赶紧让人将自己的相片取下来。其实照相的时候,高育良也没多想,可是有心之人,自然会多加利用,以显示自己的实力。
  《全家福》中,红卫兵要拆老工匠家的影壁,老工匠不肯,眼看要出事。
  老工匠的亲属拿出了一张相片,是毛先生在人民大会堂接见先进劳模时跟他拍的照片。
  红卫兵见后,喊了几句口号,就撤走了。
  老工匠大为感慨,说要将照片挂在最显眼的地方,可保平安啊。
  其实就是一张照片,按照毛先生的工作强度,一万张都打不住。当年和毛先生拍照片的,也有很多被打倒了。可一张照片的作用,还是远超过你的想象。
  所以,优秀的政治家言行谨慎,因为做一件事,要思量的太多。
  司马迁说的自然有理,为李陵辩解,可罪不在李陵身上,那该在谁身上呢?
  汉朝的军队比匈奴要多,可李陵竟然被围困,还转战千里,抵抗多日,援兵始终不到,当然罪在援兵了。
  不巧的是,当时的大将军是贰师将军李广利,也是刘彻目前最信的过的将领了。
  当年霍去病射杀了李广的儿子李敢,刘彻说李敢是被鹿角顶死了,为霍去病辩解。
  如今李陵兵败被擒,可谓前途尽毁,而刘彻不想因此事,将唯一能用的将才李广利也惩罚了,于是首要的考虑,是先撇清李广利的责任。
  李广利无罪,罪过又不能刘彻承担,就只能李陵承担。
  处在刘彻的地位上,对朝政有绝对的掌控权。处理政务上,他只要释放出信号,自然会有一大批大臣顺着他的旨意办事。
  而刘彻一般怎么释放政治信号呢?
  当年马邑之围失败,他将主谋王恢下狱,让人知道是王恢做错事,而非自己。王恢自杀。
  贰师将军攻打西域失败,有臣子劝他将贰师将军调过去打匈奴。刘彻倔强,最怕丢面子,坚决要打匈奴,于是将建议的臣子罢免。大臣们知道,这位爷是王八吃秤砣,铁了心了,自然不敢再劝,筹粮食的筹粮食,征兵的征兵,支持他打匈奴。
  碰上刘彻个不讲理的主,动不动罢免、处死,愣头青都当了出头鸟,剩下的都是老油条。
  总说臣子们趋炎附势,人家也没办法啊。
  刘彻说司马迁用心险恶,他为李陵辩解是假,趁机攻击贰师将军李广利是真。
  于是司马迁被下狱,而且让廷尉除以重刑。
  此时的司马迁很凄惨,他惹怒了刘彻,平日里交好的朋友没有一个敢为他说情的,因为都知道刘彻迁怒于人毛病,生怕引火烧身。
  按律法,司马迁可以花钱赎罪。可司马家虽然久在朝廷,可也是书记员的干活,清水衙门,也没什么油水。
  亲朋好友也没能借钱给他的。
  司马迁想求死,又觉得《史记》没写完,不甘心,最终受了宫刑,感叹世态炎凉。
  这就是刘彻不讲理的地方。
  关于李陵的事,还是你主动问人家司马迁的。言者无罪,闻者足诫。可听了后,刘彻还惩罚人家,实在没什么道理好讲。
  故而也有人说,估计是刘彻早就看司马迁不爽了,要趁机整他。
  后来任安因为戾太子的事,被下狱,要处死。
  任安病急乱投医,可能跟司马迁有交情,就写了封信,表示你是皇帝身边人,咱们关系又不错,古人可是为了朋友两肋插刀的,如今我落难了,还望你搭救,向陛下美言几句。
  司马迁听后,长叹一声,写了封《报任安书》。高中学习这篇文章,背的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写作文时写上几句,其实自己都烦。
  老师曾说,最烦作文里写司马迁,动不动宫刑如何如何,让人佩服如何,词不达意,好像受了宫刑就多了不起一样,古代太监多了去了,也没几个厉害的,你要真羡慕,自己也挨一刀去啊。司马迁写了史记,无韵之离骚,才是真正让人佩服的。
  后来再看《报任安书》,才读到恻隐的地方。
  司马迁说,我与李陵往日里没什么交情,只是见其人行为异于常人,觉得他胸有大志,在家中孝顺父母,跟朋友又讲义气,虽然是将领,却洁身自好,将自己的钱周济贫困,觉得他是个不错的人。况且实事求是的说,李陵带着五千人,跟匈奴一国人打,杀伤的人超过了自己的损失,也尽力了。他转战千里的时候,奏报传到朝廷,满朝的公卿大夫都为他举杯遥祝,赞不绝口。可等他兵败,一个个又妄加指责,明事理的又讳莫如深。自己不过说几句公道话,就被处以宫刑。
  我你也知道的,要不是为了写书,不辜负父亲的遗愿,早就求死了,怎么肯受宫刑这样的屈辱呢?
  受了宫刑,大家都看不起我,我自己更是心灰意冷,为了激励自己,就拿周文王、孔子、孙膑的事迹鼓励自己。好在如今书已经写完了,心愿已了。我准备了两套,一套出版,估计刘彻那混蛋会烧我的书。另一套我藏在深山中,将来总有重见天日的一天,我也就心满意足了。
  说了这么多,司马迁也没说要效法古代的先贤,替任安求情。
  司马迁的意思是,刘彻让你死,有他的政治目的,我为你求情也不管用,只能连累我自己,详见李陵事件。不是我不帮,是帮不了。我还要出版我的书,那是我毕生心血。对你,我只能说句抱歉了。其实你我都是苦命人,希望你不要怪我。
  所以刘彻对我而言,始终是个复杂的角色,难以定义。
  说他是好皇帝,都民生凋敝成那样了,好个屁啊。
  说他坏,可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排序都在哪里。
  我写刘病已,感觉没啥可写的。可写汉武帝,着墨就多了。
  于是我想,汉武帝的功绩,主要在公元前110年左右,卫青、霍去病打匈奴,主父偃削藩,桑弘羊搞经济,太子接班。
  可以说,汉武帝在位的前三十年,功绩是很大的。
  而后二十年,又是赵破奴两万军队覆灭,又是李广利打西域,又是巫蛊案,又为巫蛊案翻案,错的多而对的少。
  汉武帝的功绩,可以说在后二十年败光了。
  好比一个赌徒,拿着祖辈的赌本去赌场,前面赢得盆满钵盂,后面连老本都亏了不少,幸亏幡然醒悟,收手了。
  出来后,他想自己好歹阔过,觉得七分功,三分过。
  我很好奇三七是怎么划分的,是不是一拍脑袋就出来了。
  前期赢,后期输,赢少输多,也是输。
  前期输,后期赢,赢多输少,也是赢。
  于是我由衷的想,汉武帝在位三十年就好了。
  领导人任期制,还是个好东西,因为他避免了皇帝后期很多问题。
  康熙在位六十一年,称为圣主。
  可康熙在位后期,国库亏空严重,他自己也怠政,也是事实。以至于有人说,康乾盛世,不过是红薯、玉米等高产作物传入中国的福利,我大明王朝以内阁制替代军机处,其实做的更好。
  以至于明末的穿越小说,不少都拿红薯、玉米开金手指。
  乾隆在位六十年,当太上皇四年,寿八十八而死,被康熙说,福气比我还厚。
  可乾隆后期,比康熙还差许多。
  说到这里,又想起赵武灵王,若是他能开个好头,中国别开生面,皇帝不会当到死,那该多好啊。
  历史不能假设。
  犹记得当年明月写《明朝那些事》,写到明朝覆灭时,曾经感叹,大意如下:
  很多人说我写到后面,很沉重,不如前面幽默了。其实历史从不幽默,幽默的只是我自己。我很想写,明朝如童话的结尾,幸福而快乐的生活,但那是不对的。我只是一个读者,看着明朝兴旺,看着他覆灭,除了叹息,还是叹息。
  司马迁被惩处后,朝廷里没人再敢评论李陵的事。
  过了一年,风头过去了。刘彻派人去边境查探李陵的消息,得知李陵在为匈奴练兵,彻底动怒,下令治罪。
  而后,刘彻开始对李陵下手了,其实不用他下手,他的意思如此明显,廷尉自然领会,然后按律办理。
  李陵在国外,惩罚不了,但为了让人知道害怕,廷尉将李陵在汉朝的亲属都处决了。
  因为李广是大家族,有好几个儿子,李广的表兄弟后来还担任丞相。李陵只是其中一脉。
  所以汉武帝从李陵算起,将他的兄弟、妻子、母亲都杀了,作为惩戒。
  作为母亲,你没有教育好儿子,该死。
  当年赵括兵败,赵国人都以他为耻。他的族人,有的不惜改姓,不愿意和他有关系。
  李陵兵败后,老家陇西人谈起他,都面露不屑。
  《血色浪漫》中,满囤入伍参军,常想起自己的大伯,一个志愿军老兵。大伯当了俘虏,回来后被各种鄙视,郁郁不得志,家属也连累的没有面子。大伯常说,只恨自己没死在战场上。后来大伯给人挖矿,因为炸药埋得太多,死于矿难。
  满囤一直觉得,大伯是故意的,活着没意思,想求死。
  所以满囤在中越边境战争时,被两个越南兵抓住,立刻拉响了手榴弹同归于尽,不想受这屈辱。
  李陵是很孝顺的人,儒家的学说已经盛行,母亲在李陵看来,高于一切。
  听闻母亲被杀后,李陵终于崩溃了,后悔自己兵败后做了懦夫,不敢自杀,连累了兄弟、妻子和母亲。
  他对汉朝再没有亲人,而单于给与他温暖,还说要将女儿嫁给他,封他为当右校王。
  于是李陵投降了,向匈奴单于,说出了效忠的誓言。
  刘彻是聪明人,他有远超过我能想象的政治考量,比如他对霍去病的宽宥,大家都能认同,毕竟人家是霍去病。
  可是轮到他宽宥李广利,受害的是李陵,我却耿耿不能释怀。
  我所有的仁慈,所有的善意,都是因人而异。
  我所以能有悲欢离合,是因为写故事的人要我如此想的,他们写了谁是好人,谁是坏人。他们说,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我所以能指手画脚,评头论足,是因为功过荣辱没有施加在我身上。
  我之所以有天真的念头,是因为遇见的事还不够糟,遇见的人还不够坏。
  此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