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张林风登高看远 祖成武小鸭变凤
作者:骥晚焰      更新:2021-06-17 11:07      字数:5051
  祖成武今天一大早就来到窑厂办公室,他要接见一位重要朋友兼领导---张林风。张林风现在是兴东县财政局副局长,分管工矿业。张林风随县政府考察团刚从美国考察回来,县政府要求他率几个县局主要负责人对全县工矿业进行调研。一来是听听企业诉求;二来,兴东县县城要进行大开发,新建两个工业园,资金缺乏,需财政、税务、银行、劳动局共同来解决这个问题。张林风考察第一站选择了泥河乡,这是他的第二故乡,他是在这里结婚生子的,儿子都上小学了,时间过得真快呀!
  泥河乡也是张林风仕途的第一站。在这里,有他的学生,有他的亲人,还有日日夜夜在一起工作的老同事;这里有他的汗水和青春,也有和他亲爱的夫人的第一次…
  三辆公务车缓缓地驶在一条小道上,向大岭窑厂开来。这条小道张林风该多熟悉啊!小道没有变化,还是石子铺的路面,走起路来沙沙响。想当初,张林风能从这沙沙响中辩认出夜间走路的人是谁。
  祖成武老早地就站在办公室门口,看见县领导车过来后,他就大步地向前迈去,急忙给各位县领导开门,嘘寒问暖,周到极了。张林风熟悉地走进厂长办公室。窑厂办公室没有变化,还是砖墙,办公室内的桌子及生产进度记录板还是和以前的一样,只不过瓦顶变成了水泥平顶。
  张林风看到此情此景,好像想起了什么,但又想不起来,也许他此时的思维已不只是局限于这么一座窑厂了。
  10点整,调研沟通会开始。今天的祖成武已不是十几年前的他,他今天向县领导汇报工作已侃侃而谈,不用张林风给他写讲话稿,也不需用讲话稿了。
  祖成武今天以一个成功乡镇企业家的思维来谈企业发展。他首先讲到窑厂与附近村农户之间的矛盾冲突:“窑厂是以土为主要原料的,砖瓦都离不开土,在窑厂十几年的经营下,大岭村的荒山已挖完了,现在在挖农户的地,引发与村民的激烈冲突。而且国家有耕地红线,也不允许窑厂购买耕地土壤。窑厂烧料是煤,而且是下等煤,黑烟太浓,严重污染了附近的农田庄稼,农户为此减收减产。另外,靠窑厂的东边是富余起来的农户修建的小洋楼群,有十几户人家。夏天刮东南风居多,煤烟严重污染了小洋楼居户。”祖成武停了一下,喝了一口水,继续汇报:“现在农村壮劳力越来越少,窑厂是体力活,招工难,人工成本增加很多…”
  “我还记得,刚建窑厂时,一块砖的人工成本是2分钱。”张林风插话道。
  “张局长,现在一块砖的工人成本增加了50倍,还找不到人做活呢。”祖成武继续汇报:“根据县局的文件精神,我们窑厂需要转型,升级生产水泥砖。我们初略估算了一下,生产水泥砖需要新增投入200万元,更令人不安的是,附近村民不认可水泥砖,这还要进行宣传,农户还有一个接纳的过程…”
  “你们有生产水泥砖的技术工吗?”张林风继续问道。
  “现有的工人是不具备生产水泥砖能力的。”祖成武忧心忡忡地答道。
  张林风喝了一口水,深有哲理的说:“伟大的公司都是在解决人们的基本问题。只要你生产的产品符合人们的需求,随之而来的问题都能解决。我上次到省里开会,听到一个真实案例。风洪县有一砖瓦厂,号召砖瓦厂员工集资5000元,转型塑胶行业。几年后,塑胶厂成为风洪县立县企业。”
  祖成武点了点头,表示认可后,他开始向县考察团提出乡镇企业的具体诉求。张林风等考察团成员不停的在记录。
  就这样,祖成武在脱稿的情况下,连续汇报了2个多小时,回答了县领导的所有问题,并提出了自已的见解。会后,祖成武带领张林风等县领去看看大岭村的乡村面貌。
  从窑厂向南有一条小路,一直通到大水塘下的水田。这片水田是大岭村最肥、产量最高的耕田。二十几年前,大岭村包生到户时,这片水田是农户通过抓阄的方式才分到户的,而今天一眼望去,还有几块田荒芜在那里。
  “那片良田怎么无人耕种呢?”张林风不解地问道。
  随行的村长回答道:“包产到户头10年,产量较生产队期间提高了很多,但由于丘陵地带,不适合大规模机械化耕作,农民种粮不赚钱,甚至亏本,所以,壮劳力绝大部分都到外地打工去了,这些良田就无人耕作而荒芜。”
  “根据中央三农文件精神,明后年种田不需交公粮,看农民积极性是否高一些。”县粮食局副局长插话说。
  “以后农民种田,不但不需交公粮,县财政还给农粮户补助。”张林风补充道。
  一行人说着说着,正好迎面走来一位50多岁的农民,“大爷!你好啊!”张林风看到农民大爷特别亲切地问候道。
  “你好!领导们!”农民大爷回礼道。
  “大爷!现在种粮能养家糊口吗?”
  “哎呀!现在种粮怎能糊口啊!什么都贵,农药,化肥,人工等成本比以前高多了。”农民大爷继续说道:“明年我家孙子要上小学,我就到城里去带孙子,这两块田我也送给人,不要了。”张林风听到农民大爷这么说,很是吃了一惊:
  “孙子为什么不在本村小学上呢?上小学还到县城去?”
  农民大爷:“你还不知道啊,村小学早就没老师和学生了,现在有一点钱的农民都把小孩送到城里去上学。”
  对于大岭小学,张林风是很熟悉的,他在这所小学代过课,洒过汗水,青葱岁月历历在目。当听到农民大爷这句话时,张林风心情还是沉重的,他还想到那些没有条件到县城上学的孩子们怎么办。
  过了片水田,再走一条小道,前面就是一栋一栋的小洋楼,那是大包干后,农民有了余钱后建的住宅,但今天望去,有些楼房显得很陈旧,几乎没有人来人往的生气。家禽很少见,小楼前面有几个头发花白的和全白的老人在聊天,对于一班城里来的人,他们也没有过分地向这边瞧望,张林风一班人也没有主动去与老人们打招呼,沿着小楼前面的马路向大岭乡政府走去。
  十二
  张林风一行人在泥河乡调研了两天,收获很大,心灵的触动也很大。回到县城后,调研班子在张林风的主笔下,撰写了长达3万字的调研报告,对兴东县工农、乡镇企业、矿业的现在、未来都有详细的论述,也有接地气的政策建议,特别是对兴东县农村现状提出了担忧。
  笔者专门摘抄一段:
  …调研的结果来看,我县部分乡镇所在的村落极其周边的村庄经济发展并不是很好,没有达到新农村发展所需要求,经济状况有待提高。村民的经济来源基本上是靠外出打工以及附近的落后工业产能产出。经济作物的收入其实很低,主要是农作物从种植到收获期间,农民要付出很多劳动,况且现在的各种化肥农药种子价格很高,除去这些费用后,收入就很少了。
  在村民外出务工追求经济的同时,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也随之产生,那就是农村剩余村民的年龄分化以及留守儿童的抚养教育问题。越来越多的中青年人外出务工,留下的就主要是老年人以及儿童,家中的农活也就落在了他们身上。老人年老体弱,劳动能力差,对农村的农业发展多少产生了不利因素。而且老年人的生活缺少照顾,对老人的精神造成了一定的伤害。另一方面,留守儿童只能是由爷爷奶奶照看,缺少父母关爱和管教,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及发展,从根本上来说也不利于农村向城市化迈进的。
  而农村的教育问题一直是政府及村民最关心的问题。一般情况下是每个行政村都会有一所小学,但是学校的设施环境很不容乐观,教室很多还是之前的老房子,没有教学楼,更不用说有电脑、多媒体教学等软硬件设备,而且师资力量也是越来越差,很多老师都是村里的老教师,刚毕业的新老师不大喜欢到农村来教学,一方面是交通不便,居住环境差;另一方面教师的各方面福利待遇也不如城镇教师,因此师资力量薄弱成为农村教育的一大瓶颈。鉴于以上以及父母常年外出外出务工孩子无人管教,很多家长都把孩子送到县城学校上学并留校住宿,因而村小学的愈发不好,生源少反过来又促使上级政府减弱了对农村教育的重视程度,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农村小学正在走一条趋于取缔的道路。同时,孩子们远离父母独自生活在县城,虽然是培养了孩子的独立性,有助于孩子早成长,但是弊大于利,远离父母看护后,孩子自由多了,顾忌少了,而且父母给的生活费成了他们炫酷的资本,无形中使孩子养成了攀比、抽烟酗酒、早恋、上网沉迷游戏等不良恶习,致使学业荒废,得不偿失…
  当调研报告送到副县长伍仲婷那里时,批阅如下:资料详尽,传相关部门阅!
  世上没有好人和坏人,只有守法人与不守法人区分。守法了并发财或升官了,叫成功人士;守法了没有发财或升官了,叫平民。不守法但成功了,也暂可叫成功人士,但这种成功里隐含着俱大的人生风险,就像在菜市场散步的兔子,被抓的风险很大。
  副县长伍仲婷分管农工城,虽然“农”在前面,但政策焦点还是看中间的“工”和后面的“城”,上面抓gdp,只有工业和城市的大发展才能促进全县gdp的增长。兴东县县南工矿开采和城关镇农田征收、城南旧城改造是伍副县长提上日程的头等大事,县委县政府大会小会重点汇报的就是这些工作进展情况。上周三县政府班子周碰头会,伍副县长汇报的是城南小矾山铁矿征地、建设进度。
  小矾山原是一座矾矿,八十年代前,这里矾矿很火红,八十年代后,矾矿走下坡路,越来越不景气,以致于几座国企矾矿亏损,原矾销不出去,职工纷纷下岗,给县政府带来了极大的维稳压力。华东圳山矾矿厂(当地称为华矾,一说华矾,当地人人皆知),有300名正式国营职工、100多名集体职工的大厂,有的职工家庭几代为矾。在九十年代华矾效益下滑,连连亏损,职工工资难以为继,不得已,县政府要求华矾打破“铁饭碗”,实施职工再就业工程。华矾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刀阔斧地精减机构,果断裁员,50岁以上的男女职工均一刀切下岗再就业或退休,大集体职工一律下岗再就业(笔者注:职工分为国营职工和大集体职工)。庞正荣今年正好50岁,丈夫54岁,有二个儿子,高中毕业均没有考上大学,都到华矾就业,行内人士称这种就业方式为:子女再就业。子女到父母工作的单位就业,这是八九十年代及以前中国另一种“世袭制”,这种就业方式像牢笼一样深深地套住了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职工,同时,在高考恢复后,也为农村子女参加高考扫清了部分障碍。为什么这样说呢?由于“公家”单位就业可以世袭,使得“公家“单位的子女念书不发愤,他(她)们就业是有指望的。你看七十年代中期,我国高考恢复后,能考上大学的考生,农村出身的占比大于城市出身的。当时的高考是唯分数论,农村出身的年青人,只有二种选择,要么回家当农民,要么头悬梁、锥刺股通过高考独木桥,实现鲤鱼跳龙门的飞跃。人的潜能在追求理想的推动下,那绝对是可怕的无穷!无论这种理想是多么的渺茫。
  庞正荣大儿子今年26周岁了,在当地,这么大的孩子早已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但庞家有二个男孩,华矾不景气,经常拖欠职工工资,庞家是靠华矾工资吃饭的,矿兴家兴,矿靡家萎。近几年,庞家日子过得紧巴巴,一家人还挤在二室一厅的老式无电楼的楼房里,二个孩子一点也不像庞正荣,倒遗传了她丈夫的个性,老实巴交的,按兴东县当地语叫“不灵光”。这样的男孩子如果家里没有人民币作后盾,那是难以找到合适老婆的。
  在10月份秋高气不爽的下午,华矿全体职工大会正在召开。华矾靠近小九山,小九山已被几代华矿人挖得遍体鳞伤,像秃子头似的矗在那里。平时开职工大会,矿职工很不稀罕,三请四催后,才骂骂咧咧地来了部分人。端着饭碗骂娘,是当时华矿职工最精确的描写。今天不一样,职工全都到会,连已请了3个月病假的孙丽霞也都来参加了。职工一声不响地坐在七十年代配置的会议椅上,骂人的没有了,睡觉的没有了,借酒装疯的也没有了。
  “同志们!刚才侯经理宣读了华矾近3年的资产、利润及生产经营情况,我心情很沉重。华矿不能这样下去了,也下去不了啦。”今天主持全体职工大会的是县政府办公室主任,足见兴东县政府对华矿下岗再就业工程的重视。
  “现在矿上欠同志们一共4个月工资,对于欠资,县政府很重视。如何解决欠资问题,款项从哪里来?县政府的建议是,盘活一部分国有资产,县政府专门从下岗再就业扶持资金中拨出来一部分。总之,我在这里承诺,所有职工,在元旦之前,将欠资全部发放到位,决不失言!下岗再就业职工安置费在明年2月中旬全部到位…”县办马主任说到职工欠资如何解决时,声音是洪亮的,语气是诚肯的,坐在下面的职工没有报以掌声,但表情比来开会时要好看一点。
  按照初步形成的华矿职工分流方案,庞家一家四口人,一共能分到下岗再就业扶持资金2万元,欠工资2.4万元。已是一笔不小的巨款了。
  “不能做坐吃山空啊!”庞正荣在家庭小会上沉重地说道:“要做点小生意。”
  可做什么生意好呢?华矾当地人口已一年比一年少,做生意是做人的生意,现在临街小商贩店快超过当地常住人口,小商贩同质经营的居多,因此,直接竞争无比凶残,甚至发展到暴力冲突。庞家是不能再从事门店买卖了。除掉人人会做的商品买卖,庞家几代为矾,只会挖矿,没有其他的专长,做什么生意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