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宁远文庙中不太为人熟悉的故事,看了你才明白啥意
作者:金牌主持陈瑜      更新:2021-06-12 14:39      字数:1854
  宁远文庙中不太为人熟悉的故事,看了你才明白啥意
  陈瑜
  宁远文庙在宁远县城关舜帝镇,占地很大,但没有高大的门楼,也没有宽敞的正门厅,走侧门而入。可名气不小,“北有曲阜孔庙,南有宁远文庙”,是我国现存文庙类建筑中(含孔庙、文宣王庙、夫子庙、先帝庙、学宫)始建年代最久远的两处孔庙之一。(另一处是山东曲阜孔庙,创始于公元前478年),同时,是湖南省和中南六省区保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一座文庙。清末民初编撰的《湖南通志》-书,称宁远文庙为“湖湘之最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宁远文庙,最初建于唐朝,原址在距宁远县城东11公里的冷道县故城(今冷水镇培泽村),一直到北宋乾德三年(965年),县城易名迁址,随县城迁建于今地,后来明代洪武二年(1369)、永乐十七年(1419)至成化十一年(1475)多次重建和修葺,明嘉靖十五年(1536)曾一度迁建于城郭东,二十六年(1547)又回迁原址。清代康熙七年(1668)至二十年(1681)、乾隆三十三年(1768)两次重修。到清同治末年至光绪年间,石焕章与县人黄习溶主持倡修宁远文庙,并亲自为宁远文庙选址城西。石焕章是宁远文庙重建选址人、倡修人和工程主要负责人。
  石焕章是何人?石焕章(1815-1879),字麟祥,号玉成,宁远县石家洞乡人,清湘军将领。清咸丰元年(1851)至同治十一年(1872),为清政府镇压太平军和苗族起义。咸丰二年(1852),太平军攻占全州,永州危急,石焕章奉令从长沙回乡招募乡勇1000人,组建疑勇营开赴永州守城。咸丰四年(1854),将组建的疑勇营改为鸟勇,布防石家洞,先破义军于小茗洞和柏万城,继则协同王鑫镇压萧元发义军。咸丰九年(1859),石达开率太平军入宁远,石焕章于石家洞设计用滚木、石块打死方银林部700余人。同治二年(1863),又为席宝田往赣皖镇压太平军。同治六年(1867),协助席宝田往贵州镇压苗族起义,累官至花翎三品衔补用道,诏授一品荣禄大夫,并御赐“荣禄第“宅第。嗣后,退职还乡,也想为家乡做点好事,与县人黄习溶等,倡首主持重修宁远文庙,为期10年竣工,就成了现在宁远文庙的规模。
  此处也有异议:有记载“县人黄习溶(拔萃)因军功被清授四品顶戴,为振兴本县人文,与乡绅石焕章捐银倡修文庙,筹集白银六万余两,”四品顶戴怎么能邀请一品荣禄大夫,而且石焕章也是朝廷所赐命官,怎么变成了乡绅呢?湘军名将石焕章镇压太平军和苗族起义是有错误,但也不能抹杀功劳。
  在文庙我们能见到“棂(ling)星门”和泮(pan)池,相传棂星就是天上的天田星,棂星门是文曲星进出的大门。宋代时,一位皇帝把棂星门从郊外祭天的天坛移入文庙,意为“尊天必须尊孔”,同时也希望进入棂星门以后的学子,多出人才,为国家所用。
  棂星门背后有一个奇怪的雕刻“龙在下,凤在上”图案,因为最后这次重修正好是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时期,所以才会如此,在历朝历代这是不可能的。或许大家注意到,棂星门两边种植的是松、梅、桔、樟、竹等象征品格高洁的树种,用以警示学子们要做品德高、节气高的人。
  半圆形的水池叫泮池,它是文庙建筑中的专用名词。泮池象征的是官办学校。中国周朝的时候,周天子办了一个四面环水的大学堂,称“辟雍”,文庙则用泮池来象征它。明、清时称考入官学者为“入泮”,凡是新考入文庙后必须绕泮池而行方能登堂入室进入文庙,叫“入泮”。后人亦有把泮池称为“学海”的,寓意学海无涯,苦读成材。其实文庙的泮池是古建筑师们为文庙设计的消防蓄水池,把它设计成半圆,既增加了园林的艺术美,又可超到蓄水的作用。
  宁远文庙还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文庙大成殿的四角檐柱下,是只雄狮托鼓石礅,威武有力的雄狮,奋力承担着正殿大厦的千斤石柱。其实这是有寓意的,意思是“师(狮)承重托”。因为历代皇帝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暗喻:“老师承担着为民族、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托!”
  宁远文庙又叫石头庙。与别处的文庙不同,几乎全用石头建成。纵观文庙,条石处处,几乎有路皆石,有坪皆石,有柱皆石,整个庙宇除了石头还是石头,石石相连,构成了一个石的世界。
  文庙的龙凤柱群,不同于曲阜孔庙的雕龙石柱,曲阜孔庙的石柱是先将石柱依石先雕龙柱形,然后平地起花,浅浮雕雕出云龙图案。而宁远文庙的则是依石先雕龙身、云彩,后雕被云龙缠绕的柱径。一般龙身高出圆柱10- 15厘米,龙头最高处,高出柱身25-40厘米,为了体现龙缠柱的力度感,艺术家们把它的鳞片设计成攒尖三角形,少了半圆形鱼鳞的软弱感。因此而成为“国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