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简说脾胃
作者:
客家离火 更新:2021-06-11 03:49 字数:2185
第五十六章简说脾胃
回到四明市老家,江仙彤对江子渊说道:“弟,上回你只讲了十二经络的肺经跟大肠经,剩下的还没有讲呢?”
“那我们就继续讲足阳明胃经跟足太阴脾经吧!”江子渊说道。
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脾胃都属土的,土恶湿,脾就喜燥恶湿。为什么胃属土,它却恶燥呢?那是因为阳明燥金,胃是兼有金跟土的性质,而金是恶燥的,所以胃会恶燥。
足阳明胃经是主降的,胃经不降的主要表现就是呕吐了,呕跟吐其实是有区别的,有物有声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无物有声谓之干呕,临床呕与吐常同时发生,故合称为呕吐。吐是由于胃经逆反,呕是由于胆经不降引起的,胃经不降常常会引起胆经也逆反,所以吐的同时常常会呕。如果只是吐,常常吐完就没事了,但如果是呕的话,常会连连做呕。
胃之所以发生呕吐,那是人体有自我保护的机制,当胃寒湿无法消化胃里食物的时候,胃就会把这些东西吐出体外,包括有时候酒喝多了,身体不受这些过量的酒,也会吐掉。我们常说生姜是“呕家圣药”,生姜止呕吐的作用机理是什么呢?生姜可以散寒去湿,可以将胃里的寒湿排去,让胃能够很好蠕动起来。其实生姜的止呕作用是较有限的,真正呕吐严重的,比如妊娠呕吐,靠生姜根本止不住。我们会使用半夏,半夏可以去胃里的水,更重要的它有下气的作用,可降足阳明胃经。如果呕逆更严重的,那就要用旋覆代赭汤了。
足阳明胃经不降的另一个表现是失眠,阳气无法下降,阳不入阴嘛!我们治失眠有一个常用方子叫酸枣仁汤(由酸枣仁、甘草、知母、茯苓、川芎组成),但这个方子是针对治疗肝血不足,虚热内扰引起的失眠,对于足阳明胃经不降的失眠效果就不好,我们治疗这个失眠有一个更好的方子叫半夏秫米汤,这个方子出自于《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总共才出现13个药方,而半夏秫米汤是治疗失眼很好用的方子。这里的半夏是生半夏,它的主要作用就是降阳明胃经,引阳入阴达到助眠效果。现在药理学认为生半夏有毒,有些医生担心半夏中毒,在半夏秫米汤里放入生姜,生姜可解半夏之毒,半夏秫米汤加生姜,治疗失眠效果就差很多了。生姜属阳,有辛散的功效,而我们要助安眠,是需要收阳入阴,生姜却是反着来,晚上食生姜肯定会影响睡眠的,俗语有说:“晚上吃生姜,犹如吃砒霜”,虽夸张一些,但也是有一定道理的。生半夏有毒那是指生的情况下,西医做的药理学分析,也是用生半夏做的。生半夏煮熟就不是生的嘛,可以叫“熟半夏”了,熬煮的时间够长就不必担心生半夏有毒,当然煮的时候,要把半夏敲碎容易煮,半夏秫米汤过滤喝汤,喝完会微出汗,助安眠。
足阳明胃经不降的其它症状如发热、头痛等不一一述说,我们再说足太阴脾经不升的症状,人身脾土之气,运化不及,则现腹满、停食、上吐、下泻、四肢不举、全身倦怠等病。
脾病跟湿是有很大关系的,我们常用的益气健脾的四君子汤(白术、茯苓、炙甘草、人参),其中白术、茯苓两味药就有去湿的功效。我们在治脾胃病的时候,如果是脾虚无舌苔的,我们常用白术、茯苓;如果是虚中夹实有积滞、舌苔厚腻的,我们会改用厚朴、苍术等。
湿往往跟寒在一起,寒湿病相对是好治的,可温阳化湿。但海西省的气候却是湿热,不少人的体质却表现出湿热。多有医师提出这些人是“脾胃湿热”。
胃要么病燥,体现出胃阴不足;要么病寒湿,胃里有些积水。胃是喜润喜温的,说胃病湿热是站不住脚的。
脾病湿,这里的病湿也是指寒湿的,温阳是可以化湿的,脾并不会病湿热。
“脾胃湿热”中的胃应该用广义的胃,即整个消化系统,包括了小肠、大肠来解释,更准确的可以把“脾胃湿热”改说成“消化系统湿热”。
“脾胃湿热”者的舌苔一般属于黄腻苔,这里的“热”是怎么来的呢,我们简单说说以下主要两个原因:
1、跟饮食有很大的关系,常食大鱼大肉,脾病寒湿运化不及,这些大鱼大肉就积滞在中焦消化系统中,积滞久了就会发热。
2、跟气候有很大的关系,湿热的气候,阳是往上走的,人体的少阳胆经相火无法下降,加上中焦湿阻梗在那边,上焦的相火无从下降,使人感觉上焦热。所谓火在下则生气,火在上则生湿,此时相火在上焦,更易让中焦生湿。无医门心法中“火病热则火不生土而生湿”,正是说火病热,热郁在上焦则火不能生土而生湿。
“脾胃湿热”的人要如何治疗呢?国医大师杨春波自拟的经验方清化饮可做参考。清化饮由茵陈、黄连清热祛湿,佩兰芳化、白豆蔻温化、薏苡仁渗化,厚朴、赤芍理气通络;白扁豆和中健脾。
我们在治疗“脾胃湿热”时,要注意患者并不是真的实热,切不可用石膏大寒败脾胃之药。患者的积滞也不是阳明燥金腑病,切不可投入承气汤系列,不可使用大黄、潘泻叶等攻下之药,中气已虚,乱投攻下之药只会更加伤脾胃。
杨老的清化饮,茵陈这味药用得极好。“脾胃湿热”者,少阳相火胆经不降,这个热也会郁在少阳三焦之中,三焦有湿热,就需要菌陈来治。
此“脾胃湿热”者,并不是实热,属虚实夹杂,用黄连的量切不可大,如用量过大,过于苦寒必将伤脾胃。
“脾胃湿热”者消化系统有积滞,可用厚朴理气除湿,枳壳理气宽中,行气消胀,苍术燥湿健脾,木香健脾消食导滞、茯苓健脾去湿。
“脾胃湿热”者,胆经相火不降,上焦热盛,可使用芍药降少阳胆经、半夏降阳明胃经兼有燥湿的作用、陈皮降肺经兼有祛痰健脾的作用。
这里还是要特别强调一下,“脾胃湿热”中的热,并不是实热,切不可乱用清热之药,主要让这个热能降,热能降到下焦就可以转化为人的命门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