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姜夔籍贯百余年之争
作者:问夔      更新:2021-06-11 02:46      字数:4455
  姜夔籍贯是鄱阳,现在是无可争议的事实。但姜夔籍贯就存在百余年之争,而且定德兴籍几乎成铁板上订钉,连鄱阳姜氏有的家谱也改为德兴籍的,可谓复杂。笔者依收集到的资料把姜夔籍贯争论情况给予呈现。
  籍贯是指一个人的祖居地或出生地。也有说“三代占籍”。也就是说先祖迁徏某一居地繁衍有三代时当占籍某一居地。现代文书表格填写籍贯则通用前者。
  姜夔籍贯有三说,一为德兴,二为上饶,三才是鄱阳。以德兴说影响最大,好像有定论之势。上饶说又有抽根之意,甚是利害。鄱阳之说是最弱,又最具实力,就没人据理力争。属德兴说最为空虚,还差点定德兴籍,真印了无中生有,假的说上百篇能成真的俗语。
  一、德兴籍险为定论
  德兴籍始于何时无考。我收集的资料中也无法按先后顺序排列,只能给予大致疏理。
  1、江西省志饶州府志(清同治十一年锡惠修石景芬纂刊本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第二五五号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印行影印,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藏书)二十二卷人物志五文苑载:“姜夔字尧章德兴人,诗于萧千岩琢句精工有诗云夜暗归云绕柁牙江涵星影雁团1沙行人怅望苏台柳曾与吴王扫落花又当以诗送江东集归诚斋云。翰墨场中老斫轮真能一笔扫千军,年年花月无虚2日,处处江山3怕见君箭在的中非尔力风行水上自成文先生只可三千首回思4江东目暮云诚斋大称赏谓其嗣伯子曰吾与汝弗如也报以诗云尤萧范陆四诗翁此后谁当第一功新拜南湖为上将更差白石作先锋可怜公等皆痴绝不见词人到老穷谢遣管城侬已晚酒泉端欲乞足封尧章号白石道人潘德久赠诗云世间5官职6似摴蒲7采到孤8松亦大夫白石道人新拜号断无任称号当请于朝欲正颂台乐律以议下合罢绍兴间秦桧当国隐居箬坑丁山张焘累荐不起高宗赐宸翰建御书楼储之以隐逸终著有大乐议琴瑟考饶歌读书谱10行世。”
  笔者注释:1雁团:《林玉鹤露》作雁团,夏承焘《白石诗词集》作鹭眠。
  2虚:《鹤林玉露》作虚,夏承焘《白石诗词集》作闲。
  3江山:《鹤林玉露》作江山,夏承焘《白石诗词集》作山川。
  4思:此处作思,夏承焘白石诗词集作施。
  5世间:此处作世间,夏承焘《白石诗词集》作人间。
  6官职:此处作官职,夏承焘《白石诗词集》作官爵。
  7摴蒲:此处作摴蒲,夏承焘《白石诗词集》作摴蒱。
  8孤松:此处作孤松,夏承焘《白石诗词集》作枯松。
  9读书谱:读字误也,应是《续书谱》。
  此江西省志上的饶州志中记载有几个信息:1姜夔是德兴人。这里明确无误告知世人姜夔是德兴籍。2姜夔以诗立世,受到杨万里(诚斋)赞赏。并有杨万里说他与他的长子不如姜夔,而后用诗又称之。3潘德久赠诗赐号白石道人。用潘德久的赠诗作证。4姜夔议大乐受张焘累荐不起。这里把姜夔与张焘联系在一起了。5建御书楼事。6秦桧当国事。7隐居箬坑事。
  2、饶州府志清同治十一年刊本,锡惠总纂。在姜夔条中:“姜夔,字尧章,德兴1人。”其他行文与省志中饶州府志基本一样,只是此1有个小字注释说:1应为鄱阳人。
  3、德兴县志清同治十一年刊本,孟庆云修,杨重雅纂,文苑一节中记载:“姜夔字尧章学诗于萧千岩”其他行文也基本与江西省志饶州府志,饶州府志基本一致。
  4、德兴县志山川项内载:坑丁山在县西二十七都宋姜夔隐居之所。
  5、饶州府志载:选举进士姜噩德兴,新喻丞,绍兴三十二年壬年赐进士出身。
  6、德兴县志载:姜噩绍兴三十年庚辰梁克家榜。三十二年始赐进士出身。
  7、饶州府志载:姜郭,德兴(志郭作廓),乾道五年已丑榜。
  8、德兴县志载:姜廓乾道五年已丑郑侨榜。
  9、德兴县志艺文志别集载:四库全书集部德兴载入者,有姜夔,并列“白石诗集,一卷附诗说一卷,”且说“注云宋姜夔撰夔诗在南宋中叶最为杰出”等。还有“词曲类有白石道人歌曲四卷别集一卷注云宋姜夔撰夔诗格高透迥出一时词亦华妙精深,尤娴于音律”等语。
  10、德兴县志在艺文志诗中收录:姜夔的两首长诗,一为《鸟夜啼》,二为回潘德久赐号诗。
  考订:姜夔德兴籍说涉及到二人(秦桧与张焘)一事(隐居箬坑)是根本,其他都不能为真凭实据。下面就二人一事做一番考订。
  1秦桧:(1090-1155)字会之,江宁人(今南京),1127年被俘至金,为金所用,成为金太宗弟的亲信,建炎四年(1130年)金派归宋,并谎称逃回,绍兴年间两任宰相职,前后十九年当权,主张投降,为高宗所喜,主持和议,决定向金称臣纳贡。秦桧最大的恶当是以“莫须有”罪杀抗金将领岳飞等人,为百姓所痛恨,被列入奸臣恶相。
  秦桧1155年死,姜夔1155年生,本是两不相干之人,也是因为姜夔被人“累荐不起”而要寻找归罪之人,当以秦桧为最好。他骂名已臭,多一项也无所谓,于是秦桧就被按在使姜夔“不起”之源头。这样既为姜夔“不起”找到了原由,又让百姓记恨秦桧奸恶多了一条事实,写者也平衡了心境状态,何乐而不为。实质误之大也,只好当一传说罢了。
  2张焘:(1092-1167)字子公,德兴人,南宋政治家,秘阁修撰张根之子,政和八年(1118)中进士第三,1138年任吏部尚书,1163年任命为参知政事。在历史上张焘名声很好,留下过一个《张焘修陵》典故。德兴县志用近7个页面对张焘给予描述。说张焘建立功业之事,并详细介绍张焘与秦桧抗衡而不力归隐至家,桧死焘又起用等事。在姜夔条中用“累荐”二字。在说张焘多次向上推荐姜夔,此又是一大误也。以颂张焘之胸怀,以赞姜夔之才华,实张焘卒时,姜夔在孩幼之年,约十余岁也。
  3箬坑丁山之隐事:这完全又是一个牵强附会。应该是以姜夔回答潘德久诗上语为误意。姜夔诗中有“余居苕溪上,与白石洞天为邻”句,以苕为箬误记也。
  从如上二人一事的正史来看均与姜夔事迹无法靠拢,难以沾边,是当排除姜夔德兴籍之有力证据。
  二、上饶籍误不足信
  姜夔上饶籍有姜夔湖州(乌程)后代姜虬绿编姜忠肃词堂本白石集附世系略表载“姜泮饶州教授因家上饶。”姜泮在世系表中是姜夔7世祖。夏承焘教授编《姜白石词编年笺校》一书在《世系》一节也引用此条。
  笔者曾在《姜夔传说》一书中《姜夔与鄱阳》一文内说《姜夔是鄱阳人》时说:“这里应是姜虬绿对饶州与上饶没有区分开,以为饶州分上饶与下饶什么的或是说上饶即饶州或上饶在饶州之误。”并指出“饶州教授住上饶不可信。”用上饶到饶州交通不方便为理由,事实上上饶属信州,在宋时饶州教授而住上饶不太可能。姜夔上饶籍亦不是也。
  三、鄱阳籍真实可靠
  1、鄱阳县志同治十年(1871年)刊本掌修人陈志培与项珂,总修为王迁鉴等。这是清朝最后一部鄱阳县志,把姜夔列入“隐逸”项中占籍鄱阳。
  2、民国志稿:总纂曹锡福,编纂江思清等。这是民国时期的一部县志草稿,末付刊印。此志稿明确姜夔占籍鄱阳,并以朱彝尊跋姜夔绛帖平为证。(朱彝尊,清代学者,诗人,1627-1709革有《词综》等书传世。他很是赞誉姜夔。)绛帖平跋首句便是“鄱阳姜尧章撰绛帖平二十卷,予搜访四十年始钞得也”。此志稿在艺文志中载入了不少姜夔的作品。
  3、波阳县志(鄱阳曾改名波阳一段时期,后又恢复),称为1985志1989年出版。把姜夔列入卷三十五人物中,有传,占籍鄱阳。(鄱阳这时已改波阳,修志者把姜夔籍仍写鄱阳)
  4、1979年版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载明:姜夔占籍鄱阳。
  5、明朝九江人张羽作《白石道人传》载:“白石道人夔,字尧章,…其先乃徏于饶州,遂为饶人。”此处饶指饶州,即鄱阳。
  6、清人严杰《拟南宋姜夔传》载:“姜夔字尧章,…八世祖泮,任饶州教授,即家鄱阳。”
  7、清人徐养源作《拟南宋姜夔传》说:“姜夔字尧章,鄱阳人。”
  8、庆元五年姜夔送饶歌鼓吹四十二章上疏奏文中自称“鄱阳民姜夔。”
  9、清刊《白石道人歌曲》本中载明“鄱阳姜夔尧章”。
  10、宋周密《齐东野语》中一则短文开头便:“鄱阳布衣姜夔尧章”。
  11、姜夔好友苏泂有“白石鄱姜病更贫”诗句。
  12、鄱阳姜氏在明朝嘉靖22年癸卯(1543)重修谱时就把姜夔列入“先祖”。
  13、鄱阳姜氏谱中有明朝洪武四年(1371)茂材公所供世家上户事籍状原文,称“姜氏以上祖姜夔等名任先汉晋隋唐元”“之贤才”。
  14、鄱阳姜氏谱属“白石堂”,列姜夔为先祖,承袭,延续至今。
  15、姜夔手迹《跋王献之保母帖》写明:“番易(宋时有用鄱阳为番易的)姜夔尧章。”
  16、夏承焘的《白石辑传》“姜夔字尧章,鄱阳人。”
  从如上鄱阳籍16点来看,最能有说服力的当数姜夔的手迹,上疏奏文,周密《齐东野语》短文,姜夔好友诗句。这是最早记载和姜夔自己署籍,无可辨驳,真实可靠。
  姜夔的《跋王献之保母帖》曾有三次,现存故宫博物馆的手迹是嘉泰二年所写。嘉泰二年即1202年。这时姜夔47岁左右。
  姜夔庆元五年上疏奏文呈送饶歌,庆元五年是1199年,姜夔44岁左右。
  周密与苏泂同为南宋人,均说姜夔鄱阳籍,姜夔为鄱阳籍不假也。
  综上所述:姜夔籍贯因误解姜夔居苕溪为隐逸箬坑而说德兴籍;因误记上饶为饶州之治属而说上饶籍。故此两地之籍皆无争之理,不再予以论之。姜夔占籍鄱阳有姜夔自己手迹为证,事实清楚,无可争辨,已成定论,永久流传。
  笔者在收集姜夔古籍之事,意外收一湖北鄂州姜长生说:鄂州姜氏谱中存留一份姜夔与姜肱写的传,有“肱退隐鄱阳”一说。
  另外:又有鄱阳人告知说:上饶志载:泮之玄孙俊民登绍兴八年黄公度榜进士。据查江西省志饶州府志绍兴八年黄公度榜进士无此记录。
  杂议:1、为什么发生姜夔籍贯之争?这里有几个问题值得思考。
  1姜夔是文化名人,从宋元明清四朝文人对他的评价甚好。争得他籍之地沾光不少,能提高知名度,增加人气,提升品位。只要有些信息“争”来为“已”而用乐之。
  2交通不便,信息不通,也是原因之一。姜夔的著述大多是在高雅之堂呈现,交通不便,信息不通,难以收到相关资料,一些文人凭自己想象和对姜夔历史资料片段给予自己的看法,不全,不能反映全貌也就是情理之中。
  3姜夔是布衣,正史不载,后来的文人们胡编,粉饰亦有。特别是清代早中期,姜夔誉如日中天,希望“高照”处多,这就难免金中夹沙,实内藏虚,真里带假。
  2、为什么鄱阳姜氏家谱资料不被重视?这是值得探讨的,笔者有几点看法。
  1鄱阳姜氏家谱历经沧桑,曾多次重修,笔者所知有12个版本。目前最早的版片留存只有清乾隆46年重修的,明朝与康熙年的只有谱序遗存。鄱阳姜氏家谱中的世系与外界公布的不同,鄱阳文人不敢用,怕伤自己名誉。
  2鄱阳姜氏家谱清同治(1839年)以后又以饶州志为准说从德兴而来。现在仍有鄱阳姜氏一支从此一说。没坚持老谱事实,是何原因不得而知。
  3民国以后姜夔籍鄱阳已是定论。鄱阳文人们知鄱阳镇姜家坝有姜姓人居住。村名中姜姓,居民中有姜姓人,定姜夔为姜家坝出身无大错,没给认真考查就那么定了,实是一误。
  4鄱阳姜氏认为姜夔是自己家族的先祖和骄傲,争争也无所谓,没有在意,也没人出来一说,致此现状,姜夔后人应负一定责任。
  姜夔籍贯之争已成过去,鄱阳籍也已定论,但那段“争”的历史仿佛与姜夔文化遭遇相同,迷雾叠彰。令人深思一个问题:姜夔文化何时能真实全面的展现于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