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宋韵
作者:
牧童骑神牛 更新:2021-06-09 12:20 字数:2573
在历史课本记载中,宋朝是一个积贫积弱的时代,这和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的个人经历有很大的关系。
被认为是得国不正的赵匡胤,一直是一个颇受历史所争议的人物。
宋太祖登基之后便开始下令制止符命迷信,反对元象图谶。这一点似乎是他思想上的不封建,甚至是一种进步。
实际上这一类的胡谈,可能会教唆出一些图谋不轨的野心家来,赵匡胤自己就是这样发迹的。
赵匡胤曾流浪于市井,赌博斗殴,无所事事。
有一次赵匡胤进了一个庙宇,碰见香案上有占卜吉凶命运的竹茭,他一边祷告,一边抛掷竹茭,第一次问的是可否当个小校,可连问几次,终是不吉;
又问可否当个节度使,仍是不吉;他有些气愤,壮着胆子问能否当个天子,不料竹茭一下现出吉兆。
从此,他在心中立下了要当皇帝的宏愿,现在他果真当了皇帝,心想天下难保不会有像他当年一样的人。因此,宋太祖在即位之后,严令禁止谶书、符命之谈。他颁布诏令:“禁元象器物、天文图谶、七曜历、太一、雷公、六壬、遁甲等。不得藏私于家,有者并送官。”如有违者,处以极刑。
曾做过通事舍人的宋惟忠,就因“私习天文,妖言利害”被杀了头。
为了制止这一类东西在民间流行,宋太祖命人大量收购旧的图谶,组织一帮人将内容故意删乱颠倒,胡乱掺杂,抄写了约100本伪本,流放于民间,因此引起民间伪本流行,难辨真假,从而达到破坏人们信仰的目的。
宋太祖的另一文化统治策略是重振儒学,恢复纲常名教。
宋太祖赵匡胤是一位十分高明的封建帝王。
他结束了从唐中叶就已开始的200多年的分裂局面,稳定了大宋王朝的政局。
他所创造的许多政治策略,对大宋王朝的昌盛与发展,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他从制度上防止天下混乱,促进华夏民族的统一,扭转武臣乱政,提倡安民为本,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帝王史册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页。
但是,他的这些策略也有很大的弊端,他的一系列集权的军政措施,加强了皇权,削弱了军队;政府官僚化,导致了北宋积贫积弱;兵权过于集中,将不知兵,兵不认将,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官僚机构重叠,互相牵制,办事效率极低。他的后人只会效仿而不懂得变通,最终导致国破家亡,徽、钦二帝被掳做了亡国奴。
在人们印象中,宋朝又是一个备受理学荼毒的时代,从大量出土文物中又表明宋朝是一个商业经济极度繁荣、民间财富激增的时代。
一批批的文人又告诉我们,
这还是一个个性彰显、审美极高的时代。
宋朝人更在意天性,美得自然。想到唐朝时,第一感觉通常是大诗多是“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一种雄壮的美。陶瓷工艺是唐三彩,色泽艳丽,写字又以规整的楷体居多。
宋朝则不然,词多是“杨枊岸晓风残月”、“无可奈何花落去”,以最生活化的景构筑内心的体验,比较注重自我。
宋朝的陶瓷器色泽也单调许多,像五大名窑,多是素雅的纯色。
宋朝的花鸟画也是一绝,小到一个虫子,都能让人感受一种生命的力量。
宋朝的书法也随性许多,写出来的东西就是当时情感的流露,即使出现错别字,大不了圈掉再补上一个。
宋朝人懂得生活的意义,宋朝的文人除了读书,从政,他们还会为自己留一片内心的桃花园,或者叫心中有山水。
失意了,在山水间忘却前尘;得意了,在山水间告诫自己勿骄勿躁。像苏东坡,多次遭贬,却从不改一腔热情,纵情山水不说,
他甚至还能把普通的甚至窘涩的生活勾画的妙趣横生。
被贬黄州,买不到好肉,他可以把半肥的猪肉变成举世闻名的东坡肉。
被贬岭南?他觉得那里的荔枝好吃到让人不想走。
如此大环境下,宋朝的百姓同样也是将风雅变成习惯,将精致生活普及到方方面面。
很多唐朝人眼中的高层次追求,到宋朝时很多都已成了寻常之物,比如唐时喝茶还是高雅之事,宋朝时便已成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甚至曾嘲笑过唐人没见过世面(唐人作富贵诗,多纪其奉养器服之盛,乃贫眼所惊耳,如贯休《富贵曲》云:“刻成筝柱雁相挨。”
此下里鬻弹者皆有之,何足道哉!——《梦溪笔谈》)。中秋时,他们则会全家聚于一处,玳筵罗列,饮酒赏月,
通宵达旦,吃的则是苏轼讲的那种
“小饼嚼如月,中有饴与酥”的雪片月饼。
让面对节日气氛日渐淡薄的我们甚是艳羡。
马上又是一年中秋节,想不想有所改变?
和家人共享一份来自宋朝的清雅香甜。
那只被记在苏轼诗中的月饼,在糕点师的努力下,
已从南宋《吴氏中馈录》食谱中,重新在800多年后,出现在众人面前,并命名为“宋月”。
宋月入口软糯清香,饼皮用的是大米现碾的米磨粉而非面粉;它的馅料有五仁、芝麻、佛手、抹茶四种。
山西的核桃,新疆的瓜子,现炒黑芝麻,刚上地的花生,
秘制金华赤松佛手……这些汇集天南地北自然滋味的原料,全由经验丰富的老师傅现做,没有任何添加剂。
宋月也不是火烤而是气蒸,全程采用古方配置,使得宋月最佳的赏味期,只有十天,但每一口,都最鲜最美。
这是一个用任何的语言都无法描绘的清楚的时代,宋朝之前,各地的权力都掌握在武将手里。赵匡胤改了,各地全由文官管理,武将也归文官管。兵权平时在文官手里,要打仗了,才给武将,打完仗,还得交回来。
赵匡胤重用文人,在他手下当大官的,几乎都是文人。这个惯例在宋朝沿袭了下来,宋朝给文官的待遇好,工资高。宋朝的文人,只要读书读得好,考个文官当,就能生活得很舒服。
文官喜欢议论国家大事,看到皇帝做得不对,会给皇帝写奏折,批评皇帝。过去,如果碰上赖皇帝,看了奏折不高兴,可能会杀头。赵匡胤给宋朝定了规矩,写奏折批评皇帝,是好事,不管说得多难听,绝对不许杀人。这个规矩,在宋朝可真救了不少人。
赵匡胤重视文人,可能跟他爱读书有关。他虽然是个武将,可是喜欢读书。没当上皇帝之前,有一次赵匡胤出去打仗,打赢了,别人都分战利品,他呢,搬了好几车书回家。一个武将这么爱书,在当时被当成怪事流传。
赵匡胤自己爱读书,也劝手下多读书。他经常跟大臣们说,要多读书,多提拔文官,治理国家要靠文人。
赵匡胤的宰相,赵普,本来不爱读书,被赵匡胤劝得也爱读书了。不过这个人有意思,他只读一本书,孔子的《论语》。
天天翻,翻烂了,一部《论语》变成了半部,他还挺得意:我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偏偏,他这个宰相当得确实很好,他给赵匡胤当宰相的那一段,宋朝安定繁荣,是一段好时候。所以,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成了历史上有名的故事。
来到这样的一个时代,自然会让人感觉有出头之日。
或许沿着宋朝开国的轨迹,能寻觅出不少的故事,这些是梅笑寒颇为感兴趣的。